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例文 跟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类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新农村建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该文是关于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例文跟高职院校和新农村和农业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新农村建设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农业期刊有哪些

摘 要: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位的系统工程.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搭建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发展机制.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责任和义务,只有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发展才能持续有力,农业发展才能实现安全、高效、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新农村建设;途径;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目前我国长期致力解决的根本问题,从2014年起,出台的一号文件都是以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和农业创新为主题,足以彰显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当今,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对偏低,农村发展水平和城镇相比相对落后,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农业高职院校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发展农业新技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发挥其应有作用,探索行之有效的服务新途径和服务机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职院校的迫切需求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职院校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党的教育方针是鼓励青年知识分子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和艰苦地方接受锻炼,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学生拓展了广阔的就业渠道,一大批有责任心、有基层经验的优秀青年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等部委形成共识,要求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2007年3月7日,国家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三农”,实现可持续发展新的历史使命,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加大了政策倾斜、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的力度,以支持和促进高等农林院校参与新农村建设.因此,高等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高等农业院校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高等教育提供的发展新机遇,充分认识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重要作用.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经过漫长的探索、改革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我国目前已形成以高等农业教育为主体,农业职业教育为补充的农业教育体系.统筹教育和农业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发展的特殊性和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农业职业教育担负着农业教育系统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任务,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服务农村.

(二)农民对农业高职院校的迫切需要

1、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偏低,急需农业高职院校给予提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近年来,农民素质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和新型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二是农民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接受新的科技知识还比较吃力,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2、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转型,急需农业高职院校给予加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和措施,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实现就业与创业.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返乡农民工首先选择留在家门口就业.但农村留守人员普遍文化程度偏低,使得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较大的缺口.同时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劳务信息网络尚不健全,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择业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处于自发、无序、零散状态,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机构及教育有关部门组织输出的比例很小,没有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再加上政策体制的约束,进城农民的待遇得不到保障,相当部分劳动力不能长期在城镇稳定就业.

3、农民增收后劲不足,急需农业高职院校给予支撑.农民收入增长构成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增加和工价上涨双推动,农业增收和农产品稳中有涨双推动,以及人人得到的补贴收入.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因此,紧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加之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和滞后,对农村增收和支持能力较弱,二、三产业收入份额较小,造成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要素是要把低素质的劳动力改造为高素质的劳动力.解决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地方农业高校在开发人才资源、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优势,不仅可以向农村输出各类高层次新型农民及各类人才,也能参与农民培训转移工程,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专业化程度,所以新农村物资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地方农业高校的介入和支持.

(三)农业对农业高职院校的迫切需要

1、农业生产不断发展,急需农业高职院校在发展理念上不断更新.现代农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落后的理念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现代农业要实现安全、优质、高效,实现绿色、环保、生态同步协调发展,首先农业经营者要打破禁锢,引领高度,树立新思维、新概念.农业高职院校在发展理念更新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2、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急需农业高职院校在技术配套上不断注入.加快农业经济转型不仅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优秀人才来服务新农村.归根到底,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依赖于人才与科技创新.地方农业高校在农业科技与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肩负起改造传统农业的使命,在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做强农村经济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农村问题对农业高职院校的迫切需要

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急需农业高职院校在人力、智力上给予更多支持.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电器、电商大量涌入农村市场,促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加以配套,同时要求农村环保的基础设施要随之加强.现有的基础设施难以适应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急需农业高职院校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给予及时指导.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用水的排量逐渐增大,畜禽粪尿排量剧增;农业生产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水污染严重,土壤污染严重,土地耕作能力下降.在农业生产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农业高职院校应该给予及时指导和校正.

3、“空心村”问题突出,急需农业高职院校在资源转换利用上给予引导.“空心村”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障碍之一,不少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中.不少专家指出,在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不能忽略的问题,一是村落人口外出务工或迁居,使村落“空心化”.二是村落的经济发展,形态格局和就业生活方式逐步城镇化.三是村落文化资源大量流失和破坏得不到有效保护,造成古村镇的“萎缩化”.“空心村”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如,治安问题,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古老的文化传统逐渐消失,土地荒芜,村舍闲置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如何使“空心村”再度生机,农业高职院校要在资源转化利用上给予正确引导.

4、城乡差距扩大,急需农业高职院校的全程参与和攻坚.日前,社会保障体系与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覆盖面不宽,发展不够平衡,土地养老功能在弱化,老年农民依靠种植和养殖收入来自己养老已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土地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较低,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来自打工收入所得.由于公共财政支持不强,保障水平过低,农村养老问题将日益突出.在教育方面,基础投入、师资、生源以及教师待遇上,城乡的差距还都比较大,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镇人口的文化程度,缩小城乡差距,农业高职院校应全程参与和攻坚,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二、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责任和义务

农业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快速发展不仅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更有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存,一方面农业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农业院校的生存提供了空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地方农业高职院校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策和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地方农业高职院校在人才智力、科学技术、思想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初级阶段,无论发展规划设计,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还是生产工艺改进,种养品种改良,都需要农业院校的支持.

农业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是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生力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地位独特,作用重大.农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融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素,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科技兴农和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培养合格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服务、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民及农村带头人和各类专业人才、繁育农村文化产业、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应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把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提升到农业高校的特征和使命的高度.只有服务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地方农业高职院校才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农业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农业学科研究、应用、推广的优势和特色,以农村作为科研基地,以农民作为服务对象才能做到发展持续有力.因此,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既是高校责任,同时也能极大地推进新农村的发展,是一种“双赢之举”.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建校以来坚持打农字旗、走农字路,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专业与行业、企业联合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工作章程、工作计划、实施方案、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科技创新、学生就业创业生涯设计等方面始终以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校企共建“教师工作站”“专家工作室”两个“平台”、教师走下讲台、走出教室、走向企业进行知识充电和技能强化,企业骨干走上讲台、走进教室传播企业文化和熏陶就业理念,体现教师与企业、能手与学校两个“互动”;达到理论和实践,教学与生产,用人标准与培养目标三个“融合”;实现教师综合素质、学生就业竞争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三个“提升”.分别在企业、学校构筑“厂”中“校”和“校”中“厂”两座“桥梁”,充分体现企业、学校两个“主体”.学生以真实的身份在真实的环境中参加真实的生产实践,达到三个“真实”.学校、企业、学生实现三个“共赢”.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创建了基于校企合作新定位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为涉农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创办了“昌盛班”“益源班”等冠名班;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校企双方深层次的项目式合作,一大批成果得到了转化;通过选派优秀教师担任技术顾问,进行顾问式合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如,员工培训、客户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指导等.定期走访企业,关注实习及就业情况,企业专家到校举办讲座、论坛、宣讲;校企双方参照股份制运作方式,企业以资金、设备、技术入股,学校以场地、师资等入股,双方根据出资比例共同组建理事会形成“双主体”实训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学院所在地——中牟的花生、西瓜、大蒜、草莓等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

三、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农业高职院校与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互动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搭建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发展机制.

农业高职院校在建设社会新农村中具有独特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发挥育人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新方略,突出社会服务,做好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的新途径、新机制.因此,要求农业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办学体制上要积极跟进,做到与时俱进,强力推进高校内部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提供科技支撑,搭建地方农业高校与农村的沟通渠道,提高服务的有效性,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为新农村建设搭建互动平台.做到在人才培养机制上更加注重实践性,在创农业科技成果上更加注重针对性,在创新新农村服务体系上更加注重宽泛性.

农业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培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中要做到首当其冲,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和培训功能.要求农业高职院校必须改变观念,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提供人力智力支撑,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发挥高校引领作用,为当地政府、文化、经济服务.

农业高职院校是农业科技成果、人才、信息的重要源泉,是农业教学和研究的中心,具有学科齐全、人才密集、技术先进、信息量大等天然优势,要发挥教育、科研、推广、信息“四位一体”的作用.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贵在创新.包括目标创新、服务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途径创新.只创新才能全面激发高校服务地方建设活力,只有创新学院办学内涵才能提升,发展才能持续.

四、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一)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高校的服务意识欠缺.具体表现在对服务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缺乏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把握,服务能力较弱,极大地限制了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农业高校的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意识不到位,导致农村人才资源大量流失,一些服务人员缺乏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以及基层实践经验,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教学质量不高,并且由于历史原因受教育者对农学不感兴趣,认为没多大出路,使得农业院校招生不足从而出现大量学农不为农的现象,浪费了许多教育资源;相关科技人员的工作得不到承认,待遇得不到保障,挫伤了教师从事农村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服务新农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生产期内成效不显著.

(二)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服务“三农”缺乏配套的激励制度.农业高职院校目前主要以论文作为教师的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和开展科技推广服务新农村等实际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人员受工作性质的限制,工作的绩效与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不相匹配.往往工作的社会实绩在职称评聘的影响因子不够突出,而论文的数量直接影响职称的评聘,造成了部分农业推广岗位的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

(三)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虽然高校农业科技成果数量与日俱增,但是几乎所有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都面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题.主要表现在:多层次科研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科技项目的纽带作用发挥不够,科技基地的支撑作用依托不够,信息平台的共享作用利用不够,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广大教师缺乏主动走向市场的胆识和魄力.

农业高职院校在开展科教成果推广转化、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益很难在学校的回报上得以体现.高等院校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往往是社会效益显著,但投入高,自身经济回报率低,且风险大.同时,学校、农村、政府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作方面风险投入机制还不完善,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社会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阻碍了高校对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深入开展.

(责任编辑马志娟)

括而言之:上文是大学硕士与新农村建设本科新农村建设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高职院校和新农村和农业方面论文范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辛胡民(海阳碧城工业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山东海阳 265100)摘要在社会发展当中,农业经济发展十分关键,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综合国力进行充分体现 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大力开展农业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郭 丹(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农业机械管理站,内蒙古呼伦贝尔 165450)摘要农机驾驶员培训工作是农机驾驶员通过理论和驾驶实践相结合,学习掌握农机知识、安全常识、基本性能、驾驶技能的一项基础工作 .

宝山区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开展新农村建设专项监督调研等一组
■宝山区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开展新农村建设专项监督调研 近期,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士达带领区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开展了系列新农村建设专项监督调研 调研人员先后赴区农委、罗泾镇、月浦镇、罗店镇听取区.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摘要中国当前进入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深水区,外来思想不断涌入,而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先进、接受外来思想速度最快的一个群体,在思想方面出现了很大变化,在众多价值观的影响下,在网络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在中西思想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