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牡丹亭有关论文范例 与汤显祖《牡丹亭》和此前的离魂故事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牡丹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3

汤显祖《牡丹亭》和此前的离魂故事,本文是牡丹亭方面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跟汤显祖和《牡丹亭》和离魂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牡丹亭论文参考文献:

牡丹亭论文参考文献 编辑部的故事故事大王杂志故事杂志投稿南朝祖冲之撰写的数学论文集是

刘萱仪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离魂”小说作为志怪小说的一种由来已久,《牡丹亭》作为这一题材的优秀作品,对此前的离魂故事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本文从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阐述《牡丹亭》与此前离魂故事的关系:其对此前的离魂故事进行归纳和总结,又从情节、人物以及时代特色等角度讨论了《牡丹亭》对此前离魂故事的发展,以及离魂题材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古代小说;《牡丹亭》;离魂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2.03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128—03

收稿时间:2015—10—12

作者简介:刘萱仪(1992—),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离魂主题作为我国古代叙事性文学中的传统主题之一,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牡丹亭》是著名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该剧受到此前的离魂题材作品的影响.在《牡丹亭》创作中,汤显祖赋予了离魂题材以时代的生命力.

一、《牡丹亭》对此前离魂故事的继承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辞》中说:“传杜太守事者,彷彿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其中提到了《李仲文女》《冯孝将女》《谈生》三则故事,《牡丹亭》借鉴了这三则故事.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中提到《李仲文女》和《冯孝将女》时说“是写亡女与阳间男子结合而复生,表达了美好的爱情.据汤显祖《牡丹亭·题词》来看,他撰写《牡丹亭》时借鉴了这两个故事.”《李仲文女》出自《搜神后记》,写武都郡前太守李忠文已经去世的女儿以魂魄的形式放下矜持,大胆地向现任太守之子自荐枕席,二人在梦中相会,并相爱的故事.二人的感情几乎使李仲文女死而复生,然而最终又生而复死.虽然故事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但故事中提出了“夫妇至情谓偕老”的概念,歌颂了真情的力量.汤显祖由此受到启发,认为应当有“至情”这种感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冯孝将女》与《李仲文女》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冯孝将女》的男女主人公获得了美满的结局.年少而亡的徐玄方女出现在马子的梦境中,在徐玄方女的授意下,马子严格按照徐玄方女传授的复生方法,耐心地对待徐女的尸体,最终徐玄方女成功复活,并且与马子结婚生子.故事中有一些细节很能引人的思考,如“床前地,头发正与地平,令人扫去,则愈分明,始悟是所梦见者”就颇为真实,可以说是比现实更真实.《谈生》出自《列异传》,描绘了一个穷书生与一富家美丽女鬼约为婚姻,因未遵守三年不举火的禁约而阴阳分离,书生最终与岳父相认,事业出现转机的故事.魏晋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视门第观念的时代,这在男女缔结婚姻和士人出仕选官两个方面尤其突出.文中的穷书生与富家女鬼相爱并约为夫妇,在门第观念较重,“士庶不婚”的时代,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中塑造的个性鲜明,对爱情主动执著的女鬼形象,也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除了《题辞》中提到的三部作品之外,在《牡丹亭》之前还有许多离魂题材的作品.《搜神记》的“马势妇”,《搜神后记》的“匹夫匹妇”,戴祚《甄异传》中的“王肇”、《搜神记》中的“卢充”以及《幽明录》“卖胡粉女子”等,都可以看作离魂小说的雏形.其中的《幽明录·庞阿》更是被李剑国先生等学者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离魂题材的爱情小说.这些作品都是志怪小说,虽然在六朝时期盛行一时,然而,由于作者“非有意为小说”,情节上“粗陈梗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物形象模糊,所以在写作领域小说依然属于“丛残小语”、“小家珍说”,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概念尚未明确,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也自然有限.刘义庆笔下的石氏女的离魂行为仅仅是出于爱慕庞阿“美容仪”而“心悦之”,没有什么感情基础,一切建立在非逻辑的偶然之上,没有任何原因、铺垫,也没有关于发挥主人公主观能动性进行争取和抗争的具体描写.其人物刻画、情节结构方面虽然不乏引人入胜、令人莞尔的细节,终究还是尚显稚嫩.但小说用婉曲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男女因真情而相悦这种行为的肯定态度,用夸张的,虚构的浪漫主义笔法歌颂了真情的力量和价值,开启了离魂故事全新的艺术境界,启发了后代相关题材的创作.

除此之外,后世的离魂题材小说还包括表现男女欲结为婚姻先招魂阅视的《广异记·苏莱》,描写生魂不归,归则病愈的《宣室志·郑氏女》,写离魂报恩的《稽神录·舒州军吏》,更有描绘死而复生却又因情自尽的《夷坚志·鄂州南市女》,唐末牛峤的《灵怪录·郑生》、李伉的《独异志·韦隐》,还有《太平广记》中的《刘道济幽窗梦》《张果女》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陈玄佑的《离魂记》,《离魂记》的主人公张倩娘与王宙自幼就具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后来张父悔婚,倩娘“闻而郁抑”,王宙“亦深患恨”.但张王二人并不像《庞阿》的男女主人公一样把希望寄托在偶然事件上,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和斗争,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已经开始通过人物语言和行为来表现人物性格,情节也复杂的多,以短短六百字的篇幅,使情节几生回转,主人公的命运几次发生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唐传奇能以最简练的语言推进情节并使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元代和明代许多作品也都以《离魂记》为蓝本加以创作,来描绘倩娘和王宙的爱情故事.比如《倩女离魂》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不仅继承了《离魂记》的故事情节,还增加了折柳亭送别、倩女误会等情节,以及对倩女矛盾痛苦的心境刻画,这些使倩娘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还赋予了她反对门第观念等世俗偏见的性格特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

以上的一系列作品从艺术价值来看也许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是以离魂为题材的.故事中的人物都是通过离魂的方式,在灵魂摆脱肉体的同时,也超越了现实的束缚和局限,得以追求超越门第限制,超越现实束缚的自由的爱情和人生.而作者们也在以离魂的方式,实现他们对于人生短暂的担忧与慨叹,实现了他们对现实的否定.离魂题材下的一系列作品,都使作者们和作品中的人物们受压抑的愿望、诉求和理想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安慰和虚幻的满足.这一题材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牡丹亭》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二、《牡丹亭》对此前离魂故事的发展

汤显祖才华出众,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在那个腐朽混乱的时代,他却不受重用.《牡丹亭》继承了前人离魂题材作品的精髓,把离魂的过程以“梦”的方式表现出来,借梦写情,借助惊梦的情节——也就是离魂的过程——来推动全篇情节的展开,借此来塑造人物形象,完成主人公乃至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的人生的理想境界.

(一)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李仲文、冯孝将、谈生等故事都是女子死后追求男子,希望与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复生,有的成功如愿,而有的却像《谈生》中的女主人公一般功败垂成.《牡丹亭》与这些故事最大的不同,是在《牡丹亭》中“离魂”并不是小说的唯一重心,而只是其复杂的故事链条中的一环而已.离魂的梦境、还魂经历的阴曹与现实形成真幻三种情境的对比.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有一段评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明珠》《浣纱》《红拂》《玉合》,以实而用实者也;《还魂》‘二梦’,以虚而用实者也.以实而用实也易,以虚而用实也难.”《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杜丽娘经历了“美满幽香不可言”的梦境,杜丽娘在梦中以离魂的方式与柳生的欢会,表现出她在自由感情的冲动下勇于幻想,勇于追求自己生活的精神.《牡丹亭》第二十三出《冥判》中,杜丽娘在还魂过程中经历了阴司“虽则是荒村店江声月色,但说着坟窝里前生今世,则这破门帘乱撒星光内,煞强似洞天黑地.”虽然不见天日,但显得比人间更自由,更有人情味.这些都与现实中令人窒息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指出了主观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希望由现实走向理想的自由的世界.在《牡丹亭》中,还魂无疑是全剧的要领,而杜丽娘离魂的过程——梦却是整个故事的主线,离魂和还魂两个部分共同构成全剧故事情节矛盾发展的主要线索.在这一点上,相比于此前的离魂故事,《牡丹亭》情节显得更为曲折离奇,复杂饱满.

(二)人物更加鲜明

与《庞阿》等作品人物形象刻画模糊相比,《牡丹亭》把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的杜丽娘形象塑造得十分突出.不仅形象十分动人,而且她强烈的感情也令人感动.杜丽娘首先是一个困锁闺中的美丽少女.文中常用“才貌端妍”“人中美玉”形容她的美貌,连她自已也认为“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除此之外,杜丽娘一出场就“眼见春如许”,她的婢女春香也说:“故此俺小姐说: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足以说明她身上有强烈的伤逝怀春,爱惜青春的情感.此外,杜丽娘作为一个伤逝怀春,爱惜青春的美丽少女,必然与家里的严厉管教产生矛盾.在这种尖锐的矛盾中,更能表现杜丽娘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形象.她本是一个“嫩脸娇羞,老成尊重”的大家闺秀,却经历了怀春,读《毛诗》,“惊梦”等一系列过程后逐渐走上了反抗道路.在这里,作者借助离魂这一幻想模式,写她抛弃身份与爱人梦中欢会,为后文杜丽娘身虽死,但她追求向往自由爱情的心不死,她也正是凭着这颗坚定的心争取回生的权利,为最终如愿以偿地成为真正的活人的“还魂”做了最好的铺垫.即使是将杜丽娘作为鬼来描写,依然“是人非人心不别,是幻非幻如何说?虽则似空里拈花,却不是水中捞月”,依然生死如一.杜丽娘的“死”是封建制度使然,当她打破了束缚她的封建制度的时候,她便得到了“重生”.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表达方式,以“离魂”为线索塑造出具有超越生死力量的“至情”,和这种“至情”的载体——杜丽娘.《牡丹亭》中刻画的人物大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杜丽娘,她战胜了封建制度,战胜了死亡,比前人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加鲜活,更加有力,也更加引人注目.

(三)更具有时代特色

以离魂为题材的作品古已有之,汤显祖对此母题“更而演之”,具有更强烈的时代特色.作品的时代背景设于宋朝,而作者生活在制度更为严苛的明朝.《明史·列女传序》中说:“明兴著为规条,巡方督学,岁上其事.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楔,照耀井闾,乃至于僻址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其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虽间有以文艺显要之节烈为多,呜呼,何其盛也!”说明明代非常重视女性的贞洁,各个阶层的妇女都被“以贞白自砥”的思想毒害,提倡“忠”“孝”“节”“烈”而灭绝人欲.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与这种思想对立的,作者目睹封建道德和制度对女性的残害,对此深恶痛绝,所以他的作品才有与之前的离魂题材的作品完全不同的情感和风貌,而杜丽娘在这种时代环境下的所作所为,也就显得更为可贵.

汤显祖生活在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他仕途不顺,又拥有一颗敏感多情的心,于是便借由这种志怪、离魂等离奇怪诞的形式,把自己追求人生自由和幸福的想法以一种更加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至于遭受社会的谴责,回避一些与封建礼教和社会规范直接冲突的麻烦,更多地获得一些创作的自由.他以离魂的方式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表达了来自人的本质特征的诉求,让主人公通过离魂的方式跨越现实的局限,表达了对于人类生活应有的合情合理的要求,有很大的思想性和进步意义.

综上所述,“离魂”小说是作者表达被现实压抑的、真情和理想的一种方式.《牡丹亭》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对此前的离魂小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为这一题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有极强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汤显祖,陈美林.牡丹亭[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2]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天津:天津敎育出版社,2005.

[3]董每戡.五大名剧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5]王骥德.曲律[M].北京:中国书店,1989.

[6]明史[J].北京: 中华书局,I974.

[责任编辑:盛暑寒]

综上而言,这是关于汤显祖和《牡丹亭》和离魂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牡丹亭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牡丹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汤显租《牡丹亭》的至情观
【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影响极大的主情之作,“至情观”是其思想核心 杜丽娘是作者理想中“情”的代表人物,围绕她因情而死,死而复生,展现了她的&ldquo.

《西厢记》和《牡丹亭》爱情描写之异同
摘 要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描写爱情最为动人的两部作品,但就其人物塑造、爱情所受到的阻力以及其爱情结局而言又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论述其中异同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异同.

汤显祖:从古到今说来慌,不过是情而已
①大约是四百年前,汤显祖66 岁的人生走到了尽头,这个倔强的老头在江西临川那个简陋的小屋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玉茗堂里,他给后人留下了永垂不朽的“临川四梦” 王思任评价说.

历史人物戏剧大师汤显祖
16世纪中叶,中国的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不约而同地横空出世,以无人企及的艺术天分与创作成就,辉映着东方与西方的戏剧星空 2016年,在两位戏剧大师逝世400 周年之际,中国与英国的戏剧界分别举办了纪.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