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音乐毕业论文怎么写 跟徽州祭祀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以三阳村打秋千祭祀音乐为例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音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6

徽州祭祀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以三阳村打秋千祭祀音乐为例,本文是音乐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与打秋千和徽州祭祀音乐和三阳村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刊物音乐期刊北方音乐期刊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李英卓,陈文苑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摘 要:被中国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歙县三阳村,其民俗音乐“打秋千”在2010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打秋千”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其音乐的文化背景、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徽州祭祀音乐传承与保护的系列思考,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徽州民间音乐,引起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关键词:徽州祭祀音乐;传承与保护;打秋千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10-02

收稿日期:2016-01-24

基金项目:2016年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HS2016B09);2015年黄山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徽州祭祀音乐研究”阶段性成果(2015xhwh010);安徽省社科联项目“徽文化神态保护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A2015059)

“打秋千”是歙县三阳村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民俗表演形式,以扮地戏和演唱徽州地方民间小调为表演特征的古老艺术形式,古朴而优雅,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打秋千”属于祭祀音乐中的迎神赛社音乐,是民间祭祀音乐中最具特色的音乐,甚至可能与音乐的起源有着密切联系,它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文化与生活中的一部分了[1].

一、“打秋千”概况

三阳乡位于歙县东北部,地处皖浙交界处的天目山余脉,三阳村建村于南宋.1998年,三阳乡被歙县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徽州文化长廊”线上的“民俗文化之乡”;2008年12月被中国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歙县三阳村“打秋千”最早流行于徽州的年代不详,其盛行和式微的过程大抵无从考证,这一民俗活动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才得以恢复.据传明末崇祯十二年,古徽州曾发生大面积旱荒,庄稼颗粒无收,鸡犬绝声,炊烟断缕,一片“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三阳村的灾民们靠吃“观音豆腐”、“观音粉”、“观音石耳”度命,逃过这一劫难.为纪念观世音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慈悲心怀,三阳村的民众自发兴建了观音阁,后每逢农历闰年二月便举行接观音菩萨、打秋千等系列民俗活动.后来,每逢春节及元宵佳节,为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万事如意,当地村民便在三阳村洪氏宗祠、水口庙观音阁及全村主要街道,载歌载舞举行“打秋千”.“打秋千”以接观音菩萨为主题,寄希望于观世音能驱邪纳福,庆贺丰收.三阳村的“打秋千”有别于我们讲的“秋千”,它有特制的秋千架,木制底盘架下安四木轮,架腰扎二杠.底盘架竖两根木柱,二木柱间支一十字架,十字架四端用绳索各悬秋千板一块,其中一块是铁板,起稳定作用.底盘架四边用细竹支起小巧玲珑的彩篷,遮于十字架上方,底盘架及彩篷皆装饰精致华美.秋千架停止转动时为方形,旋转时为圆形,意为天方地圆[2].“打秋千”的主要表演者——秋千姑演员的选拨,以1955年为界.在1955年以前,由于女子不能进入祠堂,秋千姑的扮演者都是男扮女装,而且在选拨时对外貌、长相以及形体均有要求.1955年以后改为女童,年龄在10-13岁,且体重相当,相貌出众,嗓音清脆,具有独特性.四位秋千姑象征着“春”、“夏”、“秋”、“冬”,预示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打秋千”的队伍每到主要街道或热闹地段都要停下,秋千姑边荡边唱,采用歙县南乡方言演唱秋千曲,乐器伴奏由打击乐和管弦乐组成,有板鼓、小鼓、京胡、笛子,后来又加上三角铃等,游行中有大锣、大鼓配乐.

二、“打秋千”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打秋千”从曾经的辉煌到的中断,又到现今的恢复,可谓一路曲折.1960年,三阳打秋千曾被作为独立的推陈出新唱新歌节目参加歙县大汇演,获得一等奖,之后因而中断.近年来,在县文化局、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三阳村自筹资金2万元,请老艺人参与指导秋千架的制作和秋千曲的授唱,到2010年2月9日,中断近半个世纪的“打秋千”这一大型民俗表演活动又重现在三阳的大街上.在“打秋千”准备恢复期间,由于秋千曲谱的资料因年份太久,或部分丢失,或部分破损不堪,难以辨认.洪孝廉(1936年生,曾多次参与“打秋千”活动,是这方面的专家)根据多年经验积累,补全秋千曲目并教唱.在筹备初期,“打秋千”的队伍中,最大年龄将近80岁,最小3至4岁,可谓是年龄悬殊,中小学文化程度.在户主秋千姑的选拔上,要从村本族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人家挑选4至5个8至9岁、体重相当的标致“男童”扮演.三阳村民对于选拔秋千姑的人选非常积极,因为他们认为被选上一定是这家人世代都非常善良、品德优秀.“打秋千”音乐的传承有两种形式,一是家传,而是拜师.由于受文化大革命中断,以至于现今所传唱的秋千曲只是部分原版与现今艺人所创作的所谓“秋千曲”新曲.“打秋千”这项民间民俗活动虽然在2010年初得到了恢复,政府、民众也很重视,但由于当地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在传承上存在一定困难,这是令人担忧的.

三、“打秋千”祭祀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一直以来,三阳“打秋千”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彰显了徽州民俗文化艺术的魅力.“打秋千”以民俗活动结合民间小调的演唱方式,为传播徽州民俗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对它进行传承与保护.

(一)以传承人为核心,扩大传承的队伍

1.“打秋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其传承主要是“接力式”方式,关键在于传承人.在原生型的音乐传承中,一种原生技艺的传承往往只局限于家族、群体中代代口口相传,在民族音乐学中这种传承的方式被称为“局内人”的传承方式.我们要重视传承人,保护好他是“打秋千”祭祀音乐以及徽州民俗音乐保护的基础.

2.“打秋千”这一原生型民俗音乐的价值最根本在于地方特色,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封闭,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其传承与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地搭建平台,让更多的人加入参与到三阳的“打秋千”队伍中来,壮大民俗音乐队伍.如我们可以组织整个安徽省的徽州民俗音乐汇演,这样既促进了本土民间音乐的发展,又变相宣传了“打秋千”祭祀音乐,有利于徽州民间民俗音乐的发展.

(二)从政策层面加强传承与保护的力度

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但是对于资金以及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国家及地方政府应通过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来加强传承与保护.

1.政府要强化的政策支持,比如开发“三阳乡的打秋千项目”,作为徽文化艺术示范点.加强宣传,开展民俗文化乡村游.

2.把一些好听、容易传唱的民俗歌曲编入小学生的音乐教材,使少年儿童从小就熟悉乡土音乐,了解本土民俗与民歌.

3.将在高校专门设置民俗音乐课程,加强对徽州民俗民间音乐的研究.

4.在青少年文化宫及文化馆、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等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徽州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活动.

(三)完善全徽州民俗文化机构,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为了避免徽州民俗民间音乐的传承出现断裂,为了保证徽州祭祀音乐,我们要努力收集原始资料,同时进行收录、整理及保存等系列工作.一是建立文化艺术生态保护区,将本土的徽州祭祀音乐及民间歌曲、徽州民俗活动完整地、详实地保存在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让这些珍贵的原生型音乐得以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徽州本土民俗音乐档案馆,收集并保存徽州民俗音乐的历史资料、音乐曲谱、音像资料及由专业的音乐学人士撰写的民俗音乐书籍.三是建立徽州本土民俗音乐研究机构,对当地民俗民间音乐进行深入研究.

(四)运用网络技术与媒体加强宣传

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已经相对发达,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媒体与网络作为宣传媒介.现今的媒体本土的民族民俗音乐方面的节目少之又少,这不利于地方文化的发展.我们要正确引导媒体,如电视台、电台、网络等经常播放一些关于徽州民俗文化及相关民俗音乐,在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播放一些关于徽州民族音乐的宣传片,让广大的游客及徽州本地人了解、欣赏民俗文化.这样不但宣传了徽州民俗音乐,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利于徽州民俗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创作及表演

主要两方面着手:一是在高校的校园活动中,比如在校园歌手大赛中,增加徽州民俗音乐奖项;二是在一些社会的比赛中,例如地方性的好声音系列歌手比赛中,加入徽州民俗音乐文化的附加项,能演唱徽州民俗音乐的歌手可以加分.创作和表演活动也同样增加徽州民俗音乐文化的部分,这样会大大提高人们演唱、创作徽州本土音乐的积极性,进而传承、发展徽州民俗音乐.

传承并且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发展中华文化.只有不断地弘扬徽州文化与艺术,才能更有效地传承保护徽州祭祀音乐文化,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532.

〔2〕柯灵权.歙县民间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8.

〔3〕刘厚宇.海南黎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论要[J].民间艺术,2014,(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本文结论,该文是一篇适合打秋千和徽州祭祀音乐和三阳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音乐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音乐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合理有效的认度是传承人保护的前提和首要步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说,明确其应享的特定权利与应担的义务责任,既是对传承人进行保护的理论前提,也是对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樊雪丹(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 西宁 810000)摘 要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青海长期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人民在这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留存下了许多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青海土族於菟舞.

河湟皮影戏传承和保护现状调查分析
河湟皮影戏,主要分布在以西宁、大通、湟中为中心的东部农业区,青海老百姓称作“影子”“皮影儿”“灯影子”,它由演员操纵皮制影人(俗.

对花瑶山歌传承和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6 073摘要湖南隆回的花瑶山歌体裁众多,内容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呜哇山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