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茶具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古代龙泉青瓷茶具斗笠盏鉴赏和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主题:茶具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3

古代龙泉青瓷茶具斗笠盏鉴赏和,本文是有关茶具学术论文怎么写和龙泉青瓷和茶具和斗笠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茶具论文参考文献:

茶具论文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论文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音乐鉴赏论文大学音乐鉴赏论文

饮茶之风自唐代普及以来,到宋代时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形成的第一座高峰.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朝代,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集大成者,无论在经济、政治、思想、科技乃至手工艺制作等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就中国的古代茶业发展历史而言,宋代茶业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其一,宋代茶业生产已形成了东西分野的发展格局.巴蜀地区是我国茶业发展的源头,该地区于唐之前一直是我国茶业的中心.自唐始,我国茶业生产中心,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变化,逐渐由西向东南地区发展.为了把握这种发展的态势和提高管理与经济的收益,唐代朝廷开始在浙江湖州顾渚设立贡茶院,对全国的茶业实行有序的专营管理.至宋朝由于我国茶业生产主产区进一步向东南移动,宋朝廷在福建建溪北苑设立国家级的皇家茶业种植采摘专用御园,设立官焙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茶业进贡事业.其二,就宋代的饮茶风尚而论,此时饮茶之风大兴,以致形成“富贵贫贱靡不用,林下群豪竞斗美”的局面.这种饮茶之风的盛行,推动了饮茶之法的变革与创新,从而将茶业及其相关的产业带入了全盛发展的阶段.其三,就宋代茶业贸易发展而言,对内茶叶销售遍及南北,不仅大中城市茶坊林立,甚至小镇乡村也是茶旗飞扬,茶馆遍布,对外则出现了茶马贸易的新方式,将茶叶远销边疆及周边国家.其四,就宋代茶业生产销售管理而言,宋代朝廷为了加强对日益繁荣的茶业销售市场的控制与管理,实现了从官专卖,通商法到商专卖的宋代茶叶专卖制度的演变.这一茶政的管理制度的变革创新为后代茶业经济政策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制度范式.其五,就宋代关于饮茶品鉴及其相关制作工艺的学术研究而言,宋代茶学也是达到空前繁荣境地.不仅宋徽宗赵佶不顾帝皇之尊亲自操刀编撰《大观茶论》,而且一般臣子、士大夫亦以论茶为时尚,所以一时茶书著述兴盛,至今可考由宋人撰写编著的茶书不下十种之多.

●宋代饮茶之法的变革

——点茶及其茶具新品斗笠盏

宋代饮茶的方式已从唐代流行的煎茶之法转变为点茶(图1).

何谓点茶?

点茶是宋代流行的品茶方式.宋人蔡襄的《茶录》有详细的著述介绍,现转述于后:

1.炙茶

茶经久置一年后,其香、色、味则陈,故品饮前需以沸水浸泡,刮去陈沫,再用茶钤夹起,置微火上烤干,然后碾成碎末.如是新茶则可免炙茶,直接使用.

2.碾茶

碾茶时需用干净的纸把饼茶包裹严实后捶捣成碎块,然后细碾.

3.罗茶

罗茶,即以细箩筛茶末,筛得细则点茶时茶末浮于水面,筛得粗则茶末会沉到水面之下.

4.候汤

候汤最难,煮水火候不到茶末就会上浮,火候过头茶末则会下沉.所以候汤最难,亦见功夫.

5.盏

在点茶注汤之前,都要给茶盏加热,以保证注汤点茶时的温度.

6.点茶

抄取一钱匙的茶末,先注入少量开水把茶末调得十分均匀成青油膏水,再注入大量开水用茶筅反复搅拌.开水注入离盏口大约四分就可以了.茶末少而水多,云脚就会分散;水少而茶末多,粥面就会凝结.看到茶汤表面颜色鲜亮发白,盏壁上没有附着的痕迹为最好.

由上可知,宋代点茶的程序关键环节有:煎水候汤、盏盏保温、加水调膏、注汤点茶、击拂打茶.从其茶具使用而言,主要有煎水之茶瓶、调膏注汤用的茶盏,还有击拂茶汤用的茶筅.

茶瓶用于煮水和注汤.为满足点茶注汤之需,宋时的茶瓶被制成细颈鼓腹,单柄长流.细颈,便于保温;鼓腹则可增加容积;单柄则便于点提;长流则为了集中水柱,更便于注汤点茶.

点茶之关键在于击拂打茶.所谓击拂,就是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茶筅”以老竹制成,长约五寸左右,一端破成薄丝片如排刷以便击拂茶汤.

茶盏,因点茶需击拂打茶,同时为了便于品茶时观赏千变万化的茶汤之面,所以需撇口敞开.盏腹不能过深亦不能太浅,深则不易击汤打花,浅则不利汤花成色.所以宋人根据这种点茶制度的特性,设计出一种敞口,以利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盏壁斜直易于容纳茶汤,同时又利于品饮时观赏汤花的新型茶盏——撇口、斜直壁腹、尖底小圈足,形如斗笠的斗笠盏(图2、3).

●宋代流行的斗笠茶盏形制传承源流考述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推知:由于宋代茶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点茶之法的勃兴,进而以品鉴赏茶为娱乐游戏主题的斗茶风尚的流行,这一切自然极大地刺激了制瓷手工业茶具生产的发展.就起于宋代,为满足时人点茶、斗茶所需的斗笠茶盏而言,这一新款茶具一时成为我国南北窑场烧制的最热门产品之一.据目前文物考古调查资料所知,当时国内烧制各色斗笠盏的知名窑口就有福建建阳的建窑,浙江处州的龙泉窑,河北的定窑,陕西的耀州窑等.

就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与发明而论,在某一地域能诞生一种新的款式形制的日用品并成为日后历代传承的经典,这自然是这方沃土上蕴积的先民的智慧与灵性以及文化传统的使然,同时也是这方沃土上人们社会历史生活最忠实的历史记录.关于古人制物的原则与目的,《易经·系传》有云:制物尚像,备物致用.所谓“制物尚像”之中的像应该有两个来源,即自然之源与文化传统之源.自然之源,就是天地孕育的具有方便使用功能的自然果实与造化之物.如成熟的葫芦,其下大浑圆中空,皮壳坚硬,上小又有细长圆柄以利握手抓持,所以葫芦自然就成为人类根据“制物尚像”原则而开发使用的最早的舀水与饮水之器物之一.再如,竹子有节其内中空,自然产竹之地,竹子这一自然特征必定被当地的人们开发利用,制作成为各种食器与装物的容器.历史文化传统之源,即已被先民开发利用成熟的器物,人们根据“备物致用”的原则在继承前人的发明创造基础上开发出许多适合新的生活与使用功能的器物(图4、5).

人类的行为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由于行为的改变,与行为关联的物质产品也随之改变.这种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与民族性,这些遗留在器物之上的历史文化痕迹与特征为我们鉴定它们的制作时代与使用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就唐宋茶具的变化,我们只要考察从唐到五代一直到宋的茶具器型的变化,就可以非常容易发现其中的传承与不同时代的饮茶时尚的发展变化的关系.唐代饮茶,流行煮茶,喜欢在所煮之茶汤之中加各种香料和佐料.怎样才能将茶汤与其中的佐料,一口饮尽而不流茶渣?唐人为了适应这种饮茶之法的需要,根据“备物致用”的法则将初唐流行的直壁深腹的平底碗变为与底成45°斜角的斜直壁、浅腹敞口的玉璧底碗.而到了晚唐五代,中唐流行的煮茶之法,已被注重品鉴茶香本味的风尚所取代,并在北宋形成斗茶之风.因此,晚唐五代到北宋之间的茶具形制与使用功能也随之悄然地发生改变.为了满足点茶时需击拂打茶,同时为了便于品茶时观赏千变万化的茶汤之面,所以又开发出一种撇口敞开的茶盏.此盏腹不能过深亦不能太浅,深则不易击汤打花,浅则不利汤花成色.所以宋人根据这种点茶制度,设计出一种敞口,以利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盏壁斜直易于容纳茶汤,同时又利于品饮时观赏汤花的新型茶盏——撇口、斜直壁腹、尖底小圈足、形如斗笠的斗笠盏.

就目前考古发现的成果而言,具备这种撇口、斜直壁腹、尖底小圈足,形如斗笠的斗笠盏有确切记年的实物,并非是制作方便的瓷器,而是一件玻璃器皿.1987年陕西扶风皇家寺院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中,出土一套晚唐僖宗李儇少年时用过的茶具.其中有一套素面淡带托琉璃斗笠茶盏(图6).该茶盏喇叭形口,腹壁斜收,带圈足,淡,透明,有气泡,吹制而成.法门寺地宫一共出土了二十件琉璃器,多为当时西亚、东罗马等国家所进贡,仅这套带托的琉璃茶盏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它和唐大中十二年(858)路复夫妇墓出土的茶托、唐长沙兰岸嘴发现的托盏极为相似,故推断此琉璃斗笠盏与茶托应出自中国工匠之手.这套琉璃斗笠茶盏为晚唐皇室珍藏的珍贵饮茶器具,衣物账碑上称作“瑠璃茶椀拓子一副”.

瓷制斗笠茶盏,有确切出土纪年的出土之物为1998年福建省邵武宝庆二年(1226)黄涣墓出土的白釉银扣斗笠碗(图7).该碗口径14.6、底径2.2、高4.4厘米.圆唇,微敛口,深腹,浅卧足.芒口,银扣镶边.白胎,釉质白中微黄.器内底心模印一朵梅花,周壁以花瓣纹为饰,口沿模印一周回纹.

此外,1959年四川德阳孝泉镇清真寺出土一件南宋时期团花纹银斗笠盏(图8).该盏敞口,斜腹,形若斗笠.圈足以焊接工艺而成.盏内口沿下一周以回纹为饰,内壁錾刻团窠式对蝶、双鱼、鸳鸯等纹饰,盏心錾刻一朵桃花.

由以上有关各种材质的古代斗笠盏的讨论,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论:斗笠盏是晚唐时期为适应点茶饮用新制,而在中唐时期流行的玉璧底碗形制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新茶具.这种茶具出现于晚唐五代,盛行于两宋,流行于元,于明清之后作为中国传统经典茶具得以流传至今.

●古代龙泉窑青瓷斗笠盏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

龙泉窑烧造瓷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西晋,终结于清初,历时一千七八百年,是我国制瓷历史久长、影响深远的一个青瓷窑系.龙泉自宋代以来隶属于处州(今浙江丽水市),故龙泉窑又被称作“处州窑”或“处窑”.龙泉境内,群山连绵,森林茂密,具有十分丰富的优质瓷石矿藏资源和松木燃料.龙泉窑所产之青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颗明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龙泉窑青瓷烧造工艺于2010年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宋以来,特别是南宋至元是龙泉窑发展的高峰鼎盛时期,生产了大量器型典雅、釉层丰厚、质如碧玉的青瓷产品.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紧跟茶业市场的变化,生产了大量的青瓷茶具,并把青瓷茶具生产与制作工艺提高到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青瓷斗笠盏是龙泉窑烧制的经典茶具名品之一.

(一)北宋时期龙泉窑烧制的青瓷斗笠茶盏

北宋早期,龙泉窑烧制的青瓷斗笠盏与同期其他青瓷产品一样,无论在青瓷制作工艺、釉色及造型,还是产品装饰风格、纹饰题材样式等方面,均与当时的婺州窑、瓯窑相近.

这一时期龙泉窑青瓷斗笠盏,其形制及装饰风格明显与同一时期瓯窑、婺州窑两窑烧制的珠光青瓷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其成型制作,采用拉坯工艺,底足采用旋修挖足方式而成,故其底足较浅,且均留有旋削的“,”痕.胎质白中泛灰,采用龙窑匣钵装烧.这一时期龙泉青瓷斗笠盏的基本造型为:撇口,小圈足,腹壁弧斜,明显具有同期珠光青瓷碗的造型风格.施釉工艺,采用浸釉,即窑工抓住盏足,将盏浸入釉缸,沾釉而成,故其圈足足墙外侧大都留有抓握时留下的指痕.釉质青黄,透明青亮,同当时其他青瓷产品一致.在装饰风格上有两式,一式为光素无纹,只按宋时点茶要求刻划茶线一道;二式为刻花,所刻花纹基本与当时所产珠光青瓷一致,于盏内壁以竹刀刻划缠枝花卷草纹,并在空白处饰以篦划点作为补充装饰.这一时期,龙泉青瓷斗笠盏之盏内,底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盏内底均压印有底匝一圈,使盏底外凸,成半乳球状,似镶嵌一粒宝珠,十分精美.至北宋晚期,龙泉青瓷斗笠盏除盏壁较之早期略呈弧斜向斜直靠拢,而使茶盏变得较为挺拔外,最大的特点是其刻划纹饰变得简单,不见缠枝花草,而只见羽状水波纹.在装饰风格上呈现出了由繁向简约转化的倾向.

北宋早期龙泉窑青黄釉刻花斗笠茶盏,惜瓷草堂藏(图9).口径11.5、底径3、高4厘米.

敞口,盏唇薄且略外翻,小圈足,斜弧盏腹,器足裸胎,胎质灰白.盏唇沿下,于内壁约四分之一处刻划茶线一道,盏底压有圆匝一圈,使盏底微凸似半乳,如镶嵌一粒宝珠.茶线与盏底匝道之间,刻划一对成对称绕珠相对而游的金鱼,在其他空间补饰六对篦划组点为饰.盏外光素无纹,整器施青黄釉,釉质透明青亮泛黄,似初夏成熟之枇杷.

北宋早期龙泉窑青釉刻花斗笠盏(漆香草堂钟奇君大漆金缮修复),惜瓷草堂藏(图10).口径12、底径3.2、高3.5厘米.

撇口,唇沿微外翻,盏壁呈弧斜.唇沿下近内壁四分之一处刻划弦纹两道以作茶线,盏底压印圆匝一圈,内底微凸,如嵌宝珠.整盏刻划纹线加蓖点为饰,内外施青釉,釉色近于浅绿,青亮透明.底足露胎,局部有红色火石红.

北宋早期龙泉窑青釉斗笠盏,惜瓷草堂藏(图11).口径12、底径3.2、高4厘米.

撇口,唇沿微翻,盏壁呈弧斜.唇沿下近内壁四分之一处刻划弦纹两道以作茶线,盏底压印圆匝一圈,内底微凸,如嵌宝珠.整盏光素无纹,内外施青釉,釉色较深,近于草绿,青亮透明.底足露胎,局部有火石红.

北宋晚期龙泉窑青黄釉水波纹斗笠盏,惜瓷草堂藏(图12).口径11、底径3.2、高3.5厘米.

撇口,唇沿微翻,斜直壁,略呈弧线,小圈足,圈足挖捉旋修较浅,盏内茶线下刻划羽状水波篦划纹.盏内底压印匝道一圈,内底微凸.内外施青黄釉,釉质青亮透明,釉面开细碎冰裂纹.底足不施釉,露胎,胎质灰白,坚硬.

北宋晚期龙泉窑青黄釉水波纹斗笠盏,惜瓷草堂藏(图13).口径10.5、底径3、高4厘米.

撇口,唇沿微翻,唇沿有修,斜直壁,略呈弧线,茶线下刻划羽状水波篦划纹.盏内底压圆匝一道,底微凸.盏内外施青黄釉,釉质青亮透明,釉面开细碎冰裂纹.底足挖足浅,旋修细致,中心留有一尖状乳丁,露胎不施釉,胎质坚硬,胎色泛灰白.

(二)南宋时期龙泉窑烧制的青瓷斗笠盏

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次年北宋都城汴京失陷,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钦宗之弟赵构即位,史称南宋.建炎三年高宗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绍兴八年(1138)正式定临安为都城,临安(杭州)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宋定都临安后,北方士民大量南迁,江南各州、郡,尤其是两浙人口大增,同时南宋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瓷器作为当时大宗外销产品之一,龙泉窑此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发展.

南宋前期龙泉窑生产的厚胎薄釉单面刻划产品,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约在公元1200年左右,龙泉窑在南宋朝廷、官僚的支持之下,充分吸收先进的制瓷烧造工艺经验的基础上,从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到烧成技术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和提高,生产出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两类高级瓷器,供皇家和官府及士大夫贵族使用.此时的龙泉窑青瓷斗笠盏的质量和艺术品质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就其胎质而言,细白坚致,其制瓷原料明显已经过严格仔细的淘洗.釉为石灰碱釉,经多次上釉而成,釉质青灰失透,釉面温润似脂玉.其制作工艺为顾及美观,外底亦着釉,盏足刮胎仅露一线,并刷护胎釉.薄唇,斜直壁,端庄雅致的造型,类冰似玉的釉质,使得南宋龙泉窑青瓷斗笠盏成为当时最高档的供官家使用的产品之一(图14).

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刻划水波纹青釉斗笠盏,惜瓷草堂藏(图15).口径11、底径3.5、高5.5厘米.

撇口,斜直壁,口唇微翻,薄唇厚底,小圈足,胎质细致坚硬.盏内唇下刻划茶线一道,其下浅刻羽状水波纹,盏内底平,盏心压有一环匝为饰.釉质乳浊失透,青碧如玉.

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刻划水波纹青釉斗笠盏(漆香草堂钟奇君大漆金缮修复),惜瓷草堂藏(图16).口径11.5、底径3.5、高5厘米.

撇口,斜直壁,口唇微翻,有两处缺损,两道冲线,薄唇厚底,小圈足,胎质细致坚硬.盏内唇下刻划茶线一道,其下浅刻羽状水波纹,盏内底平,盏心压有一环匝为饰.釉质乳浊失透,青碧如玉.

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刻划水波纹青釉斗笠盏,惜瓷草堂藏(图17).口径11、底径4、高4厘米.

撇口,斜直壁,口唇微翻,外壁唇下有匝线一道,盏内唇下浅刻羽状水波纹,盏内底平,盏心有积釉.薄唇厚底,圈足较浅,胎质细致坚硬,釉质乳浊失透,青碧如玉.

南宋龙泉窑青瓷斗笠盏,四川省博物馆藏(图18).口径15.2、底径3.4、高5.6厘米.

撇口,斜直壁腹,圈足内收,鸡心底,灰白胎,施青灰色厚釉,釉开纹片,圈足露胎,呈朱红色,釉胎结合处有火石红.四川省什邡县宋代窑藏出土.

南宋龙泉窑青瓷斗笠盏(漆香草堂钟奇君大漆金缮修复),惜瓷草堂藏(图19).口径13、底径3、高5厘米.

撇口,斜直壁腹,圈足内收,鸡心底,灰白胎,施青灰色厚釉,釉开纹片,局部成圆斑不开片,形成龙泉古器特有的梅朵纹.圈足露胎,呈朱红色,釉胎结合处有火石红.

南宋龙泉窑青瓷斗笠盏(漆香草堂钟奇君大漆金缮修复),惜瓷草堂藏(图20).口径13、底径3、高5厘米.

撇口,斜直壁腹,圈足内收,鸡心底,灰白胎,施青灰色厚釉,釉开纹片,圈足露胎,呈朱红色,釉胎结合处有火石红.

(三)元代龙泉窑青瓷斗笠盏

十三世纪末,元灭南宋,建横跨亚洲、东欧大帝国.龙泉青瓷的销售市场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元朝廷继续重视对外贸易,此时江浙一带手工业繁荣,龙泉青瓷是元朝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元代龙泉窑因销售区域的扩大和为了满足各地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其时也开发了许多新产品,但南宋以来开始烧制的莲瓣碗、菊花盏、束口碗、斗笠盏等传统产品仍有广泛的市场,所以得到继续生产.但其品质大不如前,就青瓷斗笠盏而言,由于受当时社会的审美时尚的影响,又出现了具有典型元代瓷器装饰风格特征的刻花、划花、印花等作品.

元代龙泉窑青瓷刻花梅月纹斗笠盏,口径12.9、足径3、高5.2厘米(图21).

撇口,斜腹,小圈足.内口沿刻两组水波纹,内腹壁刻写意梅月纹,刻画随意,线条流畅,手法娴熟.施青色釉,圈足无釉处呈朱红色.1972年浙江临海市城南罗家坑村胡头屿出土.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藏.

●古代龙泉青瓷斗笠盏的艺术品质及其地位与影响

龙泉青瓷斗笠盏是龙泉窑为适应宋代饮茶点茶之需而生产的一种茶盏.这种敞口、斜直壁腹、小圈足的斗笠盏生产开始于宋代,至元以后绝迹.龙泉窑生产的斗笠盏虽然产量较大但传世出土极少,尤其是南宋时期生产的青釉斗笠盏更为稀少珍贵.

南宋时期生产制作的龙泉窑青釉斗笠盏,敞口小足,形如斗笠,釉色浅青,釉层丰满肥厚,如脂似玉,没有刻花等多余装饰,全靠造型和釉质取胜,且有的斗笠盏釉面,开大小片,金丝铁线,美妙绝伦,堪称世间茶盏第一妙品.就其工艺品质而言和实际用途,龙泉窑南宋时期生产的这类斗笠盏,当属皇家宫廷官用茶器.

龙泉青瓷斗笠盏深得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关注和世界大*家的追捧.日本国立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有一只南宋时期龙泉窑烧制的青瓷斗笠盏.国内馆藏品极为少见,四川省博物馆馆藏一只.正因为龙泉青瓷斗笠盏名贵且具有极高的青瓷艺术品质,胡小军、姚国坤主编并由上海文化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的《中国茶具》的封面就选择了一只龙泉窑青釉斗笠盏作为点题代表之作(图22).

龙泉青瓷斗笠盏在日本茶道界具有极高的品级与地位,被视作国宝级的文物.日本茶道中的茶盏与一般概念上的茶碗不同.一、要有一定的容积,必须具有可以让茶刷搅动的空间;二、必须具有艺术的观赏价值;三、必须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与众不同的名称.日本的茶碗分作三类:第一类从中国宋、元时期流入日本,称唐物,此类茶盏于今均为日本国宝级的文物;第二类为日本古代乐窑、京窑、将军家窑等著名窑场烧制的茶盏,此类茶盏亦是日本茶道界重量级的文物;第三类则为现代茶碗,也是颇合日本茶道精髓的艺术品.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斗笠盏,属第一类,在日本茶道界具有崇高的地位.

龙泉青瓷斗笠盏,特别是南宋时期龙泉窑烧制的黑胎厚釉、白胎厚釉的斗笠盏,因其浓厚的文化积淀和极高的艺术品质,一直被各朝窑工仿制,成为官窑经典茶具之一(图23).

龙泉窑斗笠盏,自北宋创烧以来,一直成为历代龙泉青瓷匠人喜欢制作的经典款式.这款茶具线条挺拔,造型简约,釉色浅青,釉层肥厚,制作难度极高,是对制作者的工艺制作水平与艺术修为能力的挑战.下面为笔者在考察与研究当代龙泉青瓷制作工艺发展水平时*的几只代表当代龙泉青瓷斗笠盏制作水平的中青年工艺师的作品(图24、25、26).

(本文在作者前期发表的论文《宋代点茶与龙泉青瓷斗笠盏》基础上修改而成)

简而言之:上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龙泉青瓷和茶具和斗笠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茶具本科毕业论文茶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虚拟过程重建
李庆华 (浙江丽水学院 323000)摘要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器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在逾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烧制技艺,这项技艺一成功入选“人类非遗”.

逐梦人李邦强:龙泉大明官窑青瓷复兴者
2016年9月初,第十一次G20峰会在浙江杭州成功举办 作为国际盛事,本次G20的举办标准相当之高 主办方对接待与会嘉宾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均务求尽善尽美,即便是作陈列赏看之用的艺术品也不例外 本文即从各.

龙泉青瓷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苏玫瑰南宋年间,皇亲贵胄随宋室南下,偏安杭州,其文人雅趣对龙泉窑显然也有所裨益,一种色调清浅的佳妙青釉应运而生,在海内外蔚然风行 经典龙泉器物采用的是石灰碱釉,与施石灰釉的越釉和耀州釉截然不同,龙泉釉.

宋元明龙泉青瓷赏析
龙泉青瓷在南宋发展成熟,达到顶峰期,但其产量在元代仍持续攀升 在产量带动下,元代活跃于龙泉地区的窑口多达三百个左右 龙泉窑址分布甚广除了西面的大窑、金村和溪口……南宋名窑,东面还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 .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