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民间类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民间艺人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民间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5

民间艺人,本文是民间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民间艺人类论文范文文献.

民间论文参考文献:

民间论文参考文献 民间故事期刊民间故事杂志民间文献

朱琳

鬼画

野山坡的细伢子都怕看满漆匠画鬼,看后便做噩梦.

满漆匠用油漆画鬼,活灵活现,他的一幅叫《阎王图》的鬼画成为当地办丧事布置灵堂的招牌景物.《阎王图》画的是阴间的人和事,那些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人,有的被扔进滚烫的油锅里煎熬,有的赤脚踩在锋利的刀上行走,有的被血淋淋地开膛破肚,这些人都是在阳间做多了恶事,才会得到阎王爷如此惩罚,相反,积德行善多的人到了阴间就会享福,直至投胎转世,重新做人.

几十年来,满漆匠是野鸭坡公认的手艺人,他年轻时跟随师傅走南闯北,长了不少见识,一手油漆活做得出神入化.他在大门上画“财神”;在雕花床上画“龙凤呈祥”;每件家具上的漆画都有不同的画法,青山绿水、花鸟虫鱼.满漆匠特别爱画鬼,在一块木板上刷层底色,再用不同颜色的油漆调和,就勾画出人模鬼样的图画来,那些鬼们有的生得青面獠牙,煞是恐怖,有的面目和善、亲近可爱,《聊斋》故事里的善鬼和恶鬼被满漆匠画得千姿百态.满漆匠不但画鬼,也喜欢讲鬼,把鬼故事讲得有根有叶,绘声绘色,细伢子听了吓得哭.

因为画鬼、讲鬼,满漆匠遭了不少罪.在那个是非难辩的年代,大队书记一句话就把一顶“四类分子”的帽子戴在满漆匠头上.那些日子,满漆匠脖子上挂着一块大木牌子挨游斗,批斗会上大队书记指着满漆匠的鼻子说:“你这家伙,宣传封资修、画神弄鬼,不热爱人民群众,不知悔改.”“该斗该斗”,满漆匠低头认罪,心里也坦然,上面当大官的人都挨批挨斗,我一个油漆匠算什么?民间俗语说得好:学得乌龟法,该缩头时且缩头.满漆匠将自家大门、衣柜、雕花木床上的油漆画清一色刷成了大红漆,表示一颗红心,用实际行动彻底与封资修决裂,他专心务农,从此不再提画漆画的事了.

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十多年.

一天上午,满漆匠扛着锄头到垅里放水,门前桂花树上的喜鹊喳喳叫个不停,莫非有什么喜事来?满漆匠思忖着.果然,县里来人了,文联李主席在田埂上找到了他,说是县里搞民间艺术普查,请满漆匠露两手才艺.“不画了,不画了,省得惹麻烦”,满漆匠连连摆手,李主席了解到满漆匠的忧虑,好言开导他,时代不同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县里还准备评选优秀民间艺人呢!一席话说得满漆匠眉开眼笑,丢下锄头,热情地领着李主席回到家中,从楼板上的扮禾桶里取出一捆严严实实的布料,小心翼翼地展开一看:嗬,都是油漆画,有民间传说《八仙过海》,有神话故事《姜子牙封神》,有水浒人物《一百零八条好汉》,还有那幅《阎王图》……原来,满漆匠从未间断油漆画创作,在木板上画太显眼,为掩人耳目,他搞起了地下工作,想不到这一招,竟将传统艺术进行了一次创新!

四把戏吵房

四把戏提着胡琴,几个老伙计背着那套吵房的行头,踩着溶溶的月光,一路说说笑笑,半袋烟的工夫就到了坳后田斋公家.

“四把戏,吵房就等你当主角了.”都管师傅跟四把戏打招呼,顺手塞给他一包白沙烟.

“一起吵,一起吵,吵得田斋公脑壳发晕,吵得新嫂子不得睡.”四把戏边说边向几个老伙计布置任务.洞房里挤满了看吵房的人,有呷喜酒的,有专门来看新娘子桃花的,井湾里的人爱热闹,一家办喜事,大家都跟着乐一把.

吵房在一片笑声中开始了.

“把烧火佬请进来,”四把戏一声吆喝,只见田斋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脸上抹着一层黑黑的锅烟灰,手拿一根烧火棍被人推了进来.

“把米汤罐子带进来,”四把戏又是一声吆喝,田斋公的满崽脖子上挂着一个沙罐,也被拉进了洞房.“快快说,烧火佬跟媳妇扒过几次灰,米汤罐子呷了几回嫂嫂的米汤.“满屋子的人跟着起哄.

田斋公父子嘿嘿地笑,任人戏弄,狼狈的样子掀起笑声一浪高过一浪.让公爹扮烧火佬,叔仔做呷米汤的人来逗乐,是井湾里人吵房的一个传统节目,做红喜事三天不分大小,讲点出格的话,没人会去计较的.“烧火佬快背媳妇,”有人尖叫起来.

田斋公见势不妙,转身想逃,四把戏早有防备,堵住了房门口,你推田斋公,她拉新嫂子,羞得桃花满脸通红,新郎公无计可施,只好当众表演“打啵”,才解了田斋公的围.吵够了公爹、叔仔和新郎,接下来就是唱调子吵新嫂子了.四把戏打好胡琴的调门,自拉自唱:“怀胎正月正,奴家不知音,好比那个湖边草哎,快呀快生根……”这是一首《怀胎歌》,盼新嫂子桃花早日生儿育女,公公婆婆等着抱孙.

“四把戏,唱段《十八摸》听听,”有人觉得不过瘾,想挑起点事端来.

桃花一听要唱《十八摸》,神经就紧张了,鼻尖上冒出粒粒冷汗.她听人说过这个调,有些词还记得清清楚楚.什么:伸手摸在妹妹的奶子边,妹妹的奶子大又尖,好比砂糖还要甜……想想真丢人,唱歌人还要将新嫂子从头摸到脚,又发不得脾气,人家是来凑兴捧场的,并无歹意,拿他奈何?井湾里一些上了年纪的堂客们都没逃过四把戏的《十八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四把戏自己也不例外,那年他洞房花烛之夜,吵房的牛宝也是唱着这个调摸了他的堂客,四把戏只能赔笑坐在洞房里,眼睁睁地干着急.

“唱,唱,还等什么?”看热闹的堂客们也使暗劲.桃花急中生智,说自己肚子痛,尿憋得慌,要上厕所了,脚板上搽猪油,溜了.

耍灯

二禾子谷进了仓,宋牛皮就忙乎这正月里耍灯的事.

宋牛皮耍灯,既图乐,也图钱.黄谷冲里的乡里乡亲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平时省吃俭用,忙忙碌碌,到了过年骨头就松了架,天天吃着、喝着、玩着、乐着,花钱大方.正月十五前家家户户接龙灯,红包封一家比一家打得多.小时候,宋牛皮和禾咪子、水牛、春妹子上十个细伢子耍星子灯,一根草绳串起七个草把子,上面燃着一根香,禾咪子敲着一面破堂鼓,宋牛皮掌灯,每进一户人家,宋牛皮就喊:“预备……起”,细伢子异口同声:“恭喜哟,恭喜哟,恭喜主家发财哟”,星子灯围着堂屋转三圈,就等着大人们给发财钱和糖粒子.每晚耍完灯,宋牛皮为首分发财钱,我一块,你五角,宋牛皮拿双份,他是星子灯的掌灯人.分糖粒子时,宋牛皮总是从自己的双份中拿出几粒悄悄地塞进春妹子的衣袋里,从小到大,日久生情,宋牛皮和春妹子如今成了一对夫妻,在黄谷冲留下一段耍灯结缘的佳话.

长大后,宋牛皮耍火龙,叫做大王龙,因黄谷冲的龙王庙而得名.大王龙用竹篾油纸扎成,十一个灯结子,又圆又大,十多米长,耍起来威风八面,吃不下斤把米的角色,还耍不动大王龙呢.

第一次耍大王龙,宋牛皮呷了哑巴亏,赔了灯油钱.那年正月初八,住在黄谷冲口子上的建筑老板陈包头许诺打个“六六顺”的红包出灯,宋牛皮一时笑着眼睛眯成一条缝,转眼就瞪起了牛眼睛,拿了陈包头六百六十六块钱红包封,黄谷冲里百来户人家都不让大王龙进门,一些人说风凉话,住在尾子上的牛二嫂站在门前的塘基上,指着宋牛皮的鼻尖说:“你还讲不讲规矩?耍的是‘鼓眼灯’,大王龙走下水,想黄谷冲的人背时不成”,宋牛皮哭笑不得,连连道歉,打脱牙齿往肚里吞.耍灯的老规矩多,分上水灯和下水灯,屋场分大小,走路分大边和小边,破了这些规矩,宋牛皮的大王龙就不是龙王庙的大王龙了.有了那次教训,宋牛皮后来耍灯时格外细心.

第二年正月,宋牛皮的大王龙从牛二嫂家出灯,黄谷冲的人都没意见,牛二嫂更是不亦乐乎,办了三桌酒席款待耍灯人.夜幕降临,宋牛皮酒足饭饱之后,点亮了大王龙灯结子里的茶油灯芯,宋牛皮耍龙头,河咪子擂大鼓,水牛吹喇叭,春妹子提亮壳子.宋牛皮一声吆喝,鼓乐喧天,金光闪闪的大王龙摇头摆尾飞进了牛二嫂的堂屋,“呵嗬、呵嗬”,耍灯人齐声呐喊,大王龙上下跳跃,左右翻滚,一个《满屋红》的开场故事令人眼花缭乱,牛二嫂随即递给春妹子一个进场包封.宋牛皮将龙头一甩,大王龙飞出门外,在牛二嫂的禾坪里耍起了《猛虎跳涧》《天下太平》一些龙灯故事,当耍到《双捆柴》是,大王龙再次飞进牛二嫂的堂屋,这叫龙回头,黄谷冲的人说,龙回头,万事不愁.突然,宋牛皮的龙头着火了,竹篾油纸扎成的龙头被火烧得劈里啪啦,“呵嗬、呵嗬,恭喜主家发大财”,看灯人叫,耍灯人喊,烧了龙头是吉祥之兆,牛二嫂乐得合不拢嘴,又递上一个红包封,春妹子打开一看,加起来正好是一个吉利数字:一百六十八块.“烧发烧发,一路发”.牛二嫂把大王龙送出老远,口里还在念着一路发、一路发……宋牛皮好不得意,黄谷冲家家户户接灯,就连单身人李拐子也早早地提着鞭炮在门口等候.龙头烧了,不用着急,宋牛皮早有准备,他每年都要故意烧几个龙头,让黄谷冲的人高兴高兴.

腊月的年味越来越浓了,宋牛皮和他的龙灯队日夜操练,他心里盘算着,今年又是风调雨顺,大王龙该轮到哪户人家烧龙头呢?

高手

“做手艺吹不得牛皮,强中更有强中手.”刘来福吧嗒吧嗒抽着水烟袋,坐在自己雕制的那张老式雕花龙椅上,给他的孙子讲起过去的一些人和事.

刘来福十五岁学做雕花手艺,师傅是当地有名的关木匠.师傅言传身教,刘来福聪明好学.三年过后,刘来福的圆雕、浮雕、镂雕不同风格的雕刻技艺与师傅不相上下,一年四季,上门工夫不断.刘来福用樟木雕成的观音菩萨、仙女散花、钟馗打鬼等神话人物,被誉为“木雕三宝”.成为远近闻名的抢手货.刘来福仗着自己手艺好,渐渐地,有些飘飘然了,瞧不起别的手艺人,在他人面前常夸海口.

那年腊月,贺财佬满崽讨堂客,贺家出五担谷的高价请关木匠师徒雕制一顶迎亲花轿,师徒商议,一个雕左边,一个雕右边,分别雕刻《刘备招亲》和《西厢记》两个传统的爱情故事.师徒俩精雕细作,从秋天开始,整整花了一百个工日雕制出一顶大红花轿.成亲那天,贺家张灯结彩,大摆筵席,高朋满座,也吸引了岭前坳后,冲头旯尾凑热闹的人.看花轿的人不少,一片赞美之声,刘来福好不得意.这时,一位陌生的白发老人围着花轿细细观看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雕得好,雕得好,师傅到底是师傅,徒弟还是徒弟.”

刘来福感到有些奇怪,上前搭理.“请问老师傅,能够分得出师徒来?”

“左边出自师傅之手,右边是徒弟的手艺.”老人肯定地说.

刘来福大惊,方圆几十里,无人识出破绽,想不到眼前这位老人火眼金睛,一眼就分出了高低.刘来福向老人鞠躬请教.

“你就是雕此花轿的徒弟?”

“正是晚辈.”刘来福连连点头.

“年轻人啦!说出来你莫生气,你师傅雕的《刘备招亲》风和日丽,夫妻恩爱情深.而你雕的《西厢记》风力过猛,大风掀起了莺莺小姐的衣裙,一个小小败笔,却破坏了整个故事的美感.”

老人一席话说得刘来福哑口无言.木雕手艺讲究刀功细腻,又费时间,刀、斧、刨、锯、凿,工具需要一大堆,雕刻故事和人物就更难了,有一句口诀是“行七坐五蹲三个半”,说的是行走的人要雕七个脑壳高,以此类推,尺码在心里,人物的喜怒哀乐,周边环境的衬托,全凭雕花木匠的理解和感受.刘来福彻底被老人的眼力折服了.

“请问大师贵姓?家住何方?”

老人笑了笑,说:“老朽家住远方,对木雕只是略知一二,岂敢以大师相称?不留姓氏也罢,你年轻,前途无量,后会有期吧!”说完便乐呵呵地走了.

此后,刘来福潜心修艺,不言高调.他一直打听那位老人的下落,却未能如愿.师傅关木匠不久也病逝了.事隔六年,刘来福经媒婆牵线,与一外地女子结为夫妻,成亲那天,一位操广东口音的年轻后生给刘来福送来一个《鸳鸯戏水》图,刀刀见功底,两只鸳鸯惟妙惟肖,在水中戏耍,窃窃私语,仿佛一种天籁之音传入刘来福的耳际.这定是那位老人的遗作,如此高超的技艺非等闲之辈!

刘来福一生中最遗憾的事,就是再也没有见过那位老人了.而今,他也年迈眼花,做不动雕花木匠的细致活了,他的孙子成了他的第三代传人.

鲫鱼过河

半夜里,金婆婆睡不着,从挑箱底层摸出一个红布包来,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幅《鲫鱼过河》的剪纸图,勾起了她的心事.

金婆婆本名,十岁那年跟张家祠堂的纯婶学做剪纸活.心灵手巧,不到两年时间,掌握了花、鸟、虫、鱼的多种剪法.剪纸不用打画稿,如《福寿双全》《喜鹊闹梅》等等一些传统题材,信手剪来,出手成章.每次家剪喜字,就想自己今后要嫁个如意郎君.然而,老天不随人意,由不得她做主,十五岁那年,媒妁之言,嫁给了马家祠堂财佬的傻子崽哈宝为妻,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那天洞房花烛之夜,待自己掀开红盖头时,哈宝早已在床上扯起了猪婆鼾.红蜡烛亮了一夜,的眼泪流了一夜.此后一日三餐,虽衣食无忧,但长夜难熬,剪纸的活儿让她有了一些乐趣.

那年八月的一天上午,马家祠堂唱花鼓戏,哈宝随爹娘去看热闹了,独自坐在家中,想起自己前世不知造哒什么孽,嫁给了哈宝守活寡.

“砰、砰、砰、砰,”有人敲门.

“哪个哟?”轻声细语.

“秋生,来送柴火的”,门外应答.

打开了大门.和秋生都是张家祠堂的人,小时候两人还一起玩过拜堂成亲的游戏,秋生娘死得早,家里穷,爹爹做长工,呷饭上顿不接下顿,秋生常到河里捞些鱼虾,换回油盐钱.

“秋生,讨堂客了吧,”帮秋生堆柴火,搭讪着.

“穷光蛋一个,哪个要?”秋生无奈,直摇头摆手,无意间秋生的手碰到的奶子,两人同时触动了神经,秋生的眼珠子盯着的脸发呆,像一尊木菩萨.

“,你真好看”,突然,秋生拦腰抱住,口里喘着牛气.

“松手啊,秋生,多不好意思”,的脸涨得桃红,挣扎着,手脚却不听使唤,两人如干柴烈火,就势滚在柴屋的稻草上……

“秋生,是你把我变成了女人.秋生,我的秋生……”喃喃自语.

“如果有来生,咱俩做长久夫妻,白头到老.”秋生说得悲切,提着千担一步一回头,离开了.

接下来的事一波三折.剪出一幅《鲫鱼过河》的图画,打算送给秋生,秋生不是喜欢摸鱼虾么?《鲫鱼过河》,吉祥平安.但没有遇到秋生,听人说秋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一去就没了音讯;哈宝不久得了痨病,撒手归西了;马财佬的家业渐渐衰落了.往后的日子,以剪纸为乐,过着清淡的日子,哪家收亲嫁女,帮着剪喜字、窗花,自己没有再提婚嫁的事.无情的岁月把的满头青丝染成了白发,如今,已是年过八旬的金婆婆了.

雄鸡叫过五遍,天边冒出了白鱼肚,金婆婆凝望着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鲫鱼过河》,红纸早已褪色,图案模模糊糊,但金婆婆分明看到一群活蹦乱跳的鲫鱼,正摇头摆尾向她游来……

无人喝彩

近段日子,马文才晚上老是做着同一个梦,梦见他的那些牛皮制成的影人儿,王子王孙、丫鬟小姐,关在那两口木箱里哭成一片,吵着闹着要出来.好几次,穿着白衣白裤的爹爹对他说:“才伢子,祖传下来耍皮影的活,到你手里就失传哒?”爹爹拂袖而去,马文才惊醒,窗外一片漆黑,隔壁不时传来儿孙或长或短的鼾声.

要是婆婆子冬梅在世多好,还能说说话,讲讲耍皮影的事,想不到三年前冬梅喂猪时摔了一跤,接着中了风,不久离他而去,老来失伴,马文才备感孤寂.

马文才的公公是樟树坪组一辈耍皮影的名角,靠这门艺业养家糊口.公公将这门技艺传给了爹爹.后来,爹爹又将这门技艺传给马文才.想当年,父子俩挑着装皮影行头和道具的挑箱,起早贪黑、翻山越岭,靠耍皮影赚点油盐钱.那年夏天的一个夜晚,马文才在枫树湾耍皮影,一盏油灯、两张方桌、几条板凳和用竹竿挑起的影幕,就搭成了戏台.禾坪里坐满了看热闹的人,开场演的是散句节目《哪吒闹海》,马文才使出了唱做念打的全身本领,故事耍得引人入胜,马文才满头是汗.忽然,他感到有一股凉风吹来,侧身一看,坐在戏台边的一位年轻的姑娘正摇着蒲扇为他扇风,马文才心里甜甜的,闲歇间得知姑娘叫冬梅,是个皮影戏迷.人逢知己精神爽,马文才的皮影耍得格外起劲.唱散句取乐时,马文才心血来潮,即兴唱起了一个段子:影子戏,做大媒,情哥情妹喜相会,哥爱冬妹一支花,冬妹恋哥好文才……旁人不知,冬梅听出了弦外之音.姻缘这种事前世注定,你有情,我有意,一来二往,马文才和冬梅结成眷属.后来冬梅也学会了打鼓敲锣,于是夫唱妇随,翁媳同台,三个人的家班子给枫树湾带来了多少笑声.二月初二唱“土地戏”,三月十五唱“财神戏”,某家失火,就演两本影子戏谢火神,扮了二禾子后就唱“禾苗戏”,东家唱寿戏,西边唱庙戏,一个屋场唱到另一个屋场,难得有几天空闲.马文才手脚麻利,抖动的影人活灵活现,嗓音洪亮,唱腔出神入化,既能唱男腔,又能唱女调,演得老生,扮得小旦.整本的节目《封神榜》《水浒传》《杨家将》唱得一字不漏,三天三晚喉咙不嘶,嗓子不哑.散句段子随心所欲,老人们还记得他的那段“老了歌”,冬梅敲着小锣:“此退此退此退退、此退此退此退退……”锣声中,一个手拄拐杖的驼背老人活在荧幕上,一步一咳,念念有词:“人老了,背驼了,眼花了,离黄土县就不远了……”老者风趣幽默,全凭马文才的幕后功夫.

自从枫树湾有了第一台电视机后,请马文才唱皮影戏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一年到头唱不了几场戏.曾经在樟树坪热热闹闹的皮影戏,而今已无人问津了.冬梅在世的时候,两老子说起唱皮影的往事好不快活,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光.马文才一门心思想把这门技艺传给后人,那次他跟儿子说起此事,儿子极不耐烦,说:“搞空事,耍皮影能赚几个钱?”儿子是村上的电工,到哪家不是吃香的喝辣的.马文才又想起读小学的孙子毛坨,搬出那些封存已久的孙猴子、猪八戒,告诉毛坨一招一式,一腔一韵.毛坨开始还感到新鲜,觉得这些牛皮做的猪八戒、孙猴子用麻线牵着手脚,竹竿挑起来,会舞刀,能翻跟斗,挺好玩的,不几日就不来神了,还是觉得电视里的孙猴子更有趣,更有本领,毛坨学艺也就不了了之.

马文才总是把自己的影人儿拿出来晒晒太阳,透透风,望着这些被人们渐渐遗忘似乎失去灵性的老朋友,他潸然泪下.有道是鸡到半斤时保时,人活七十日保日,马文才想:自己已被黄土埋半截了,祖传下来的一身技艺,真的要带到“黄土县”去不成?想想这些,马文才就精神恍惚,黯然神伤.

老搭档

石山和菜花打地花鼓,在土台子上真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花鼓调子唱得韵味十足,特别是唱夫妻戏《刘海砍樵》格外传神.石山唱那句散板“走啊……”抑扬顿挫,荡气回肠,菜花唱那句“刘海哥你是我的夫罗……”嗲声嗲气,风情万种,两人配合默契,表演诙谐,无不令人喝彩.

看到自己的堂客和别的男人在戏台上又搂又抱,亲亲热热,沙泥鳅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想起过去家里穷得叮当响,婚姻大事令爹娘操碎了心.后来沙泥鳅的妹妹嫁给了菜花的驼背老兄续香火,菜花就嫁给了沙泥鳅,这门亲事在乡下叫扁担亲.菜花唱戏是跟她爹学的,简单的嫁妆里就有一套唱旦角的行头.

石山早年学做漆匠,他嫌脏,学做木匠,他嫌累,却对唱戏情有独钟,四乡八里只要哪里来了戏班子,哪里就有石山.人家在台上演,他就在台下比划.嘴里整天哼着从锣鼓班子里剽学的花鼓调子,扛着锄头干活都走着台步,村里的人都叫他戏癫子.后来,石山提了一对酒,捉了一只鸡,拜菜花她爹为师,学唱小生,从此石山和菜花就做起了搭档.

花鼓十里不同腔,长沙有长沙的唱法,益阳有益阳的套路.石山和菜花的地花鼓就更加灵活了,除了将传统的小戏小调《小姑贤》《讨学钱》《洛阳桥》《十杯酒》搬上台外,一些乡间趣闻也被他俩编成段子传唱开来.菜花和石山成双成对唱花鼓,难免招来好事者的非议.沙泥鳅好几次将菜花反锁在房里,怎奈菜花性情刚烈,破门而出.无凭无据,沙泥鳅耐她如何.石山的堂客,人称蠢婆娘,却不闻不问,每天在家锄园做菜,喂猪养鸡.沙泥鳅一心想抓到证据,于是就有了那年秋天一段鲜为人知的捉奸事情.

那是一个月光朦朦的夜晚.坳背雀裁缝收媳妇,请石山和菜花去唱调子,菜花前脚出门,沙泥鳅就尾随其后,见两人有说有笑地进了雀裁缝家门,沙泥鳅躲在坳上的树丛中守候.雀裁缝家好不热闹唢呐胡琴闹成一片,石山和菜花的花鼓对唱像针一样扎在沙泥鳅的心上.闹洞房的人散了,沙泥鳅恨得牙痒痒:现在叫你们笑,等一下有你们好看.

菜花和石山慢慢地走到了沙泥鳅藏身的树丛旁.

“老搭档,歇会儿吧,今天我挑水浇菜时闪了一下腰,又唱了几个钟头的调子,太累啦.”菜花说.石山赶忙找到一块光滑的石头,扶菜花坐下.两人闲聊起来.

“菜花呀,我俩搭档唱了这么多年了,有人风言风语,难道你不在意?你家老沙不找你麻烦?”菜花轻轻一笑:“身正不怕影子斜!我家老沙虽说有点小心眼,但没太为难我.要不我俩搭档还能到今天?”

“是呀,我也多亏了那个蠢婆娘,她为我当家理事,操持家务,不然,我哪有闲心在外快活哟.”石山也深有感触.

两人说着说着夜已深了,“该回家了,老沙一定等急啦”.石山拉起菜花又说说笑笑地往家走.沙泥鳅躲在树丛里听到这一切,臊得满脸通红,知道错怪了自己的堂客,他像保镖一样远远地跟在菜花后面.转眼,菜花的女儿也出落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耳濡目染,花鼓戏也唱得有板有眼,有时菜花抽不出身就由女儿去替一替,虽说女儿的扮相和唱腔酷似母亲,但石山总觉得不是个味,还是觉得和菜花搭档唱得过瘾.

记得少年骑竹马,转眼就是白头翁.不知不觉石山和菜花已是儿孙满堂的人了.两个老搭档闲不住,隔三差五牵着孙儿孙女们到对方的家里唱调子取乐,那段《刘海砍樵》仍是他们的保留节目.

来狗的唢呐

来狗唢呐吹得呱呱叫,在菜花桥四乡八里颇有名声.

民间学艺有句俗语:担米胡琴斗米笛,升米唢呐应得急.意思是说吹唢呐要比学胡琴竹笛容易得多.来狗的唢呐是剽学的.很多年前,来狗在集市上碰到一个卖唢呐的老艺人,呜哩哇啦的唢呐声搅得来狗心里痒痒的,来狗用买农药的钱买了一支唢呐,向老艺人学了几招吹奏的基本方法,不到半个时辰,就悟出了一些门道.从此,来狗上山砍柴,下田扮禾,一只唢呐常挂在腰间,每天夜里,从菜花桥的山冲里传出来狗长长的唢呐声,给寂寞的乡村夜色添了几许滋味.

来狗好学,记性好,哪里有锣鼓班子演出,他就去赶热闹,一段曲调听过一遍就能记住分.吹唢呐是很有讲究的,新媳妇过门吹《欢乐歌》,老人去世吹《哀调》,什么场合吹什么调,一点也马虎不得.来狗第一次吹唢呐是邻村毛四公做六十大寿,菜驼子的锣鼓班子邀来狗入伙,摆开四方桌子,打鼓的、敲锣的,依次座定,来狗像模像样地坐在主要位置上.开场锣鼓打的是传统曲牌《大开门》,也许是第一次上场,来狗一慌神,把《大开门》吹成了《哀调》的曲儿,菜驼子将鼓点打得山响,朝着来狗直瞪眼,好在来狗灵泛,情急之下来了个大转调,憋足劲,腮帮子涨得像猪尿泡,一口气将《大开门》吹了几分钟,博得观众阵阵掌声,毛四公笑嘻嘻地给来狗递了个红包.

很多城里人是不喜欢吹唢呐的,这种土里土气的东西与灯红酒绿、西装革履的生活格格不入,缺少优雅.乡间是唢呐的天堂,广阔的天空任唢呐声飘扬.来狗成了当地的名人,张家喊、李家拖,在菜花桥一带的锣鼓班子里,如果来狗没有到场,就像炒菜忘了放盐,缺了味.

别看来狗吹唢呐时神气,其实肚子里也有苦水倒不出,他爹娘死得早,无亲无靠,山冲里留下几间旧瓦屋,两亩责任田也常常因为吹唢呐耽误了农活,门上总是挂着一把锁.来狗过惯了吃“百家饭”自由自在的生活,村里人劝他讨个堂客,成个家,“莫性急,莫性急,”来狗总是嘿嘿地笑着说.时光在悠悠的唢呐声里悄悄远逝,来狗至今还是单身……

责任编辑:赵燕飞

结束语,此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民间艺人方面的民间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民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从姊妹箫的成就看布依族民间艺人的艺术
在众多的布依族吹奏乐器中“蚌”和“脑” “姊妹箫” (布依叫作“比卵蚌”)是民间最普及、最简易、最轻.

民间美术中约定俗成的审美特征和价值分析
“约定俗成”一词最早出现于荀子的正名篇,荀子认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名有固善,径易而不.

2019年中国民间故事综述
摘要2015年的民间故事研究论著较多,质量有所提升,方法有所拓展 本年度发表民间故事期刊论文120余篇,硕士论文26篇,博士论文3篇,著作6部 从研究领域来看,民间故事史、故事学理论建设、笑话研究…….

南通民间文艺事业文史简记
主席讲“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通市委、市政府,为了满足郊区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任命我为文化站长,分配两位文化干事,到乡村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