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电视剧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东北地域形象误读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主题:电视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0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东北地域形象误读,该文是电视剧方面硕士论文范文跟题材电视剧和误读和形象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电视剧论文参考文献:

电视剧论文参考文献 东北大学期刊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农村经济和科技杂志农村新技术杂志

王晓楠

(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吉林长春130103)

摘 要: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东北文化传播的载体,存在表现形式小品化、人物设定丑角化倾向.这种结构形式,使东北人的形象被解构,“东北形象”作为所指的意涵呈现了扩大化和变异化倾向,负面形象的所指意涵造成了受众对东北地区形象的误读,长白山文化的厚重决定了我们对它传播的责任.本文通过创作者应对东北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对文艺创作的新常态思维运用,提出重塑东北形象的方法.

关键词: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东北形象;误读;解构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11.045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11—0147—04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向受众传递这一方水土养育的人们的故事.《刘老根》《马大帅》《圣水湖畔》《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乡村爱情》《喜耕田的故事》等,是这一题材电视剧的代表.

作为东北文化传播的载体,此题材电视剧承载了传播东北文化的功能.电视剧成为一个窗口,更多的受众通过它了解东北文化及东北人的形象,电视作为大众媒介助推了东北文化的塑造.

文化是地域形象的根本,而大众传媒是最容易为受众所接受的传递文化的载体.并不能身临东北,感受东北的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设定的拟态真实看到“能指”的抽象的东北,艺术的虚构性,使人们建构东北形象时变得更为复杂.当人们把由电视结构的文化当作生活真实去对待,地域形象就被等同于艺术形象.人们对媒体的依赖高于人们的想象.媒介文化中,电视剧是受到普遍认同的,东北地域文化以地域影像的形式传播,受众在接收的同时,也强化了其对人们的精神、文化、性格和地域发展情况的认识,且这种认识很难被改变.如果在传播中形成了多级的误读,那么这种传播就是无益于人们对东北精神内核的认知.在这些误读中,以创作者的误读为根本,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不能从创作的角度首先解决误读的问题,就不能解决东北地域形象的有效传播.

一、电视剧传播东北地域形象的几个特点

(一)农村题材电视作品表现形式小品化,削弱了题材的严肃性

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扶植力度加强,农村经济、政治的发展开始脱离原有模式,人的思想开始转变,农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主旋律下,农村题材电视剧多以表现农民的发家致富、农村生活的变化为主.电视剧企望通过传达这一方土地极具特色的文化,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东北题材电视剧在主题上,也多是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顺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经济、保护耕地等主题,顺应时代,贴近农村生活实际,有解不开的黑土地情节.

《乡村爱情》八部曲,经历10 年的播出,热度不减,是东北题材电视剧中影响力较大的代表作.其剧集内容为老百姓耳熟能详,设置小品化的结构和叙事,是其准确把握受众的观看心理的主要原因.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内容构成的要素,它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具有相关性的事件去表现人物之间关系的.二人转注重现场交流.《马大帅》编剧白铁军受访时曾说,二人转演员喜欢自己去理解剧情和台词,非常喜欢即兴发挥,本来剧情进展就慢,加了这些零碎之后,就显得更慢了.小品脱胎于东北地方戏,其情节设置与其他形式的剧作有所不同.小品的情节是一种去逻辑性的情节设置,整体情节的弱化,让所有矛盾冲突集中于短短的几分钟,强调小段落结构的精巧,在极短时间内制造剧情,用戏剧形式达到引人发笑的效果,这些都是以丧失情节完整性为代价的.东北题材的电视影像于80 年代后期进入受众视野,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小品.这种电视曲艺形式广受北方地区观众喜爱,并通过春晚这个大舞台,走向了全国.借助小品的传播力,东北,开始走入全国人民视野,同时,东北人能忽悠,东北人没文化,东北很落后的印象也随之产生.这都是东北题材的小品的负面影响.“结构主义者认为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是被语言建构出来的,不同的语言会勾画出不同的现实地图.”电视语言也同样具备同样功能.用与小品相似的类型化结构模式、类型化叙事、类型化的语言,也延续了小品的影像特点,勾勒出的电视影像,对东北地域形象的认识起到了固化而非改变性的作用.

《乡村爱情》本身的叙事就是解构了其叙事的严密的逻辑性,随时可以加入的人物,随时可以改变走向的情节,就是为了产生小品式的搞笑效果,尤其是刘能、谢广坤之间的斗嘴、猜忌、互相拆台等情节,串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小品式的场景.在叙事上的小品化倾向,就是用喜剧的方式,表达错位的喜剧效果,情节松散、夸张,充分体现了艺术虚构、矛盾冲突的集中化,重喜剧效果而冲淡了整个电视剧题材的严肃性.甚至,这样的电视剧是小品、情景剧、电视剧的综合产物,小品式的矛盾冲突设置、情景剧的人物关系和去逻辑化,其结果就是此种电视剧作品.

(二)人物设置丑角化,受众极易对东北形象产生刻板的误读

传播者在多年的小品制作中,塑造众多东北形象,这些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受受众喜爱.《牛大叔提干》《三鞭子》里赵本山塑造的形象,是典型的传统农民形象,有点传统、封建,有强烈的小农意识,拘谨又不乏胆量,古板又带有幽默,《乡村爱情》中的谢广坤就是符合这个特点的传统农民形象.他对家庭掌握绝对的管理权,爱管闲事、喜爱炫耀,封建保守.《插树岭》剧中的马百万,《刘老根》里的药匣子,都是落后的典型传统农民形象.另外,《刘老根》里的刘老根,《乡村爱情》中的谢永强,就是典型的农民企业家形象,这样的形象在小品《拜年》中也能找到原型.此外,影视剧中新时代女性、进城务工的城市工人、村中的二流子、风流的老板娘、忍辱负重的农村妇女是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电视剧人物塑造带有典型性,在地方电视剧中,人物塑造也是艺术化的形象,而不是全部真实的地域形象.但在读者的反应批评理论中,读者的地位十分重要.一个作品只有得到读者的承认,才算是真正得以完成,作家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是由读者来确定的.当不符合东北形象的电视剧角色反复呈现给受众,受众就会认为,东北人皆如剧集中的角色,电视剧表现的情景皆为该区域真实生活场景.这些形象,展示了一些人的共同特征,是展示了某个地区人共通的人物性格特点,成为本地区人物固有的代表,在受众心目中的标签化印象深刻.人物塑造脱胎于东北地方戏中的丑角形象,非主要人物却占据剧目的受众情绪点,有很强的辨识度与认可度.在电视剧中移植这样的形象,是讨巧好用的,刘能、谢广坤、赵四……这样的人成了东北人粗俗、落后的代表;王木生成为缺陷的代表,所有人的穿着成为区域审美的代表,城市剧集的缺失,农村剧集的缺失,成了东北地域生活景象的代表.如此刻板印象,如此“所指”的意涵都是负面的,被等同于东北这个抽象概念,对勾勒不熟悉的东北是无益的.

对娱乐的追求,喜剧效果集中体现,导致人物形象突出,短暂的戏剧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剧集本身的主题,让本要以塑造新东北人形象的故事被淡化,虽然作者本身意图指向了对东北形象的塑造,电视剧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式,也能够完成这个任务,但是主题让位于收视,必然导致观众在这样的幽默、冲突中,移位关注了娱乐性的表面,而忽视“意义”.

二、东北形象传播的困境与东北形象“误读”

看到目前的农村生活题材电视剧,会觉得作品脱离农村生活实际,对当代中国农村发展交代不清,甚至没有与国家发展、城市发展的相融时代气息.相对封闭的故事环境,模糊的时间设置,使电视剧中愚昧、钻营、落后的农民形象更加突出,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编剧很难在农民的“土”和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中,找到平衡点去表现农村.

置身新媒体时代的人,获取信息依赖间接经验要多过直接经验,世界那么大,不可能都去看看,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外界、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所以我们面对获取对外联络的窗口,让我们获知了亲身经历以外的世界,那么媒介真实就成了他所理解的社会真实.这种被解构的真或被信息传递者所利用,为受众创造“楚门的世界”般的既定内容场景,它也是双刃剑,反过来让受众误读信息制作者的本意,让受众无暇去用自己的脚丈量世界、放眼远方.他们往往被一个屏幕所裹挟.所以误读包含了两点,一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无知或者钝感,让其误读了真实世界本身,于是其传递的信息便是错误;其二,受众放眼于屏幕,接受媒体所给予的所有内容,他们只对自己本身看到的内容负责,并不能用直接经验去验证媒介信息的真假,尤其是娱乐外衣所包裹的严肃内容,所以另一个误读也产生了.

那么,创作者用心设计的笑料掩盖了剧集的核心价值内容,为了调剂而设计的丑角化的配角人物抢占了我们要传递的正面形象和积极的精神,作者长期的舞台小品创作方式,阻碍了其建立中长篇电视剧的整体叙事能力,小品化的叙事,有对东北农民形象的丑化,丑角的设定,解构了东北农民整体朴实的形象,小品化的语言突出,喜剧色彩浓郁,影响了人物塑造的整体感.建构主义中,内容、形象的组合形式,决定了表达内容的被接受程度.

我们记住了刘能、记住了王木生、忘不了谢广坤,还忘不了表情怪异的赵四,通过这类人物形象使观众对东北人、东北生活产生错误认识.甚至我有浙江籍学生认为东北人都生活在土炕上,东北人都穿花布衣服,东北女人都抽旱烟.他们是接受过优质教育的孩子,游历过祖国河山,对东北的认识尚如此,何况其他受众.

误读,在让受众错误认识东北人之后,更错误理解了东北文化的内质.吉林省的长白山文化中,包含了对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的精神的认同.我们期待东北文化能够从边缘化走向文化的中心.在这样的潮流中,本应该成为表现东北先进文化主力军的电视影像,却成了插科打诨的象征,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由让别人认识东北成了东北的自我讽刺.

创作者企望通过“通俗”达到让最广泛的观众接受的目的,认为只有通俗的、最接近生活的语言和琐事才是与受众沟通的平台,当创作者把自己置身农村与农民同等的位置,并不能高出农民的身份进行文艺创作,艺术本身的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理念也就不复存在.我们不是要用俗的语言、浅的语言去满足一些人对农村生活的浅认知,而是应该了解农民的内涵,审美的真谛.都市剧已然成为反映当今社会的主要剧种,与农村生活相关的电视剧能够通过卫视传递给全国受众的少之又少.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是此类电视剧的主力军.人们通过都市剧去认识在大城市生活打拼的年轻人、思考家庭的家长里短,当然也会通过电视剧去认识东北人、认识东北生活.当都市观众把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生活当成对东北生活认识的主要来源,这种误读就更加深入,且还可避免.

三、用传播规律解决创作的问题,重读东北形象

(一)创作者重新认识东北文化,重新解读东北文化

东北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是相对闭塞、经济相对落后的代名词,经济发展决定了其文化传播的可能性.落后的经济与落后的文化形象,加深了观众对东北人的不良形象认识.加之文艺作品中的东北形象大多与粗犷、暴躁、土气、懒惰相关,东北地域特点造就了东北人与东北民俗、东北文化,东北文化里除了东北人的缺点,也有与寒冷的恶劣天气斗争带给他儿女的宽厚、豁达、热情、朴实……白山黑水之间,古始多民族聚集带来的包容,抗战时期文学作品中不畏外敌,英勇善战的抗联精神,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地区人们的实干奉献精神,仍然存在于现今东北人的血脉之中,东北农民作为东北人的重要分子,也淋漓尽致地体现着这些优秀的性格特征.创作者应当走入生活,用自己的脚丈量他要表现的土地,用心接触这里的人民,用作品表现东北人的“真形象”,真正把东北传递出去.

罗伯特·麦基说:故事艺术已经成为人性的首要灵感源泉,因为故事在不断地设法整治人生的混乱,挖掘人生的真谛.我们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需要.这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而且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非常情感化的体验.剧作者的生活体验,决定了你的故事讲得能不能更长久,你的感受是不是更有泥土的味道.他们只有真的走进生活,并能艺术化地表达生活,才真的能让人物在看似平庸的生活中动起来,让琐碎的生活场景不再是表达的主线.

文艺工作者要下基层,也是一直来对编剧、演员等的实践要求.在农村调研采风,真正去了解要表现的东北精神,下基层体验生活.

当然,作家不是哲学家,也不是“三农”问题专家,他不需要对现实的一切做出某种预测与推断,也不需要谋求在文本中艺术化地解决“三农”问题;作家所要做的,就是要以朴实、真实、坚实、厚实、扎实的艺术功力,建构一个丰富多彩的特殊时代语境中的审美艺术空间,以及鲜活地呈现此空间中那些复杂嬗变的心灵世界;并在这种呈现与建构之中,映现传递出一种时代多声部的、真实的内在琴音,从而艺术化地超越当下繁复芜杂的“三农”中国,在历史“长时段”中深入思考中国乡村未来的发展之路.同时,作家也在这样严谨、认真、踏实、坚实的书写中,重新构建起自己叙述“三农”中国的创作自信.

安安分分做作品,踏踏实实去体验,提升自身创作能力,是减少创作者本身对东北精神误读的要素;把责任看得重些,把传递真正的东北精神看得更重些,传递精品,传递东北正能量,才能有效减少受众误读.

(二)用新常态的文化思维进行文艺创作

2014 年,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

东北文化、东北精神有着独特的魅力.长白山文化在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造就了东北地区人们广阔的胸怀、朴实的民风.我们的山川河流一直是艺术家们创作的蓝本,这里有小城没有的大山河气魄,也有深入了儒家文化的独特的东北文化,我们有新中国工业文明发展的印记,我们有经济发展中的困惑,东北迫切需要找到发展定位,东北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经济发展更是交织了由农村向城市迈进的困惑.对东北人而言,用文艺去表达困惑,远远比戏谑看着深刻.用为其他地区受众喜闻乐见的剧集形式去表达东北,融入东北时代精神,保留东北文化的原汁原味,走出或主动或被动的“误读”,为东北文化的生命力加柴.

新经济形势,要求东北用新思维、新头脑激发经济生机.经济的供给侧改革,要求改变原有的经济方式,认识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判断如何发展自身.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地区的经济交流,从而带来文化的交流,借以丰富本地区的文化内涵,带来文化的繁荣.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因素.用电视剧形式推广东北文化,主旋律是要表达的主题,形式可以多变,讲故事、娱乐元素是受欢迎的方式,主旋律的正面宣传内容加之好的讲故事的方式,对宣传地域文化和形象有益.我们不妨把东北题材电视剧当成我们植入到大众文化的一根钉子,不妨利用其在大众文化中的重要位置,把这一现象扩大为重塑东北形象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陈红.论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叙事的小品化倾向[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大学电影学方向,2009.

[2][3]约翰·斯道雷[英].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罗伯特·麦基[美].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5]彭维锋.“三农”题材文学创作的困境与出路[N].中国文化报,2014.

总结,上述文章是关于对写作题材电视剧和误读和形象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电视剧本科毕业论文电视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农村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维护方法
于连春(黑龙江省延寿县六团镇政府, 黑龙江延寿 150779)中图分类号 TN94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30005011 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措施1 1 传输设备日常.

网络技术应用在农村广播电视中的重要作用
于连春(黑龙江省延寿县六团镇政府, 黑龙江延寿150779)中图分类号 G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0401当前,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及农村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和普.

新世纪以来东北农村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新特点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农村剧在中国的发展始终与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大环境息息相关,而在这一类型当中,东北农村剧显得格外突出 从早些年的雪野、“农村三部曲”篱笆·辘轳&mi.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中典型性的塑造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例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一直受到关注,但佳作不多,原因之一就是作品在典型性塑造方面不足 如何让现实主义题材找到与社会现实的完美结合,在真实性、倾向性的基础上实现典型性的塑造,是创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2017.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