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不端行为有关论文范文集 跟场域理论视阈下生学术不端行为深度*类论文例文

主题:不端行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8

场域理论视阈下生学术不端行为深度*,该文是不端行为有关论文例文和视阈和域理论视阈和研究生学术有关论文例文.

不端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不端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学术不端检测学术不端军事理论论文2000

陈亮

摘 要:学术不端行为已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久治不愈的顽疾.场域理论将研究生群体置于学术场域这一“位置、权力、关系与惯习”学术生态系统中,以此来探究他们在学术场域中的学术不端表征与发生机理.研究生群体的学术价值观在场域间的动荡与更迭中发生了扭曲,学术不端已演化为他们从事学术实践活动的一种现实逻辑.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学术场域与社会关系间撕扯不清、界限模糊,研究生入学动机与培养目标、手段的制度性解构,惯习失衡下的策略博弈之举.为此,明晰学术场域与其他社会关系的界限、确保学术的独立话语权,优化学术场域内结构要素、彰显学术制度的公正合理性,凝结想象的学术共同体意识,引导研究生群体养成良好的学术惯习应成为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的要旨所在.

关键词:场域理论;研究生;学术不端;学术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7)05-0070-09

2016年6月16日,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强调高校要有效预防和严查学术不端行为,建设集教育、防范、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1].这为高校学术治理走向规范化、法治化奠定了基础.然而,从新浪网、澎湃网等网络媒体频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找、大幅度抄袭他人学位论文等现象来看,高校的学术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学术自查、自纠能力引发了社会广泛争议,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纵观已有研究性文献,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局限于国外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经验借鉴[2]、优化学术制度[3]以及提升研究生个体学术德性[4]等方面,缺乏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场域机理的关注,忽视研究生所在的学术场域以及与社会其他权力场域之间的关系样态结构.借用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将研究生群体置于学术场域这一全景化的“位置、权力、关系与惯习”学术生态系统中探究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动因,以期对净化学术环境、构建正义合理的研究生学术诚信体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分析视角:场域理论及其适用性

场域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来源于19世纪物理学领域中的概念.19世纪60年代,布尔迪厄在不断厘清与结构人类学和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之间界限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场域问题的关注.[5]613布尔迪厄认为,场域是一种空间立体结构,是社会现象中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化立体构型,在这种构型中行动主体会依照空间结构位置存在的状况,凭借特有的资本与权力,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主客观关系.同时,场域也是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网,每一位置受到它与其他位置关系相互作用的影响;每一个位置的成员受其自身惯习的影响在整个场域结构中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同时,布尔迪厄将社会划分成若干子场域,每个子场域都有其自身的运行逻辑,持有资本的行动者在场域中占据的位置与结构关系决定了他在与其他成员竞争中能否取胜.资本、惯习是场域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促使行动者做出不同行为策略选择的依据.资本是行动者占有社会资源的权力形式,如文化资本、符号资本、社会资本等.惯习是一种社会化的主观性,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而且它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成性能力,会随着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对自己的结构性调整.[6]布尔迪厄强调,场域是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网,每一位置受到它与其他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界定与影响;每一位置的变动、转换都会影响到整个场域结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局.[7]因此,借用场域理论分析问题需要厘清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明确场域中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与其他权力场域间的位置关系;二是场域不是自我封闭的系统,具有开放性,需要勾画出行动者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客观结构关系;三是明确携带自身资本参与场域竞争的行动者的日常行为惯习.

具体而言,学术场域作为社会权力场域的一个子场域,必然要与其他场域发生联系,受到其他场域的影响.像政治场域、经济场域等其他场域一样,学术场域会为参与到其中的学术行动者提供一个角逐和竞争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术行动者根据学术场域自身的运行逻辑,携带自身独有的文化资本,通过塑造自身惯习来培养参与“游戏的感觉”,即利用自身积累的学术资本与他人展开竞争,以获得最大利益.布尔迪厄在谈及“场域”时曾指出[8]140:

在一个场域中,各行动者和机构根据构成游戏空间的常规和规则以不同的强度投入到竞争中,因此也就具有不同的成功概率,不断地争来斗去,旨在把持作为游戏关键的那些特定产物.那些在某个场域中占支配地位的人有能力让场域以一种对他们有利的方式运作,不过他们必须始终不懈地应付被支配者(以“政治”方式或其他方式出现)的行为反抗、权利诉求和言语争辩.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场域与其他场域一样,存在于不同场域位置学术行动者间的竞争,而学术资本作为特殊的符号资本是学术行动者在场域内与他人展开学术竞争的“武器”,每个学术行动者都想在这场竞争中通过制造“区别”来维护一个卓尔不群的场域空间以致压倒敌方,[9]成为支配者和统领者.

然而,当他们发现不能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学术符号资本或由于自身有限的资本积累未能通过文化专断的合法化的符号暴力方式获得更大的权力利益时,[5]7学术不端行为就成了学术行动者惯习作用下获得学术话语权与学术利益的一种“明智”之选.学术不端行为刻画的是学术场域中“资本、权力、关系、惯习”间的多重关系博弈失衡图谱.学术行动者在学术场域的交往行为中为了能够制造“区别”,获得既得学术符号资本而出现的主体性学术投机失范行为,是学术场域中常见的学术结构关系失伦问题.研究生群体在参与学术场域中的“游戏”竞争时,必然要携带自身拥有的资本和惯习入场,当他们的先天学术资本积累不足、惯习受到外界权力场域的诱惑与侵袭时,就易诱发学术投机等不端行为.借助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分析框架来探究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深度探究学术场域中的研究生群体是怎样将自身利益与学术场域中的结构关系以及外部场域保持“适度”的张力,逐步演化成符合自身利益逻辑的学术不端惯习.

二、研究生群体在学术场域中的学术不端行为表征

陈亮:场域理论视阈下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深度*学术不端是学术场域中发生的一种扭曲的结构性失衡状态,学术场域自身的运行逻辑规则被失衡的学术利益格局打破,原有状态下的学术结构力量已全然失控.然而,学术场域有其自身的学术“游戏规则”,学术行动者在这种环境中携带自身积累的各种资本来扩大自身的学术利益,进而占据一定的学术位置,并与其他学术行动者展开竞争.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学术舞台里,学术人对学术“游戏规则”的“感觉”就是他们在学术场域中形成的学术惯习.随着外部社会资本浸染、诱惑以及规则嬗变,研究生的学术惯习在不断适应与重塑中出现了主体性迷失,学术价值观在场域间的动荡与更迭中发生了扭曲,学术价值观在这场无烟的“战火”中黯然失色,迫于学术竞争、完成学业等外在压力,学术规训已显失效,[10]学术不端已演化为他们从事学术实践活动的一种现实逻辑.

(一)初涉学术场域,缺少学术互动交往,未能践行学术基本的礼仪规范

初入学术场域的在读研究生群体本应在学术规训与学术训练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原理,通过学术互动交流与答辩的方式获得学术领域同行专家的认可,养成学术争鸣的惯习,进而获取布尔迪厄所言的制度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教育文凭.然而,现实境遇中的研究生群体凭借他们积累的学术资本在学术场域进行学术研究时缺少与学术共同体成员间的学术交往互动,未能真正践行学术基本的礼仪规范.由于缺少学术互动交流,加之研究生群体本身是学术研究场域中的新生力量,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尚缺乏规范性意识,固步自封地“探索”势必会出现现实中的学术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芝加哥社会学家们经过实证研究得出“人们同他人的交往愈少,特别是他们在活动时愈少被他人所目睹,其他人控制其行为或阻止其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就愈少”[11]的结论.据此,可以看出研究生作为新生的学术群体,愈是彼此间缺乏联系、隐姓埋名,学术群体间解组的可能性愈高,学术不端行为就愈多.“没有交往的概念,团结、信任和自主的概念都将是没有意义的,或至少都将会被还原为象征.”[12]188有学者指出,人们需要在与他人对话关系中认同自己,“对话”情境是多元主体间的互动结果.[13]同时,主体间的交往行为也是在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所言的“生活世界”视野内达成共识的.“生活世界”通过解释与互动联接了交往主体所在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以及社会世界,在此环境下他们可以把各种需要整合的语境与他们所处的明确的生活世界协调起来.[14]然而,初入学术场域的部分研究生群体对这些全然无知,即便他们通过抄袭、剽窃等学术投机行为蒙混获取了学术资本——学位文凭,但当他们真正步入学术场域独自承担学术研究与学术创新时,也会面临由于缺乏学术互动交往导致的理论探究能力孱弱、实践问题深度追问不足、钻研真理的思维方式受限等困境与挑战.

(二)迷失于学术场域的关系变迁动荡中,学术投机成为研究生获取资本的捷径

现代性工业社会处于批判的停顿之中,营造了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的不自由氛围.在这种缺乏普遍意义道德的现代性社会中,现代文化进入了结晶化阶段,呈现出整体性破碎的反对差异状态,失去了内聚力与确定性.[12]107面对如此复杂矛盾的现代社会,学术场域也会沾染缺乏创新的拿来主义、恪守陈规的病源,研究生群体进入学术场域后,由于自身的“抵抗力”较差,也会不同程度受到这种病源体的传染,迷失于被“关系”、“势力”包围的动荡复杂的学术场域之中.虽然他们“领略”了一定的学术实践场域中的行内规矩,但作为新生学术群体,他们对学术场域纷繁复杂的利益纠葛缺乏辨认与抗诱惑能力,加之现代性社会中滋生的权力异化、文化结晶、关系错位等现象作用于学术场域,影响着学术实践的运行逻辑,阻滞学术本然功能的有效释放,致使研究生群体过度注重文化资本潜在的利益链.文化资本与学术符号资本在学术场域中交织在一起,两者的对应关系在研究生学术场域中表现为:研究生占有越多的学术资本,其在荣誉称号评比、奖学金评比、寻求工作以及职位晋升等方面拥有优先的行动话语权.当他们将精力倾注在非学术本身的外在利益时,默顿(Robert King Merton)所言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就在这种乌云的笼罩下消失殆尽,在疯狂追逐学术论文数量、学术荣誉称号等符号资本的热浪中,研究生群体不自觉地迷失在学术场域的变迁与动荡之中,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学术抄袭、剽窃、挪用他人观点等学术不端行为一定意义上成为其达致上述目的的“便捷”手段.研究生群体利用这种捷径欺骗学术同仁(学术期刊评审专家、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学术奖项评审专家)的认同,当这种欺骗方式始终能为他们挣得利益“口袋”,学术不端理所当然成了他们学术投机的“法宝”.

三、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场域机理

场域理论勾画的是一幅学术场域中“关系、结构与惯习”异化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图谱.学术场域与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着场域实践与学术行动者(研究生群体)间的学术表达,层层嵌套的结构性规则异化致使学术行动者陷入场域实践的压力困境中,既有的学术规则逻辑被打破,他们尝试通过“背叛”的方式跳出常规的学术管理体制束缚,将学术不端默认为一种具有共识性的“学术秩序”.

(一)学术场域与社会关系间撕扯不清、界限模糊

“教育场发生的变化,受到教育场的结构与外部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界定与影响.”[8]123学术场域处在社会关系的次场域中会受到社会环境关系的干预,进而影响学术行动者在学术场域中的对话与交往.因此,我们需要将学术场域中发生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放入社会大场域中来关注其与外部环境社会间的关系.外部社会环境关系既是学术场域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同时又是威胁学术场域独立运行的根本原因.[15]学术场域中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存储有其自身的学术运行逻辑,并与社会环境关系场域保持“宽窄适度”的张力.“为了知识而知识”,无功利的学术供给促使学术实践活动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与合法性.布尔迪厄指出,“一个场域越是从社会场域和权力场域中获得了自主性,这个场域的话语体系就越具有科学性.”[16]这一时期的知识探索完全是出于学者们的无功利心与兴趣爱好,知识作为学者们个人的私有财产,不会涉及到社会力量的介入与干涉.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学术场域中的知识也逐渐沾染了“社会气息”,行政权力的介入也使得知识失去了原真味道.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知识为经济服务的常态理念,“知识产出—知识需求”已成为一套产业供需利益链,导致学术场域中的知识生产成为社会场域经济发展的附庸品.有学者指出[12]42:

现代科学已成为一种“职业”,现代世界不仅失去了宗教的确定性,而且可能也在失去现代主义科学的保障.科学如今是一种在各专门学科中得到有序组织的“职业”,服务于对相关事实的自我澄清和认知.并非预言家和先知的天才驱散了神圣的价值和启示,它也没有分享智者和哲学家对于宇宙意义的沉思.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历史处境不可逃避的状况.

在此环境渲染之下,学术场域中的知识“生产”因市场的需求而变得分工“专业化”.学术人对知识的孜孜不倦追求、无功利向往已被大规模企业化合作的知识生产所取代,科学研究团队、经费支持等等已超出学术场域自身的供给能力,与企业、社会力量合作成为经济时代学术谋生的主轴.原本学术场域中的“为知识而知识”的模式遭到分化与解组,社会实践场域影响了学术场域输出的学术产品样态,出于利益诱惑,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行动者也会逐步潜移到学术场域中争夺学术资源,双方在“互通有无”的博弈中各取所需,致使学术场域与社会场域间的关系失调、边界模糊,原本学术场域自身的运行轨迹受到干扰.另一方面,权力场域的行政权力过度干涉使得学术场域中的话语体系失去了原真的无功利品性.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性质以及大学法人性质决定了大学的学术自由与行政权力两股力量在限度内实现互动共生,行政权力执行学术决策事项.[17]但从目前学术场域实践的样态来看,行政权力僭越了学术权力,行政组织作为一种强势文化侵染了学术文化,金钱至上、学历寻租成为这种强势文化的主要表现,学术研究失去了以往价值无涉的“精神气质”,掺杂了更多的功利元素与权力元素.研究生群体追求真理的抱负也会受此方面的不良影响.学术场域与外在社会环境关系的错位,造成研究生群体通过行政权力“解决”学位论文、发表更多的学术论文已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真理”.[18]社会利益关系的畸变、行政权力的过度介入、工具理性价值观渗入学术实践活动中,冲击了研究生群体对学术本真价值的理性判断,最终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术不端行为作为“谋生”手段.

(二)研究生的入学动机与培养目标、手段的制度性解构

社会场域关系的裂变改变了学术场域自身的运行逻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术行为走向失范的没落轨道.这种消极影响并非直接印证在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实践中,而是以学术场域中的结构性因素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学术行为.研究生在经历步入学术场域并完成学术规训的一系列漫长的学术成长过程中,被层层的制度结构嵌套,这些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偏离了原初目标、出现了异化现象,他们需要在这种异化的学术结构逻辑体制约束下开展学术实践活动.

其一,研究生招生制度存在价值观念上的偏移.近年来,大学学术场域存在一定数量的精致利己主义研究生,他们的入学动机呈现功利化趋势,[19]越来越多无学术研究兴趣、不适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进入了学术场域,缺乏学术研究能力,但他们为了获得最终的学术符号资本不得不选择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这与国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的初衷背道而驰,很多高校为了获取国家更多的研究生生均专项拨款,盲目以入学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招生研究生,忽视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的考量.功利化的入学动机与盲目招生中衍生的利益链条,颠覆了研究生在学术场域从事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他们青睐“听天由命”学究式的研究也折射出研究生对“拿来主义”学术成果的“向往”.布尔迪厄在社会科学的政治任务阐述时曾指出[8]258:

社会科学的政治任务在于既反对不切实际、不负责任的唯意志论,也反对听天由命的唯科学主义,通过了解有充分依据、可能实现的各种情况,运用相关知识,使可能性成为现实,从而有助于确定一种理性的乌托邦思想.

其二,研究生培养制度在学术场域的变迁中出现了“失灵”倦症.研究生培养制度是研究生在学术场域中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风向标.然而,现实学术场域中研究生培养制度受到了外部社会环境的侵染,“感染”了更多外在的“手段性”病毒,更看重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忽视对研究生的原始学术创新精神培养,更忽视对研究生内在德性的培养.很多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前须在学科领域中的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研究生评优评奖以及申请科研项目也均需发表学术论文.虽然这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但一味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势必会忽视论文质量,会诱发研究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异化扭曲的研究生培养制度致使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手段出现解构,将研究生群体作为一种手段来对待,给研究生群体造成较大的压力.“为了毕业而发表论文”、“为了完成学业而找”成了研究生群体应对异化制度的一种投机选择.异化扭曲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只会让复制他人学术观点的工具人肆意猖獗,阻滞学术理性批判精神的形成.[20]这也映射了研究生作为新生学术群体去“青睐”学术权威,认为学术行动中的“权威”形象不容挑战,内藏着一种隐性无形的文化专断式暴力,如唯有引用权威期刊、权威学者的观点才是“好”的学术论文,才能达到毕业标准等,宣称是在“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质量”,实则是维系一种权威.布尔迪厄曾指出:[21]

实施一种教育行动的每一个当局,强加的是一些集团或阶级的文化专断.只有当它根据这一专断确定的强加方式,以这些集团或阶级*人的身份,即以受委托掌握符号暴力权力的人的身份行事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权威.

其三,所谓的学术规训制度难以释放应有的教化善能量.现实学术场域中的学术规制制度更多是从惩处的角度来“想方设法”责罚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未能将研究生群体作为一种具有内在价值的人来对待.[22]缺乏教化力量的支配性学术暴力充斥在整个学术规训制度中,缺少了对话交往的平等关系,即使表面看起来严肃,实则很难让研究生群体产生反思性的学术内省自觉意识,学术不端行为也不会得到有效根治.这种异化扭曲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实则也是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言的“规范化裁决机制的规训技术”,他指出[23]207:

纪律吸收了一系列古老的做法,创造出一种新的惩罚功能,不断强制、不断改进训练的方式……在这样的规训制度中,个人化是一种“下降”,随着权力变得愈益隐蔽、愈益有效,受其影响的人趋向于更强烈的个人化……儿童比成年人更个人化,病人比健康人更个人化,疯人和罪犯比正常人和守法者更个人化.

(三)惯习失衡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之举

探究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机制也需要着眼于他们在学术场域中参与学术竞争所付诸的实际行动.按照布尔迪厄在《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一书中的论述,学术场域实则为学术行动者提供了一个竞争的舞台,他们会依照自身积累的资本和惯习作用下的“游戏感觉”与对手展开较量,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选择最有利于自我利益表达的方式参与学术竞争.研究生在学术实践场域中为了达致某种“短视”目的会处心积虑形成偏向自身利益达成的某种学术惯习.初入学术场域中的研究生尚属于“学术青椒”,处于学术研究的“底层”,拥有较少的学术资本与学术符号,当他们通过短时努力未能实现既定的学术目标,就会产生学术挫败感,滋生投机的恶念.反抗学术既定的“游戏规则”、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成了他们参与学术斗争的主旋律.他们基于对自身持有的资本与惯习的精心算计选择是否采取学术不端行为来应对学术场域中的激烈竞争.在这场学术利益博弈的算计过程中,[24]学术行动者拥有的资本代表“投入量”,获得的符号资本代表“产出量”,学术场域中的“游戏规则”是运算公式,在运算公式的多元算法内,研究生本着“投入量最少、产出量最大”的学术惯习来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算计方式.如: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是很多高校的毕业要求,同时也是研究生博弈算计过程的核心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竭尽全力投入他们自身的所有资本,完全忽视了学术行为本身的客观规律性.在发现学术资本投入无力的情况下,研究生群体会考虑利用经济资本(花钱)、社会资本(胡乱署名、社会关系交往)产出的收益来弥补学术资本不足给研究生“发展”带来的诸多阻滞.采用这样的方式虽然会投入一定的额外资本,但在整个利弊博弈的过程中,研究生群体在计算过“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后,认为学术不端是一种投入相对较少、有丰厚回报的值得“开销”,是一种利益博弈之下的精致的学术利己主义行为,更是一种惯习失衡下实现学术利益的最大化之举.另外,研究生群体在计算过学术不端行为所承担的惩罚风险与所获收益比例关系之后,更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学术不端行为,因为从目前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惩处案例来看,高校并没有主动彻查这一行为的意愿,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多来自于网络媒体的揭发,研究生接受严厉惩处的代价远远低于其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收益.总之,利益是研究生群体选择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理性目标.[25]

四、场域理论导向下的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策略

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促进学术精神回归,应从宏观(社会环境系统)、中观(学术场域内部结构)、微观(研究生群体)三位一体的学术治理实践体系出发,着手搭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立体网状防范轨道,缓释外部社会环境对学术场域的侵袭症状,营造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一)明晰学术场域与其他社会关系的界限,确保学术的独立话语权

韦伯强调,“科学不能进行功利性的价值评估,也不能决定它所揭示的任何事物是否值得被揭示,进而影响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26]这也正是“为科学而科学”的内在旨意,决定了以开展科学活动为主要职业的大学只能以提供知识为目的,而不能关注知识是否能带来现实价值.我们可以将韦伯所说的 “科学价值无涉”理解为大学所应承担角色的内生性规定,大学的惟一合法性的角色是知识本身,而非其他外在因素,这一角色是大学自赋的,要求大学坚守独立的学术立场与学术权利,[27]尊重知识的学术品性,捍卫真理的本然面目,*大学作为高深学问场所的独有精神气质,而非成为外在社会的附庸品,“学术场域遵循的运行逻辑乃是截然不同于其他场域所遵循的运行逻辑”[28].默顿认为,“学术人对科学精神气质的背离要么来源于学术与社会关系控制异化,要么来自于其他反规范的有效社会化和奖励的影响.”[29]为此,需要划定学术场域与外在社会的关系界限,恪守学术独立性,发挥学术场域中“大学学术自主、教授学者治学”的应然功能[30],摆脱以控制为中心的行政权力肆意干涉,[31]斩断功利化学术价值取向的恶念,这样才能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净化研究生学术风气提供环境支持.纽曼(John Henry Neman)在谈及大学的教育时曾暗指大学是纯净的,是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的专业性场域.他指出[32]:

大学教育是通过一种伟大而平凡的手段去实现一个伟大而平凡的目的.它旨在提高社会的益智风气,旨在修养大众身心,旨在提炼民族品味,旨在为公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旨在为公众的渴望提供固定的目标,旨在充实并结束时代的思潮……这种教育能给人以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一种清晰和清醒的认识.

(二)优化学术场域内结构要素,彰显学术制度的公正合理性

优化学术场域结构内的学术制度要素,能够确保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手段的正当性,进而有效规约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生培养制度以及学术规训制度是学术场域内部结构核心的研究生学术制度要素.首先,在优化学术场域中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层面,逐步推进注重学术综合能力的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33]注重研究生的综合研究能力考核.整个“申请—考核”环节应注重研究生的选拔质量,坚持公正、公开的选拔录取原则,[34]从多个方面选拔具有学术研究潜质的研究生,切忌盲目追求招生数量而导致的功利化学术资本的生成.建议在研究生招生环节,增加研究生学术诚信测试,将其作为录取研究生的一项指标.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认为,一种公正的制度应该是无私的个体们在一种自身已是公平的状态中通过审慎地商谈所选择的制度……[35],研究生招生制度作为一种兼具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完善制度,应凝聚导师、研究生、培养单位三方多元的理性“重叠共识”,以质量观为中心,树立正义的研究生招生价值观,规避权力寻租带来的学术投机现象.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在谈及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时曾指出,一定的情感是在人类的交流中产生的共识,自私的个人主义必将导致社会秩序陷入失伦状态.他强调[36]:

人的社会生命起源于与他人的交流,建立在他人参与在内的交流原则基础上……一个完全与他人相区别并且能够经得起验证的自我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这个“自我”包括整个心灵,那么,它当然也包括我们所想的所有人和我们思想中的整个社会.然而,我们常常把物质看作是决定性的因素,而把道德和意识仅仅看作是物质的模糊的产品.

其次,在优化学术场域中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层面,建议完善研究生的学术评价与考核机制,淡化学术论文发表数量的要求,注重培养研究生学术发现、创新与感知能力,实现研究生学术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愿景.加塞特(Ortega YGasset)曾指出[37]:

科学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追求和成就之一,其崇高程度要胜过作为一个教育机构的大学本身,因为科学就是创造.而教学只是旨在传播和吸收已创造的东西,引导学习者去吸收已创造的东西.

创新发展已成为在新世纪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38]在这种大环境下,研究生的培养应具有开放的全球化发展战略眼光,注重研究生跨文化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生成.同时,将创新、合作、能力作为培养研究生学术核心素养的关键,摆脱唯数量、唯文凭的工具价值培养目标,打破固化的学术权威思想,促使研究生群体自发形成一种心由内生的学术研究无功利信仰.最后,在优化学术场域中的学术规训制度层面,应明晰制度的教化性质,核心是呼唤研究生生成康德(Immanuel Kant)所言的意志自由的学术道德意念,[39]逐步建立研究生自我约束的学术规范警觉机制与研究生学术诚信档案.“愚蠢的暴君用铁链束缚他的奴隶,而真正的政治家则用努力自己的思想锁链更有力地约束他们.”[23]113另外,高校在加强宣传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同时,[40]应注重发挥学术群体协作的行动信念作用,规范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规训制度,制定处分解除制度的实施细则,慎用改变研究生身份的规训处分.值得强调的是,学术规训制度是自律的调节剂,始终蕴含着教化劝导的理念,凝结想象的学术共同体意识,惩罚只是实现学术规范的一种辅助性手段,最终是要协助研究生学术群体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与学术信仰.

(三)凝结想象的学术共同体意识,引导研究生群体养成良好的学术惯习

安德森(Benedict O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指出,现代民族是想象的政治共同体,这种“想象”而非“捏造”,而是形成任何群体认同所不可或缺的认知过程.[41]现代民族凝聚着人类的共同语言、印刷资本主义以及共同的生活阅历.[42]“想象的共同体”不是虚构的共同体,不是政客操纵人民的幻影,而是一种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在理性中的协作行动并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想象的学术共同体”与安德森所言的“想象的共同体”有异曲同工之处,具有共同的学术话语、共同的学术信仰与集体行动学术生活认同秩序理性,[43]摒弃“大众反叛”之共同体思想.加塞特指出[44]:

大众暴露出的心态是关心自己生活的安逸与舒适,但对于其原因却一无所知,也没有这个兴趣.因为他们无法透过文明所带来的成果,洞悉其背后隐藏的发明创造与社会结构之奇迹.而且,现代科技人员也呈现大众之心态,对科学弃之如履,把自己限制在日渐狭小的知识范围之内,结果导致他们与科学的其它分支以及宇宙的完整解释逐渐失去了联系.

大学本身就是学术人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想象的学术共同体,在这里,学术人意愿为了共同的学术利益形成协作合力,遵从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信念与大学章程,[45]摒弃单方强制治理的路径依赖,在利益需求基础上寻找学术治理的平衡点.大学生产的知识传递一种人性理智的真理品性,呼唤着学术人与知识的生命相遇.这种生命的相遇与真理的传递,需要在“想象的学术共同体”中依靠学术人的学术行动自觉,将知识内化为一种学术精神力量,而非一种实现某种工具性价值的武器.在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时,需要凝集想象的学术共同体意识,注重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德性*的内生性培养,引导研究生能够将其内化为一种学术自觉行为.建议高校增设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必修课程,聘请*学专业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专业导师任教,讲授学术规范与失范情形以及研究生学术道德等相关内容,逐步匡正研究生在学术场域中的学术惯习,形成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发挥研究生群体参与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能动性,[46]自觉维护学术场域秩序,实现自我监督、自我问责的责任生态承担愿景.[47]将学术“求真”、“求善”的理念作为研究生群体进入学术场域的一种信仰、一种使命,剔掉学术功利心,在学术场域中养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惯习.

五、结语

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48]然而,学术不端行为已是大学场域中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久治不愈的顽疾.场域理论将研究生群体置于学术场域这一“位置、权力、关系与惯习”学术生态系统中,有利于高校深入洞察研究生群体选择学术不端行为作为进入学术场域参与学术竞争的逻辑轨迹,有助于明辨学术场域间的内在结构以及其他社会子场域间的关系,进而能够更加精准在场域理论呈现的图谱中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促进研究生群体养成具有共同学术信仰的学术责任*精神.在全面推进教育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期,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已是其中的内在旨意,依照学术场域本身的运行逻辑、诸场域间的结构关系以及研究生的学术惯习来治理研究生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是复原研究生群体形成由内而生的学术责任*之心的力量性目标,同时也能为实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愿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EB/OL].(2016-07-19)[2017-04-15].http://www.gov.cn/xinwen/2016-07/19/content_5092690.htm.

[2]匡维.学术治理何以能——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115-119.

[3]司林波,金裕景,彭建交.学术问责法律规范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5(6):76-80.

[4]罗志敏.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当代挑战与模式转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48-53.

[5]吴越,李慧娜.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权力结构关系新阐释——基于教育场域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6(2).

[6]布尔迪厄,P.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5.

[7]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2.

[8]布尔迪厄,P.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北京:编译局出版社,1998.

[9]陈亮,王光雄.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优化[J].教师教育研究,2015(6):27.

[10]华勒斯坦,I.学科·知识·权力[M].刘建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8.

[11]道格拉斯,J.D.越轨社会学概论[M].张宁,朱欣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79.

[12]德兰蒂,G.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知识、权力与自我[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3]麦卡锡,T.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王江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9.

[14]哈贝马斯,J.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9.

[15]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5.

[16]李全生.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46-150.

[17]陈亮,陈恩伦.论学术责任*及其塑造[J].现代大学教育,2016(3):76.

[18]陈磊.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场域理论解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2):78-83.

[19]鲍威,张倩.扩招后我国研究生入学选择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9(5):5-11.

[20]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46.

[21]布尔迪厄,P.,帕斯隆,J.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3.

[22]米尔恩,A.A.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夏勇,张志铭,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02.

[23]福柯,M.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4]张广兵.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博弈论解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41.

[25]杨小敏.学术不端行为的经济逻辑[J].复旦教育论坛,2010(6):74.

[26]韦伯,M.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8:34.

[27]李华.现代大学学术权力的权利性回归——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6):46.

[28]邓正来.反思与批判:体制中的体制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84.

[29]什托姆普卡,P.默顿学术思想评传[M].林聚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6.

[30]田虎,陈鹏.论大学“去行政化”的价值设定与治理选择[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3):150-155.

[31]孙俊三,乔元正.论大学场域权力冲突的权利转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3(5):32.

[32]纽曼,J.H.大学的理想[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7-98.

[33]陈亮,陈恩伦.“申请——考核”博士招生改革制度优化路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4):49-55.

[34]罗英姿,刘泽文,张佳乐,等.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下的行为选择与制度安排[J].教育发展研究,2016(5):58-64.

[35]利科,P.论公正[M].程春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5.

[36]库利,C.H.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84.

[37]加塞特,O.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5.

[38]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

[39]肖健.研究生学术道德:从规训到自律——来自康德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6):41.

[40]阎光才.高校学术不端现象的动因与防范机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2):16.

[41]安德森,B.想象的共同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17.

[42]阎光才.人类社会的想象建构与当代社会科学的困境[J].探索与争鸣,2017(1):12-17.

[43]司汉武.制度理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4.

[44]加塞特,O.大众的反叛[M].刘训练,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6-7.

[45]王文杰,张莉.“教授治学”的困境与“大学章程”的之道[J].高校教育管理,2014(1):43.

[46]庄晓惠,杨胜平.参与式治理的发生逻辑、功能价值与机制构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6-81.

[47]司林波,乔花云.学术生态、学术与学术问责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3(6):7.

[48]雅思贝尔斯,K.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9.

(责任编辑张 芊)2017年第5期现代大学教育管理经略

归纳上文:上文是适合视阈和域理论视阈和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不端行为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不端行为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内涵、逻辑、生态:作为一个场域的社交媒体
【摘要】社交媒体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媒体类型,而是一种理解当前传播活动的特殊场域 它是以技术为依托,以关系为导向,允许个人或组织生产内容、交换内容,依附并能够建立、扩大和巩固关系网络的一种网络媒介关系体 .

语域理论视角下对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探析
语域理论视角下对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探析蒋晓涵(云南师范大学 对外合作办公室,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文章从语域理论三要素出发来探讨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语言特征,揭示该演讲如何通过谋篇及遣词造.

场域视角下的音乐创造力评P.伯纳德《实践中的音乐创造》
郭 玮为一个潜动力和主动力并存的空间,这个场域亦是一个充满斗争的领域,意图将不同力量间的配置转化或呈现出来 ”——布尔迪厄过去的几十年,科技深深地植根于现代年轻人.

情境认知理论视阈下角色扮演法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角色扮演法是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 该方法对于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成效 但是目前,角色扮演法在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尚未普及和成熟 主要原因有学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