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传统文化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跟互动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中的实践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传统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2

互动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中的实践,该文是关于传统文化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和《中国传统文化》和互动式教学和实践类论文范文文献.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摘 要: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中以互动式教学为核心,充分发挥老师“教”的技巧性与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对授课内容合理筛选,巧妙阐释,在特定的理论体系中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深入思考;通过课堂讨论、课外阅读、田野调查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课程微信群(群)与课程公众号来辅助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互动性;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1-0135-03

高校课程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重要的人文通识课程.了解传统文化,便是了解我们民族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这门课程以科学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整理和描述,使学生对古代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同时掌握关于思想、宗教、制度、科技、艺术等的发展历史与成就,在此基础之上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现代化”这一命题的当代价值,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老师“教”的技巧性与学生“学”的主动性,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互动式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上课内容的筛选及讲解方式的创新;二是这种上课方式与内容可以充分激发、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筛选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文化从广义的概念而言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而言主要有四类,一是心态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如宗教、思想等;二是行为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式,多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如节日风俗、人生仪礼等;三是制度文化,是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等制度;四是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劳动产品的总和.面对浩如烟海的内容如何选择,这是我们首先要关注的问题.

筛选内容需要对上课的同学有一定的了解与分析,由于这门课是全校通识课,所以选课学生专业背景多元化,为了有针对性组织教学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几年来我们也比较关注选课学生的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如选课信息、问卷调查、课堂反馈等,我们对于学生的情形也有了大致了解,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同学皆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并对身边文化现象有清醒的认知.

考虑到这些诉求,最后我们基本确定了以专题方式来处理浩瀚复杂的文化现象,在上文所述的传统文化四大类中,以心态文化为主体,另三类中选讲有代表性的专题.心态文化中我们重点介绍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这两种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对社会生活及文化传承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的社会思想中也依然存在明显的儒、道思想痕迹.另外,传统宗教方面的佛教与道教也是课程讲授的重点.佛教虽然是外来宗教,但自东汉初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时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最具有民族特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巫术、方术时期,鲁迅先生也曾经强调过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另三类内容中,行为文化中主要讲姓氏称谓、婚葬习俗与节日风俗;制度文化主要讲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以书院与科举制两个专题为切入点;物质文化重点讲传统建筑与饮食文化.当然,有些内容的分类并非壁垒分明,如传统艺术是讲述重点,可以归入传统思想,而传统艺术中的美术、对联类亦可以归入物质文化.总之,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课程诉求有所了解,再结合课程组教师的统筹安排,最后从丰富的对象中筛选出这些内容,分专题讲述讨论.这些内容都与当下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也易使同学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二、课堂教学以当下文化现象为切入点

本课程是人文社科类课程,重在理论学习.但面对大多数都是理工科知识背景的学生而言,如何使他们喜欢并接受这门课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呢?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可以从当下的文化现象出发,如一条俗语、一个称呼等为切入点,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兴趣.

比如在讲宗教观念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会请学生思考这个问题:“送你上西天”和“送你回老家”这两句俗语哪个出现的更早?代表了什么意思?这两句俗语在当下社会中还在使用,其意味是人人皆知的,因此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当老师告诉学生,是“送你回老家”出现更早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想问:为什么?这正是我们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因为“送你回老家”,体现是商朝就已经出现的祖先崇拜,人死之后归于家乡,归祖先神管理,叶落归根的观念如果远溯其源的话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而“送你上西天”的观念则明显后起,中国最早结白莲社,期待往生西方的慧远大和尚已经生活在公元4到5世纪的东晋末年了,如此,可知前一句话出现比后一句话早了一千多年.

另外,讲到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时,请同学辨析两句话,一是出自《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二是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次提出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会认为从本质上没什么不同啊.但当我们引导学生去思考,问他们这两句话受报应的主体各是什么?这时部分同学才会意识到,原来前者受报应的主体是“家”,具体而言是“家族延续的子孙”,而后者受报应的主体是“我”,“我”因报应不同而在六道中轮回,“自作自受”在佛教的报应理论中可谓真理.辨析清楚这个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同学就这一问题深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这里体现了印度与中国两种文化传统的差异.佛教无论是自度亦或是度人,都以个体修行为依归;而中国自周朝以来的宗法制社会使我们更注重家族.总之,这两句现在看来内涵相似的俗语其实体现了两种信仰传统.

除此之外,还有如“无事不登三宝殿”“现在”等俗语词汇,如节日、祭祀等习俗的切入点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内容,我们通过这些事例告诉学生,文化传统并非存在于遥远冰冷的过去,而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既可以使学生从心理上改变对于课程内容的疏离态度,也更容易引导他们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

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课程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内容,上文所述偏重于教的层面,那么,学生学的层面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在上课之初先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性质,使其了解这是一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人文科学,由此能一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并具有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次,通过《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表》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内容有所了解,也能了解把握课程进度.再次,向同学解释本课程的上课方式.本课程学习课上与课下的时间比最少是1∶3.课上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但每节课下课之前布置下节课要讲内容,再给出参考文献,希望同学能课下阅读.第四,考核方面注重平时上课的作业与听课情况,期末和平时各占总成绩的百分之50%.这样,在开学第一课时学生对于整体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考核方式都有了总体了解,可以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计划.

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自学、课堂讨论和田野调查的方式使学生主动深入地学习.在课堂内安排与讲授内容对应的小组或班级讨论,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关于这一点,几个学期来我们做过几种讨论方式的实践,经过多次实践之后,我们基本确定以下方式:上课之初就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数量对应知识模块的数量.每次课程内容都以个人为单位撰写相关读书心得,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课堂讨论内容.以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单独设立讨论课,每一讲为一专题,教师讲述之前先请事先准备好的一组同学就所讲内容进行讨论,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就每个模块的知识阅读课外书籍,撰写读书笔记与心得,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上文教学目标中我们曾反复强调,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并不在于使学生积累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精神.在教学环节,我们常常会布置一些实践性强的题目,需要查阅资料或进行一些小范围的田野调查.如我们在讲姓氏称谓之前,往往请同学做一些小作业:查一查你的姓氏的来源;问一下你的父母,给你起的名字的内涵并给自己起个号.要完成这个作业,同学首先要掌握几个知识点:第一,了解姓与氏的区别和联系,明白姓代表血统,不变;氏代表支族,可变.第二,古人名与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意义相反的、意义相关的、以排行为字、以五行相生相克为字的.第三,号代表了文人逸士的雅趣,名和字都是长辈赐与,只有号是自取的.在熟知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之上,才可以完成这些小作业.

以上几种方式都是我们上课时常用,实践也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事实中,我们课程组几位老师每个学期都会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就上课的方法与效果等问题展开讨论.

四、课程微信()群与微信公众号的辅助教学

本课程在校园网上原有课程网站,但我们负责网站线上交流的老师发现几乎没有人在那里发言.而这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及社交软件的流行,学生们更喜欢用和微信来聊天,于是我们课程组教师也因势利导,更多地用社交软件与学生交流.

每节课之初,我们都会建一个课程群,微信群或群,谢绝灌水,就课程内容自由讨论,老师在看到相关文章时也会转发请同学阅读.主要讨论与课程有关的内容,比如上传教学计划、提示作业、提示下节课内容等,老师或学生如果有看到相关的文章也可以转发在这里,请同学阅读,有价值的再组织线上讨论.这种方式自由便捷,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学习的作用.比如有一学期时正好是海昏侯墓的挖掘,出土了丰富的文物,其墓室、墓葬皆具有代表性,那一段时期,老师和同学经常把最新解读文章发在群里,大家再就此讨论.对于汉代的葬俗及墓志有了深入了解.

另外,因为课程群即时交流的特性,有时也作为简单作业的展示平台.如在讲述传统艺术之时,我们的一个小作业是要求每一位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撰写一副对联,直接发到群里,老师点评打分,同学围观讨论修改.在期末调研反馈时,许多同学表示这种作业的讨论点评方式使自己收获良多,既有技巧方面的积累,又有欣赏能力的提高,也大大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

为了更好地展现课程内容,扩大课程的影响力,我们申请了一个《文化专题》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文章.公众号分几个专题,其中,“原创天地”给优秀的学生作业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当然这里也有老师的原创文章,如《三伏天的起源与来历》《世说新语中关于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实现》等都是老师的原创文章.这种方式一方面使学生见识到同龄人的水平,从而见贤思齐,另一方面在文章的阅读中也增长了知识.每次上课之前,我们都请同学关注这个公众号,这样就可以定时接收推送文章,加深了解,增长知识.因其便捷性,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使用,如我们公众号中有一组关于古琴的文章,有关于古琴的形制、古琴曲的特征及著名琴人,在讲到传统音乐时再结合这组文章,则对于古琴这个专题会有深刻的了解与认知.另外,在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我们也有一系的文章来谈这个问题,因为和现实联系紧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设立课程微信群与微信公众号,使手机体现出辅助学习的工具价值,同时也加强了线上线下互动,学生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及时解答,既使老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读书思考,也拓展了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线上的互动又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种互动使师生关系和谐亲密,无形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教学效果.

要而言之,本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应该重“育”而非“教”,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重在拓展视野,开阔思路,打破专业壁垒,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同学能从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者的角度来思考与分析当下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在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教师课堂讲授理论,课下指导同学课外阅读,课上引导同学课堂研讨,组织同学线上讨论,都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互动性.

概括总结,此文为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互动式教学和实践相关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摘 要在国学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今社会,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 本文以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文章指出,根据顺.

信息化教学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是时展的产物,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网络资源为核心,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资源利用为特征,培养信息化人才为目的的一种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 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集趣味性、综合性、实.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水墨画
谭子颖中国的教育日益注重国民素质的教育;“教育”一词不再陌生——因为大家都注重教育,把教育定向于与世界接轨的“标准途径”;大部分.

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失和
【摘 要】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但是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却存在着文化的单向输入问题 本论文主要讲述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与相关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