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领导力类有关论文范文 和核心素养时代的校长领导力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领导力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2

核心素养时代的校长领导力,本文是领导力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跟领导力和校长领导力和核心素养时代相关论文范文.

领导力论文参考文献:

领导力论文参考文献 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时代周刊杂志美和时代杂志时代教育杂志

张岩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 要:“核心素养”是当前国家倡导和教育学术研究的“热词”,其核心特征可以由8 个关键词来解读:复杂情境、实在问题、自主应对、具体方案、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价值优先和教化养成.“素养时代”赋予中国校长以新的使命担当.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校长应当具有弘扬人道、追求真善美的价值领导力,统整学习资源、满足多样成长需求的课程领导力,以及高效调配教育资源和解决学校发展问题的组织领导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长领导力;教育改革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6.001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6—0001—07

一、何为“核心素养”

2016 年9 月13 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公布,立即引发社会讨论热潮.由此,将当下中国的教育与时俱进地推进到了“素养时代”.专家预言,核心素养将成为中国教育实践和理论中最热的词汇,且没有之一,其热度将在未来十年只增不减.什么是“核心素养”?尽管很多文章提及这个概念,但本文还是想跟大家重温一下,这个概念的原创者和设计者是如何定义这个概念的.

“核心素养”一词最初源于国外,其对应的英文是“key competencies”,最早出现在欧盟一个研究小组2002 年发布的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随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在2003年发布的《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中使用了该词.中文中最初将“key competencies”翻译为“核心素养”应该源于我国台湾教育学者的研究.2016 年3 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该书中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这就是“核心素养”在我国的权威定义.

借助“核心素养”这一外来语汇目的是使我们当前的教育变得更加理性化,能使人们重新检视当代社会究竟需要人们具备什么素质才能更好地生活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行动目标,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基本板块,以及更为具体的6 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和18 个重要表现(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些表现点分层级、成体系、合乎逻辑、协同合力地构成一个理想状态的教育目标.如果我们为这张结构图赋予血肉,或者说,将这些表现综合内化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那这个人就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下努力的最终成果,就是培养一个这样的未来中国公民.

二、“核心素养”的核心特征

国家为什么提出“核心素养”?我们该怎样理解“核心素养”?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教育是什么?教师为何而工作?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的回答是:教育是对美好未来的筹划与应对,教师的工作,就是为不可预知的未来储备具有成功应对本领的人才.一句话,教育应当基于当下而面向未来.只顾低头走道,不去抬头认路,很可能南辕北辙,迷失方向.教育如果只顾焦头烂额地解决眼皮底下的问题,就会沦为功利主义的灭火器.教育不应当是灭火器,而应当是茫茫大海上的指航明灯.它不应当总是被动地亦步亦趋地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更应当着眼未来,谋划长远,成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者、未知世界的探索者、美好前程的规划者和社会更高文明境界的展望者与实践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所问:我们在21 世纪需要怎样的教育?在当前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我们今天需要对教育再次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

正是基于教育面向未来的本质属性,我们现在传授给学生的本领,他们将全面检验和施展于未来,他们将以何种姿态、策略、办法和实践,来成功应对这个未来.核心素养就是基于这样一个未来情境而提出的.针对核心素养框架,本文尝试通过8 个关键词来理解“核心素养”的核心特征,它们是:复杂情境、实在问题、自主应对、具体方案、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价值优先和教化养成.换言之: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在当下与未来的复杂社会情境中,面对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时,能够运用一些通用的关键能力,以复合型的综合手段,以具体的应对方案,独立自主地有效解决问题.他所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后的效果,应当遵从人类基本道义,符合国家主流价值观,有益于社会共同体.这种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长期熏陶、学习与养成的结果,学校教育应当在素养养成的育人实践中大有所为.

(一)复杂情境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每天扑面而至的新闻,各种不期而遇的事变,令人应接不暇的局面,人类社会正在加速发展,向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未来充满了各种不可预知的、超越了以往经验的复杂要素.以我们最熟悉的知识领域为例,如果前现代和现代世界都以追求确定的知识为目标,那么后现代的知识的第一特征就是非确定性.公理是有条件的公理,规律是有限度的规律,不再有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教师的职责不再是用自己的一桶水,来给学生一滴水,而是他们必须一起共同去找水.因为老师也没有水,不知道水在哪里.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再以命令的方式强迫孩子死记硬背,还有什么意义呢?面对日趋复杂的知识未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调整和直面回应.

(二)实在问题

核心素养是一种理论体系,它也确实需要理论上的探索和表述,但这不是目标.核心素养必须应对实在问题,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应对未来世界中摆在每个人面前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说,以前我们的教育目标多多少少保留着理想主义和实验精神的成分,那么,我们这一次提出的核心素养的目标,来不得半点儿虚夸.无论我们的理论研究得多么深透,无论我们的表述成果多么精彩,都要最终化作实实在在的成果——全面发展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他们必须能够运用教育赋予他们的素养来解决自己和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解没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是考验我们当下素养教育的试金石.

(三)自主应对

所谓“自主应对”,就是指在复杂情境中,面对实在问题时,每一个应对者都要自己提出解决方案,自主去解决问题.在未来的社会情境中,人的自由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可动用资源的丰富而大大提升.人有了更多的自由,人可以借助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来完成很多事情,可是有一些事情,还是必须由他自己来做出选择,自己来完成.这些事情无论到了什么时代都不可以包办,都必须自己去面对、去应对,去享受成功自主应对后的幸福成果,当然,同时也可能承担因失败应对或消极应对而带来的苦果.人类社会的未来,必将是一个真正的“对自己负责”的时代.

(四)具体方案

复杂多变的问题情境,对未来人的应对能力和应变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复杂与多变的题干,不可能对应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针对性的答案,甚至是每一次提出问题,都对应一个确定的、不可复制的答案.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本本主义的、绝对正确的、万世不易的办法,去应对川流不息的、灵活多变的、万紫千红的、与时俱进的时代新情境,那无疑是现代版的刻舟求剑.书本上也许有万能公式,我们也许会用这个公式屡试不爽地正确解答书本上成百上千的类型题,由此欣喜万能公式的“万能”.但若把问题情境从类似真空般极为简单纯净的课本,挪移到掺杂着各种微粒和元素,并且随时都因外在干扰而变动着的复杂生活,那万能公式还能万能吗?

(五)关键能力

解决未来的复杂问题,需要很多本领、技能和方法,但总有那么少数的几种,是常常被用到的,无论遇到哪个方面的问题,这些本领都会管用,如果缺少这种关键能力,我们所能解决的问题范围就会大大缩减,而拥有关键能力有助于我们的学生在各个领域都能大显身手.比如,沟通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无论你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无论你遇到哪个方面的未知领域,都需要有学习的能力,有迅速获取你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面对复杂的现实领域的问题,需要跨学科知识与能力,这样合作与沟通能力就显得很重要,这些都是通用的能力,是能力中的能力,所以被命名为核心素养,被纳入到学生发展一般素养的体系当中.

我们现在的学校学习,都是以学科为分界的,语文、历史、社会、数学、物理、化学,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核心能力,这叫学科核心素养.在这里,我们要厘清一个概念,理顺一个逻辑关系,学科核心素养是为学生发展一般素养服务的,学科素养在下,一般素养在上,一般素养应当是各个学科素养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各个学科教师的教学目标中,有没有那么几项大家都强调、都重视、都认同的目标呢?这就是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

(六)综合表现

我们说一个人有素养,并不是特指有哪个方面的素养——语文素养、数学素养、体育素养,等等.而是说他身上具有一种综合了上述所有学科,甚至是比上述所有学科能力还要广博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的表现常常很难用语言表述,但又是真实的存在.前面提到的林崇德教授团队花了几年时间研究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就是把这种综合的、又难以说清的东西,进行合理分解和清晰的语言描述.我们需要清晰地了解构成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我们也需要在各个学科和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对素养的组成部分作单项的教育与培育,如创新能力的培育、合作能力的培养,但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一定是培育一个兼具了各个方面素养的人.素养教育绝不能偏科,偏科的人也很难说具有真正的素养.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正的素养,那就是把他放在复杂的情境中,看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是不允许偏科的.检验校长和学校的素养教育工作的最终标准,就是看他培养的学生“是否偏科”.

不偏科不仅是说知识上的不偏科,更是指知识、能力、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过去我们学科教学强调“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要培养的人“割裂”了,现在,素养教育要重新培养“完整的人”.

(七)价值优先

在组成素养的各个要素中,有没有个主次之分呢?对于各个要素的教育投入,能不能平均分配力量,眉毛胡子一把抓呢?校长和教师要能够区分学校教育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素养教育中,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教育.如果给素养列一个公式,可以这样列:

素养=价值观× 能力和(能力1+能力2+……+能力n)

素养等于价值观乘上各种能力之和.请注意,对于素养值的大小而言,各种具体的能力之间是相加的关系,而价值观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则是乘法.这不仅意味着价值观具有更大的权重,更意味着价值观决定了素养的方向.在能力之和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价值观为正,素养则为正;价值观为零,则素养为零;更可怕的是,价值观为负,那么素养为负.此次素养教育大旗的树立,出发点就是“立德树人”的党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已经名副其实地由知识导向、能力导向,转到了价值导向的时代.千教万教,教做善事;千学万学,学做好人.一个良知健全但能力缺失的人,顶多是我们教育工厂生产出来的不合格产品;然而,造就了能力超凡但良知泯灭的人,则无疑为社会添置了一件危险品.教育的工作不只是“提分”,它的使命本应是“育人”.如果我们很难培育高分和高能,那我们就多为我们的国家培养一些踏踏实实的人,他们将来也许辛勤耕耘在土地上,劳作在车床旁,但他们是善良的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也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八)教化养成

从中华文字的本意追踪,“素”为未染色之丝,“养”乃长久的育化.一句话,素养当“养之有素”.素养教育不是疾风骤雨,而是和风细雨;不是震耳欲聋,而是润物无声;不是急功近利,而是点滴累积;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水滴石穿;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不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说得中肯一点儿,素养教育,就是慢工出细活儿.

我们过去曾经提倡“素质教育”,现在倡导“素养教育”.素质有很强的先天禀赋之意,而素养则更强调后天的习得,强调人的学习与教化.素质是天生的,是教不成也学不会的,但素养则可以通过扎扎实实的长期熏陶和教育而养成.教育工作者应当责无旁贷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因为我们的努力可以切实地化作学生素养生成的实际教育成果.炽情育蓓蕾,执手待花开.今日校长和老师们的辛勤投入,就是学生明日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本领.素养教育的号角已经吹响,学校就是素养教育展开的广阔空间,每位教师理应在素养教育的实践中大有作为.

三、素养时代的校长领导力

在这样一个崭新的、随时都面临新的教育机遇与成长挑战的时代,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应当做出怎样的改变?作为学校灵魂、教师楷模和学生榜样的校长,又将如何作为,以领导学校、教师和学生适应这个时代的潮流,推进这个时代的进步,为当下和未来培育出具有卓越素养的现代中国人?这需要我们厘清本文的主题词:“校长领导力”.

“校长领导力”是校长在学校教育空间内进行综合教育治理的能力总表现.校长通过个人理念和实践,影响他的团队,改变学校的环境,就是发挥校长领导力的过程.“素养时代”赋予“校长领导力”以新的使命担当.如果按照“校长专业标准”概括校长在素养时代的应有作为,那么,他的领导力应当充分展现于如下六个方面:规划“指向素养”的学校发展方向,营造“尊重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设计“围绕素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引领“生成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激发素养”的组织管理模式,调适“孕育素养”的外部资源环境.一句话,致力于培育学生素养、教师素养和学校素养的校长,自身应当首先具有领导素养教育的素养.指向素养的“校长领导力”是上述六个独立领域关键能力的综合.如果再进行深度整合,本文将这六个独立领域的关键能力,进一步概括为“三种校长领导力”.具体内容阐释如下:

(一)素养时代的校长,应当具有弘扬人道、追求真善美的价值领导力.

既然价值观决定了核心素养的正负,那一所学校的价值观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品质.学校价值观的形成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塑造,既是客观条件的产物,更包涵着学校主体参与者的主观能动创造.人——学生、教师和校长,永远是学校风景中最灵动的要素,是学校的生命.价值观决定着学校的方向、性格、品位,决定着教师的气度、眼界和水准,决定着学校围墙内无形但却强大的气场、气韵和气脉,最重要的是,这种价值观终将通过润物无声的教育浸润到每个学生的基因与心田当中,参与他们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塑造.价值观是对教育理想的追寻,是对学校品格的定位,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好学校应当有明朗又高尚的价值观.我们的学校有没有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学校的价值观是否适度、合理又包涵生机?这是校长应当思考的问题.

笔者曾到过不少大学,也看过不少大学、中小学的校训.校训是学校价值观的浓缩,是校长理想与才情的展现.笔者觉得三流学校的校训就是谈学习,二流学校谈做事,一流学校谈做人.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谈的就是做人的境界.在笔者印象当中,最有气度的校训是四川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川——大.这是一个特别有胸怀的校训.

校长的办学价值取向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符合学校的实际,还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只有用价值驱动去管理学校,学校才有发展的内驱力.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方向感来要求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鲜明.学校文化应当始于师生内在的精神追求,符合学校生长的内涵气质.它建基于学校时间,综合学校发展的个性元素,既体现传承与借鉴,又着眼发展与创新.若是抛开学校的内外部条件,生搬硬套,拿来主义,必然难以形成适合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办学理念.江苏省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在广纳贤言、集思广益、精心归纳、全民总结基础上最终确定“向着美的方向生长”的办学理念,既体现教育的价值性、过程感,又体现发展的方向感、特色化.

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长盛雅萍认为:一所学校追求好师资、好生源、好设备固然重要,而铸造学校的精神与魂魄,使之传承与弘扬,更为重要.为了展现大同中学独有的价值追求,这位女校长精心营造了大同校园文化,比如,她修建了大同校友砖墙,把大同校友的名字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都镌刻在大同校园内,构成了一部活的展现大同丰厚历史和人文底蕴的文化长廊,无形中对学生起到了精神激励的教育作用.她还亲自为大同中学谱写了校歌的歌词:

大同大同,天下为公.群贤共济,伟岸大同.笃学敦行,与时俱进.吾辈相勉,荣光大同.这首大同校歌大气磅礴,催人进取,立意高远,以天下为己任,以报效国家为追求.盛校长说,任何物化的辉煌,随着时间推移,都将成为过眼烟云,唯有精神永恒.学校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与其说是知识与能力,不如说是学校的精神和教师的人格力量.唱响这首校歌,既是对大同学校价值观的认同与重温,更是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学生在文化软实力的熏陶之下,得到了核心素养的心灵陶冶与情感内化.

(二)素养时代的校长,应当具有统整学习资源、满足多样成长需求的课程领导力.

在当代中国的教育国情语境中,课程仍然是学校实施教育活动最普遍、最常见、最核心和最终的途径与载体,素养教育的落实,仍然要依靠这个途径与载体.素养时代的来临,不是削弱课程或取消课程,而恰恰是要强化课程、改革课程,让课程更多地、更有效地释放出服务于学生素养培育的教育正能量.

一位老师的职责首先是上好一堂课,上好一门课.校长的职责则是确保每位教师都能上好他的一堂课和一门课,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所有的课程相互衔接、有效互动,共同致力于一个教学目标,那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校长一定要考虑,如何让单个的课程形成课程群,生成育人合力,起到1+1>2 的课程集群效应.这就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即根据素养教育的目标,建立起完整有机的学校课程体系.

大家都知道,目前,以浙江为试点的高考改革已经拉开帷幕.未来的高考怎么考?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说实话,高考的指挥棒也是指引学校进行实质性改革的“硬道理”.从形式上讲,新高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考试机会,强化了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基础性地位,通过自由选考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语数外三门必考,其他各学科均可以自由选择进行排列组合,没有过去文综或理综的二选一式的硬性规定.从内容上讲,新高考更强调对于学生一般素养及其下位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核,考试题目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结合实际,更强调对于多学科知识和跨学科能力的运用,更鼓励创造性的认识和主体性的发挥,减少标准答案对考生创造性和自主合理发挥的限制.

新高考对于课程体系的重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把素养时代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总结成四句话,叫作:讲好基础课,开足选修课,规划课程群,探索跨科课.语数外要讲学科的关键知识点和核心学科思维.选修课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有特色.要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梳理课程关系,规划出若干课程群.课程和课程群的建设,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应当探索通过问题来整合和调动各学科的知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学科边界划分为依据的课程单元,助力跨学科课程知识学习与能力运动的平台.

有研究者表示:现有的学科课程建设多存在不合理之处,表现在,第一,课程内容碎片化:课程开发主要依靠教师的兴趣特长,不能体现出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第二,课程结构平面化,课程建设缺少层次性,停留在浅层次的热闹上面,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三,课程供给单一化,课程目标的达成不能真正聚焦于学生核心知识、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样的课程建设少了规划,缺乏深刻、完整而又富有高度的价值引领,也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显得零碎而随意,不能有效地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学生培养目标.校长要按照素养时代的教育要求重新进行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从局部的零碎敲打转向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有引领性的学校课程体系.我们要通过课程的供给侧改革,让丰富的、有质量的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质性提高.

笔者还想特别提及一种新的学校课程类型,叫作“跨学科课”.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以教育特区的身份尝试着中国教育改革前沿领域的先行探索,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上海教育》杂志2016 年其中有一期(06B)的主题是“STEM+”教师成长记.STEM+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S 是Science,科学;T 代表Technology,技术;E 是Engineer,工程;M为Mathematics,数学.这四个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包含着数理等各个学科的综合课程,“+”代表这个跨学科的理科课程可以随意与其他的学科再进行融合,可以加语文,也可以加艺术,总之,这是个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强调综合性的实践能力的跨学科课程.

STEM+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学生学习,做实验只是为了证明课本上的理论和结果;而是以工程思维贯穿全过程,通过跨学科的多种素养协同,形成综合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作品是多种多样、开放的.这对教师的策划、设计、组织、实施、管理、评价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上海市徐汇区求知小学的柏嵩老师居然带着小学生做出了几百种喂鸟器.教师将制作实用的喂鸟器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就需要亲自体验鸟的喙是如何咬开食物,学生先观察鸟类的喙都不尽相同,需要制作出不同鸟类咬开食物的器官喙的替代物.“工程思维的一个特征是根据发现项目实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喂鸟器项目里,教师们发现了在上海繁忙喧闹大都市里鸟类经常无法落下觅食.这意味着将喂鸟器置于街边树上的通常做法行不通,方案改为在小区屋顶搭设.随之而来的是制作符合上海鸟类特征的喂鸟器.教师们找到上海鸟类保护协会,询问本地鸟类种类,喙型、腿长、习性,这样才算定义了一个项目概念.在体验的基础上,学生思考,多少种喂鸟器才能满足所有鸟类的需要.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三视图设计.最后通过合作学习进行工程制作,亲手搭建喂鸟器.

从生命科学领域制作虫虫盒子、搭建温室,到环保科学领域的制作雨量器、设计再生纸、水净化系统、太空车、防止水土流失,再到物质科学领域的超级运动鞋、设计道路、义肢、过山车,建造防震建筑、环保大坝,幼儿园大班有机场、比萨店项目,高中有可替代能源、食品生产与加工项目……涵盖了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质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技术与设计等跨学科领域.这些项目有“桥梁”“船模”等世界性课题,更多是结合本土化改造的同选题不同问题的中国或上海特色项目.

素养教育对于跨学科的新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了新挑战.这场改革要求教师从原来学科教学的解析性讲授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以学科为边界,以课时、知识点为单位,讲授、操练、巩固为基本过程的教学定势;建立以单元或具有更大包容性的教学单位,实现多个知识点的融合,甚至跨学科跨界的大主题教学,集传授、导学、组织学生实践操作、经历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的新教学过程.

因为人类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由多学科多个知识点融合、跨界的综合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的知识、能力结构不能只是纯学科的碎片化、分割式,而是要具有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判断、思考、决策和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如何在中小学阶段就予以关注和培养,是新时期给基础教育提出的时代命题,也是中小学教师在参与这场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新教育改革中必须作出回答的.

上海市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带领来自STEM+实践校的326 位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科学常识、美术等学科教师,以STEM+项目为载体,首先开始了这场跨界全能教师的嬗变与再造实践.这326 位教师被称为上海市首批STEM+教师.这些教师的转变经历告诉我们:中国的中小学教师除了能教好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外,同样能用项目学习、合作学习、跨学科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带来学生培育素养,实现从学科教师到跨学科全能教师的嬗变.校长打造学校全能教师、全科教师、跨学科教师的过程,就是为素养教育储备教师资源的过程,就是面向未来、顺势而为、与时代同行的事业选择,是素养时代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典型举措.

(三)素养时代的校长,应当具有高效调配教育资源和解决学校发展问题的组织领导力.

科学、高效、有力的学校组织,是服务学校进行素养教育的行政保证.学校组织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校长如何争取、盘活和动用能够掌握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创造有利的学校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营造和谐的软环境和硬环境,让所有的教育资源都服务于素养教育,解决学校在素养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服务于学生素养的提高.

现代行政和组织管理科学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传统的垂直型的靠行政命令主导的学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平行化的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笔者举一个澳大利亚教育的例子.澳大利亚考格拉中学实行扁平化管理,按照“就低原则”处理学校的各项事务.学校行政管理第一级是校级管理团队,组成人员为一位校长和三位副校长;第二级是首席教师和年级组组长,学校的管理手册上对每个职位“管理谁、做什么事、负责什么领域”给出了明确的规定,界清了每个负责人的管理半径和范畴.一所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到方方面面,仅仅靠一位校长和三位副校长如何去完成?答案是“项目负责制”.考格拉中学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承担了某一具体方面的工作职责.项目负责制发挥了学校每个人的作用,也分解了学校的工作,将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这所中学的管理智慧,就是马云所说的:我们即使不能统一每个人的思想,但我们可以统一每个人的目标.如果以“素养教育”为目标,笔者相信我们的校长就可以团结和调动每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让有利于素养教育的环境、条件与资源要素充分涌流.

作为一校之长,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教育定力,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教育视野和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育执着.学生就是教师的作品,我们要遵循言为人则,行为世范的职业操守,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我们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以具有现代素养的中国公民,贡献给伟大的光明的素养时代.

[参考文献]

[1]肖磊. 关于核心素养研制的几个基本问题[J]. 教育发展研究,2016(22).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王厥轩.仰天问高俯地察己——记上海市大同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盛雅萍[J].上海教育,2016(10B).

[4]陈东永等.学校课程要从零敲碎打到整体设计[J].人民教育,2016(10).

[5]徐倩. 柏嵩:在STEM+”课程中成长[J].上海教育,2016(06B).

[6]郑钢.高质量教师成就卓越学校[J].上海教育,2016(10)

概括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领导力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领导力和校长领导力和核心素养时代相关领导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核心素养时代历史教育之于学生灵魂培育的价值
摘 要中学历史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灵魂”塑造的核心学科,在素养教育时代这种价值愈加凸.

基于核心素养时代的高中美术教学
文 焦璐广西艺术学院【摘要】我国教育部进行教学改革,正在从“三维目标”的传授转变到“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发展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以知识与能力作为基本,.

新时代让美术课程教学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美术课程的重要性逐渐得到教育者的重视,美术课程也摆脱了“边缘化”境况,开始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但由于过去美术课程长期被忽.

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初中美术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对初中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注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步重视起对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培养,迎合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注入核心素养元素,不仅有利于实现.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