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生活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和贤良的生活类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生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2

贤良的生活,本文是关于生活方面论文范文检索与贤良和生活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学和生活论文生活周刊杂志党的生活杂志社生活和数学论文

以静默的形式

二O一四年,我认识了生活在南海边的几位朋友.之后,跟着他们接近大海.

大海于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我,更像精神中的事物.海在我的表达经验中几乎空白.我时常会想起法国作家古尔蒙的一句话:“天主不是什么人都回答的,大海也是.”

好多次,我们集结于深夜.海在不远处,海风鼓胀我们的衣衫,路灯下一行怪异的影子.夜深寒凉,海的气味和着栀子花香,弥漫在黑暗中.我们安静行走,脚步窸窣急促,像要赶一个隆重的事件.

而大海之上,夜半出海的渔民正开始返航.这种夜色中的劳作带着一种神秘.有一天,我因为好奇泊在海滩上的一条老船,遭到渔民的呵斥.诗人慧谋兄说,渔民自古有讲究,女人不能登船.弗雷泽的《金枝》,皇皇巨著中的讲述,关乎生死的时刻,几乎都禁忌女人.重翻“猎人和渔夫的禁忌”一章:“在原始的狩猎和捕鱼之前,几乎都禁绝女人的参与,在某海岛,出海前的男人须要移居别处,不能看妻子一眼,如果不守禁忌,海里的飞鱼必将戳瞎他的眼睛.”

宽厚与啸厉、狂暴与温存,共存于海.为不惊扰大海里的神灵,渔民以约束种种深厚的俗世之爱作为代价.而海的无常,让渔民总是面带忧戚,这种表情世代相传,他们的面庞大都清癯黧黑、沉默沧桑.

宏大的事物几乎都怀着一种宏大的朴素,大海渐渐清晰的过程,令我震撼.在黄土高原,我常在内心眺望大海,曾无数次想象希腊神话里手持鱼叉乘着金色战车的波塞冬如何飞驰海面.深夜,海存在,却无形,融入茫茫黑色.尽管我几乎能彻夜听到它推波助澜,并在这轰响中想象无数黝黑的浪头如何烈马般追赶,但黎明将至,我想象着,神话里那无邪的海豚游来,大海会显出另一派宁静和慈爱.

眼前的一切醒了,天空和大海,露出平静而无涯的灰色,这巨大的空茫,有一刻,让我深感落寞.倏然间,朝霞穿过云隙射下万道光芒,远远近近,构成令人目眩的辉煌.归来的渔民拖船、拉网、收鱼、收网,鲜有人大声说话.大朵大朵海蜇像透明肥厚的花瓣被倾斜在浅滩上,岸边的女人将它们一朵朵抱起,放进篮子.

我的目光几乎还同时追踪着李好,他端着相机,赤脚奔走在各条船上.

海浪无边无际地翻涌.

在表达口舌滋味的汉语词汇中,我以为,甜是暖的,母性的,可以宠人的,甜加上“蜜”,更是黏糯得缠绵.而盐粒像小小的针刺,苦像压在舌头上的木石.

海边长大的李好和渔民这样谈论“甜蜜”.

李好说,刚打回的鱼,在清水里煮了,然后蘸着化开的盐水吃,那个甜蜜呀.

盐是海盐,我见过的,在灰蓝的天空下,一堆堆,碎玉般洁白莹润,捏一撮在手心,能沁出油脂.李好说“甜蜜”时,表情富足得像个孩子,我甚至能听到他下咽涎水的声响.“成”也是“甜蜜”,那种满身心的喜悦,形而上的幸福.世上的成,滋味原是有着万千差别.

而我要说的是他的目光——经由他的黑白镜头表达出的“看”.大朵大朵灰云,万道亮白的霞光,海水是有质感的沉重的黑灰汁液,只翻卷的白色浪花显出轻盈,船在逆光中.海天之间,渔人在船头劳作,头上顶着云朵.

那天,我被他的一个镜头打动——鱼儿都已收好,虚空的渔网几乎堆满整个船舱,一个顶着草帽的渔民站在船舷旁睡着了,看不见他的脸,只两只手靠近镜头,疲惫地垂在船舷上.天上依旧铺排着有光泽的灰云,船旁躺着幽暗的海水.镜头充满忧伤的气息,而且确乎因着黑白色度,以一种静默的形式显得更加低沉喑哑.

李好深爱这些他父辈一样的渔民.他的情感都沉沉地压在他的镜头里.他一边怜悯着这样的渔人,一边又怜悯着满海滩打捞回来的鱼儿.鱼和网,人和鱼,船和大海,在他的镜头里对立、冲突,形成一种紧张的关系.他说,无序的打捞开始破坏自然法则和秩序,机器的轰鸣搅扰着大海的平静,索取没有止尽,而海永远在沉默、在低处.后来,李好把自己的一个大海主题的摄影展命名为“海在低处”.“海在低处”,有他复杂的隐喻.

低处的海,辽阔无边,尽揽云天,不知是否是这种简约单纯的宏大促成了他对素朴的黑白的喜好,或是大海貌似平静的波澜壮阔启发了他的艺术追求.

以静默制造喧腾,这种放空的哲学如此有效地附着于一些博大而安静的色调上,比如黑、白、灰,以及探照其上的光亮,它们有着相似的气质.我想,这种好意思,从艺术到人生,并非人人能够意会.

我犹记得他照片中的一个反复意象,以及这些意象传达出的焦虑或者忧虑:镜头紧贴地面向上仰视——海滩上人影壮阔,人们摩肩接踵,纷乱的赤脚间,紧挨着镜头,总躺着形形色色的鱼,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像纸上的感叹号,都圆睁着眼睛.笔记:

黑与白,落在相片上,时间仿佛凝滞.

以安静制造喧腾,显示出充分的隐忍和节制,让事物深藏内核.这种张力,还源自对多余成分的过滤——镜头中色彩带来的迷乱和聒噪等.黑或深灰大面积弥漫,深重幽静的力量兀自呈现.

这是我愈加喜欢简约的原因之一.内在的力量渐渐强大,外在的繁复渐渐消退,事物向内核生长、朝向繁盛.

住的那家酒店,面朝大海.正午的阳光下,海水碧蓝沉静.滩涂上长满茂密的红树林.我坐在阳台上,耽于遐想.张鸿正忙于从李好打捞一首合适的曲子,给他在西藏拍摄的《朝拜者》主题作品PPT做背景音乐.李好的这组作品应邀去美国参展.关于西藏主题,我曾和他就杨延康先生的藏地摄影作品进行过交流.甘肃亦有大片藏区,我也曾多次进入,一直深为那里所吸引.

令我感兴趣的是李好何以如此执着于“朝拜者”这个主题.他距离西藏,几乎隔着整个中国的距离.但他先后十数次到拉萨,从南海边到青藏高原,驻扎在那里,反复感受、理解和搜寻.他说很多年前,第一次到拉萨,就被朝拜者深深打动.夜晚,是镜头内外呼应的最佳时间.依旧是黑白色调,在他的很多作品里,佛殿高耸,星星和月亮挂在天际,昏昧的灯光照亮青石路.朝拜者的身影就落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便人影憧憧、比肩接踵,能感受到的,依旧是静澈.他试图用镜头抵达宗教,触摸到朝拜者的精神.

李好说,朝拜者磕过十万万个长头,有的从千里之外,风霜雨雪跪拜而来,你何时看到过他们身上丝毫的疲惫?在无数个被时光刀刻斧削的朝拜者的面容里,你何时看到过一点儿倦意?

李好拍了数千张朝拜者作品.这组PPT打首的就是大昭寺前朝拜者的身影,一个朝拜者匍匐在发亮的石路上磕着长头,他的前方,光影中是层层叠叠的背影,气氛郁结、凝重肃穆.是星月之光,晨曦,还是灯光?不过,这已不重要,光已完成了它的任务.

一辆越野车几乎呼啸着驶进酒店院子,一听便知是李好.他喜欢开快车,喇叭里放着震耳欲聋的摇滚.每每我们在车厢里被他颠簸得大骂不止时,他变本加厉.

张鸿找到一段模拟自然声响的电子音乐,天籁声,宁静致远,但我和李好果断否定了她的成果.我们总觉得哪里还隔着,但我们知道,我们正在靠近.

张鸿废寝忘食,音乐此起彼伏又纷纷戛然而止.我则对李好这组片子中风格看似新异的几张作品说了些看法.这类片子,浓郁的黑色里,在朝拜者之间,有了些虚幻飘渺的灰白影子,这种看似玄奥的技术化处理,是在刻意靠近宗教的氛围,想表达那种似乎可视的灵魂,但我觉得这是不恰当的艺术,尽管李好说这些片子得到很多专业人士的肯定.我当然知道,一个人在艺术之路上左奔右突,多么需要鼓励.

几乎猛然间,我们不约而同想到了藏传佛教的念诵曲子.我和张鸿,曾在一个黄昏,在郎木寺一个古旧土巷的僧舍旁,被阿卡们念诵的混音感动得许久不能说话.我们找到了一首《荟供曲》.

几乎是天作之合的配乐.在这静澈的直抵内心的念诵曲中,李好镜头里一个个黑白的“朝拜者”的身影和面庞缓缓从眼前走过,不知为何,总有想流泪的感觉,而且,至今犹然.

我们热爱的事,纽结着我们,从内而外.都缄默,也都简约,彼此长存心里,无需时时响应.

我记得,很有段时间,张鸿以行者自称,风一样穿梭于各处,她也酷爱摄影.二O一四年深秋,我和她结伴去额济纳.那两年,她正受一事骚扰,一路忧心忡忡.壮阔的长长的河西风光似乎也未能慰藉她.寒意已浓,胡杨明艳,那天,我们去了土尔扈特王爷府.阒无一人,光影躺满一院.不大的院落,我们竞徜徉许久,我终于看到她脸上的祥和.我还记得王爷玩过的染红的羊拐骨,榫卯相结的木头魔方.对她那一时而言,我想,宁静便是欢喜,她的欢喜定格在她拍的一张黑白照片二.那张照片,光影明澈,灰黑白,仿佛包容了世间的所有,木门虚掩,看进去,一院子的丰盈.我还能记起那天的额济纳,秋风刮过树梢的样子和声音.

几年后,在荔枝成熟的季节,李好驱车六小时到广州,我们三人再次见面,我们拥抱,吃着甜甜的荔枝,谈论各自爱的事情.几年间,我们内心都添加了不少沧桑,我们因此集结得更加深入.笔记

摄影师通过镜头,将一种存在变为另一种存在.这种转化中,所呈现的主观愈加强烈,客观便愈加客观.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这是另一种意义的提取、放大、凝聚,或者照亮.正如美国摄影师埃米特·戈温所说:“摄影是一个工具,用来处理大家都知道但视而不见的事物.”

黑与白,以一种静默素朴之姿,进行着更富丽的诉说.

苏珊·桑塔格说:“照片是一种观看的语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观看的*学.照片实际上是被捕捉到的经验,而相机则是处于如饥似渴状态的意识伸出的最佳手臂.”我想,照片也是一种拍摄的语法,一种拍摄的*学.

二O一六年五月.五月,对素有“瓜果之城”之称的兰州而言,没有什么本土水果.青黄不接,果花才歇,瓜地里,种子才吐萌芽.先前这个季节,唯一能吃到的水果都装在罐头里.多年以后,我才见到了真正的模样奇特的菠萝.这种热带水果,而今,还散发着新鲜的香气就可从千里迢迢之外抵达兰州.我说的是二O一六年五月的菠萝,当时,菠萝在兰州的售价出奇的低.我所以记得这个,是因为当时刚好看到了李好的一组黑白纪实照片.

这组照片拍于广东徐闻县.夏初,正是菠萝旺季,五一期间,李好身陷徐闻的“菠萝的海”.一车车满满当当刚刚采摘的菠萝把徐闻染得金黄,菠萝的香气穿透了大街小巷.但年初,寒潮席卷广东南部,菠萝的成熟期整体推迟,到五月初,整个南方的菠萝扎堆上市,菠萝的跌到很贱,偏偏又遏连阴雨,菠萝非常困难.在一个大型的菠萝交易市场,李好发现,在这果实累累的丰收场景中,看不到喜悦.地上满是泥泞,果农脸上阴云密布,唯有那些忙碌穿梭于市场的商贩面露轻闲.

李好在这个交易市场拍了很多黑白照片.黑灰的装货车、黑灰的人、阴沉的天气、地上的泥泞——在这大面积的暗调中,发亮的是那些一丝不苟被整齐叠放在一辆辆货车车仓里满得冒尖的菠萝.叠摞整齐的菠萝,安静乖巧,和弥漫在市场里的躁乱焦虑的气氛形成鲜明反差.

李好说:“在我的家乡,我见过这种场面,那年夏天,荔枝盛产,贱低,荔枝卖价抵不上摘果工人的工资,很多果农就悲戚呼号,盼望突来一阵狂风,免得果子在树上腐烂,讪笑路人.”

纪实摄影,这种貌似客观的记录手法是否也会记录拍摄者的情感呢?我看了安东尼奥尼一九七二年在中国拍的长篇纪录片《中国》,娴熟精道的摄影技法,使用的大都是免受打扰的长镜头,纪实的动态、言谈、客观环境.但能看出疏离,看出陌生化给予一个异国人的浓烈的兴趣,很多不惜篇幅的好奇、透过镜头的探究,但少有情感.而我,在另一类纪实摄影中,能看到摄下这个镜头的人的情感,情感粘着于作品,无法剥离.就像侯登科的作品,那些黄土高原上的女人们,那些被过滤了多余色彩的黑白照片,看一眼就能湿人的眼睛.这是客观沉默的力量,它不动声色,艺术和技巧藏在看不到的地方,而摄影者的情感渗透其间.

拍摄的*学无法回避.李好这组“菠萝的海”摄影作品,我能感受到,当他举起相机,已经心为所动;作品成像,里面已经有了他的情感.而这种隐忍的不事喧哗的情感,更打动人心,正如他的大海作品和朝拜者作品.或许,“情感”一词,尚显单薄,但对艺术家而言,它表达对世界的观照,表达对牵连内心的事物的赤诚.且这表达,骨血相溶.

也仿佛写作.

二O一四年,我们在南海边.暮色四合,大海渐渐隐入夜色.我们用手指把我们的名字刻画在潮湿的沙滩上,海水涨起,海浪汹涌而来,一波大浪退去,我们的名字融进了海水.像大海中的一滴滴海水,融入盛大,这多么好.

锦衣夜行:那一场场风花雪月

十几年前的那个冬天,总是下雪.夜晚,在热腾腾的小店里吃羊肉、喝酒.临街的窗玻璃上蒙着一层湿气,外面白茫茫的,洪荒一样,仿佛世上只我们几个.有时,太欢乐了,眼泪就淌满一脸.

那时,像吃一样,能把爱的人嘎嘣嘣咬碎.

时间越过越快,转眼,十几年过去了.那个吃羊肉龇着牙、满指头流油的古马已然安稳儒雅.这天,和古马、凤丽集结一处,说着说着,就很想喝酒,说好一瓶,又开一瓶.和古马一下就说到了十几年前那些个雪天.人生种种,悲欢最是动人,那时,爱恨情仇多么稠密.酒意荡漾开来,忽然有了桃园之义,和古马虎视眈眈望着凤丽,要为她写一个好本子出来.

倾慕魏晋文人,飘逸又有风骨.第一次置身嘉峪关外的魏晋墓时,就深为墓穴里的砖画所打动.边塞大漠,风吹沙响.那是地底下的繁华锦绣、活色生香,满眼热腾腾的烟火气.我总记得林风眠先生是颇喜欢魏晋墓砖画的,因为敬慕先生.先生深受砖画感染,甚至开了正方小幅尺牍的先河.他画的一幅古代书生,浓郁的魏晋气.一维平薄的侧脸,砖画风格,人类艺术童年的味道.书生立于苍茫中,身外蒹葭、浮云几痕,宽衣大袍,精简的铁线描.画幅上,除过宣纸的柔白,一味是清冷的石青色.要超拔于世,必会纠葛,有牺牲,便不似魏晋墓砖上那派欣欣向荣的尘烟气.魏晋人的自由是内外一元的.

受过西画训练的风眠先生说他不擅长人物画,特别是肖像,后来的突破口却是戏剧.他偶然进到戏院,兴奋至极,他找到了人物画的摹本:各种脸谱、舞台上行云流水的身姿,当然有爱和恨——画幅上超现实风格的忠奸善恶.一个温良恭俭的文人,受着倾轧,但文字里少有躁怨,这些都被艺术化解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旧戏里有新鲜丰富的色彩,奇怪的动作,我喜欢那原始的脸谱,画了一共几十张了,很有趣,这样一画,作风根本改变得很厉害,总而言之,怪得会使许多朋友发呆,也许朋友会说我发狂了.”风眠先生一度远离人群,屋里只一桌一椅一床,他日夜不息地创作、探索.至晚年,更是自由阔达,凭靠想象,画出了所有之前那些被迫毁掉的画.

这样的生活,我谓之贤良的生活.

有个深冬,我在农民秀珍家住了几天.夜半下雪了,天窗给雪映得白亮.第二日和秀珍踏着雪在村里转,转到了土地庙,一庙的雪,雪地上尽是鸟儿清浅的爪印,舍不得踩着这幅大画往戏台近处走.秀珍说,过年那几日一早就来这里敲鼓子,戏台上连着好多天给神仙演大戏,四邻八庄的人都来看,唱的自然是秦腔,雪花子漫天飞舞,戏一喧闹起来,谁还知道冷.

比起南戏的温婉秀丽,秦腔的北地特色甚是鲜明.但人们常说的“吼秦腔”,并不确切.我记得小时候看秦腔《秦香莲》,香莲给黑包公跪地哭诉,各种新旧愁怨,大珠小珠、弛缓顿切、丝丝入扣.香莲的膝盖都快把地捣碎了,乐器或刚烈或幽咽,时断时续,起承转合,扣人心弦.种种幽微处,断不是吼出来的.我那时那么小,尚不懂深切的悲欢离合,但我的心也疼了.

很多人爱戏爱得痴狂,缘由端的不是那么简单.我深知每一样戏曲都有深广的来路,但一直没有着意地去看戏体会戏,直到今年早春的一天.傍晚,在雨雪霏霏中,心里怀着一种格外的庄重,像是蓄积好了力量,就等着看这出秦腔《火焰驹》.女主角黄桂英由凤丽出演,同去的还有古马.

若露天,戏最宜在夜晚演,黑夜过滤了芜杂的声色,只戏台亮着,一台子明丽锦绣、曲折故事.小时候,乡里演戏,汽灯忽闪忽闪映着戏台,台上是戏,台下也是戏.我在剧院,也喜欢这样的氛围,灯光暗下去,前奏的梆子响起,幕布还紧拉着,但一场大戏就要开演了.

火焰驹,一匹千里良马,看完这戏,便记下了艾谦的一段唱词:

跨下了火焰驹四蹄生火

正奔驰又只见星稀月落

加一鞭且从那草坡越过

惊动了林中鸟梦里南柯

哇呀呀,烈马嘶鸣,地动山摇.喝彩声响起,好生喧腾.

这是《火焰驹》的后面了.这戏,开场便是曲折,忠良之家被抄,一家老少流落他乡、悲天跄地.秦腔里,老旦老生的唱腔都开阔厚重,是看透了人世的声音.这老旦,悲怨的哭腔,撕云裂帛.

这壁厢,另一样气氛.两个花季少女来到花园赏花思春,凤丽出演的黄家小姐黄桂英款款出场,风情流转、脚步窸窣、不胜娇弱.戏台上的凤丽全然不是日常的凤丽,我老在想,她在舞台上把戏演足了,生活里倒质朴得紧,不似有些人,平素里也都是表演的样子.桂英一旁是活泼聪慧的丫鬟芸香.好些老戏里,有个美丽的小姐,必有个善解人意的丫鬟,比如《西厢记》里的莺莺和红娘,《锁麟囊》里的薛湘灵和梅香.我这样看过去,便想,戏里的丫鬟其实就是官家小姐的另一半,那个被压抑着的渴望自由的另一半.周璇在电影《西厢记》里演的红娘,俨然就是主角,活泼泼从羁绊里跳脱出来的小姐.

黄桂英和芸香来到春色满园的花园,这场戏就叫《花园》,唱词也是极为缤纷裱丽:

黄桂英:为遣情思赏秋芳.花园里边眼界广,胜似那整日守闺房.

芸香:满园花儿齐开放,绿树荫浓细草长.你看那红似胭脂,白如雪霜.

黄桂英:相辉映.

芸香:处处争妍、簇簇堆锦.

黄桂英:暗生香.

芸香:这一旁碧玉生寒仙人掌,

黄桂英:那一旁娇容带醉秋海棠.

芸香:木槿花儿并蒂放,

黄桂英:白兰花一朵一朵赛琳琅.

芸香:这丛花儿无俗状,

黄桂英:它可与雪中寒梅、雨后晚菊比容光.

芸香:依我看姑娘比它还俊样,芙蓉出水胜淡妆.

秦腔唱词文雅,对白通俗,雅俗交错,文白相加,传统戏曲大略都这样.元人剧本的唱词,哪个不是文采斐然.其实,舞台上只一个花园的布景,那种绚丽和喜悦全是给唱出来、表演出来的.喜悦到极致便用音调极高极华丽的假音彩腔,听得人好不心旌摇荡.

这戏,传说是清中期陕西渭南才子李十三的原创.说的是北宋事,北狄进犯边关,大将李彦荣奉命赴边关抗敌,无奈奸臣奏其叛国投敌,朝廷将其全家赶出汴梁.李家到苏州投靠姻亲黄家,不料黄家反目,硬要退婚,女儿黄桂英誓死不从.一日,彦荣弟彦贵卖水经过黄府花园,丫鬟芸香引他与小姐在花园相会,二人互诉真情,约定当晚在柳荫下赠银.黄府命恶仆在彦贵取银时杀死芸香,并栽赃彦贵,买通官府,将彦贵判成死罪.绝望之际,受过李家搭救的贩马商人艾谦骑火焰驹飞奔边关给彦荣送信.正当行刑彦贵时,彦荣从边关赶到.冤情大白,李府一家团圆,彦贵、桂英结成夫妻.

且说那李彦贵卖水时,被芸香引到花园.还是上面那个花园,但情境一下子变了.这一折叫《园会》.

黄桂英:小乌哀鸣声不断,它好像与人诉屈冤.是何人将你们双双拆散?看起来你与我同病相怜.

芸香:姑娘莫要太伤感,看看花儿解心烦.你看那点水蜻蜓上下飞翻,

黄桂英:我无心看.

芸香:那边厢恋花蝴蝶往来旋转,

黄桂英:我不喜欢.金鱼呀,金鱼呀,鱼儿结伴戏水面,落花惊散不成欢.我好比镜破月缺谁怜念,不知何日得重圆?

芸香:劝姑娘且把愁眉展,镜破月缺可重圆.岂不闻好事多磨终有盼,同上翠楼把景观.

欢音跌宕到了苦音,所谓情景交融物是人非,观众要的就是个大起大落悲欢离合,这样,戏便是好戏,就算台上台下,哭得个昏天黑地,痛快.

再说《打路》一场,黄桂英心急如焚赶赴刑场,风雨交加.舞台上风驰电掣的奔突,素白的孝衣上下飘飞、水袖拧绞得愁肠寸断.我看完凤丽的这场,记忆深刻.凤丽是秦腔大师肖玉玲的得意弟子.我亦看了一九五八年肖玉玲主演的秦腔电影《火焰驹》,真是好,凤丽深得其味.

《红楼梦》里贾母说才子佳人的故事:“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儿是佳人?”“……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贾母不知,背地里,宝玉黛玉爱西厢爱得紧.

贾母说的都是面上的事儿,才子佳人固然成了套路,但读者和观众就是好这口儿.《红楼梦》演成了越剧,有人几十次看,几十次哭,次次哭得不一样.不同的曲折故事,和《火焰驹》一样,大都是令人慰藉的结局,人们的心是放在腔子里的,要的就是跟着戏里的故事把各种波折走上一场.如果中间实在有个死结,戏走不下去,怎么办?总有办法,比如凌空里艾谦和神马火焰驹出现了.人们的内心都是爱着传奇的,戏剧能满足人们的这个愿望,《窦娥冤》冤到极致后,让老天六月飞雪,也是一种超现实的伸张.结局实在不能把观众屈坏憋坏.先前读唐人传奇《霍小玉传》,故事动荡到人的心生生地疼,男主人公李益立下山河日月之盟后杳无音讯,小玉日夜悬想,为打探消息,资财用尽,怀忧抱恨,遂成重疾.真替小玉悲苦到不行,忽地,出来一个黄衫豪客,引李益到霍小玉榻前,小玉历数不幸和怨愤,长恸数声后,气绝身亡.心真的生生地疼,没有那黄衫豪客,小玉这样苦下去怎么办啊.所以,那火焰驹只要在戏台上哇呀呀嘶鸣起来,观众便喝彩欢腾.凤丽演得愈是悲伤难禁、可怜楚楚,那艾谦声振林木的唱腔愈叫人慰藉.

台上,要柳暗花明了.

古马,凉州人.在兰州生活了这么多年,张口还是满满的凉州腔.

每听他唱一个凉州小调,总是鼻酸.

我送我的哥哥

庄子北

庄子北上下大雪

早知老天下大雪

我留我的哥哥住一夜

我送我的哥哥

红柳坡

红柳坡上红柳多

红柳的叶儿往下落

红绸的裤裤往下脱

在兰州,能用凉州腔唱这个悲婉的凉州小调,非古马莫属.

多年前,去过一次古马凉州的老家.农人地里长满蔓菁(《诗经》里谓之“葑”),走到村外能看到沙漠,夜晚,天上稠密的星斗大得惊人.

凉州,西域古道之要塞,秦腔乐器里的月琴板胡等皆从西域传入.月琴、板胡听上去声寒,有凉州气味.秦腔多杀伐声,也是西域的味道.古马诗歌,有古凉州的大底子.他爱戏,说写诗时能微妙地共鸣到戏曲的张弛感,这该是深入之后方能触摸得到的肌理.

古马的诗有西凉的高古悲亢,大而静,铿锵里藏软.他喜好短句,嶙峋诡丽.他喝酒,一半心思在酒,一半心思在诗,酒喝多了就说诗.他看戏,一半心思在戏,一半心思还在诗.舞台上,皂衣束腰的艾谦正跨着火焰驹在戏台上飞奔边关,这边厢,古马见缝插针拿出他的这首《倒淌河小镇》给我看:

青稞换盐

银子换雪

走马换砖茶

刀子换手

血换亲

兄弟换命

石头换经

风换吼

鹰换马镫

身子换轻

大地返青

羊换的草呀

逐行读过去,都是硌人的骨头,最末一句——大地返青,羊换的草呀,动荡得人眼湿.

想起多年前,和古马还有几个南北文友一起去青海湖.黄昏时,我们在湖边的一个帐篷里喝酒,桌上只一个汤盆里盛几条瘦小的湟鱼,酒比汤多.黑夜来临,风涌鼓着帐篷,帐篷外是和天一样大的黝黑的青海湖.古马的凉州小调又唱起来了,风远远近近地吼着,“我送我的哥哥红柳坡,红柳坡上红柳多……”那小调异常孤单寒凉.

眼见着就要手起刀落,戏台上的亲人们就要阴阳相隔了,哇呀呀,火焰驹飞奔而来,冤情大白,亲人团聚.这终是戏的尾声,凤丽几次谢幕,幕布终是拉上了.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落幕了.

从剧院出来,已是深夜,外面还雨雪霏霏的.和古马站在路边说戏说凤丽,雪花飞得寂静,大河就在一旁流淌着,眼前的一切都那么美好,素常的一个夜晚显出格外的诗意来.

躺下再看《聊斋志异》,竞又翻到那篇《绿衣人》来.还是才子佳人的故事.书生深夜披诵,一个艳*子入舍,“绿衣长裙,婉妙无比”,“罗襦既解,腰细殆不盈掬”.书生请女子吟唱一曲,女子婉拒,书生固请之,女子说,非吝惜,恐他人听闻,若必要听,只能微声吟唱.“书上乌桕鸟,嫌奴中夜散,不怨绣鞋湿,只恐郎无伴”,女子声细如蝇,但“婉转滑烈,动耳摇心”.歌毕,女子开门窥看,怕窗外有人,又绕屋外察看一圈.之后便一直忧伤难禁.几番缱绻,更漏将歇.临别时,女子徘徊不已,走出几步又返回央告书生,说今日悲伤异常,还请送出院门,书生将女子送至大门外,女子又说,请一直看着我.书生长望到女子转过房廊,不见半点儿身影时,方返身.

这是我最喜欢的聊斋的篇章之一,读过多次,每读到这里,都无限心伤,蒲松龄写悲欢,万分赤诚.悲剧已定,我却总不喜欢蒲松龄最终的结尾.

——书生方欲归寝,但听得窗外绿衣女急切呼救,奔出,四处察看,了无踪影,但听得檐下有声,细看,见一弹丸大的蜘蛛捕到的一物正哀鸣嘶叫.书生破网将其取下,见是一只绿蜂,已是气息奄奄.放置案头,但见它慢慢登上砚池,投入墨中,再出来,在案上爬行出一个“谢”字,之后飞出窗外,没了音信.

我不喜绿蜂对书生说“谢”字,但也想不出怎样的结尾方是心中的好.

又一场风花雪月.

不知怎的,这气氛暗合《火焰驹》.元朝很多戏剧大都取材唐传奇,到了《聊斋》,传奇故事更是丰满琳琅,可惜戏剧创作却在渐渐式微.凤丽说眼下的秦腔苦于没有好本子,确乎,除了传统经典剧目,少有新剧为观众叫好.也因此,当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代表作《锁麟囊》被改编为秦腔上演北京时,轰动剧坛,女主角薛湘灵就由凤丽出演.

几年前,看今村昌平的电影《诸神的》,想起一幕,总怕得厉害.是黑白电影,祭神之日,小舟上一对儿私奔的男女被族人划船追赶,鼓声迫近.大船上,划桨敲鼓者人人戴着巫神的面具,宗教的杀伐,船桨大刀巨斧般砍下,乌黑的血涌出.鼓声再次擂响、渐远,溅了血污的一幅幅面具不动声色,叫人胆战.好在戏曲里的脸谱是绘在脸上的,即便有固定的程式和意味,但那脸谱绝非石头般阴冷.

我素不喜过于肉感的脸,骨骼清晰,表情才不易模糊.凤丽是陇人,面目清秀,扮起旦角来,妆容甚是惊艳.四十多岁,正是好时光,有过往有历练有方向,单听她的唱腔,明丽时薄远嘹亮、沧桑时忧婉老厚.聚在一起,她多是倾听,少有声气,初识她的人,断不能想到,她能在戏台上那样大开大合.

“夜深深,停了针绣,和小姐闲谈心……”(电影《西厢记》“拷红”片段,周璇饰丫鬟红娘)老唱片的声音,周璇的声音抖抖的,要给夜风吹走的样子,唱针也老是崴脚,歌声又扭起来了.上中学时,我守着唱机不停听这个曲子,不知是喜欢周璇,还是喜欢这曲子.老夫人拷问红娘,周璇就这样唱着给老夫人讲,声情是那种小女孩的娇嗔.这曲子我哼唱了很多年,一日,我竞怎么都记不起其中几句,到处翻找歌词,细一看,心里一惊,多少年水一般流过,这才发现,有两句我竞从来都是跳过:“他把门儿关了,我只好走……”

——夜半,红娘领莺莺逾墙到西厢房探望病中的张生,张生开门,迎入莺莺,将红娘轻轻关在屋外.

“他把门儿关了,我只好走……”不谙世事的红娘,“门儿”一词唱得煞是轻闲,却听得老夫人心惊肉跳.

我把这可笑事说给凤丽,然后碰杯,咽下一场风花雪月.

用这样的贤良来对抗消磨人心的庸常和沮丧.明媚的红酒,喝完一瓶,就再开一瓶吧……

附:电影《西厢记》“拷红”唱词:

夜深深停了针绣,和小姐闲谈心

听说哥哥病久,我俩背了夫人

到西厢问候

他说夫人恩当仇,叫我喜变忧

他把门儿关了,我只好走

他们心意两相投,夫人你能罢休便罢休

又何必苦追究

一不该言而无信把婚姻赖

再不该女大不嫁留在闺中

三不该呀不曾发落这张秀才

如今是米已成饭,难更改

不如成其好事,一切都遮盖

责任编辑:吴缨

综上资料,此文是一篇适合贤良和生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生活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生活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健康生活方式,拒绝肝扰
提起肝炎,人们首先会想到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每年近30万人死于乙肝相关疾病,如肝硬化、肝癌 世界卫生组织2017.

生活,适合自己就好
生活有时就是一杯白开水,不论是冷是热,只要温度适合自己就好;生活有时又是万千口味,酸甜苦辣咸涩鲜,只要口感适合自己就好 不论何时,都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人,不要让自己的情绪牵扯到无辜的人 人生在.

耄耋老人享受互联网幸福的生活
我这个87岁的耄耋老人,也能和年青人一样享受着现代化互联网的幸福生活,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我已成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时代老人 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互联网已普及城市、农村,遍及家家户户,男女.

新时代美好生活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敬老爱老的美德,让老同志们在贵州老年大学这个大家庭中得到健康与欢乐,7月13日,贵州老年大学联合晚晴杂志社、贵阳中医一附院举办“新时代美好生活”省直机关老同志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