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学风建设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与互联网背景下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学风建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30

互联网背景下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本文是关于学风建设方面开题报告范文跟学风建设和高校学风建设和互联网背景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学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学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关于互联网的论文班组文化建设论文图书馆建设杂志

胡明亮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文章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风系列现状及问题出发,并结合高校学风建设实际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从学校学生管理、辅导员与导师之间的联系、学生主体的作用三个方面提出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以求真正达到务实、有效、可推广的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学风建设;高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3-0020-03

科技的进步和大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及新的环境和社会发展程度都要求高等教育应不断改革以适应时展,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趋于多样化,更趋合理化,与社会发展相契合,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新时期互联网背景下,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时代大背景的要求,探讨高校学风建设,构建新型、科学、合理的高校学风建设新思路势在必行.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采取各种方法进行学风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问题,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例如,学风建设措施的落地问题;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用主义”风靡高校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学风建设流于空喊口号,高校学风浮躁不扎实.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从学风建设的主体高校、学生管理者、学生主体三者入手,探讨系统体系的构建.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风现状

(一)“低头族”现象日趋严重

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层出不穷的热点,实时更新的大数据信息,八卦新闻等,满足了学生对于外面世界的窥探和好奇,致使学生逐渐沉迷于这种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流更迭中难以自拔.学生从早晨到晚上,包括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看手机屏幕,通过随堂听课发现近乎一半学生低头玩手机,这种趋势随着座位的位置呈现越靠后低头人群越大的现象,每当教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才从手机上暂时离开,这种现象不仅仅分布在高年级,连刚入学的新生也是如此.

(二)沉迷于游戏的大学生较多

游戏本身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但不知不觉,成为了一部分学生逃避现实的救生岛.大一新生由于刚刚脱离高考的束缚,突然进入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自我要求、家庭要求的双重降低导致自我游离,在迷茫或无聊时将生活寄托于游戏,认为在游戏中才有“志同道合”的兄弟;或是高年级学生因为对专业失去兴趣、成绩较差自我放弃等原因希望在游戏中混一天是一天,缺乏自我规划意识.

(三)厌恶课堂学习

互联网促进了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变革,只要你想学习,互联网都可给你提供学习的资源,加之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教学艺术等原因,部分学生形成了对课堂学习的厌恶.其实这还是高中“单兵作战”“闭门造车”的学习思维,这部分学生不是不学习,而是缺乏对学习科学性和规律性的认识,以及通过课堂学习过程习得团结协作的小组学习理念.

(四)“实用主义”风靡

急于求成、追求短期效益是高校学生的典型心态.加之目前在创新创业的大好形势下,部分学生曲解意思,一心只想创业,缺乏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在这种心态之下,基础知识的积累、理论学识的积淀慢慢被忽略,学风日益浮躁.硬性的学习要求只能触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五)学习观念转变

学习之于学生是本职,也是义务,学生不学习就失去了学生的身份意义.在目前的环境下,学生之所以不再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观念的变化,“学海无涯苦作舟”仿佛成为过去,“及时行乐”“活在当下”却大行其道,学生并没有理解其中的真正意义,认为每天的吃喝、游玩就是自己在学校做的事,反正以后自己做什么都可以,没有必要那么累,网络上经常传播的成功学案例让学生彻底否定了专业学习、素质教育.

(六)学习冷漠

互联网联系起来的地球村虽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但往往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生活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受到网络多重因素影响,如教唆、欺凌;高中在情感教育方面的缺失,加之学校管理的泛化,导致学生对学习之外的事情格外关注,对待学习弃之不理.学生对学校、班级等缺乏集体归属感,对生活缺乏责任感,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表现是学习无用、知识无用,凭借着小聪明、小心机才是未来之道.这些是高校学风建设中情感领域的重中之重,如果不抓紧弥补,那我们未来培养出来的学生顶多算是个缺失文化仅有知识的“残疾人”.

二、互联网背景下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

(一)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路径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当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根据本校校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发挥好奖励制度的引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加大宣传,宣传优秀学生事迹,构建氛围;充分利用名师的带动效应,增强实践能力.学院要根据学校的顶层设计,制定本院的促进学风建设方案,细化学校奖励考评制度,利用好学生的评教、学生座谈会和听课制度,了解教师学生的课堂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辅导员、专业导师和教师要做好联动工作,做到精确帮扶和教育;班级要发挥班委作用开展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减少网络游戏时间;学生个体要树立大学目标,主动关注社会和学校的新闻动态.

(二)顶层制定学风建设制度

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学校性质、学科分布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学风建设定位和目标,因地制宜,将学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如学生对于纯理论知识兴趣的缺乏,可与相应的课题、生产实习相结合,将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宏观调控,整体把握,立体结构,避免高校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形成流畅合理的良性发展趋势.

1.注重制度的引导作用.除国家助学金外,学校在其他评奖评优制度的指定过程中可侧重于学习良好、积极参加科技竞赛等活动的同学.学院应在学校制度的大框架下,进一步细化,并在今后的评奖评优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倾斜.如在学校大的制度框架下制定个人参加科技活动的加分细则,同时明确给予部分物质奖励,树立典型.建立期中考试制度,分阶段了解学生的情况,有利于辅导员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也便于了解教学状况,避免盲目.充分利用好《促进考研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通过树立考研目标的方式,使自己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

2.打造优良学风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室里面,更应该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学生食堂、校园展板,学校可将讲座、活动海报张贴在学校的醒目位置,扩大影响力;借用食堂的电子屏幕也可进行宣传,拍摄优秀学子的考研历程纪录片等.在这个过程中,校学生会作为学生组织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通过微信、微博等创新宣传文案的方式,积极组织开展学生愿意参加的活动,活动要丰富、更要有特色,分阶段地将学生放在游戏上的精力分散开来,关注校园动态.

3.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形成师生“一带一

路”.成立名师工作室或者团队,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探究、社会实践,定期公布一批名师的团队纳新通知,打破学院的壁垒,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到一些活动或者研究中去,可以逐步安排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增加学生兴趣,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验研究和专利转化的过程中见证专业的前景,增强专业学习自信心.

(三)充分发挥辅导员、学业导师及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辅导员、专业导师是具体策略的执行者和推进者.如何更好地发挥辅导员、专业导师和教师的联动机制,将各项政策一一落实,解决实际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是值得共同探讨解决的.

1.合理调配学校教学与学生自由度的关系.学校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权利.通过每个学期的听课、学生学评教及学生座谈会,对个别教师松散的教学过程提出整改意见,有些教师的言行非常不利于高校学风的建设,要给予教育.因此,制定严明、合理的教学纪律对于保障教学秩序、规范学生的行为、保护学生学习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真正落实学评教的效力.在管理上,要严格奖罚制度,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别是要加强考试纪律的管理和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考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高校学风的具体体现,应严肃对待、严格管理.另外,学校教学课堂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特别是学生反映的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课件老旧等情况,多重因素下会加重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2.建立教师、学业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定期联系制度.教师应当将课堂出勤情况及时与辅导员沟通,了解学生未上课的原因,辅导员就该学生的问题与其导师进行交流,共同商量确定教育引导方向,真正做到及时防范,避免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盲区”.专业导师应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层渗透,课堂讲授应该灵活变通,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上“两条腿”一起走,给学生架构良好的知识框架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起知识能力与社会要求的桥梁.

3.对于学生的“低头族”“玩游戏”等现象,辅导员应因势利导,推荐学生浏览权威、主流的网站和APP,比如人民日报;同时关注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的微博,如李彦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选择性地接收外界信息;合理安排学习、娱乐的时间,争取每天都能获得比沉迷于手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安排班级文艺委员带领班级同学积极组织班级活动,包括话剧、体育节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避免生活孤立.同时,针对这一人群,要从他们沉迷于游戏的具体原因入手,区分打游戏与学习并不冲突,只要合理安排时间,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拯救他们的挫败感,让他们感受到现实世界的温情,走出游戏世界.也要考虑到他们个人的自身情况,利用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提出每年的计算机考试的通过率要求.

(四)发挥学生作为学风建设主体的作用

高校学生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去建设良好学风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们重点强调“领头羊”的示范、引导作用.学院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干部骨干培训班,对优秀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增强榜样意识,学会带领班级同学积极学习.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导师要知人善任,选拔任用有能力、有担当、有威信的学生组成学生干部群体,建立党员班委联系宿舍制度,建立学习小组,从学生会到班委再到学习小组,逐步渗透,强调学习作为入门条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每个人都成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具体来说,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安排成立学习小组,由一人带动几人共同学习,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等活动;针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安排带领其他学生参加“互联网+”比赛;针对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学生可安排参加“双百大赛”等,由此而形成的小组划分既可以带动班级学习氛围,又能够满足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同班不同学”的情况.当然,每个班级都有五特群体,针对这少部分学生应加强引导教育,在保证学习成绩不掉队的情况下,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同时,针对先进集体可以考虑在评奖评优的名额上进行倾斜,使得同专业、同年级之间形成竞争,形成个人带动个人、集体带动集体的良好风气.班级要发挥好集体作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分析班级学情,鼓励大家争做先进集体.

学风建设是在学校办学思想指导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与观察,对比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成绩上专业的补考率大幅下降,学生的课堂出勤及学习风貌也较为改善,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于高年级的同学主要反应在参加比赛及考研上,如安徽省大学生化学竞赛,应化专业50%的学生参加,34%的同学获省三等奖及以上奖励;50%的学生报考研究生,28.75%的录取率,位于学校前列,这对于学风的引领是显见的.

学风建设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应当是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也不是到了哪一步就可以停止了,需要不断的优化、完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作为一种可推广的构建体系作用于其他高校.

参考文献:

[1]宋志鹏.大学生学风评价及建设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1.

[2]冯国营.高校独立学院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3]李英林,高群.转型期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学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1,(5).

[4]张方圆.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谈高校学风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1).

[5]陈钢.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6]张玉勤,司同.本科生导师制与高校学风建设机制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09,(6).

[7]郑祥江,李明昊.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6,(3).

[8]曹睿.以学生为主体探索高校学风建设新思路[J].新校园:上旬,2016,(3).

[9]解婷.高校学风建设的协同机制创新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8).

[10]陈晓敏,赵刚,陈思.从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浅析民办高校学风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9).

[11]周艳平.浅谈高校学风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才智,2016,(28).

此文汇总:该文是一篇适合学风建设和高校学风建设和互联网背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学风建设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学风建设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大高校都获得了良好的进步空间,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内容,是保障高校后勤圆满完成“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宗.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
一、高校图书馆发展现状随着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日益提升,信息服务能力逐步得到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出现在各高校图书馆,供高校师生用于信息查阅与获取,为高校师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方便.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以学风建设为例
新媒体时代,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愈加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个性化特征愈加明显,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利用的载体愈加丰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的优势,扬起创新的.

分析课程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师资建设机制
摘要本文主要以分析课程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师资建设机制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从建立高校教师多元聘任机制、建立高校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建立高校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建立高校教师培训提升机制这四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