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基本原则类硕士论文范文 与拟态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以换头术新闻报道为例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主题:基本原则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5

拟态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以换头术新闻报道为例,该文是基本原则类硕士论文范文和换头术和试论拟态环境和新闻传播类论文怎么撰写.

基本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基本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杂志新闻传播期刊新闻传播杂志社新闻和传播杂志

提要:拟态环境(诸如新闻发布会等)下新闻信息来源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媒体和记者对其甄别、取舍、采信、传播应保持审慎严谨的科学态度,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坚守法律与*底线同时,抽丝剥茧,追本溯源;坚持独立,追求品格;从而保证拟态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客观与真实.

关键词:拟态环境新闻传播采编原则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同时也对媒体和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和驴杂交产生骡!”这是一个常识.但是,如果有人告诉记者:最新科学试验猿和猴杂交产生了“猿猴”.你能信吗?这样近乎天方夜谭的信息到底是科幻还是科技?是真学术还是伪科学?现实生活中许多似是而非的信息层出不穷,如“换头术”、“二氧化碳‘变’汽油”、“攻克癌症”等,它们的来源往往不是新闻的第一现场,而是通过新闻发布会这样的拟态环境传播出来的.本文试从“换头术”为例,对拟态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征以及新闻*底线进行一番探索.

一、“换头术”报道回顾

换头术,又称头移植、异体头身重建术.2017年11月17日英国《每日邮报》刊发关于头移植的最新报道①:意大利神经外科医生卡纳韦罗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地点是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晓平参与指导了这次手术.“全球首例!中国教授领导”的标识,立即引起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11月20日央视播出了《世界首例遗体“换头术”完成:手术在遗体上进行持续18小时》的报道.11月21日哈医大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任晓平改称:“换头术”并非手术,而是完成了“人类的第一例头移植外科模型”,西方的东西翻译过来被“过度解读”,这是媒体要的新闻效应!我们没有做“换头术”.但是,即便是“换头术”被更正为“手术模型”,依然也引来一片质疑之声.中国之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先后进行了相关的报道.直到11 月底,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洁夫批评此事“荒唐、可笑且违法,建议追究责任②”后,饱受争议的“换头术”风波才暂告平息.

二、“拟态环境”下的媒介立场与动机

回顾上述报道不难发现:“换头术”报道不是直接源自新闻本体,而是在人为控制下的“拟态环境”(两次新闻发布会).按照现行惯例,媒体受邀后指派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见面会、通气会等),主办方提供相关的信息,甚至视频或影像(一次传播),记者回来照样画瓢,直接发稿(二次传播),这样的新闻报道似乎并无不妥,无可厚非.

但是,“拟态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向人们提示的‘二手’环境.经由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后产生的‘拟态环境’和真实的事件存有差距”③.首先,“拟态环境”不是真正的新闻现场(如实验室、或手术室),记者无法亲身感知到新闻本体.其次,“拟态环境”中的真实并不是一定是事件的真相.因为记者从发布人(或发明者、研究者)那里看到、听到、收集到的信息都是经人取舍、修饰、咀嚼过的第二、三手资料,很可能因为“反射镜片”的不同而产生扭曲变形的“镜像”.如果发布人出于诚实的动机,这样的偏差或许会小一些.如果是出于某些商业利益或功利目的,这样扭曲和变形或将更加明显.如果发布人连起码的诚信也没有,凭空,借势炒作,那所谓的新闻真实和新闻价值就无从谈起了.第三,某些事实的成立是需要有“条件”限定的,缺乏“背景”和“语境”的真实会显得十分的单调和苍白.例如把二氧化碳“变”汽油,从纯理论、到实验室、再到工业生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就像某些化学反应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走向一样,有时同样的现象因角度不同会得出与事实完全相悖的结论.因此,在拟态环境下,媒体和记者对发布方供给的信息仍需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鉴别,审慎对待.

新闻报道真实客观的程度与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调查深度与广度成正比.调查越广泛,认识越充分,报道越客观.要在拟态环境下客观真实地完成新闻信息的“二次传播”,首先要从本质上厘清自身的原则、立场与报道动机:是否被某些利益绑架,成为发布人的工具或同谋?是否存在欺骗?是否触及最新科学前沿的思想,聆听不同的声音?是否出于公众利益而非炒作?是否属于有偿新闻或隐形广告?等等.

三、“拟态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底线

任晓平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记者的提问时说:“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我不是一个*学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包括医生在内的科技工作者没有*底线,不需要遵守职业操守.在现实生活中,某些行业少数人为某一己私利置社会公德于不顾而弄虚作假、招摇撞骗、欺世盗名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所谓的研究成果背后往往笼罩着影影绰绰的功利影子.即便是一向被人尊为救死扶伤的“天使”行业中甚至也不乏这样的事例.2017年4月20日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发表撤稿声明,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宣布撤回107篇发表于2012 年至2015 年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107篇论文全部和中国研究机构有关,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④

“*”和“道德”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道德强调的自律,是一种“内在的价值理想”;而*体现的是公共意志的约束,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新闻*是新闻事业整体、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等的总和.在医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对医学*也有很多的规定和约束.

如受试人的知情同意原则、控制风险原则、保护隐私原则.⑤国家和省级医学*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大医学*问题进行审查和指导.虽然不同的职业人群对职业*和职业道德的表达方式不同,内容有所侧重,适用范围不同,但是思想内涵、外延是完全重合的.换句话说,不同行业之间职业*的基本原则是相通相融的,如敬畏生命、尊重权利、遵守法纪、诚实守信等等.如果把当今社会生活有的价值观比作是一棵“常青树”,而每个行业的职业道德与*架构只是这棵常青树上的一个枝丫.任何执业者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主动采取的社会行为,都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和职业道德、社会*的约束.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拟态环境”下媒体和记者还原事实、逼近真相的难度要比有第一现场的新闻报道难得多.“真实详尽有见地的日常报道,需要同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使报道不孤立——仅仅是真实报道事实已经不够了,如今有必要报道‘有关事实的真相’.”⑥因此,“拟态环境”下媒体和记者更应强调“尊重共同的价值观、准则规约和安排”⑦ .遵守法规,尊重生命,守住底线.在这样的语境下,记者就能对“换头术”中有关“实验室解剖与临床手术”、“人尸换头”、“遗体与活体”等诸多疑问做出一个最基本的判断.

要确保拟态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客观真实,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独立.见风是雨,囫囵吞枣;不懂装懂,生搬硬抄,是记者采访功力不足、作风不实的一种表现.当大小媒体被“换头术”搅旺虚火之时,哈医大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当事人却突然改口:“换头术”只是手术模型;手术“成功”不如说“完成”,手术什么时候做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否定,让信奉拿来主义的记者们猝不提防,被重重地打了脸.盲目跟风炒作,追名逐利.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写什么.结果往往会被人牵着鼻子走,误入泥淖.

新闻自由品格,而品格源自独立.这是新闻记者的一种修养与情操,也是新闻媒介的一种品德与自律.在拟态环境下,媒体和记者保持在人格、思维、观点和方法上的“慎独”尤其难能可贵.不轻信、不偏信、不迷信、不虚妄、不贪利、不炒作,防止人云亦云、以偏概全,避免虚假夸大、以讹传讹.谨防被人利用操纵.如果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弄虚作假,胡编乱造;或利用自己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则越过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坚持诚信.“诚实的报道不应该从不诚实的行为开始.”在“拟态环境”下,媒体和记者必须有一种高度的职业敬畏,诚实地对待信息来源,尊重新闻事实.

始终保持冷静、平衡、中立的态度,理性、审慎地处置、采信、取舍、传播发布方提供的基本信息,追本溯源,去伪存真;做到不任意曲解事实,有失偏颇;也不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不卷入争论;不做裁判者;客观地报道事实;从总体上和本质上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新闻信息真实可靠.

崇尚科学.在“拟态环境”下的新闻发布往往呈现出权威的“高大上”阵容,或是专家、官员,或是名人、名嘴;但是,任何“权威”观点都要接受事实的检验;任何迷信都经不起科学的质疑与实验!而检验的“试金石”就是最基本的科学原理.

很多情况下,与真相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超越了记者既有的知识范畴.“内行”可以轻易地以“太专业”为由将“外行”拒之“专业”的门外,或加以敷衍、糊弄或搪塞.退一步说,即使记者被允许进入第一现场,身临其境,也很难凭个人感官和认知能力直接辨识其真伪.但是,科学给予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向,也给予人们批判的力量.运用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原理或方法,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规律,从“存疑”出发,大胆“质疑”,科学“释疑”,记者就能在尊崇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实现对基本事实的“再认识”,找到新闻传播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证据未获,怀疑不止!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新闻失实(偏颇、曲解)、新闻现象的发生.在“换头术”当事人回应媒体质疑之后,许多媒体和记者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其扑所迷离的相关信息仍刨根挖底,穷追不止,完成了对“换头术”真相的求证与追问,从而将最完整、最客观的信息呈现在公众的面前.如《“换头术”被更正仍被质疑》、《“换头术”逾越*底线应贴永久封条》、《换头术靠谱吗?带你去主刀医生任晓平实验室》等等.

讲究平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史家治学的观点,新闻要经得住科学与历史的考验,要对事实负责、对受众负责、对后果负责,同样也要秉承和借鉴这样的精神.

“真正的新闻是用尽量多的角度和视点报道新闻,而宣传往往是只用一个观点报道新闻.”⑧ 只有把被报道的事与物放置在更加宽广的社会背景和时空坐标中加以考量,才能确保拟态环境下新闻的真实性.

“编辑记者是公共信息的把关人,有责任负责新闻的可信性、平衡性和客观性,如果出现了信息的不平衡,就破坏了新闻媒体应有的范式:诚实和准确.”⑨跳出“现场”,观察“现象”,是避免拟态环境下新闻失衡失实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拟态环境之外,记者可以借助科学方法或外援的科技智囊,充分接近最新科学思想,通过信息比对与历史观照,引入第三方观点,为准确认知拟态环境下新闻现象打开另一个维度.如央视播出的“换头术”的新闻中就引用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岳教授的采访:“换头最重要的不是血管、肌肉的移植、修复,而最重要的难点是神经的修复,也就是说离断的神经怎样让它联接起来,所以,在探讨换头术之前,应该先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我们在神经离断后的修复有了突破性足够的进展.至于在尸体上做的解剖叫手术,可能有误导的嫌疑,让人错误地以为在尸体上的解剖今后就可以在活体上进行,我觉得这个是不成立.⑩这样的“平衡”使得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完整和客观.

注释:

①We’ve got ahead of our?selves: Surgeon who carried out’world’s first head transplant’DENIES it was a success afterItalian doctor claimed operationon a LIVE patient was’immi?nent’.

②孔令晗《黄洁夫:“换头术”这个很丑的第一不要也罢》2017-12-02 北京青年报.

③戴永明编著《传播法规与*》P.203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④《107篇中国医学论文涉嫌被撤》http://news. sina.com.cn/c/2017-04-23/doc-ifyep?nea4668140.shtml.

⑤国家卫计委《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审查办法》.

⑥[美]罗恩·史密斯著李青藜译《新闻道德评价》P.54新华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⑦戴永明编著《传播法规与*》P.207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⑧李彬王君超主编《媒介二十五讲》P153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⑨李彬王君超主编《媒介二十五讲》P149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⑩《世界首例遗体“换头术”完成》http: //www. sohu. com/a/205564519_123753? _f等于in?dex_news_5.

(作者单位:绍兴广播电视台)

此文评论,这是一篇关于经典基本原则专业范文可作为换头术和试论拟态环境和新闻传播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基本原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趋势
摘 要 伴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一个属于自媒体的传播时代来临 自媒体凭借新闻传播渠道的开放性、个体表达的自由性大放光彩 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主要是在简要阐述自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如何坚持客观性原则以反对天价彩礼报道为例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受众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产生的影响力也更广泛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的体裁、形式、载体,以及受众的阅读习惯都发生.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
郝姝【摘要】针对在当代新媒体视觉下如何促进新闻写作语言的视觉化分析,首先从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的现状入手,阐述了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存在的问题新闻写作格式单一、新闻细节不够独特、新闻写作语言不灵活 其次通.

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变
【摘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逐渐融合,推动了新一轮传媒业态的重构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媒介融合时代下报纸、微信和微博……平台发布的内容的特点,探讨媒体报道方式的变化 【关键词】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