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征文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那些长在记忆里的蛮竹(甘嫫阿妞征文)有关论文例文

主题:征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6

那些长在记忆里的蛮竹(甘嫫阿妞征文),本文是关于征文类论文例文跟甘嫫阿妞和甘嫫阿妞征文和在记忆里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征文论文参考文献:

征文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里的参考文献怎么标注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投稿征文禁毒教育征文

1

蛮竹,一种生长在布朗山里的竹子,高大而粗壮,挺拔的竹竿带着大地黑土的倔强直冲云天,恣意地向白云深处延展.我一直觉得蛮竹是为布朗族而生的一种植物,布朗族在历史中属于濮人的后裔,后曾称谓为“蒲蛮”,“蛮”布朗语即“大”的意思,也有“王”的解释,而汉语里“蛮”即是 “野”,可以随性地生长,无拘无束,带着自然世界里最原始的气息.在我看来,它是两者的统一,有的是王者的大气与博爱,也有浪迹天涯游子的情怀,在起伏的群山里郁郁葱葱,延展成一片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蛮竹苍苍,它是主妇,染绿了山寨,掩映着篱笆和野花,让家变成了温馨的小窝.蛮竹苍苍,它是壮汉,带领着源源不断的子孙,世代驻守着大山,倾其一生献给了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

蛮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暖暖的记忆,生长在心里最肥沃的地方.春天,细雨绵密,丝丝柔柔洒向静默的大山,这时,黑土里,岩缝中,蛮竹用积蓄了一冬的能量破土而出,开始了一生不懈的拔节.在天地间,细雨的轻柔与蛮竹的刚劲完美地交融为一幅烟雨图,唯其这般,山林才显得灵动而多彩.小时候,我和阿公到山里找菌子,看着满坡蓄势待发的青笋,阿公笑着对我说:你看,我们的朋友开始出土了.是啊,我们的朋友,它是布朗族一辈子也离不开的朋友.阿公那根挑起全家衣食的扁担,阿奶那个被手摩挲得发亮的簸箕,一代又一代的布朗人就在与蛮竹的相守中走完辛劳而平和的一生,这一生始终带着蛮竹清淡素怡的滋味,带着蛮竹倔强而忍耐的个性,这样的人生简单而实在,自然而淡定.

蛮竹出土了,布朗人的桌上自然也多了一道很鲜美的菜——青笋.记得阿奶采摘青笋时,总是将挤密在一起的青笋拔去一部分,为的是留有空间让更粗壮的蛮竹长得标直,经过这番人为的梳理之后,长大的蛮竹总能成为最可人的材料.青笋一般是切成片,清水煮后放上盐,辣椒和花椒等佐料一拌,便是一道上好的佳肴,鲜嫩可口,在竹楼里摆上这道野菜,朴素的日子里会透出不为人知的快乐来.这让我想起了东坡先生那首《浣溪沙》里的两句:“寥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对大自然里纯净而疏淡滋味的一种赞赏,有什么能比带着泥土、露珠、晨雾和春雨的滋味更让人心旷神怡呢,自然而然的味道总能使得人的味蕾舒坦.如今,人们的餐桌上菜式眼花缭乱,鸡精等调味品横行,可让人吃得安心舒心,让人食后有种清淡的欢愉,这样的菜已经越来越少了.原来信手拈来的清欢如今却再难找寻,物欲的横流在很多时候是对简单和自然的一种冲散.

簸箕是蛮竹编织的,每天阿奶都要用簸箕来筛苞谷,做苞谷饭,细软的苞谷面掺水后在簸箕里被反复撵揉,打碎,来回筛拨,最后被筛滚成细小如米的颗粒,这些闪耀着金色光芒的玉米粒,放在蛮竹做的蒸笼里蒸熟,满屋子便飘溢着暖暖的香气.为了让全家人每天都毹吃上热腾腾的饭菜,阿奶起早贪黑,磨面筛面,一辈子不知筛坏了多少个簸箕,每天早晨,厨房里便传来“唰唰,唰唰”打面果儿的声音,这声音在静谧的山寨里传得很远很远,像一首摇篮曲,让家人永远沉浸在甜美的梦乡里.就这样在年年岁岁中,阿奶始终与簸箕为伴,小小的簸箕里盛满了一个家庭主妇无穷无尽的爱.

2

随着一块块笋壳的脱落,蛮竹开始了生命的蜕变,从青绿到深绿,再到绿中带黄,色彩的更替变化演示着蛮竹不同的成长阶段.从竹笋到一棵可以作为建筑材料的竹子,大概需要两年的生长时间,在它们身上,岁月之痕似乎还没来得及留下任何迹象,蛮竹已结束一生的使命_.最高的蛮竹竟可高达二十余米,它们是自然天成的农具材料,对于世代在大山耕作的布朗族,农具是他们生生世世的朋友,这些农具经手的无数遍拿捏,一层层沉甸甸的包浆透着喑哑的光芒,这光芒中带着土的颜色,庄稼的颜色,汗的颜色,泪和血的颜色,糅合四季里的冷暖,积淀生活中那些苦涩与伤痛,这是年岁的色调,使得这包浆厚重黏稠.有些农具牢固得可以用几代人,像一个个不说话的仆人,永远陪着主人们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作.

扁担是山里人必有的农具,带着它,可以防身,可以当拐杖,可以肩负食材.只要有刀.人们随手便可做成一条扁担,路边的木头,竹子,挑上那么一米多长,硬实的一节,掂量厚度,削平即可.挨近肩头的一面必须顺滑,挑负重物的那一面两端末梢都要凹陷下去,以便勾住挂上的物体.人在陡峭的山地行走,除了背就是挑了.似乎只有肩膀才可以扛起那些超过自身体重的东西.一条扁担均衡地将重力分布在身体的两侧,走起路来,上下跌宕,一段路下来,挑夫已汗流浃背.在盘曲的山道,在四季的轮回中,在回忆的片段里,那些挑着重物的身影在我眼里似乎增加了山的重量,那么沉,让光阴背负着难言的跋涉.

我见过阿公留下的那条扁担,在竹楼的角落,覆着岁月的尘烟.扁担是蛮竹做成的,厚实而稍宽.经过长年累月的负重和吊压,扁担的中段像一个老者的背脊,佝偻着.两端被手掌磨得透亮,而整条扁担已失去了它本有的颜色,暗黄中透着土褐色.就是这条扁担,阿公挑起了一个家的重任,把粪土挑到田间地头,把收获的庄稼从大山的各个角落挑回家,把家里种的粮食和菜蔬,挑到远在县城读书的父亲的学校,把井水挑到离家两公里远的崖子的石缸里,给过路的行人解渴,把那些来自大山的芭蕉、竹笋、菌子、野菜、苞谷挑到山外的集市,把那些集市上买来的盐巴、布匹、锅碗瓢盆、笔墨纸张挑回大山.一担又一担,日复一日,肩膀磨出了茧子,扁担压出了弧度,一步又一步,春夏秋冬,走出了无数条的道路,养活了一大家子.阿公的步履是沉重的,重得像山,这一生都将自己的血汗赋予了土地与子孙,他的脸部更多时候是低垂着的,弯腰劳作,弯腰挑担,像一颗成熟的麦穗,让自己越来越贴近大地.那个曾经一个人徒手打死一只黑熊,一个人挑着百余斤粮食翻山越岭的布朗汉子,在步入古稀之时,已被扁担压得矮了许多,背也像他手里的扁担般弯曲得失去了挑负的能力,弯驼的背脊像一座匍匐的大山.我想,这一条条扁担何尝不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从笔直到弯曲,从崭新到老I曰,从稚嫩到伤痕累累,一点点被岁月磨得改变了样—子.

记得儿时,父亲带我回老家,就是用一条蛮竹扁担挑着给阿公和阿奶买的东西,一头是他们爱吃的糖果、饵丝、面条,另一头是新买的衣物,一些常用的药品.从姚关下车后,父亲用蛇皮口袋装满了沉沉的两袋,钩挂在扁担的两头,开始了山路的艰难行走.他在前面挑着,我和阿姐在后面边玩边跑.有时父亲累了,会找个阴凉的地方歇脚,扁担靠立在旁边,顽皮的我会拿起扁担和姐姐拉拔河,父亲一旁看着,笑出声来.当年,阿公也是这样挑着柴米油盐,被褥行囊送父亲到离家二十多公里的坝子去求学的.那时的父亲或许也像我和姐姐一样,跟在身后,边走边玩.一条通向远方的路链接沉甸旬的牵挂,一直走下去,竟不知不觉走到了阿公沉寂于黄土之下,走到了父亲白发苍苍,走到了我步入中年.如今,山路已修建扩宽了,车辆可以通行了,扁担早已没用了,父亲也步入了古稀之年.而每次回老家,我总会想到这条路上那一高一矮的背影,像一幅永恒的画,刻在我记忆的版图上.高大的背影永远负重沉沉的担子,矮小的背影永远是雀跃地蹦蹦跳跳,他不知父亲肩上的那个担子有多沉,沉得可以装下几座山,几条河,甚至是整个世界.有一天,矮小的背影长高了,他也会这样肩负着对孩子的爱,渐行渐远.

阿公的扁担除了肩负着家的重任,还肩负着路人的需求.老家的山下是常年奔涌的枯柯河,河对岸就是昌宁地界,山与山近在眼前,而这看似一段绳索长的路,用脚板丈量却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山里人的艰难和路密切相关.从永德、昌宁来施甸,这条路是捷径,无数马帮曾在这里踏起滚滚尘烟.走夷方的马帮从寨子边过,顺枯柯河下到永德一带去托运物品,赶马人常来寨子歇脚,几乎所有的人都和阿公成了朋友,我们家也就成了赶马人的驿站.寨子的人为刊炙获一点微不足道的大米,来到河边开垦了几亩水田.从寨子往返河谷需要四个多小时的路程,劳作回家所攀爬的是五十度的陡坡,很多人爬到邻近秦子一公里处的石崖便口干舌燥,困顿不堪.阿公自己在这条山路来回走了无数遍,深知劳作人和赶马人的辛苦,便在陡坡尽头的平整处,一棵柚木树下的石崖上凿了一口井,每天挑水到石崖,灌满了小小的水缸,给来往的行路人解渴除乏.阿公这一挑就是十三年,无法想象,每天两担水,来回近十里的山路,清晨从寨子到石崖的小路上,总有一个担水人的身影,步子那么稳健而笃定.人们都知道这水的来源,熟悉那个挑水而来逐渐清晰的身影,懂得这水的珍贵和体惜,便将石崖之上这远挑而来的水称为 “行善水”,如今行善水的石缸依在,而阿公早 已与这片土地消融为一体了.阿公故去,老叔 和表哥接下了那条被磨得发亮的扁担,继续挑 水,崎岖的山路上烙下了三代人深深浅浅的足 印.直至附近的公路修通,这条路沉寂下来. 那条被压弯的扁担才结束了这段历史使命.

3

除了扁担,蛮竹更多的功效便是用来做建筑和家用材料了,不同的时节,蛮竹都随时挺拔地候命在大山中,只待人们索取.布朗族的房屋建筑大都是一步楼,从院里就可一步登楼,所以叫“一步楼”,这样的干栏式建筑因地势而建,房屋依靠缓坡,在倾斜地以木桩支撑.将楼层搭建于坡地,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风的问题.这是山地民族依据自身居住环境而建盖的智慧之屋,住房以竹木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椽、楼面、墙、梯、栏等,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篾绑扎,这样的建筑使得家里永远透着质朴的竹香.楼下关养着牛羊,楼上便是人居住的地方.儿时,我每次回家都居住在表姐的小竹楼上,楼板是竹篱笆编织而成的,楼下小羊咩咩地叫着,羊粪的气息透过竹篱笆的空隙弥散了整个房间,夜晚我们就枕着羊粪的味道酣然睡去,梦里自己也成了坡地上那一只撒欢的小羊.

布朗族的房屋建筑大都用土坯墙,用土砌墙有两种,一种是夯土墙,另一种是泥巴竹耙墙,在没有任何现代建筑材料和器具的年代,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就地取材,土是最可用的造房材料,土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土墙的坚固性.人们选用最粗实的蛮竹,破开,每根大概有五厘米宽,然后将破好分解的一根根竹子纵横交错编成一块块的竹篱笆竖立在地基之上,用韧性好的草和土掺和上水,将草泥巴敷到篱笆上,一层层便成了遮风挡雨的墙.厚实的土围成了家,屋子里便有了暖暖的气息,火塘的烟熏火燎让土墙涂上了灰黑的色彩,这些色彩沉淀了岁月的尘烟,人间的悲喜,黑得发亮.在屋里,有竹子的味道,火塘的味道,泥土的味道,烟草的味道,米酒的味道,野菜的味道,牛羊的味道,一切融合而成了家的味道.这祥的味道需要日积月累而成,包含着人的体温,家的体温,天地的体温.这些体温只有在土屋生活过的山里人才感受得到,他们的根原来就在这样的气息中深深扎入大地.

布朗族生活的任何地方,任何器物都有蛮竹的影子.篱笆、楼板、梯子、食槽、菜筒、水瓢…-.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它.它太重要了,像与生俱来陪伴着的亲人一样,存在于每个生活的角落和细节.梯子的制作最为简单,选取一根两米多长的粗大蛮竹,在竹筒三分之二的地方一口切下,竹节的隔心便可做踏板,人踩着一节节的隔心就可攀爬到高处取拿物件,这样的梯子底部得卡稳当了,不然会滚动,有些许的危险.菜筒也如此,选取一节竹筒,隔心两端作为底部和盖子,将两根麻绳兜住底部,就可以装水,装饭菜.儿时的我常常和表姐一起去放牛,阿奶就是用这样的菜筒给我装上饭食背在竹箩里,饿了就拿出来吃.饭包是竹子编成的,菜筒是竹子做成的,筷子也是竹子削成的,一切都带着清淡的竹香.这些自然天成的器具环保而透气散热,一天下来,放在里面的食物竟不会变质和产生异味.阿奶给我装菜的竹筒已经很老旧了,竹子本来的黄绿已完全褪去,菜筒表面是岁月晕染而成的褐色,家人的手时常摩挲着它,使得它透着温润的微光,叠加着亲人们昀体温.用久的菜筒像传家宝一样,使得家人不忍舍弃,就算如今已不再使用竹筒做的器皿,父亲仍然喜欢用竹子来做一些简单的器具,比如当管道承接屋檐的雨水,比如当小盆栽种一些细碎的植物,并不是因为物资匮乏,而是源于一种情结,哪怕在县城安家落户,仍然丢弃不了他特有的生活模式,对蛮竹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已融入了血液,浸入了骨髓.

蛮竹就是以这样最简单、最原始、最自然和漫不经心的方式成为布朗族生活的一部分的.从一棵蛮竹到一件器具,只改变了它的位置和形状,其他的悉数保留,蛮竹的品行和布朗族有着某种自然天成的契合,质朴,真实,简单,随遇而安,实用,无须雕琢,隐忍与奉献.布朗人离不开它,离开了也就意味着自己生命的终结,在这些蛮竹制造的生产生活用品中,让我看到了山里人平凡而坚毅的人格魅力,正如苍苍的蛮竹,随便一个旮旯便可将血脉延续,面对着恶劣的环境依旧能不懈地生长,就算历经风云雷电,依然挺直脊梁,压不垮催不倒,倾其一生来承受和付出.这共同的秉性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原来,上苍的安排是这么意味深长,此刻,仰望蛮竹,眼前竟是那些在故土之上默默耕耘的先辈们.

春天的雨又开始飘飘洒洒地落下了,我知道,在远方,在故乡,在布朗山深处,我的心也随蛮竹一般,又开始发芽了.

责任编辑安殿荣

归纳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甘嫫阿妞和甘嫫阿妞征文和在记忆里方面的征文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征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童年记忆里的我的国
●文 柴子文没想到,十年的时间,这一切都被抹去,河流被填平,树林被砍伐,稻田和菜地被低价征收,商品房一幢一幢在上面盖起来,农人富有了,心甘情愿或被强迫赶进去居住 小时候,我的国度里有山有林,细水长流,.

那些记忆里的布鞋
布鞋,即用布做的鞋,是母亲的手艺,我几乎从小就穿着它 一步一步走入记忆的深处,在那片苏北的小乡村,我穿着它过桥爬树,走在成片的田埂边,又或是穿梭在各种农作物间 空旷的平原,有着我一望无际的盛大梦想 十.

学校旁的手抓饼,是记忆里有味道的风景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你能说出你最爱的食物是什么,却偏偏说不出你和它最初相遇的记忆 我最喜欢吃手抓饼,但早已忘记第一次的体验 只记得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大三的学生 每个学校门外一定会有手抓饼的摊子,每到下.

童年记忆里的国庆
成长在那个年代的人,人人对破旧都不在意,衣服裤子上打个补丁是常事 大家都不在乎物质生活上的享受,崇尚的是精神的力量和精神的美 一年一度的国庆纪念日又到了 这些年由于我是全国政协委员,曾非常荣幸地登上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