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世界类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丛治辰:世界从来芜杂,重要的是个体精神强度关于青年作家的问题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世界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1

丛治辰:世界从来芜杂,重要的是个体精神强度关于青年作家的问题,本文是关于世界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跟丛治辰和青年作家和芜杂类开题报告范文.

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体育世界期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世界哲学杂志

丛治辰

丛治辰,1 983年生于山东威海.2002-20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2013年起执教于党校文史教研部,2015-2016年赴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学.在国内外期刊报纸发表研究论文及文学评论百余篇,201 6年出版《世界两侧:想象与真实》.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等多种奖励.

我是个搞批评的学徒.有时候人家抬举,就在名字前面注明是“青年批评家”,伶牙俐齿的朋友就嘲笑说:你也配叫批评家?你就是个搞批评的!我便大喜,觉得朋友是爱惜我的——本来嘛,我哪儿配叫“家”?忝列其中,羞愧难当.我理解青年批评家的意思,其实就是搞批评的学徒.因此当明全兄嘱我写篇短文,谈谈青年作家当前存在的问题,我是很发愁的:我自己还想请人把把脉呢,哪好意思给别人看诊.而且我实在不知道青年作家存在什么问题,作为群像的“青年作家”在我看来是模糊的.如果一定说问题,我以为问题也各不相同:有些人是文大于质,有些人是质大于文;有些人是书读得太少了,有些人则好像读得过了分;有些人是不大了解文学史常识,有些人却太追慕传统与脉络,跳不出去;有些人写得太少了,而有些人写得太多了….

明全兄大概也察觉我力所难及的窘况,于是介绍了这个选题的缘起:对青年作家们的未来,文坛一直关注,也多次讨论;而就在不久前,丁帆老师刚写过一篇《青年作家的未来在哪里》(《文艺争鸣》2017年第1期),关注度很高——言下之意是,可以从谈学习体会说起.作为学徒,研读前辈大家作品是必需的功课,丁老师宏文当然甫一发表我就拜读过,也感慨良多.不过这感慨主要是作为对自己的警示——这好像有点自作多情的意思.因为丁老师的文章主要写给青年作家,而搞批评的能不能够资格叫作家,也众说纷纭,较为可疑.但丁老师谈及的问题,确实又不只是对作家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客观的诱惑那么多,主观的那么大,这是一个普遍的困境.被表扬的时候当然不该硬凑上去领赏,但挨批评时不妨扎到一堆儿共同学习.所以这样说来,谈青年作家的问题,不是医人,更是自医,这就有了合法性.

丁老师的文章是因何同彬兄《关于青年写作、文学新人的断想》(《青年作家》2016年第8期)而写,字里行间表现出对何文的激赏与对后辈的鼓励,令人倍感温暖.“我在给何同彬的新著写序言时,看到他对青年作家的许多精彩分析,很是感动,他把我积郁了好几年欲说还休的话几乎都说出来了.针对这十几年来的青年作家创作现象,我们除了吹捧和‘鼓励’之外,我们的批评家对其深入的学术和学理的批评有多少呢?面对批评的失位与失职,一个青年批评家的指谬则是难能可贵的.”“的确,对于当下80后、90后的一批批新锐作家作品的评判,给了老一代批评家带来了无边的陌生与困惑,如何在一个公共性的平台上去评价他们的作品,何同彬的批评观念无疑是中肯的,尖锐的,同时也是有效的.”丁老师这样谦逊地褒奖青年人,甚至有一种自我反省和向后辈学习的意思在里面,气度实在应该令我辈惶恐而敬仰;因此他文章里对青年作家的指正,看上去严厉,实际上却慈祥.仔细读来,他其实批评青年作家的意思少,而更多是一种深沉的担忧.丁老师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焦急地想要给青年作家们提个醒:世界是很危险的,很多鲜花是有刺的,甚至根本就是陷阱;而年轻人总难免有些冲动,有些欠稳重,很容易目迷五色,走了歪路.一个人走了歪路或许还是小事,但如果整个群体,甚至是一代人都走了歪路,那就令人痛心疾首了.因为从近代以来,青年便被赋予太多期望,期望青年人的朝气与创造力能够除旧布新,担负起开拓一个前所未见的未来的责任.

丁老师的描述,叫人读来深感触目惊心,觉得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对于这辈青年人来说真是太险恶啦.但转念一想,哪个时代算是青年人的好时代呢?要是回到万恶的旧社会,能读上书的青年人就不多,不读书就不大好被诱惑,但如果是那样,恐怕还是被诱惑更好一些;而读上书的那些,当然从发蒙开始就早在彀中, “读得圣贤书,卖于帝王家”,这根本是读书的动力.到晚清,大家从小被私塾先生打手心,终于学成一个青年人,结果被釜底抽薪,科举废了——80后总抱怨说,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大学不收钱,读大学的时候小学不收钱,这点儿倒霉和晚清的青年人比起来实在就不算什么了.不但前程没了,还被时代匆忙赋予一个使命,推到历史的台前去酝酿,去创造,去运动,去战斗,那当然是波澜壮阔的伟业.但在这当中,鲁迅先生说的“棒杀”和“捧杀”,又何曾消停?20世纪80年代据说是青年人的好时候,但在一个百废待兴、文化稀薄的年代,那时候的作家和学人要一点点涂抹上色彩斑斓,岂会容易?而在一篇小说就可以爆得大名,一觉醒来已名扬天下的激荡氛围里,诱惑又会比今天少多少呢?世相从来芜杂,唯有大智慧与大才华的人能岿然不动,所以我辈也不必一再抱怨被时代辜负了.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几千年前就有这样的教训,显然在当时也不是无的放矢.因此丁老师对于青年作家的指点背后,就不仅仅是对时代的批判,更有一种形而上学的高度,是对天地不仁的悲慨.

而面对这样即便对人类整体而言都永恒难解的困局,丁老师之所以特别对青年作家提出警示与希望,我想更重要的乃在于冀望借助文学的力量,能够有所拯救.在这个世界越来越职业化、专门化,并且越来越全球一体,造成某种不自觉的异化之时,或许文学那种将直觉、感性.与沉潜的思考融而为一的特质,还能激荡人的精神,造成个体的觉醒.因此在文章里,丁老师之所以对青年作家的软弱和麻木那样痛心疾首,或许正是想借以唤醒希望的种子.不妨把“青年作家”拆开来解: “青年”是蕴含着希望和潜力的,那当然也就意味着尚未成熟与完整.作为时代的后来者,他们有种种现实的困难和情绪的焦虑.他们可能没有工作,钱也不多,没有房子,也没什么地位,他们面对已然板结的社会秩序感到茫然无措.而实际上他们大多也已结婚生子,需要养家糊口,不算年轻了.所以他们难免要着急,难免要反复问自己该“怎么办”,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他们会有点跃跃欲试,听到别人的鼓励会高兴会激动,这也无可厚非.有向往心,控制得当才能鞭策青年们不遗余力去创造,这是相辅相成很难剥离的.一代代青年大概都是这么过来,正如哪一个时代都谈不上有多友好.而无论如何,在这个偏正短语里, “青年”只是修饰语,重要的在于“作家”.在这一层面上,青年作家和前辈作家的困境和挑战是一样的,就是怎么才能写得更好.而要写得好,前提是要有博大的知识结构,卓异的思维方式,以及精湛处理经验的能力——归根结底,是要塑造一个强大的个体精神,足以与所有时代的命题对话,当然也足以与时代的诱惑抗衡.我想这才是丁老师要说的重点.

讲一个青年作家的故事吧.1949年10月,一位十三岁的初中生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小说,立刻被目为神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作品连续不断发表,甚至被《人民文学》约稿,以初中生身份被招收进省级文联做编辑和创作人员,开作品研讨会,被高级别领导接见,入党……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氛围里,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学生早恋的苗头不但未被严厉禁止,组织还悄然支持,提供方便……(见李洁非《“从神童作家到分子”》一文)说起少年得志,我们总喜欢谈郭敬明,谈韩寒,但是和这位幸运儿比起来,那待遇真是差得太远了.这位青年作家(少年作家?)当然就是刘绍棠先生.但诚如丁老师所说,青年人是容易走歪的,在种种光环之下,彼时年纪尚幼的刘绍棠先生很快进入自己后来所说的“‘幼稚可笑’而又自视成熟、很了不起”的状态,对人对事轻慢、骄纵,常常口吐狂言.于是当1957年到来,几乎理所当然地成了一名.这听上去是个伤仲永的故事,但事情当然还没有结束.一时荣耀和人生低谷并没有摧毁他,新时期之后,刘绍棠先生又写出《蒲柳人家》《京门脸子》《瓜棚柳巷》等一系列小说,这才是奠定他文学地位的作品,早年的成名文章与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从“神童”到,再到真正的乡土文学大家,这背后不足为外人道的精神强度想来是令人动容的——单纯的虚荣或许不足以毁灭一个人,单纯的磨难也不足以毁灭一个人,但是从莫大的虚荣跌入磨难,而又能重新出发,这需要怎样的心志?时代加诸刘绍棠先生的,比加诸今日青年作家任何一位的都要多,但这并不影响一个人仍能巍然站立在文学的殿堂之上.这世界仲永固然很多,方孝孺也是有的;大家当中,既有“出名要趁早”的,也有年近不惑才开始正式写作的.在种种芜杂汹涌的世相和各备酸甜的遭际里,真正决定是否能够自我成就的,始终是个人的精神强度.

是为一个青年学徒的学习心得,并以此自勉.

总而言之,这是适合丛治辰和青年作家和芜杂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世界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世界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唱吧创始人陈华:如果绕过问题,你也许就错失改变世界的机会
如果你是K歌爱好者,那你一定听说过“唱吧”这款K歌软件 “唱吧”的用户根据系统提供的伴奏和歌词,在手机上就能获得如同在KTV欢唱的体验,十分简单便捷 此.

感觉世界的修辞,或失去象征的精神隐疾重读胡性能小说
一在十月2011 年第4 期发表的最后的故土一文中,胡性能写道“不停的迁徙,让我一直处于无根的状态 以至于多年以后,朋友们问及故乡,我总是犹豫和迟疑,不知如何回答 ”这是我们理.

余光中:绣口一吐,道尽华人世界的乡愁
王茹余光中先生走了 2017 年12 月14 日上午,余光中先生在台湾高雄仙逝 想起余光中,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另外两句诗“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两句诗出自.

世界巨贪拉扎连科:一年总理,十年
在美国郊区某住所,帕夫洛·伊万诺维奇·拉扎连科平日里和其他全职奶爸一样,会接送三个孩子上下学,然后……着妻子下班回家 他偶尔也会出门办点事 只不过,他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监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