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百校之父田家炳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百校之父田家炳,大爱无名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百校之父田家炳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8

百校之父田家炳,大爱无名,本文是百校之父田家炳类毕业论文范文和田家炳和父田家炳和大爱无名方面论文如何写.

百校之父田家炳论文参考文献:

百校之父田家炳论文参考文献 百家讲坛杂志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艺术百家杂志社世界家苑杂志

田家炳,这个来自广东梅州、长居香港、普通话带着客家口音的老人,比大多数人更关心内地的教育.他初中辍学,却拥有众多博士“教授”的名誉称号.这些彰显身份、学术和成就的称号,放在他的身上似乎恰如其分——几百座田家炳大楼”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逝世,享年99岁.

在梅州大埔县,坐上的士或电动摩托,一定不能说去“田家炳大桥”——这里共有126座田家炳大桥,它们在韩江流域依次排开,让这块一度只能依靠水路的“瓷土之乡”彻底告别了摆渡过河的历史,也结束了行人常因粗木作桥而落水淹死的惨剧.

在1978年田家炳捐资100万港币兴建湖寮大桥(后改名田家炳大桥)前,田氏宗族已经在大埔绵延了800余年,到田家炳,已经是第18代孙.

香港皮革大王

1958年,田家炳一家来到香港.在陌生的城市里,田家炳夫妇带着九个孩子,挤在80平方米的房子中.长子田庆先回忆:“当时只有两三个房间,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是上下床堆在一起住,生活看起来也比较紧张.”

田家炳开始创业,他计划发展塑胶薄膜及人造革.田家炳找到了一块30万平方英尺(约2.8万平方米)的土地,但这块地在屯门海滨,想要利用必须先填海.香港从未有过私人填海的先例.很多人都认为这一行投资大、技术高、获利微薄,他的行动被看成是往海里扔钱.

1960年秋,田氏塑胶厂在填海建成的土地上正式开业.投产第一年就荣获“香港新产品奖”.田氏塑胶厂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下游加工业也如田家炳预料那样跟着发展,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塑胶业成为香港很大的出口行业.“香港人造革大王”的称号自然落在了田家炳的头上.

1982年,拥有数亿家产的田家炳,从商海中隐退,把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共同管理,自己专心慈善事业,捐出十多亿元资产,成立“田家炳基金会”,成为了少有的“职业慈善家”.

尝试“造血”

改革开放后,田家炳做的第一件事是建设家乡.从田家炳大桥开始,他接连捐资兴办各类有益民生的工程,创办医院、电视台、电视广播中心、少年宫、妇幼中心、轮渡码头、水电站等民生项目,捐助幼儿所、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卫生学校、电视大学等学校.

田家炳对家乡的要求尽量满足,为了配合家乡建设,甚至同意迁移祖坟.1992年,田家炳的侄孙田玲发时任村委书记,负责每年大年初一给田家炳拜年以及转达村内需求.这年他代村民提出希望田家炳将乡道修缮完成.按照田家炳的计划,乡道将按两次分批修建.接到电话后,田家炳要了一份计划书,完成了乡道建设.田玲发说:“银滩村两公里的乡道,除了一位印尼华侨建设的200米,都是田家炳出资建成的.他说话算数,你要多少他就给多少,但超出的部分由我们承担.”比起捐助实体的项目,田家炳更希望村民能够自强不息,让他可以从“输血”变成“造血”.

田家炳几乎贡献了大埔县大部分的基础建设,其中包括6条公路、23所医院、33所学校和126座桥,这些工程星罗棋布,遍及大埔城乡内外.大埔县政府决定,从1991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田家炳系列工程落成和奠基典礼.现任大埔县政府新闻秘书刘招迎曾是列队中的一员.据他回忆,在田家炳参与的几次庆典中,都有数万群众夹道欢迎.

“校长在哪里”

戴希立去仁爱堂田家炳中学面试校长时不过三十多岁,他提出“学生为本,教师治校”,得到当时校监田庆先的支持,将他选为仁爱堂第一任校长.这也成为他与田家交往的开始.

在通信中,田家炳与戴希立达成了“己立立人”的共识,并将此作为仁爱堂的校训.第一次见面,田家炳带全家人访问学校.在校门拍照时,田家炳让家人把位置空出来,“第一张留给我跟校长.”戴希立吓了一跳.

很快他发现,对于校长和老师,田家炳十分尊重且重视.在内地,学校剪彩都是领导参与,校长很少安排位置,能够担任司仪已经非常难得.而田家炳每次都会问:“校长在哪里?”不但安排座位,还一定要校长上台参加剪彩.但看到学校施工图校长办公室过大时,田家炳又会提出,“留出更多的空间给老师和学生.”“他会觉得你是领导,你应该做个榜样.其实他非常简单,三句话: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校长和老师:德育为先.他很清晰,一直坚持.”戴希立说.

师范院校也是田家炳重点捐助的部分.他认为“要办好教育,必须要有好的老师.师范大学是培育教师的重要基地.”1995年,他向四川、东北、华中、山东、南京的五所师范大学与杭州大学各捐资800万创建田家炳教育学院/书院,又向山西、西南、云南、贵州、广西、江西的六所师范大学,以及广东省的惠州大学与嘉应大学(后都改称学院)等八校共捐4800万元.

1999年,各省市师范大学热情推荐、重点中学慕名申请资助,还有学校自愿减少资助金额,接受拨款时间向后延伸,但务求加入田家炳中学的行列,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当时,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香港房地产市价较高峰期下跌过半,但田家炳居住的大宅外观不俗,保养适宜.这套豪宅位于香港九龙塘高尚住宅区,面积超过700平方米,带有游泳池、私家花园和运动场等,田家炳在此己度过了37个生日.据地产公司估算,可卖过5000万港币.按照田家炳的计划,能够资助二十余所中学.为了恪守捐资承诺,他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卖掉房子.在洽谈过程中,对方得知了田家炳卖房是为了助学,还多付了300万港币的房款,最终以5600万成交.

2005年,为增加资金扩大捐资,田家炳将13万平方米、24层的田氏广场售出,得款近3亿元,为数十所大学、中学提前付清捐款.如今,国内39所师范大学里面,都有一个“田家炳书院/学院”.类似的教学楼,在全国各地的大学里面,共有九十多栋,加上他捐建的中学166所、小学44所,它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田家炳.田家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百校之父”.

“捐我的生活费”

田荣先怀疑过父亲到底是节俭还是吝啬,“以他的身家财富,根本不应该活得这么寒酸,为什么他老是怕过分享受,怕宠坏自己,自约得近乎自虐?及后才体会,吝啬的小人是省自己的钱而慷他人之慨,绝不会像父亲那样,连宾馆里的肥皂、抹手纸、蒸馏水或电源都家珍惜.长大以后,看见父亲倾囊为善的义举,更深深敬佩他薄己厚人、坦荡无私的情操.”

田家炳将基金会交由社会人士参与、自任名誉主席后,仍会参与捐助项目的讨论.他没有决定权,但每次总坚持“都要捐一点”.如果基金会不批准,他就会说:“捐我的生活费,我不需要这么多.”“在一些人眼中,我不会用钱.但我想我是很会用钱的人,我在家乡、祖国大陆、香港,无论是捐校舍、盖医院、造桥,都是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田家炳不喜出门远行,又起卧有序、作息定时,最怕出门打乱生活规律.但为了多去鼓励关怀受捐助的单位,他几乎每年都会到各地院校拜访.又因为怕打扰对方,行程总安排紧凑.以2006年9月的行程为例,他只有7天在香港,余下时间奔赴了13个城市.几个陪同的儿子都吃不消,接班轮流陪他,他却莫名兴奋.

在田家炳看来,以“田家炳”命名学校,是因为田家炳有些事可以影响到一部分人,或者大家共同研究怎么发扬这种精神.“我要达到这种目标,首先要真正把学校办好,办不好不但没有给我光荣,反而丑化了田家炳.家长就会说,我们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去念书.这样我就会觉得不知道怎么报答大家对我的爱护与热情.我很希望确确实实把学校办好,不要辜负大家厚爱.”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张明萌)

上文评论:此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田家炳和父田家炳和大爱无名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百校之父田家炳本科毕业论文百校之父田家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百校之父田家炳,大爱无名
他已累计捐资超过10亿港元用于大陆的教育、医疗、交通……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 他还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资产 同时,田家炳将余下的物业、资产全数捐给基金会,物业储金作为永久的资助经费 亚.

百校之父田家炳的心灵养生
7月10日,田家炳先生安详辞世,享年99岁 田家炳在中国捐建了300多个教育机构,这使得他有“百校之父”的称谓 从公开的资料中我们很难找到他诸如饮食、锻炼之类的养生之道,但乐善.

百校之父田家炳
1993年,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86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田家炳星还在宇宙中日夜转动,而田家炳却已不在 2018年7月10日,香港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辞世,享年.

田家炳:中国百校之父将慈善视为毕生事业
166所中学、90余所大学、40多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有这样一位老者,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在中国捐献了300多所学校,他就是田家炳 7月10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