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上海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有温度的上海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上海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2

有温度的上海,本文是上海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和温度和上海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上海论文参考文献:

上海论文参考文献 上海教育杂志

上海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包容开放、创新进取.

俯瞰上海,黄浦江和苏州河在上海的地表上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在上海634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围绕着这个“人”字生活的,是生生不息的上海人.

一个城市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的聚集.天时地利人和,浦东的开发开放让上海从改革开放的“后卫”一跃成为“前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正在朝着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个目标奋进.改革开放40 年来,上海也已经成长为一个有着2418 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

张爱玲在她的文章《到底是上海人》里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人:“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余秋雨也写了一篇《上海人》,里面说,“他们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说得响亮一点,可以称之为‘上海文明’.”连在1996 年才二十出头来到中国的一个外国人,后来成为一名驻华记者的史明智,他去到上海感叹的也是,“在上海的生活基本上没什么让我觉得惊讶的,除了人.”他在今年年初还出版了一本写上海的书《长乐路》.

历史与现实,赋予了上海人骨子里那种包容与开放、创新与进取的性格.发展与质量,担当与责任,勇气和探索……当这些沉甸甸的字眼都落在上海的肩膀上时,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些字眼也同样地落在了上海人的肩膀上.

上海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包容开放、创新进取.

行路艰辛,也不要忘了看看脚下的路.

水清:还苏州河以原貌

2011 年,苏州河168 年来第一次洗了个“澡”.

苏州河原名吴淞江,全长125 公里,上海境内53.1 公里,1843 年在上海开埠时,因西方人认为该河道通向富庶的丝织中心苏州而得名.2011 年1 月,上海全线启动了苏州河三期整治市中心城区段底泥疏浚工程,这一河段是苏州河黑臭底泥淤塞最严重的一段.在此后6 个月的时间里,约有130万方的黑臭淤泥被挖出,创下苏州河疏浚历史之最.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上海人对它当然感情很深.现在上海人提起苏州河难掩喜悦和自信,但是提起几十年前的苏州河,则恨不得“国家把它填平了最好”.因为曾经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苏州河,到了1978 年,苏州河全线黑臭,当时老百姓用6 个字来形容它——“黑如墨、臭如粪”.上世纪90 年代,有人大代表考察苏州河时,当场就晕倒在河边.

从1998 年开始,上海市启动了对苏州河的综合整治工程.70 多岁的张效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事环境保护工作30 多年,曾任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让我很自豪的是,全程参与了苏州河综合整治工程.”

从1998 年陆续到2011 年,苏州河整治总共进行了三期工程,总投资约140 亿元人民币.2018 年上海还全面启动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如今的苏州河,水质稳定在五类水标准,两岸建起了23 公里的绿色走廊、65 万平方米的大型绿地.每年端午节,苏州河上还有龙舟比赛.

苏州河的整治只是上海加大力度治理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2017 年1 月,上海发布《关于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9月,上海提前16 个月实现了“河长制”全覆盖;11 月,上海完成河道整治1622 千米,中心城区水质全面达标.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全上海人民的承诺.在今年1 月上海市市长应勇所作的2018 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过去5 年,上海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河长制实现全覆盖,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森林覆盖率从13.1% 提高到16.2%……上海在2010 年举办第41 届世*时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在渐渐成为现实.

脉动:解决“大城市病”的选择

上海的地铁梦,始于上世纪60 年代初浦东农田里的多次试验.曾有外国专家评价,上海地质条件复杂,造地铁就像在宇宙中找支点撬动地球.刘建航,被称为上海“地铁之父”.1963 年,他和同事们在浦东塘桥采取盾构法掘进100 多米,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像“在豆腐里打洞”.1990年上海1 号线开工时,年过花甲的刘建航任总工程师,解决了盾构穿越市区密集建筑群等众多技术难题.此后10 余年,刘建航退而不休,遇到突发事件,无论白天黑夜,接到电话就往现场赶.

改革开放为上海地铁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1993 年5 月28 日,上海1 号线徐家汇站到锦江乐园站的6.6 公里建成通车,上海地铁从无到有;

2003 年5 月,上海地铁10 周岁,拥有了1、2、3 号线3 条线路,运营总里程为65 公里;

世*前,运营总里程迅速拓展到420 公里,上海地铁从线到网,创造了世界轨交建筑史上的“上海速度”;

2017 年底,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达到16 条( 含磁悬浮),线路长度超过666 公里,2018年,上海还将开通4 条地铁路线.

2010 年,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启用并成功服务当年的世*.这座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位于上海闵行区北部,内有虹桥机场2 号航站楼、虹桥铁路车站、长途客车总站、地铁2 号线和机场,足以满足100 万人在7 种交通工具之间的切换,它的革命性设计和克服的种种技术难关让Discovery频道都把其拍摄进了名为“建筑奇观”的系列纪录片里.

作为一个有着2000 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在发展过程中,当然也存在一些“大城市病”症状,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紧张等.从上海自身因素看,前30 年支撑上海经济较快增长的资源条件和动力因素正逐渐消退,这也倒逼上海必须摆脱对原有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必须尽快补齐各块“短板”.“补短板”,也被列为2016 年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

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短板”,建设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人付出了无数的智慧和汗水与巨大的人力物力.2017 年,上海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727.6 亿元,较上年增加4.2%.

为老:从“9073”到“五位一体”

75 岁的彭兰秀老人半年多前摔了一跤,左手受伤,生活谁来照料?80 多岁的老伴怎么办?后来,彭阿婆和老伴一起住进半淞园街道长者照护之家,解了燃眉之急:“一天能吃四顿,冬天有空调,生活都有照料,每个人一个月只要3500 多块.”作为2017 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之一,上海去年有54 家长者照护之家全新露面,让很多像彭阿婆这样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得到短期助养服务.上海市民政局透露,到2017 年底,上海已累计建成长者照护之家127 家,实现了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的各街镇全覆盖.

截至2017 年年底,上海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483.6 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3.2%,老龄化程度已严重超过联合国标准的10% 和全国老龄人口17.3% 的平均水平.

而且,随着长期在沪工作的外来常住人口长期定居,以及外来老人来沪为新上海户籍人口子女照料孩子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上海外来老年人口规模也开始扩大.2017 年,上海65 岁及以上外来老年人口总量达到30.72 万人,比上年增加7.97 万人,增长35.0%.据测算,到2030 年左右,上海常住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历史峰值,约为480 万人,常住人口老龄化率为19.2%.

上海大学上海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友梅认为,仅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发展社会化的公共服务已成为一个紧迫任务.她建议,要培育社会领域的小微企业、慈善基金会等,共建为老服务体系.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005 年,上海率先提出了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的发展思路.“9073”养老服务格局就是指:90% 的老年人在家以自助或家庭成员照顾为主,自主选择各类社会服务资源;3% 的老年人接受机构养老服务;7% 老年人可得到政府福利政策支持的社区养老服务.到“十二五”末,上海基本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

2014 年4 月,上海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上海养老服务发展中的新形势新需求,对全市养老服务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提出到2020 年,要全面建成涵盖养老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从“9073”到“五位一体”,上海不断构建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四梁八柱”,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

家门口:“最后一公里”难题

1+(1+3+1)等于几?这里没有在测试你的小学数学水平,这是徐汇区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一个新体系.首先的“1”指的是与居民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党政机关部门党组织,(1+3+1)则是指1 名处级领队干部、1 名区党代表、1 名区人大代表、1 名区政协委员和1 名律师.徐汇区在2014 年就已组建了309 个1+(1+3+1)走访团队,以“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集民智”为主要内容,每季度一次开展以“服务”为宗旨的组团式服务群众走访行动.

2017 年上半年,浦东新区在其下辖的4个街镇集中试点“家门口”服务站的建设,为民众提供就近、便利、稳定的“家门口”服务,实现“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而且,“家门口”服务体系推广一年来,目前已在全区36 个街镇建起1282 个“家门口”服务站,实现区域内全覆盖.2018 年5月,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浦东新区共同发布《社会治理指数评价体系》《“家门口”服务规范》两项社会治理领域的区级标准,借助标准化手段进一步明确社会管理要求,优化社区服务流程,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创新发展排头兵,在社会治理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

2017 年4 月,上海正式出台了首个《上海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把近年来上海社会治理的主要成效总结为五个方面: 社会治理工作合力基本形成、基层治理改革有序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持续加大、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矛盾风险基本可控.同时也预测了5 年期后的发展需求、实现可能.

早在2014 年初,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在谈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他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要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市.

2014 年12 月26 日,时任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上海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是事关上海当前改革和未来发展的全局性大事,“街镇是社会治理中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极为重要,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到管理与服务上,加强做好服务基层群众、强化城市管理的工作.”

也就在这一年,上海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市委“一号课题”,并于当年年底出台了“1+6”系列文件.根据改革方案,上海取消了街道原来延续了30 多年的招商引资职能,各区不再考核街道经济发展指标,取而代之的是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公共服务、动员社会参与、维护社区平安等基层服务职能.

这条思路已经在上海市政府的社会治理工作中一以贯之了,并且在工作要做得“像绣花一样精细”.在上海2018 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实施大量的民生实事项目,“要用心用力办好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包括学生暑托班、新建大量幼儿园和托儿所,改善残疾人无障碍设施,以及提高一些户外工作人员的用餐便利性等等.“这些实事项目说明,上海的民生财政已经从原来的广覆盖走向全覆盖的同时,更加注重政策的绩效导向,把钱真正花在刀刃上,真真切切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我们的民生投入的终极目标,是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社会经济增长的成果.”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郑春荣如此评价说.

结束语,此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上海本科上海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温度和上海方面论文范文.

上海之地是怎么诞生的
上海是一座美丽的国际大都市,它坐落在长江口的南岸,1 万年前这里还是汪洋大海,五六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滩,它是怎样变成陆地的呢约在1 8 亿年前,上海就是古老的大陆架——扬子台.

刁难环卫工人只会让一座城市失去温度
西安市鱼化寨一批环卫工人,最近发现工资骤降 月收入2600余元的张女士,上月的工资少了9 0 0 余元 细究之后他们发现,罚款的原因竟是街道办检查时发现路面存在烟头 按环卫工的说法,每发现一个烟头就要.

春节风俗整治要力度也要温度
源于一场吞噬生命的大火,北京市前不久启动了全市范围内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 从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这样的专项行动来得及时,也理应做得彻底 然而,舆论场却被“低端人口.

陈香梅:白宫里的上海滩名媛
陈香梅是个传奇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国民党通讯社的第一位女记者,在上海滩名噪一时 她是在白宫工作的华裔第一人,1972年,被选为全美70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从肯尼迪到克林顿,先后8位总统都对她委以重.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