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思想政治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的问题意识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思想政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3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的问题意识,本文是思想政治方面有关论文如何写和*和思想政治和教育思想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思想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期刊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既源于中国建党以来注重实际问题的历史传统,又源于对新形势下当代中国新问题的现实回应.作为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逻辑,问题意识由发现问题的前瞻性、认识问题的多元性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性三个层级累进而成,塑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和以人民为中心三大理论特征.问题意识的理论价值在于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魅力,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的理论传统和独特优势,是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力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着眼于新形势下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把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层级累进的体系作为问题意识的逻辑路径,有效地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的多元化、去中心主义、非崇高化等新问题.本文以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为逻辑基点,全面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问题意识的理论自觉,并由此总结和阐释其理论特征与理论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意识的理论生成

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动态且开放的过程.所谓“动态”,指的是问题意识蕴含历史的逻辑线索,所谓“开放”,指的是问题意识面向现实的逻辑依据.因而,理解这一过程不能无视理论所处的具体境况,并且需要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逻辑将理论生成与具体境况联系起来.

(一)问题意识的历史逻辑

中国是一个有着强烈问题意识的党,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史就是在革命、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写就的.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中国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识之中就已经饱含着问题意识.这些无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特殊国情下存在的诸多问题,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解决这些问题.五四运动以后,新主义革命如火如荼,以为代表的中国人果断地从“以学理解决问题”的实务层面,跃升到了“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的哲学层面,用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开拓了中国问题意识的理论道路,并成功解决了新主义革命的诸多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以苏为鉴”的指导方针下制定出了符合我国特殊国情、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方针与政策,一度实现了新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和良好的社会主义建设局面.改革开放以后,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出发,以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问题,形成了理论.进入新世纪,如何使我们党适应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与发展要求、明确阐释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与前进方向成为首要问题.结合新的历史条件,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方式,以“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理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理论等重要内容组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同志以极具时代特色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诸多科学理论,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问题,在新的时代场域中开拓了问题意识的理论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正处在新旧观念碰撞、多重利益摩擦、深层矛盾冲突的改革攻坚期与深水区,首先,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明确提出了问题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导向.着重指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发现、认识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具有根本性,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显然,当前最大的问题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一实践在不同历史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相应的也就面临着解决各类问题,问题决不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消失,因为“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高的问题,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2].其次,指出问题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就是在有效地解决一个个问题中不断产生的.不仅如此,改革本身也“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最后,指出鲜明的问题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归宿.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再到十九大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新矛盾的精准阐述,这些科学理论的提出,以问题意识的理论精髓直指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最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不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走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正是发端于当前各个领域所存在的问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认识和解决这些既有问题,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问题意识理论传统,又是中国问题意识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

(二)问题意识的现实逻辑

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问题意识的理论生成,就需要置身真实的语境,以当代中国的现实状况为逻辑基点,从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和个人与个人这三重向度剖析由现实状况到理论观念的问题导向.

首先,从国际国内环境来看,在当今全球化的视野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虽然已是大势所趋,但利益冲突与文化碰撞等导致世界不稳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各种价值观伴随着多元利益与文化载体蜂拥而入.国内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国家、私域与公域得到进一步分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政治话语的力量有所削弱.由此而论,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个人与国家的旧有联系,进而左右了社会风气的凝聚与裂变,这种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思想观念多元化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资源与手段,另一方面,也使得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顺势而入,在意识形态领域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这些社会思潮企图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使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在这一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立在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现状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调节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灵活性,并由此“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5],实现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再度粘合.

从个人与社会的向度而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化和利益格局的演变,促使旧有的社会治理模式转换为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具体地来说,就是依靠血缘关系、地域联系、*节制与道德约束等方式调节社会关系的人治社会正在向严格依靠立法、执法与司法等方式来规范社会关系的法治国家迈进.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法治将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最终成为个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但这个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调节社会成员关系方面朝着法治化轨道迈进.基于此,强调要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6],将尊崇法律的法治意识外化为遵守法律的践履之道,探索出社会治理模式现代化趋势下以法治调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路径.

从个人与个人的向度而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权威被颠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分化在所难免.这种分化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表现为不同个体的对立冲突,而其中受损的一方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与失落感,进而导致社会群体的失衡与对抗.融汇不同个体,构建社会合力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着力之所在,因此,着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特殊性,因对象而变,以此汇聚社会共识.换言之,就是通过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力构建在分化中达成共识的整合机制.譬如,在面向各级干部时,他指出要落实“三严三实”,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在面向广大青年时,他相继提出勤学、笃实等四点希望和爱国、力行等四点希望,鼓励青年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努力奋斗;在面向人民军队时,他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7],为新时代人民子弟兵的思想政治基础凝魂聚气.

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意识的理论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意识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发现问题的方向把握,即问题意识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时代目标;二是对认识问题的价值认知,即问题意识如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三是对解决问题的对象考量,即问题意识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果相结合.鉴于此,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三:

(一)与时俱进:注重发现问题的前瞻性

“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临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8],这些深刻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前瞻性,在对现实状况的超前预见中,通过螺旋上升式的反复追问,不断发现具有普遍性与根本性的问题,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正是在对现实问题的前瞻追问中,昭示彰显着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意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质.

首先,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观理论时,倡导“打铁论”.新时期,党员干部中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还普遍存在,为此,明确地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9],这一论述使“打铁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观理论朝气蓬勃的新话语.时隔五年,在十九大报告中,以“打铁必须自身硬”[10]的最新表述再次强调“打铁论”,从“还需”到“必须”,变化的不仅仅是文字和语气,更是新时代以更紧、更严、更硬的高要求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庄严宣言.五年来,我们党积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加大管党治党力度,着力推动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和党内监督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形成了“党内一切矛盾和问题有及时管用的发现、解决机制”[11],使得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得到了全党全社会的高度认同,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观的实践支撑.

其次,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观理论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正能量”.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汲取传统文化资源推进道德教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3]只有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刚健包容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操守,尚和合、重民本、崇正义、倡仁爱的时代价值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将“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经世致用”外在于人们的具体行为,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全社会范围内传播真善美的正能量,才能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汇聚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

再次,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生观理论时,要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摆到了人生观教育的首要位置,他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4]对于中国人而言,坚定理想信念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回答的时代课题,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为了预防精神“缺钙”问题,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前沿,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内容作为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生观理论重要来源,由此形塑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理论不仅是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的“补钙”良方,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实依托与精神动力.

(二)实事求是:注重认识问题的多元性

认识问题是联结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桥梁与纽带,这一环节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实事求是地认识到问题的多元性.从问题意识着手,科学地认识了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顽瘴痼疾”,并将这些实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相结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科学原则.

一是坚持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原则.从个人维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展现的是人类精神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关照的是意义世界,是人的精神文化生命,是人的灵魂指向”[15].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要尊重个体.从社会维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总体趋势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16],所谓“公共化”,就是指要将个体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统一到社会共识与国家认同的层面.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兼具了双重目标,即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关注个体思想,又要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和支持每个人的理想追求,又强调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鼓励和期盼每个人都“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17],鲜明地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是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从理论维度而言,其科学性“主要不在于其是否反映了一定阶级的利益,而在于其是否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和规律”[18]自我们党诞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就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精神、态度与方法作为行动指南.在多个场合强调党员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9],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带领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此同时,仅凭“科学”来“严格按照既定规则、程序和方法去对待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及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则是不全面的”[20],难免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某种程度的程式化、刻板化.所谓“艺术性”,正是强调实践维度指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综合运用各种载体、方法,创设情境氛围”[21],以此提高感染力.因此,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又“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22],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互联网媒体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角落.

三是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从传统维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扎根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沃土,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3]正是这样的民族性特征使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认识问题时有别于其他国家与地区,并在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发展.从现代维度而言,世界上的任何民族都有国际化的问题,所谓“国际化”,就是指任何民族的文明都不能与世隔绝、闭关自守.强调要“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4],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话语权,使中国能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保持底色、发扬特色,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三)以人民为中心:注重解决问题的实践性

问题意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对问题的前瞻发现与多元认识能够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而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秉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基于此,大力倡导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对个人的价值关照中解决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生命力.

从目标上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始终把人民这一主体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通过深化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特征,并最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首先,他把人民作为党的理念根基.这就是说,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利益和意愿,也是我们党的力量来源.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25]只有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力量与集体智慧,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次,他把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党必须立足于当前实际,正确客观地处理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26],凸显了我们党对人民的承诺是真抓实干而不是空喊口号.最后,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工作任务.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他要求党员干部时时刻刻把群众挂在心头,“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27],以扎根群众、扎根基层、扎根第一线的艰苦奋斗“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28].总之,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始终以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为指导,透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尺度,将问题从根源中连根拔除.

从手段上来看,以人民为中心也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塑造个人的健全人格,进而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深刻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时、度、效”的问题,明确提出只有真正地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29].鉴于此,他倡导思想政治教育要“接地气”、“讲真话”,在“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30]的深度融合中,外化于群众的实践自发,内化于群众的理论自觉,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地走入人心,发挥实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全方位、深层次地关注人的实际生活,高度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解决问题的人本情怀与价值引领,实现了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最终旨归.

三、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意识的理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意识的实质是把理论话语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三位一体的逻辑框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生成,进而再用形成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路径中,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魅力,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政治优势.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党形成了“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31]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正是通过对理论本身的历史性把握,深刻体悟到“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32],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早在新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33].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既坚持了对思想政治教育首要地位的判断,又把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新形势新情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的服务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后,价值观以及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现实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工作方针,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与机制等方面给出了新答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对理论的历史性回溯中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与方法总结的理论深化.从外部环境来看,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到阿拉伯之春、乌克兰危机,西方社会思潮与舆论力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始终存在;从内部环境来看,贫富差距、贪污腐败、价值观滑坡等部分现实问题短期内仍然难以全面解决.针对这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认识新问题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要求“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34].一言以蔽之,强调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如“乌托邦”一般流于理论研究的形式,而是要把善于认识和解决问题作为观念创新的突破口,通过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进路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扎根生长的土壤.

(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魅力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5]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下,以科学的问题意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前瞻性地发现问题、多元性地认识问题与实践性地解决问题层级累进的理论框架,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魅力.

首先,从发现问题的环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向来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始终秉承着发现问题的原则,在与外界的互动与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就这一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说教,而是随着新问题的发现,不断增添新内容与新方法的动态体系.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形势,将体现民族血脉的传统文化与把握时代动脉的当代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了具有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

其次,从认识问题的环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来源于对问题的准确认识,而认识问题是连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是问题意识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它迫切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人的价值观念与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化的条件下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立足于统合当前社会多元价值的需求,放眼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前进方向,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原则的有机统一.

最后,从解决问题的环节来看,解决问题是对发现问题与认识问题的升华,是问题意识的最终目标.在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断生成、发展和壮大,逐渐成为武装我们党的有力思想武器,然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36],因此,解决问题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的最终归宿.从这个角度来说,基于问题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奠定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导向.

(三)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他发现、认识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诞生的,从而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中提高了感召力量、引领力量和亲和力量.

首先,通过发现实际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量.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被很多人误解为纯粹的理论说教,甚至是简单的概念堆叠,而与实际生活联系得不够紧密.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与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息息相关,反复强调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37],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坚持问题意识导向,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显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因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不能空谈口号,必须及时地发现并回应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关键问题,使群众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实践.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赢得民心,提高感召力量.

其次,通过认识实际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指向就是凝聚最大程度的社会共识,其实质就在于动态平衡思想政治教育中多元价值取向与一元价值指导之间的张力.因此,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对症下药,杜绝以往工厂流水线式、“一刀切”式的同质化教育方法,精准定位不同群体的特质,使不同群体的最大公约数凝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量.

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量.理论总是抽象的,但实践却需要简明易懂的具体形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38],同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通俗化与大众化也是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产生的重要方法.在这一点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话语转换为人民群众易学易懂的通俗化语言,诸如“同样一桌饭,即使再丰盛,8个人吃和80个人吃、800个人吃是完全不一样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话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深邃的理论讲清楚,将从生活中来的理论复归于生活,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可亲可近、可学可用的亲和力量.

参考文献:

[1][2][3][4][5][6][7][8][9][12][13][14][17][19][23][24][25][26][27][29][30][34][36][3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4,96-97,74,153,154,145,218,23,4,168,164,15,45,404,164,161,40,41,5,155,165,9,74,26.

[1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11].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N].人民日报,2016-11-14(6).

[15]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6.

[16]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转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01):189-194.

[18]戚如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5.

[20]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30.

[21]林洁.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内涵结构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2):64-69.

[2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8].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44.

[32].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33].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7.

[38]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7.

本文汇总:这是关于经典思想政治专业范文可作为*和思想政治和教育思想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思想政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和路径
【摘 要】高校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涵的深厚人文底蕴和精神价值,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摘 要】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为适应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做出相应改革,以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起到更好的作用,当今时代的人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了解还不够深刻,重视程度也不够,但思.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途径探析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形势下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途径研究,分别是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方法创新途径探析;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内容创新途径探析;高……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功能
【摘 要】自上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和社会思潮开始相互碰撞和影响,而在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社会思潮中,首先则重点关注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独特位置和影响力 发挥思想政.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