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品牌论文范文 与品牌往事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主题:品牌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4

品牌往事,本文是关于品牌论文写作资料范文跟品牌往事和往事相关论文范文.

品牌论文参考文献:

品牌论文参考文献 品牌管理论文

往事并不如烟.上世纪以来,风靡全国的“上海品牌”走进千家万户,见证了无数人的青春岁月,雕刻了无数家庭的温馨时光.在上海努力打响“四个品牌”建设的今天,让我们重温品牌往事,回味经典之美.

大白兔奶糖

文 / 平国锋

前不久,朋友送我一盒兔形铁盒装的大白兔奶糖.那是珍藏版大白兔奶糖.

大白兔奶糖于我们上海人有着别样的感情.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大白兔奶糖被视作营养品.计划经济时代,大白兔奶糖是上海人的骄傲,也是上海货的代名词.人们来上海采买大白兔奶糖的热度,丝毫不亚于当下国人去日本采买马桶盖.1959 年,大白兔奶糖入选“上海产业工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产品”.

据悉,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钟爱大白兔奶糖的醇香.在他办公桌上,总是放着一袋大白兔奶糖.疲累时,来一颗, 提提神, 醒醒脑, 给繁重的工作增添一丝幸福滋味.

1972 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其部下先行来到上海,觉得大白兔奶糖非常好吃,就推荐给了他.尼克松品尝后很是喜欢.于是,周恩来当即批示,将大白兔奶糖作为国礼赠予尼克松.后来,听装大白兔奶糖一度成为美国人复活节争相购买的礼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白兔奶糖限量供应,采买必须排上几小时的队伍.但人们还是愿意花时间排长龙,只为那无上美味.很多人在排队过程中相识、相熟,成为好友、恋人,甚至夫妻.

结婚,是人生大事;喜糖,则是婚礼的一抹亮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常以“什锦糖”作为喜糖,由新人采买、搭配.倘若这“五颜六色”中有一颗大白兔奶糖,那么,婚礼档次也跟着上了台阶,新人会觉得“老扎台型额”.

当 年, 弄堂里的珍珍姐结婚时,她母亲四处托关系、找门路,弄来了五斤大白兔奶糖.婚礼的风光,不言而喻.待到她孩子读中学时,弄堂里的阿姨妈妈,还在议论这事哩!

有报道称,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男子 69 公斤级举重冠军张国政,在上海比赛期间,特地买了 20 斤左右的大白兔奶糖,带回去给心上人,因为对方爱吃糖.他的诚意,最终打动了姑娘.大白兔奶糖无形之间成了他们爱情的纽带.

伊拉克战争期间,我国一名战地记者,奔赴前线捕捉新闻.他随行带了几包大白兔奶糖.当地儿童看见后,都伸出小手,表示“想吃”.这些饱受摧残的孩子瘦弱无助的模样,令记者动容,他把大白兔奶糖分给了他们.这些孩子拿到奶糖后,不肯整颗放进口中,而是慢慢舔着吃.他们告诉那位战地记者,希望能和全世界的孩子共同享受和平,一起开开心心吃大白兔奶糖.

像大白兔一样高度情感化的商品,在中国的商品生产历史上,堪称孤例.和它一样,很多消费者仍然保留着家中常备大白兔奶糖的习惯;逢年过节,更是少不了这一味.

北京有一位 90 多岁的老人,身子骨硬朗,烟不抽、酒不喝,就是对大白兔奶糖情有独钟.据说,每月要吃五六斤大白兔奶糖,就此得了个“兔爷爷”的尊称.

“兔爷爷”平时兜里总装着大白兔奶糖,他时不时会往嘴里塞进一颗,着、咀嚼着、品味着,还常与周遭老人、孩童分享.他还不忘提醒孩童,“别急着嚼,慢慢吮, 要让糖果在嘴里融化, 这样才能长力气、 长精神” .而对其他老人,他则搓着手啧着嘴絮叨,“我和大白兔结缘可有 40 年了,那还是在南方工作时,第一次吃到大白兔奶糖.好家伙,让我烟也不想抽了,酒也不想喝了.我一下子就把刚买来的一斤糖全吃完了,那个感觉啊,甭提有多好了”.

一天,“兔爷爷”外出散步,在街角拐弯时,不慎被一辆车撞倒.驾驶员见状吓得脸色煞白,赶忙下车,却见“兔爷爷”已利索地从地上爬起.驾驶员赶紧扶住他问:“伤着没有?去医院吧!” “兔爷爷”摆摆手说: “不碍事,不碍事,忙你的去.”过往行人也都劝他去医院检查一下,“兔爷爷”这才随驾驶员上了车.到医院拍片检查,确实没有伤.医生和驾驶员都感到惊讶:“老大爷,您身子骨可真好!”老人笑了,“放心,我这把老骨头硬着呐”.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颗大白兔奶糖,“我天天吃大白兔奶糖,那可是几十年了”.边说边把手伸向驾驶员,对着那张迷茫的脸,老人笑开了.“嘿,七颗就等于一杯牛奶哩.小伙子,试试吧.”驾驶员不解道,“大白兔奶糖真那么管用?回头俺也去买一些”.

2004 年年初,冠生园收到一封来自广州珠海梁国翘先生的来信.信中,梁先生激动地述说了他 102 岁高寿的母亲与大白兔奶糖之间的故事——

老母亲自从十多年前吃了大白兔奶糖后,就“上了瘾”. “起床后,吃饭后,睡觉前,一定要吃,每天吃 2 两.如果旁人不限制她,她一天能吃上半斤多.如果哪天没吃到,她就坐立不安.”由此,梁先生认为老母亲之所以长寿,与吃大白兔奶糖密切相关.为了满足老母亲的爱好,梁先生差不多每个月都要买上 6 斤大白兔奶糖.近来,由于住家附近的商店缺货, 他来信求助冠生园帮忙想想办法.知悉情况后,冠生园立即联系广州销售中心,及时派员带上大白兔奶糖,登门拜访这位“兔奶奶”,为百年人瑞送上深深的祝福.

大白兔的原型,来自英国.一位熟悉历史的专家说,曾经,一位上海商人在英国吃到了一种牛奶糖,觉得味道不错,回国后,便开始仿制,最终生产出了拥有自己品牌的国产奶糖.

这家企业生产出牛奶糖后,采用了“红色米奇老鼠”图案,并将产品称之为“ABC 米老鼠糖”.这个商标使用了六七年,改为“白兔”图标.也就是从那一天起,大白兔奶糖伴随历史,走进了千家万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白兔奶糖每天的产量仅为 800公斤,依赖手工制作.改革开放后,昔日的“贵族食品”,日益成为“大众美食”.如今,大白兔奶糖已是中国名牌、中华老字号品牌, 产品更是经销世界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市场经久不衰的“宠儿”.

飞跃牌电视机

文 / 菁 菁

双休日,在家里整理旧物,发现储物间的角落里有一件被一块大花格子布严严实实覆盖住的长方形物品.伸手撩开格子布,一台 9 英寸飞跃牌黑白电视机突兀在眼前.许是岁月久了,昔日的光泽不再,表面布满斑驳痕迹,按钮锈迹点点,顶上粘附着几圈污渍,手指按压一下纹丝不动.

这台曾经制造过光和影的电视机,曾经叙说过出无数故事的电视机,曾经等同于一日第四餐、带给我们欢乐的电视机,如今静静地躲在黑暗的角落,任岁月书写沧桑.

凝视着黑白电视机,就像凝视着多年后再见的老友,亲切的记忆如潮水般漫上来,瞬间淹没了它,也淹没了我.

第一次看见电视机,是在家附近的向阳院里.那时年纪小,哪里热闹就喜欢往哪里凑.晚饭后,经过向阳院时,见几个人围坐在一块荧屏前,荧屏里人影憧憧,屋内声大作.我不知道那就是电视,还以为是在放电影,那么小的银幕,和一张 16 开的 A4 纸差不多大,黑白的画面,还有雪花在飘, 可是又没有放映机, 这是哪里来的图像呢?往里怯怯地蹭了几步,才看清是一场战斗即将结束,一群持的解放军战士跃出了战壕,奋勇向前扑过去,喊杀声惊天动地.

后来才知道那是一台黑白电视机,17 英寸,是整个里弄的唯一.慢慢的,附近很多人知道了向阳院的这个秘密,跑过来看稀奇,一间屋子装不下了,有人将电视机搬出去,观众也跟了出去.再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那里的电视机不见踪影了,好多人高兴而来,悻悻而返.

记得,当时正在播放电视剧《渴望》,播放的时候人们看得特别专注,包括孩子在内,一个也没有喧哗和打闹的, 全都沉浸在剧情中, 那个投入劲儿是没法形容的.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很快,剧中主题曲在大街小巷中流行起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已起步多年,商品越来越丰富,但购买还没有放开,比如电视机就是紧俏商品,购买要凭票,票也很难搞到.

我家添置电视机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

那年初春,我听说南京东路的一家电器商店新到一批黑白电视机(当时只有黑白的),有飞跃、金星等牌子.

那天,吃过晚饭,我就来到那家电器商店门前排队.去的时候,我的前面已排了好几十个人.俄顷,回头看我后面排起的长龙已不知排到什么地方了.

从傍晚起,我们就执着地在南京路立等次日商店开门.初春时节,天很冷,在商店门外等待,越等越冷.等啊等啊,等到半夜,寒气逼人,冷得浑身发抖.就这样,一直坚持等到第二天早上 9 点,店门开启.我们个个精神振奋,心想,排了一通宵的队,终于盼到购买的时刻了,想起买了电视就可以看节目,心里那个美不用提了.

购买开始了,大家依次排着队进入商店,那时很少有人加塞, 队伍缓缓向前挪, 不一会儿, 轮到我了, 营业员说,只有 17 寸的上海牌电子管电视机,是上海广播器材厂出产的.比飞跃牌贵了一点.我摸了一下口袋,钱不够.只得摇着头,心 不 甘 情 不愿地回去.

不 久,父 亲 单 位 发了 一 张 上 海无线电 18 厂制 造 的 9 寸飞 跃 黑 白 电视机票,圆了我们家的电视机梦.

那时的电视机上面有一根天线可以伸缩和旋转.电视机买来后,父亲不断调整天线的位置与方向,一直将信号调整到最佳状态.说是最佳信号,其实也只能算是勉强看得清楚而已,但当时那样子已经是最好的了.

有了电视机,我家就像个“电影院”,左邻右舍、男女老少,晚饭后都不约而同来到我家观看电视节目.每天不说人山人海,也是水泄不通,特别是到了晚上,大人孩子不约而同地早早来占座位.星期天屋子里坐不下,有人就趴在窗户外面看.直到电视主持人说“再见”,人们才恋恋不舍地撤离.

夏天天气炎热,父亲就把电视机搬出来放在天井里,大人们扇着蒲扇,小孩偎依在身边,调皮一点的小孩偶尔吵闹就被大人们喝令住,场面温馨.看电视也是一场场聚会,在讨论剧情你争我吵的过程中,也会有家长里短的心得交流.

那时电视频道也不多,只有电视台和上海台几个频道.选台按钮每天就在几个台之间*地转来跳去.广告也少,不像现在,广告几乎占去了播出节目一半的空间,让人恨声连连.

更有趣的是,为了看到“彩色”效果,我还去买了一块“滤”,贴在电视机的荧光屏上,充当彩电看,现在想起来怪可笑的.

说实在的,自打买了这台电视机,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快乐,反倒打乱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节奏.有什么办法?凭票能买到电视机的人家不多,都是好街坊好邻居,急不得恼不得,平时请都请不来,现在来看看电视,能拒之门外吗?心里不满非但不能表现出来,表面上还得鼓掌欢迎.

谈起电视机往事,不得不提及单位同事老王讲述的一件事:那年老王家的电视机坏了.里面的图像影影绰绰,还有沙沙的杂音.更要命的是,此时正在直播一场重要的足球比赛.平时谦和的老王此刻心急如焚,拼命对电视机拍拍打打;正在看书的妻子着急地把天线拔来拔去,可是全无效果.“好了!”随着妻子惊喜的叫声,电视图像又清晰了,声音也好了起来.“还是你行!”老王又坐了下来,妻子也准备继续看书.可妻子刚一离开,图像又恢复原样了.妻子回去把着天线,图像又清晰了.“这回可真是好了!”图像稳定一段时间后,老王兴高采烈地接着看下去,全然没有注意到妻子一直站在那儿.

“真精彩!”球赛结束了,老王发出啧啧赞叹,抬头正要招呼妻子,却发现妻子站在电视机旁手扶天线.

……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如今,电视机成了“大路货”,不再紧俏,功能也越来越智能化.从“大屁股”到超薄型,从电子管、晶体管到等离子液晶,从模拟到数字、无线联网 w i f i电视电视的“变奏曲”,折射出一部电视工业乃至中国制造的发展历史.与此同时,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一次次质的飞跃.

华生电扇

文 / 叶 子

家里有一台堪称古董级的华生牌电风扇,大圆座束腰酒杯形支架,40 厘米高,四叶扇面,是爷爷流传下来的.据说来到我家已有60 多年历史了. 这台电风扇尽管年迈,但是很强健,运转平稳、摇头自如.送出的徐徐凉风,帮我们度过了数十个难熬的酷暑.

小时候,我们一家六口蜗居在上海老城厢的一间亭子间里,屋子逼仄,通风条件极差.尤其是到了夏天,闷热难熬.那时候,一般人家是买不起电扇的,摇摇蒲扇已经很不错了.

爷爷年轻时做过电工,空闲在家里时,喜欢摆弄些小电器.当时家里负担重,经济条件不好,买电扇是一件想也不敢想的奢侈事情.酷暑天,亭子间闷热得像火炉.穷则思变,聪明的爷爷将几块薄木板、按照一定比例,用绳子串起来,用吊环固定在天花板上,只要用手轻轻一拉绳子,薄木板便会摆动,扇出一阵凉风.这种土风扇完全靠人力驱动,拉绳子的人很累,送出的风有限.但是,有风总比没有风好.

爷爷说,他曾经在一个家境很好的同事家,见到过华生电扇,非常羡慕,想着哪天自己也能拥有一台.那时候一台华生电扇要 100 多元,他一个月工资只有 40 来元,哪里舍得买.

上世纪 50 年代末的一天,爷爷在离家不远的废品站闲逛,没有淘到合适的东西.出门时回头一看,门口有台电风扇,很单调的底座,很笨拙的感觉,没有定时器,没有指示灯,底座与机头之间连着一根难看的电线,操作摇头要把手伸到风扇背后去.灰头土脸的,显然是多年前的老货.“这不是我心心念念很久的华生电扇吗?”于是,爷爷插电试了一下,居然可以转动.心中暗喜,问老板多少钱,答:15 元.

回到家里, 爷爷拆解打磨除锈刷漆翻新, 好一番忙碌.只见他先校正扇叶,再拆开清洗,接下来配螺丝.爷爷说,那时,华生电扇的螺丝都是英制尺寸,费了好长时间才找到合适的.

不得不承认,彼时的华生电扇质量很好.机头,是铝质一次成型的变速箱,结构牢固.结实厚重的定子,是铜线绕成,而且线还很粗.轴孔内镶有铜套,简单实用.尼龙 的 齿 轮, 使用 了 几 十 年,看不出有明显的 磨 损. 主 轴承也没感觉有磨 损, 不 知 是因为它的质量好还是曾经的主人不怎么用它, 看 样 子 机子还没拆修过.原来的黄油干了,爷爷重新换上润滑油.然后,插电、揿按钮,于是,风扇轻快地旋转起来.

我曾经问爷爷:电扇齿轮,是尼龙好还是铜好.喜欢电工的爷爷也说不清.他喃喃地说,好的尼龙齿轮比铜的耐磨,但除去耐磨不说,保存一百年或更长时间后,铜的肯定还可以用,尼龙的能否使用就不知道了.纯粹是白说.不过从华生电扇摇头轴承居然用上了滚珠这一点来看,厂家显然是为 100 年使用寿命而设计的.

毋庸置疑, 华生电风扇的质量, 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以“首创国货”、保用十年、维修免费的气魄,享誉国内外.1926 年,美国费城世*召开,华生电扇一举获得丁等银奖,震动世界.

1927 年,华生电扇在苏州向社会公开试验产品,半年下来,一点质量问题也没有,轰动了社会.

上世纪 80 年代初,人们开始拥有电扇,华生也用过这一招,在延安路(大世界附近)门市部的橱窗里,一台华生电扇足足运转了几年,日夜不停,引得人们驻足观看,成为购买电扇的一个重要参考意见.

有时,我会突发奇想,现在的电扇造型很漂亮,种类也很多,但如果连续运转一年再出厂,估计轴套早就松了,到你家里肯定是一台烦人的拖拉机.你假如不信,可以简单地计算一下:一台新风扇如果一年只用三个月(还不是一天开到晚),一般四年下来就要淘汰了,究竟运转了多少时间.而八十年前的华生电扇,要连续运转一年才出厂,它的轴和轴套质量该有多好.

上世纪 80 年末,我结婚的时候,爷爷将这台华生牌电扇油漆一新,作为贺礼送给了我.从此每年夏天,这台电扇就成了我们的伙伴. 尽管这是一件并不很值钱的老物,我却对它倍加珍爱.每年暑天一过,我就会按照爷爷所说,将风扇罩子卸下来,用肥皂水将风扇叶子和底座等清洗干净,然后,盖上布罩子,存放起来,来年再用.

华生电扇于我,除了爷爷那份亲情,还有一番特别的感情.结婚后的第五年,由于工作出色,厂里提拔我到企业管理部去上任.此前我对企业管理一窍不通,感觉压力很大.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我报考了华师大的夜大学.彼时,我们一家三口挤在老西门附近一间 10 多个平方米,没有煤卫的老式里弄房子里.女儿年幼,刚满 2 岁.在那最艰辛的日子里,华生电扇吹出的阵阵凉风,让我在陋室完成了三年夜大学学业,以及女儿的哺育和启蒙教育.

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我还完成了一系列企业管理的文稿撰写.通过孜孜不倦地理论学习,我很快从不懂到熟悉,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成为企业管理办的负责人.这一切,花生电扇功不可没.

如今,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跃升. 我家也不例外:宽敞的三室两厅住宅,装有四台空调和四台吊扇,这台华生电扇似乎成了多余之物.但是,我对它情有独钟、不舍不弃,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让它为我那运行着的电脑驱暑散热.

据说,今年夏天高温天气多于往年.想到这里,心里不免有点担心: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不喜欢开空调,他们认为扇扇慢档的风扇,很是惬意,我的父母也是其中之一.我担心的是:父母家里的电扇,没有一台是“华生”的,万一突然“罢工”了,那该怎么办?那曾经连续运转一年不停歇的华生老牌子,你还在吗?

蝴蝶牌缝纫机

文 / 王 俊

在我家的书房里,存放着一台完好的蝴蝶牌老式家用缝纫机,产自上世纪 60 年代的上海.漂亮的花边纹理,醒目的蝴蝶图案,表面做工细腻光滑,上下大小转轮套着粗绳,底下的脚踏板踩下去,轮子就转动起来.

这台蝴蝶牌老式家用缝纫机是岳母留给妻子的传家宝,也是妻子思念母亲的唯一信物.

妻子曾经说,当年她父母结婚时,缝纫机可以说是岳母对聘礼唯一的要求.

当时一台缝纫机 140 多元,实在是太贵了.彼时岳父工资每月只有 40 来元,不吃不喝也得攒好几个月,何况当时年轻, 正是花钱年纪, 几乎是 “月光族” , 谈何容易.

岳父当时试图说服岳母不要买缝纫机,觉得没有必要,岳母不同意.不得已,岳父省吃俭用(在厂里食堂吃饭时,是标准的“汤司令”,下饭的菜,以食堂不要钱的酱油汤为主),减少应酬和平日青年人的玩乐,每月坚持有结余,好不容易才凑齐买台缝纫机的钱.那时买缝纫机光有钱不行,还得有券.于是,岳父又为券到处奔走.

临近婚期,岳父终于搞到了一张购买缝纫机的票.顿时,岳母欢天喜地张罗着把缝纫机买了回来.

回到家里, 岳父按图纸把缝纫机安装好. 一踩脚踏板,轱辘转动,缝纫针发出哒哒哒的响声,不一会儿,岳母就把两块布连了起来.从此,这台缝纫机就在家里生根了.

“买这么贵的缝纫机,并不是图时髦而是打算长远过节俭日子,不是刻意为难丈夫.”事后,岳母辩解道,那时候一家人收入不高,考虑到要生养儿女,不得不往长远打算.衣服被褥是缺不得的,新的又没钱年年买,那就得靠缝缝补补.

妻子说,这台蝴蝶牌缝纫机买回来之后,岳母每天下班后用旧布、碎布练习怎样踏得针线密、齐、直.在学习使用缝纫机的过程中,她的手曾因不了解缝纫机的性能而多次受伤.

已记不得岳母在这台缝纫机上补过多少次布品,似乎机子上的两个轮子没有停转过.

妻子深情地说,那时候,她们姐妹几个的衣服破了都是母亲缝补的,一件衣服好几个补丁是常有的.受母亲的影响, 她很早就学会了缝纫衣服. 一时, 家里缝纫热潮掀起,姐妹几个扎裤腿,扎补丁,扎鞋垫,似乎个个都是好裁缝.

上高二的时候,有一次,妻子把旧衣服拆了,翻新一下,按原针脚缝跑针,还真成了.于是,信心大增的她,又照葫芦画瓢,给小妹做了一件新衣裳,只是腰围大了点.妻子灵机一动,在腰际扎上一道松紧带,哈哈,时髦的收腰花布衫做成了.小妹穿上好看又前卫,臭美了整整一个寒假.

我跟妻子结婚时,岳母将家里最贵重的这台缝纫机给她作了嫁妆.尽管此时这台缝纫机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岳父每年都会给缝纫机上上油,保养一下,使用起来比新缝纫机还灵活.

那时流行自己动手做沙发,这台缝纫机可帮了大忙.我将缝纫机的压脚去掉一个边,缝制出来的人造革沙发套子又快又好.尤其是滚边(用同颜色的料子包一根粗的绳子在缝纫机上缝纫一下)又圆又挺括,引来赞声无数.左邻右舍纷纷央求我缝制,为此也赚了不少外快.

如今,老百姓的穿戴悄然变化.人们无不追寻着前卫的衣着潮流和穿着品位,对皮尔卡丹、金利来等世界品牌已不陌生.什么休闲装、比基尼、西装、连衣裙、晚礼服、高腰裤等等,像变戏法式的闪亮登场,犹如万花筒样,看得眼花缭乱.诱惑得天生爱美的女人们整天热衷于逛商场,乐此不疲,天天买新衣还嫌衣橱里少一件衣服.

有人说,如今自己动手缝制衣服已经成为过去式.还有多少人会踩缝纫机?还有多少人会买块布料回家自己缝纫?确实如是.

我家里空间本不大,于是女儿提出要将很“占地方”的缝纫机处理掉.妻子不同意,她说,就把这个缝纫机摆放在我房间的角落里.那是她母亲留给她的传家宝,意义重大,坚决不同意处理掉.女儿也就不再坚持了.

现今,缝纫机已经在绝大多数家庭中绝迹.但生产蝴蝶牌缝纫机的上工申贝却决意让老品牌讲述新故事.2012 年 8 月,上工申贝集团(公司)推出了一次缝纫D I Y 大赛, 要求参赛者运用 “蝴蝶牌” 多功能家用缝纫机,“蝴蝶”为创作主题,完成时尚、个性化的创意设计和布艺 D I Y 作品,样式不限.

与此同时,上工申贝在上海市区、靠近东门路的中华路上开了一家缝纫机商店,每周四和周五下午,店里就会济济一堂,有人来采购拼布材料,有人来学习缝纫技艺,有人则带着自己 D I Y 的靠垫、桌布、围裙、沙发套和饰品等来展示和“切磋”,她们都自称“缝友”.

报载,在“缝友”中,不少是怀旧派,比如已将近60 岁的张阿姨.她结婚时,父母托人凭票买来一架缝纫机给她作陪嫁.为了节约开支,全家老少的里外衣服都是她用这架缝纫机缝制的.上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家庭条件的好转,全家人渐渐都买成衣穿,缝纫机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还占地方.

前几年搬新家时,这台缝纫机就被当破烂给卖了.但张阿姨退休后, 空余时间常常会怀念以前做缝纫时的乐趣.听说这里开了个缝纫吧,就经常过来,几次现场制作布艺后,兴趣大增,就买了一台家用多功能缝纫机回家,不仅消除了寂寞,而且颇有成就感:“家里的桌布、沙发垫、窗帘都是我用缝纫机做的拼布工艺品,每个客人见了都说很有创意呢.”

岁月匆匆流逝,山河日新月异.如今,缝纫,只为放松休闲.缝纫机在寻常人家几乎难觅踪影,尽管那台“蝴蝶”牌缝纫机早已变得斑斑驳驳,给人沧桑之感,但那份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特殊技艺却永久地留存在我们心中,化作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永久”往事

文 / 张 勇

现在上海的马路上,已经很少能见到家用自行车了.取而代之的是,潮水一般的助动车和共享单车.说来也有趣,就在不到二十年前,上海的大街小巷还到处荡漾着那清脆的铃声.

记得上世纪 70 年代,能骑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上班是最时髦的事.清晨迎着微风,响着清脆铃铛,回头率肯定是百分百.

那个年代是人们使用自行车最充分的时代,也是上海自行车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自行车与大家的生活如此贴近,作用远超现在轿车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很多老上海人的回忆里,最开心的事要数:周末时,全家两辆永久牌自行车,孩子横坐在爸爸自行车大梁上,一起去上海动物园游玩.这些暖暖的画面,是在上海人脑海中永远也不会消失的骑行记忆.

但当时要买辆永久牌自行车,比现在买辆汽车还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商品匮乏,购买自行车是要凭票的.自行车票在当时的工作单位是按号排队的,当时刚进单位不久的小青年,轮到拿自行车票,不知猴年马月.当时一些有本事的年轻人,会经常光顾“淮国旧”及商场,那是淘自行车零件, “D I Y”拼装的“圣地”.

在那个时代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杨小运卖粮买车.1981 年秋,湖北应城农民杨小运超额出售公粮两万斤(征购任务 8530 斤),国家问他想要什么奖励,杨小运回答:我想要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据时任上海自行车厂厂长的王元昌回忆,当这个代表着消费者急切需求的呼声通过报纸反馈到厂里时,他既感激又愧疚.

王元昌写信给《人民日报》表态:“杨小运的要求,就是农民兄弟的要求,农民兄弟要‘永久’,‘永久’工人要尽责.”他承诺,在完成 212.5 万辆年生产计划的基础上增产 1200 辆,应城县“凡是全年超卖万斤粮的户,都供应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为此,上海自行车厂很多职工八小时内拼命干,加班加点义务干;为了多生产一个零件,一些职工连午餐时间都不停机,实行轮流吃饭.通过向应城县送车的实践,上海自行车厂开始了在杨小运家乡建立“永久村”的试点工作.永久牌自行车在乡村被誉为“不吃草的小毛驴”“能顶一个劳动力”.

记得那时我父亲有一辆 28 寸的永久牌锰钢自行车,骑起来轻巧飞快,是家里最贵重的物件,也是整个弄堂里唯一的一辆,十分精贵.父亲每天下班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一块抹布使劲抹去自行车上的灰尘,不管下雨刮风从未间断过.

那时,我还在上初中,放学回到家,总是缠着父亲带我去学车.拗不过我死皮赖脸的纠缠,父亲总是很无奈地推着车,陪我去练习.先前,我骑在车上,他在旁边扶着车龙头.慢慢地,我骑在车上,他在后面扶着书包架,为我保驾护航.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学会了骑车.

毕竟刚学会不久,车技还不熟练,骑起来摇摇晃晃的. 有一天晚上,我偷偷地独自推车去家门口的马路上练车,一不小心摔下来,人倒没有什么事,但是自行车的踏脚板被摔弯了,紧紧抵在自行车三脚架底部的横档上,没法骑了.我推着车,败兴而归.

回到家里,生怕父亲责骂,我将自行车在家门口停好,装作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的样子,匆匆洗漱就入睡.

父亲是上早班,像往常一样清晨五点钟起床,吃好早饭,推车出门.等到他在弄堂口跃身上车时才发现,踏脚板踩不动.下车一看,踏脚板弯曲,一踩就碰到横杆,怎么也过不去.此时,天蒙蒙亮,修车的还没有出摊.父亲只得将自行车又推回家,跑步到离家最近的公交车站乘车去上班.紧赶慢赶,还是迟到了.结果不仅受到领导批评,还被扣罚了一部分当月奖金.

父亲的脾气很好,尽管受到批评,回到家里,丝毫没有半点责备我的意思,只是很和气地说, 以后不管碰到什么事情,必须如实相告,这样才能及时应对.如今父亲早已远去, 但他的这番话我一直铭记在心:不隐瞒、不谎报,如实相告.成为我做人的基本信条.

我上班工作了,单位离家不远,也只有 3 公里左右的路程,但乘公交要换乘三辆,而且两头都要走很长一段路.于是想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代步.那可是凭票供应的紧俏商品啊!不过,我上下班的问题总得解决呀.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一位老战友得知后,慷慨救急,让出了一张永久牌自行车购买票.我赶紧去定点的自行车商行购买.不巧的是“缺货”,要过一段时间才有货.我一下子傻眼了.接待我的营业员是位 40来岁的大叔,他见我着急的样子,同情地说:“小阿弟,别急,我帮你们联系一下仓库,你将电话号码留下,到时通知你.”他安慰着我,在我看来仅仅是口头安慰而已,不会有什么希望的.谁料两天后,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他通知我去车行.我喜出望外地赶往车行.那位大叔领我去自行车摆放处,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映入眼帘.办好交款手续取车,那时,我的感激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回到家里,我给这辆永久牌自行车缝制了一个人造革的座椅套,每天美滋滋地骑着上下班,甭提多得意了.这辆车一直陪伴着我恋爱、结婚、生子,一直骑了10 多年.

其间,这辆永久牌自行车帮我救了很多急.有一次,妻子一觉醒来,已是 7点 50 分,离八点钟上班时间非常接近.若是如往常一样走着去上班, 肯定要迟到.妻子赶紧叫我骑车驮着她去单位. 那年头,上班迟到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我立马起床推车,用尽全力拼命踩,谢天谢地总算在上班铃响前进入厂子.

车子骑得时间长了,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的.有好几次,因为故障去修理,修车师傅边修车边翻着白眼说,老同志,不要太俭省了,这辆老坦克,早该退休了.你应该换一辆新车,换一种步伐前进.我佯装耳聋,没听见.

说实话,如今生活水准高了,荷包也鼓起来了,要换辆自行车,真的是毛毛雨,小事一桩.但我舍不得换,因为这辆车,浸淫着满满的父爱和我的青春往事.

括而言之,这篇文章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品牌往事和往事方面的品牌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品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养马岛往事
2002年,我回山东老家,养马岛,去参加外祖父的坟墓修缮活动 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坐快艇,飞鱼快艇,从大连到烟台,四个小时 同行的有我的一个表姐,我的一个朋友 风和日丽,海面上平静如织 快艇在海面上撒.

回首往事共和国不会忘记
写在前面如果说人的生命也有树木那样年轮的话,我有十二个纹理清晰并且近乎完整的圆儿是与铁道兵在祖国大地上修建的那些钢铁运输线凝结在一起的,这是生命与情感的凝结 十二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

回首往事章太炎不理细事等2篇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章太炎于1913年8月进京,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大加鞭挞,甚至不顾斯文,“破口大骂”,结果被袁世凯囚禁,在龙泉寺 被囚期间,章太.

几件往事
我生于上个世纪30 年代初期,今年85 岁 参加革命工作许多年,目前已退休在家 但有几件难以忘怀的事情,至今历历在目 给金日成将军找书桌金日成将军是原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青少年时代曾于吉林市敏文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