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吐槽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微博吐槽现象的文化解读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吐槽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7

微博吐槽现象的文化解读,该文是吐槽类专升本论文范文和微博吐槽现象和文化和解读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吐槽论文参考文献:

吐槽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微博的论文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宋文慧

(南京大学 哲学系 ,南京 210023)

摘 要:“吐槽”体现了现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以微博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广泛使用更使“吐槽”与公共空间、公共话语、公共意见、公共权力发生关系,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影响力.微博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体需要的推动以及大众文化、后现代精神的影响,催生了微博“吐槽”现象.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情绪发泄的渠道、一种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还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与此同时,情绪极化、过度娱乐化与围观“吐槽”等也带来了许多潜在的社会危机.

关键词:微博;“吐槽”;公共话语;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7-0040-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教育研究”(2015SJD173).

作者简介:宋文慧(1988-),女,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研究.

一、“吐槽”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词义演变

“吐槽”一词源于对日本漫才(一种以两人的滑稽问答为内容的艺术形式)中的一个角色名称“突っ込み”(类似于中国相声中的“捧”)的翻译.在日本漫才里,“突っ込み”就是与“装傻”相对的推进话题进展的人,其目的是挑出对方言语或行为中的漏洞,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疑问或感慨,这种形式现在仍广泛用于日本动漫.台湾人首先用“吐槽”一词翻译“突っ込み”,但只有发音,没有固定字形,这种叫法传至中国大陆后,吐、槽二字才有了确定的字形.但是,由字形引发的习惯性联想,再加之网络技术的助推,“吐槽”在中文语境中逐渐衍生出揶揄调侃、抱怨、批评指责、倾吐等诸多含义.当然,“吐槽”一词的词义演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认知语言学的构词理据的.

从构词上来讲,“吐槽”由“吐”与“槽”二字构成.“吐”字在《辞海》中以上声存在的字义有五:①吐出;使东西从嘴里出来.②说话.③泄露;讲出来.④冒出或露出.⑤唾弃.[1]874“槽”的字义有七:①盛饲料喂牲口的器具.②酿酒或造纸的器具.③捣茶或研药的器具.④琵琶一类乐器上架弦的格子;弦槽.⑤泛指两边高起、中间陷入的东西.⑥水道;沟渠.⑦柔木.[1]1600从以上字义来看,把二字连用为“吐槽”,即是把口中之物,具体的食物或唾液,或抽象之言语,放到某种器物或类似器物的具有容纳性质的存在之中.由此可见,“吐槽”在字面上就已经具有了倾吐不好的东西的意味.根据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人们常“用具体、常见的概念隐喻比较抽象的概念”,[2]从而将自身的经验与抽象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而诸如抱怨、批评等含义实际上就是倾吐不好的东西的抽象化,所以“吐槽”的衍生义是符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的.

“吐槽”一词传至中国大陆,不仅词义发生了变化,与网络媒介尤其是微博的结合使其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既包括自我发泄与倾吐、相互之间的互动调侃,还有围观批评指责.根据对象不同,“吐槽”可以分为“吐槽”己人、己事、己物与他人、他事、他物.而微博引发的围观现象则使“吐槽”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情感发泄与小群体的打趣互逗,而且与公共空间、公共话语、公共意见、公共权力发生关系.可以说,微博媒介使“吐槽”现象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影响力,故而对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影响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微博“吐槽”现象的成因分析

1微博技术与国内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微博“吐槽”成为可能.当然,如果技术转化成媒介,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一种技术只是一台机器”,而媒介则“是这台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3]74微博技术对“吐槽”行为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博是自媒体(We Media)的一种,其核心是UGC(User Generates Contents),即用户生产内容,全民织网,这就使网络的隐喻不再只是网页与阅读,书写也成了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据一项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大学生开通微博的主要用途是用来发表观点、发泄情绪,[4]其比例仅在浏览关注动态与了解热门话题之后.由此可见,微博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倾吐情感、表达意见的重要场域.第二,微博以140个字符为限定,是迷你型的语录式文本,简洁、短小,这与传统媒介的高门槛与博客的理性深度相比,更加平民化、草根化,不仅使“全民DIY”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方式成为现实,也更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群众表达喜怒哀乐的重要方式.第三,微博是一个开放性的互动平台,用户之间并不需要对方的同意就可以对对方的微博内容进行浏览与评论,这就为公众事件的“吐槽”提供了便利.第四,微博的即时性,对于突发、敏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它的裂变式传播特点,使得话题一经产生就有可能聚集快速的围观效应,进而形成集体的围观“吐槽”现象.此外,除了微博技术自身的特性,国内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带动微博的发展而对人们的“吐槽”行为产生了间接但又十分重大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手机登录微博成为一个重要方式,而手机的小巧灵活、便于携带等特点使微博逐渐攻占了人们的零散时间,这种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发泄情感的方式因为契合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备受青睐.

2现代人的情绪焦虑、生活与精神压力以及从众从简心理使微博“吐槽”现象的发生成为必然. “吐槽”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个人情绪的抒发,还有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对于不合理情况的抗争、对于公众事件的积极参与.首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的心理焦虑与精神压力,尤其是生活成本不断提高造成年轻一代的经济与精神困境,使人们渴望一种合理发泄情绪的渠道.其次,数字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多种途径,这在加速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自身与社会的处境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但是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似乎天然带有某种反抗心理,他们越来越不喜欢好好说话,反而对于带有戏谑、调侃性质的“吐槽”表现出极大的好感,而微博“吐槽”既迎合了人们参与公共事件,发表意见的需要,又与现代人反传统、反权威的心理特征不谋而合.再次,对于广大群众而言,简单的东西往往要比复杂的东西更具吸引力,微博的语录式特征,使发微博就像发短信一样操作简单,手机客户端的使用更使其不必局限于时间与地点的限定,这极为符合大众的从简心理.而“吐槽”在微博空间中的流行也与人们的从众心理密不可分,人们喜欢通过使用共同的语言与方式表达彼此的心理契合.

3大众文化的娱乐休闲性质以及后现代主义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微博“吐槽”现象的发生.大众文化是与工业化伴随产生的新型文化形态,工业和资本是催生大众文化产生的真正力量,作为与高雅文化相对的“流行的”或“通俗的”文化,大众文化带有明显的娱乐休闲性质,“吐槽”也因其嬉笑怒骂的特点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叙述方式.而作为“后现代主义状态的最完美的说明书”,[5]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反对权威、娱乐大众、多元共生等特点恰恰正在践行着后现代主义精神,微博“吐槽”现象更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与传统的刻意宣讲与主动推送相比,微博“吐槽”作为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吐槽”的方式表述观点会使人感到一种叛离权威、彰显主体个性的快感,并且妙趣横生的“吐槽”文本也打破了刻板、严谨的传统叙事习惯,让“吐槽”者成为积极而非被动的信息传播者.

三、微博“吐槽”现象的价值与隐忧

微博“吐槽”正在成为现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它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供情绪发泄渠道.人的情绪如一个水库,久而不泄,就会泛滥成灾.就个人而言,学业、工作与生活压力如果没有合适的排解渠道,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久而久之也会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楼大厦筑起的壁垒越来越厚,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越来越困难,在微博上吐吐槽反而成为一种随手可触的心理调剂;就社会而言,“吐槽”分担了现实社会需要承担的风险,尤其是引发群体共鸣性事件的群体“吐槽”,不仅可以使社会的不满情绪得到释放,也使群体在围观“吐槽”中发生心理共振,产生群体认同.

其次,提高公共事务参与性.当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就会产生参与公共事务的需要,并将之视为体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相对于现实社会,互联网营造了相对自由、平等、轻松的空间环境,而微博更是以其简易、开放、即时、互动等特点,成为群众发声的重要场域.除了与传统媒介相似的新闻报道与传播作用,微博“吐槽”逐渐成为民众参与公共事物的一种特殊方式.这种方式往往不是直接参与讨论,不是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而是通过调侃、批评表达自己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并且与其他“吐槽”者形成意见群体,从而引起关注.与之相应,政府与企业也开始对公共“吐槽”事件做出回应,形成“吐槽”公关.例如阿里巴巴对于天猫微博“内裤15米长”的错误引发的“吐槽”,最后通过巧妙的自黑化解了用户的不满.这一次成功的自黑公关也说明,对于公共事件,人们越来越乐意接受一种幽默风趣的对话方式,义正言辞的宣告与辩解反而会引发更多的抱怨与不满,这一心理特点是政府与企业在处理公众事件时应当考虑的.反过来,政府与企业对于微博“吐槽”的回应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由此可见,“吐槽”有时也能转化为一种权力.

再次,激发人的创造力.如前文所述,微博营造了相对轻松、自由的空间环境,是网民的发声筒与扬声器,而“吐槽”特有的调侃意味则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创造力,不仅一大批“吐槽”新词不断涌现,各种新的文体,例如淘宝体、咆哮体、甄嬛体、红楼体等也引得网友争相效仿.这种妙趣横生的“吐槽”方式不仅具有逗乐的效果,也极大彰显了人的个体性.在微博空间中,人是一个个独立、真实的个人,而非抽象的“大写的人”,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要编写微博内容,“吐槽”自己或其它,人的个性得到了极大解放.

然而,微博“吐槽”现象在带给我们抒发情绪、参与公共话题以及激发创造力这些积极影响的同时,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潜在忧患:

1情绪极化.微博“吐槽”的内容,往往是撰写者所思所感所闻的直接呈现,“语录式”的表达方式造成了语言逻辑加工与缜密审视这一环节的缺失,于是微博“吐槽”展现的通常是人们未经消化的情绪,所以“吐槽”常常是片面的、极端的、不理性的.这一方面造成了人的情感与理性的分化,将人的情感化的一面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也使抱怨成为一种时尚,整个社会弥漫一种消极颓靡的情绪,人们不是通过实际行动去改变现实的处境,而是致力于过过嘴瘾,似乎插科打诨就能改变世界,这显然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尤其要指出的是,青少年作为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具有最狂烈的,又具有最肤浅的理性,他们处于“血气未定”的阶段,追求自由与个性,貌似充满主张,但又最没定见,容易被媒体、舆论左右,做出最情绪化的反应.所以,微博“吐槽”固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发泄情绪的渠道,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吐槽”与语言暴力之间往往也只有一线之隔.就社会整体而言,当“吐槽”成为一种惯性的言说方式时,这种情况不仅会造成群体的情绪极化,容易衍生为语言暴力,从而对被“吐槽”者造成伤害,更有甚者会危害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2过度娱乐化.尽管微博“吐槽”段子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笑料,然而当人们习惯以娱乐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一切深刻与高尚的东西都将被消解.微博自身的特点使“去深度化”成为它的主要特征,140个字符的限定决定了微博文本短平浅的特点,复杂、长度与深度难以呈现.尽管“吐槽”段子比一般生活琐事的唠唠叨叨多了些文字凝练与幽默机趣,然而最终也只是流于文字游戏,而非一种优质文化内容.更何况有些段子高手的“吐槽”与其说是内心情感的抒发,更不如说是一种表演与展示,微博成了他们最大的秀场.公众话语的过度娱乐化无疑对公共事务的实质价值造成了威胁,以2014年的马年春晚“吐槽盛宴”为例,在春晚直播当天,有三千万新浪微博用户参与春晚互动,然而与转发量动辄上千万的大规模“吐槽”段子相比,春晚微博发起的话题活动却遭遇尴尬,仅仅几百条的评论与转发量似乎也在昭告着话语权的失利.当然,群众逐渐摆脱权威的引导而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然而的引导固然带有某种意识形态的意图,却往往也是价值正确的风向标,意在引领一种内在意义的追求,但是“吐槽”却将春晚本身塑型为一场随便拿来进行调侃、嘲讽的笑料,春晚本身的价值被分割得“体无完肤”.此外,微博“吐槽”的娱乐精神一旦转移与泛化,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态度,那么尼尔·波兹曼对新媒介发出的“娱乐至死”的警告——“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3]133——就将一语成谶.

3围观危机.微博的开放性、病毒式的传播特点以及极度的放大效果能够营造出与现实围观相似的景况,故而微博也被称作围观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自媒体.围观“吐槽”在成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重要方式的同时,却也触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首先,人们在注册微博时可以选择隐匿身份,而结果是隐匿的客体不仅仅是身体,还包括例如羞耻感、同情心等人的内在感受.因为围观结成的群体变成了“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6]16这就使人们在围观“吐槽”时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与安全感,无所顾忌地用极端化的语言文字与表达方式倾泻个人情感,这不仅容易造成围观者之间的言语冲突,更有甚者演化为相互谩骂与侮辱.其次,围观“吐槽”常常是一种跟风行为,围观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出于从众心理去“吐槽”,而“对被围观对象缺乏客观理性思考,集体无意识、集体不负责任、群体极化、群体偏执的行为特征非常明显”,[7]再加上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效应,能够在瞬间将事态扩大化,这就难免对被“吐槽”者造成伤害.再次,围观“吐槽”从表面上看是群体自发自主参与的狂欢盛宴,但在自媒体平台的经济与社会价值逐渐凸显的情况下,为了制造热点、引起关注,一些人不惜丑化自己的形象来引发围观“吐槽”,而在这一过程中,“吐槽”者在为自己的“妙语连珠”或道德义愤沾沾自喜的同时,实际上只不过充当了他人获利的工具.最后,围观“吐槽”容易造成群体极端主义.“吐槽”本身就带有情绪极端化的倾向,而对那些纯粹围观但并无固定立场与意见的人,由于持续暴露于极端立场中,听取他人的意见,会逐渐相信这个立场,最后被裹挟进极端中.[8]而“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6]33从而导致两种极端立场的对垒.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面对生活的压力、精神的困顿,适当的“吐槽”不仅无伤大雅,而且能够帮助人们一吐胸中之块垒,愉悦人心.但是微博“吐槽”带来的诸种弊端也逐渐显露,虽然这种现象的影响究竟会走到何处,我们至今还难下断语.“吐槽”要有边界,这一点需要成为“吐槽”者的基本共识.尽管网络监管的缺失与群体行为的集体无责任感使微博“吐槽”成为一种完全自作、自我监督的行为,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放任社会沉沦于词句的喧嚣.虽然寄希望于个人理性与反思能力的提高向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但是似乎再也没有比唤醒个人自觉意识更好的途径了.当然,加强宣传与教育是必要的手段,尤其是对于广大的青少年而言,要适当引导他们通过现实的人际交流来疏解内心的彷徨与苦闷,而不是让他们在孤寂中无奈地选择逃离现实,一味向虚拟世界寻求寄托.

参考文献:

[1]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321.

[3][美]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项政.微时代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调查及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5]易丹.我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上[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48.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编译局出版社,2004.

[7]陶鹏.网络围观现象的行为逻辑与现实隐喻[J].理论探讨,2013,(6).

[8][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1.

【责任编辑:张晓妍】

总而言之,此文为一篇适合微博吐槽现象和文化和解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吐槽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吐槽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从《吐槽大会》看青年亚文化传播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文化不断出现,比如各类网络词汇广泛应用到了生活中,西方文化也大量传播到了国内 这都促使亚文化逐步形成 对此展开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把握国家思想文化动态.

苗族回煞仪式文化解读以贵州省兴仁县大山镇尔期村坪子上组苗族为个案
常艳丽 罗义翔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550000)摘要苗族回煞仪式是贵州省兴仁县大山镇尔期村坪子上组苗族重要的传统丧葬习俗之一,通常于死者过世第十二天将其灵魂请回家进行供奉,以达到保佑赐福、尽.

李诞:吐槽难道不是一种正能量吗
文/青 芒现象级网络综艺吐槽大会,可以说是当下很火的网络脱口秀节目 这档节目没有当红偶像,小成本制作,却挡不住密集出现的笑点和一针见血的吐槽,犀利、幽默和绝不避讳敏感槽点的另类路数,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生育死亡祭祀--遮面仪式的文化解读
【摘要】 遮面仪式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贯穿着生育、死亡、祭祀三个阶段,连接着生与死、人与神的世界 遮面仪式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异界的大门,让人们突破凡俗世界的桎梏,短暂地触及到那存在于循环宇宙中的神.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