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预研究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跟青少年网络欺负干预述评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预研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31

青少年网络欺负干预述评,该文是预研究类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和述评和干预和欺负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青少年科技大赛论文网络营销相关论文网络论文

青少年网络欺负干预研究述评

刘志军1,2,梁 楠1

(1.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 湖南科技大学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湖南 湘潭 411201)

青少年网络欺负干预研究述评

刘志军1,2,梁 楠1

(1.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 湖南科技大学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湖南 湘潭 411201)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青少年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青少年成长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其一言一行都刻下了时代的烙印,其问题行为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性,而网络欺负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行为.不少研究者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已经存在网络欺负情况,且较为普遍和严重.陈启玉等研究者对7—11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使用过网络的88.72%的青少年报告在过去一年中至少遭受到一次网络欺负,57.21%则报告过去一年中至少实施过一次网络欺负[1].另外,由网络欺负带来的危害也层出不穷,从认知到问题行为再到情绪状况等涉及多个方面,且波及群体从受欺负者到欺负者再到旁观者均囊括在内[1-3].可以说,网络欺负已经成为了新形式下青少年当中新的欺负类型,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网络欺负的现状研究

(一)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的关系

有关青少年欺负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最开始映入研究者眼帘的欺负现象被称为传统欺负,如身体欺负、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而网络欺负是在传统欺负的基础上新兴起的一种欺负形式.Smith将网络欺负定义为:由个体或群体使用电子信息交流方式,多次重复性地伤害不容易保护自己的个体攻击行为[4].对于网络欺负的类别划分,由于网络欺负属于时展的产物,故其类型也随着时间的增长在不断的丰富.从博客到邮件,从电脑到手机等,可以说,只要是具有社交功能的虚拟场所,都充斥着网络欺负.具体来看,网络欺负的载体有手机信息、邮件、聊天室、社交网站、即时信息、博客等;网络欺负的类型有攻击、威胁、诋毁、骚扰、人肉搜索、网络伪装、网络隔离等多种形式[5].

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间有着复杂的关系.相关研究也提出了不同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欺负是传统欺负的泛化形式,是传统欺负在电子领域的拓展.Selma、Nafsik等不少研究者指出,传统欺负者与网络欺负者之间有着强联系性,线下的欺负行为也更容易迁移到线上,且在言语及关系欺负上,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间更是有着强共发性[6-9].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欺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不论是其危害程度、学生表现还是与学业成绩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都与传统欺负的研究有相出入的地方.如李娟等发现,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表现出欺负行为的青少年却在网络中扮演着欺负者的角色,并且不同于传统欺负,学业成绩的好坏与网络欺负行为没有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0];在性别差异的研究上,参与传统欺负的人群多为男生且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可是在网络欺负领域并未得出统一性的结论,相对来说,有不少研究指出女生参与网络欺负的人数显著多于男生[5,11].李梦娜、陈启玉等人均认为网络欺负较传统欺负而言发生率低但性质更为严重[12,13].

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既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研究网络欺负不可避免会提及传统欺负.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也十分重要,这是因为:首先,欺负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变化,对网络欺负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欺负行为的发展.其次,网络欺负是传统欺负在网络模式运作下的产物,想要进一步探究网络欺负,其分类、干预等研究都可借鉴以往传统欺负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借助已有的研究思路,分类鉴别不同的欺负形式及参与人群,对以后网络欺负的研究意义重大.

在网络欺负的特点研究上,研究者们也指出两者间存在一些相似和独特之处.比如,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都具有目的性、重复性和不平衡性——两种欺负行为都有一定的意图性,有确定的指向性目标;并且欺负的发生具有重复性,青少年之间的欺负行为往往不是仅一次就会结束;但对于不平衡性,传统欺负多指力量上的不平衡,即身体素质在传统欺负的因素中占有很大比重,而网络欺负中则是指信息占有上的不平衡以及欺负者的匿名性等,这都使得网络欺负中的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同时,网络欺负也有着一些自身独特的特点:间接性和匿名性;地点、形式的多样性;传播的迅速性和超时空性;欺负者由于欺负结果的无反馈或反馈较慢所造成的欺负的公然性以及受害者受害的深广性等[5,13].

可以说,网络欺负不论是就其类型、特点,还是就影响网络欺负因素的多样性而言,它们都使得对网络欺负的研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通过林林总总的类型以及特点分析,又给研究者针对网络欺负的干预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和多路径的分析.总之,探讨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间的关系,研究网络欺负的类型、分析网络欺负的特点,都是对网络欺负的进一步了解,更是进行网络欺负干预设计的第一步.

(二)网络欺负的危害

网络欺负是一种消极的人际互动形式,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危害.Perren的研究表明,网络欺负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更甚于传统欺负,与传统欺负的受害者相比,部分网络受欺负者在抑郁水平上的得分显著较高[14],甚至有的网络欺负受害者会产生更严重的自我伤害行为及自杀意念[15].

网络欺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认知、问题行为与情绪状况等方面[1,3,11].青少年长期对他人实施欺负行为,其成年后出现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一般青少年.对于经常实施网络欺负的青少年来说,其自尊、生活满意度、学业成绩等方面均低于一般青少年,且伴有较高程度的抑郁、焦虑、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吸烟、酗酒).同样,网络欺负中的受欺负者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一群体多会出现注意涣散、自尊较低等表现,并有更多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在行为方面,青少年中受欺负者较多出现物质滥用,且学业成绩和亲社会行为均低于一般青少年.在生理方面,Smith、雷雳等人的研究发现遭受网络欺负的个体具有明显的生理病症(如头痛)和自杀意念[5,8].

网络欺负造成的危害之所以更为严重,原因主要有:首先,网络欺负是一种隐蔽性的欺负,它不仅仅是一种欺负行为,其所带来的伤害的不确定性更是增加了参与者的怀疑和恐惧程度,这就促使网络欺负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是多层次的,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次,网络欺负危害的波及面广,凡参与到其中的青少年,不仅仅是受欺负者,同时欺负者和旁观者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最后,网络欺负所造成的危害不仅仅局限在网络当中,甚至会延续到线下,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犯罪行为和自杀行为.

二、网络欺负的干预研究

对网络欺负干预计划的研究及干预效果的评估既是网络欺负自身研究领域的一部分,更是其实践意义的体现.网络欺负的干预手段多种多样,单就研究程度来说,国外较国内的这部分研究更为详尽和深入,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国外的干预研究

目前,基于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关系研究的思路,国外研究者们指出了针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干预计划的两条路径,即对网络欺负的干预形式借助于传统欺负,亦或另辟蹊径.在这两条路径的实施过程中,研究者都强调了行为与认知干预的相互结合——在行为疗法的理论指导下,通过个体行为的改变促使其问题行为有所改善;同时结合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重视个体认知在改变问题行为上的重要性.并且,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们也参考了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青少年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意识到从自身到最亲密的家庭再到学校里的老师、同伴以及最后的社会层面等都会对青少年的网络欺负干预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两条干预路径,一是在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有共发性的理念基础上,提出通过干预传统欺负从而减少网络欺负.如:芬兰的KiVa计划(Kiusaamista Vastaan Program”)[16]以及澳大利亚的ViSc社交能力计划(ViSC Social Competence Program)[17],都是从具体的技能和认知入手,对学生的传统欺负进行干预,依靠降低传统欺负行为的发生率而促使网络欺负的参与度有了减少;二是根据网络欺负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具体提出专门针对网络欺负特点的干预计划.

对于第一种路径来说,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网络欺负是传统欺负的泛化形式,并提出“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s),即通过降低传统欺负行为或侵略行为从而使得网络欺负得以抑制;同时,网络欺负的明显减少也使得传统欺负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18,19].Gradinger在一篇访客编辑(Guest Editorial)中指出,ViSc计划中针对5-8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两级规划:①减少侵略及欺负行为;②培养学生在校的社交能力.通过两者的相互配合以及在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全校从上级领导到一般教师再到全体学生,每一级个体不断地进行教育与学习,进而掌握专业以及科学的人际交往方法,最终使得学生的网络欺负现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在6个月后,这一结果仍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17].另一在Chaux等人(2016)的文献中指出,在媒体英雄干预计划(the program Media Heroes)里,网络欺负对传统欺负的溢出效应明显[18,19].此研究对722名11-17岁的学生进行长达6个月的干预计划,其依据行为主义理论进行干预,主要的干预活动包括:角色扮演、辩论、书面故事、新闻和电影的分析、合作学习及对学生家长的相关知识普及介绍等.通过对学生进行的前测和后测,最终显示媒体英雄计划不仅降低了网络欺负发生率,在传统欺负上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此项计划对网络欺负及传统欺负中受害者情况的改善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积极效果,仍需进一步优化.

对于第二种路径,研究者们所提出的方案更为多样化,思路也更加广阔.总体来说是通过外部环境的优化加之内在心理的改变,即内外结合,以内(认知)为主的干预模式.首先,在认知方面:通过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现状的调查发现,有不少学生对网络欺负的认识并不准确,比如:欺负者对欺负行为的理解不统一,对网络欺负会对他人引起的伤害缺乏感受能力;受欺负者对危险的感知能力比较弱,且很少愿意将自己受欺负的经历告知他人等.以上这些情况都使得干预首先应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提升网络欺负参与者对于网络欺负的认识度[5,20].Alena Cerna的研究指出:受害者感知伤害的能力才是其告知他人受伤经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干预最受影响也最重要的一步是网络欺负当中的受害者自己明确感知到伤害并且感受到需要他人的帮助,至于寻找合适的调节过程只是后续的步骤而已[20].Vassilis Barkoukis对网络欺负中欺负者的研究表明,在其网络欺负的行为表现中,道德推脱很明显地在学生自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而对其道德推脱水平进行干预,提高学生的认识度,会有效的降低欺负者网络欺负行为的参与度[21].其次,外部环境的干预计划也是从多方面来进行考量,行为干预、制度建设及网络安全课程的讲授等均是从外部环境入手来改变网络欺负现状[5].如对学生进行视频播放、改善班级环境、进行同伴督促及领导监督等均是对网络欺负参与者的外部干预方案[17,22,23].就制度建设而言,则主要指帮助并保障学校和家长创设避免学生发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安全环境.国外Sameer Hinduja提出了7项包含这一指导在内的具体建议,给家长指出怎样预防及面对孩子的网络欺负行为,如:建立规划制度;线下约束与线上约束并重;避免线上伤害影响到线下;确保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到位;长辈给孩子起模范带头作用;家长对孩子的网络使用进行监控、指导并且对可能引起网络欺负的隐患尽早发觉等[24].最后,网络安全课程的讲授:“该行动主要通过早期网络安全课程的普及和讲授,使得青少年了解安全的网络行为知识,以及如何在网络使用当中保护自我等等,且研究指出安全教育类的干预内容应尽早执行,这类干预对于年龄越小的学生干预效果越好[5].

(二)国内的干预研究

通过对国外的干预计划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外部因素在干预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只有外部环境融入青少年的内在认知才能使得干预产生更佳的效果.国外研究最突出的地方是干预对象的范围广、方案的综合性及家校联合的模式.但对于国内,执行起来尚有难度,因而国内的干预方案更为重视青少年所处的周围环境,且强调他们自身所在的中心位置,重视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

国内的干预计划主要分为主体干预和社会支持两大部分.主体自身既是防止网络欺负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是阻止网络欺负最为重要的一环.自身对网络欺负的感受、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的感知能力以及网络的安全使用都使得主体自己感知到并且远离网络欺负[25].社会支持对网络欺负行为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主要包含了家庭、学校及社会方面[13,25].首先,作为家长的主要任务是:教导孩子了解网络欺负、认识网络欺负,从而应对网络欺负;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并且适当掌握一些基本的上网技术,这样当发生具体的网络欺负时家长可以及时做出正确的网上反馈及投诉处理.其次,研究者在学校方面提出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层次干预计划:具体到每个个体的网络欺负行为干预;有关欺负行为在班级管理上的要求;针对性的课程指导;校方的干预措施(如服务)及对全校的网络欺负现状的调查及监控等等.最后,在社会层面上,研究者主要提出大众传媒的积极宣传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网络技术专家的帮助等各种有效方案.

三、经验与反思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干预方案,总体来说都强调青少年自身的认知改变,同时辅以家长和学校的外部支持.网络欺负的干预者在欧洲、美国、澳洲等已率先开发了大规模的多校及家校联合干预计划,也注意到了多角度的综合性干预.从结果来看,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更多发展空间.

(一)以往干预研究的经验

1.干预群体选取的适切性

从国外到国内,几乎所有的网络欺负研究者都强调青少年这一群体,重视对青少年群体的干预计划.首先,这一代青少年是生长并生活在网络信息的环境下,网络欺负这一“时代病”自然逃不开它所特有的存在群体;并且,大量的数据调查显示青少年群体确实存在严重的网络欺负现状.故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际都表明青少年应是网络欺负研究的主要对象.其次,青少年群体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并完善的重要节点,其所特有的“可塑性”有利于对其进行干预,帮助他们回归正确的人生轨道.

2. 干预设计的综合性

纵观上文的干预计划可以看出,研究者们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各种纷繁复杂的研究方案.在理论的选取上,强调理论的融合性,结合了认知、行为等多种理论且重视行为者的自主中心地位.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更是表现出了干预的综合性,规模有大有小,形式多种多样,且关注的对象也由内而外不断扩充起来.虽然国内网络欺负的干预研究才刚刚开始,可是有关网络欺负的研究成果却已丰富多彩且卓有成效.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为之后对网络欺负进一步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今后干预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1. 国内网络欺负干预研究思路相对单一

虽然国内针对网络欺负的现状提出了不少易于操作且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案,但通过国内外对比就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的干预计划思路较为单一,即将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分开进行.这样一来,就会将网络欺负的干预孤立起来,导致在网络欺负干预的可行性路径中必然会缺少一条重要路径.既然网络欺负孕育在传统欺负这一母体当中,又有不少研究指出两者间的复杂关系,那么,在进行网络欺负干预的研究当中结合传统欺负势必有其一定的意义.

2.干预方案中群体差异性体现得不够

在已有研究中,较少对网络欺负参与者的不同角色进行过干预,使得干预方案显得针对性不足.而欺负者、受害者和旁观者在网络欺负中的地位、观念和受害程度都存在群体差异;同样的,欺负者中性别和年龄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干预的过程以及方案应考虑到参与角色、参与者的性别甚至年龄等因素.我们不能用整体性的数据来理解不同的角况,而要兼顾普遍性和差异性,故干预形式的选取也必须要考虑网络欺负中的亚群体情况.

3.社会支持的范围应更加扩大

虽然青少年最为主要的社交圈仅存在于家庭和学校,可是干预不应仅局限在家庭和学校.网络的使用使得青少年的交际圈早已突破了原有学校、家庭的狭窄范围,而进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因而网络世界中的社会支持对干预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全体网民进行在线的网络欺负广告宣传、网络使用进行实名制、网络使用规则的审核以及相应的投诉渠道等社会支持形式都应得到完善和普及.我们要明确网络欺负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青少年,可是网络欺负干预的涉及层面却不能仅限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干预是一项全民的工程,是一项社会计划.

纵观网络欺负的干预计划,均强调疏导而非强制杜绝.有研究指出,即使强制青少年在校不使用手机,其网络欺负情况也并没有得到改善[2].所以,我们应当理智地看待网络欺负问题,不能因为这一问题的出现从而全盘否定对网络的使用.网络的双面性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充分体现出:正确的使用网络和理性地对待网络问题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同时,在教育过程当中,我们不能一味地打压、拒绝学生使用网络,网络的开发是为了更好地将其利用、改变生活,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相反,教育工作者应带头健康地使用网络,教会学生如何在网络的海洋中汲取养分而又不受到攻击.教育学生应参考时代性:21世纪的新青年有着自身时代的独特性,故教育的内容也应围绕着受教育的主人翁们有所改变.开设“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课程或是校本课程中一种不错的选择,也将是改变网络欺负状况的一个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 陈启玉,唐汉瑛,张露,周宗奎.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中的网络欺负现状及风险因素——基于1103名7—11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3):89-96.

[2] 刘丽琼,彭茹静.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普遍性及其影响[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4(3):42-45.

[3] 李宏利.网络欺负的特性、表现及干预——基于国外研究的归纳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15-18.

[4] Smith P K., Mahdi J, Carvalho M., etal.Cyberbullying:Its natureand impact in secondary school pupil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and Psychaiatry,2008,49(4):376-385.

[5] Peter K Smith.The nature of cyberbullying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it[J].Journal of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2015(15):176-184.

[6] Selma Tural Hesapcioglu.&Filiz Ercan.Traditional and cyberbullyingco-occurre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sychiatric symptoms[J].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17(59):16-22.

[7] Nafsika Antoniadou, Constantinos M. Kokkinos,& Angelos Markos.Possible common correlates between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among adolescents[J]. Psicología Educativa,2016(22):27-38.

[8] 雷雳,李征,等.青少年线下攻击与网络欺负的关系:交叉滞后检验[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92-101.

[9] 黎亚军,陈福美,等.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对偏差行为的影响及自我控制的调节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896-900.

[10] 李娟,高雪梅,施桂娟.青少年的网络欺负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43-48.

[11] 刘丽琼,肖锋,等.中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发生特点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942-944.

[12] 李梦娜,史慧静.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研究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315-318.

[13] 李醒东,李换.网络欺负的干预——悄然兴起的校园暴力[J].现代教育论丛,2010(2):55-58.

[14] Perren, S. , Dooley, J. ,Shaw, T., & Cross, D.. Bullying in schooland cyberspace: Association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wissand Australian adolescents[J].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Mental Health,2010,4(1):1-10.

[15] Hay, C. , Meldrum, R., & Mann, K.. Traditional bullying, cyberbullying,and deviance: a general strain theory approach[J].Journal ofContemporary Criminal Justice,2010,26(2):130-147.

[16] Williford, A., Elledge, L. C., Boulton, A. J., DePaolis, K.J., Little,T. D. & Salmivalli, C..Effects of the KiVa antibullying program oncyberbullying and cybervictimization frequency among Finnishyouth[J].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2013(42):820-833.

[17] Gradinger, P., Yanagida, T., Strohmeier, D. & Spiel, C..Preventionof cyberbullying and cybervictimization: evaluation of the ViSCSocial Competence Program[J].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2015(14):87-110.

[18] Enrique Chaux,Ana Maria Velasquez,Anja Schultzekrumbholz,Herbert Scheithauer.Effects of the cyberbullying preventionprogram media heroes (Medienhelden) on traditional bullying[J].Aggressive Behior,2016,2(42):157-165.

[19] John Archer, Tracy Vaillancourt.Guest Editorial: Efficacious andEffective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to Tackle Cyberbullying in theSchool Environment[J]. Aggressive Behior,2016(42):111-113.

[20] Alena Cerna, Hana Machackova, & Lenka Dedkova.Whom toTrust: The Role of Mediation and Perceived Harm in SupportSeeking by Cyberbullying Victims[J].Children & Society, 2016

(30):265-277.

[21] Vassilis Barkoukis, Lambros Lazuras, Despoina Ourda, & HaralambosTsorbatzoudis.Tackling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for AdolescentCyberbullying: Evidence From a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J].Aggressive Behior,2016(42):114-122.

[22] Ashley N. Doane, Michelle L. Kelley, & Matthew R. Pearson.Reducing Cyberbullying: A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BasedVideo Prevention Program for College Students[J].AggressiveBehior,2016(42):136-146.

[23] Benedetta E. Palladino,Annalaura Nocentini, & Ersilia Menesini.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 Against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Evaluation of the NoTrap! Program in Two Independent Trials[J].Aggressive Behior,2016(42):194-206.

[24] The Cyberbullying Research Center.How to Talk With Your ChildAbout Cyberbullying. [EB/OL].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bl.20116/full.2010.

[25] 李醒东,郝艳霞.网络欺负:青少年面临的新困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2):59-63.

Review of the Intervention of Adolescent抯 Cyberbullying

LIU Zhi-jun,LIANG Nan

(School of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Hunan,411201)

Abstract: The adolescent抯 cyberbullying has aroused much concern,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yberbullying and traditional bully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and harm of cyberbullying, the intervention of cyberbullying has even caused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stage. The interference of cyberbullying of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he their own theoretical ideas and practice modes of operation. Foreign researchers he pointed out the two paths of intervention program and the cognitive-behior inter-combined with family-school intervention model. At the same time, the specific and feasible plan of intervention has proposed from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level in the domestic. The whole thinking about the problem of intervention can provide new ideas and inspiration for better cyberbullying interven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yberbullying;intervention;adolescents

(责任编辑:张国霖,张峻源)

(责任校对:张峻源,彭莎莎)

本文结束语: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述评和干预和欺负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预研究本科毕业论文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以系统思维推进青少年网络精神文明建设
刘乐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北京 100062)摘要我国网络的迅猛发展造就了全世界人数最多的网民,其中又以青少年占最多人数 青少年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关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国家网络安全和民族发展未来,要.

美国青少年的网络和家庭监管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各种电子媒介渗入世界的角角落落,对处在人生重要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数字媒体使用的情况关涉他们的身心发育和社会化过程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在美国全国性调查中获得的数据和对美.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探究新闻传播规律第27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获奖作品述评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探究新闻传播规律——第27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获奖作品述评文张晋升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网络获奖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和问题导向,也体现出媒体融合条.

浙江网络外卖中餐营养分析与食品安全干预措施
近几年来,生活品质的逐渐提升,人们在食品安全方面给出了严格的标准,但是,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出现,食品添加剂已经是当前人们最为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因素 从实际角度来说,科学应用食品添加剂,可以保障食品.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