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学科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2019-2019中国影视学科考察报告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学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1

2019-2019中国影视学科考察报告,本文是学科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跟2016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学科论文参考文献:

学科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医学开题报告范文论文开题报告ppt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一、 学科历史描述

影视作为学科研究对象并不早,因为影视艺术是晚近才出现的,由于产生在19世纪末叶的电影和20世纪才产生的电视,因此影视几乎是所有艺术学科类别中最为后起的学科,但适应时展又成长迅速而亮眼.由于仅仅100余年历史,早起的电影和后来的电视艺术研究零散而注重创作实践.成为研究和学术人才培养,主要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广播电视艺术的学科建设,也基于电视从1958年开端,培养人才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总之,影视学科基础也相对靠后而薄弱.

但影视学科发展的特点是后发而高涨、迅速而成型.相比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建立,学科理论和学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局限于少数机构.1949年以前,在早期的电影教育中,30年代金陵大学的孙明经教授是主要开拓者,从记录开始的研究和实践,开创了中国电影研究的初始阶段.但电影学科以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电影学院为主要依托,几乎是单一性的存在,直到80年代,才开始建设扩展规模化的多样电影学科;广电也是以当时北京广播学院为唯一本科院校,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才开始发展.长期以来,影视分立,学科建制极少,学科局面的拓展也就从80年代才开始加速.重要的节点是1983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开设综合性高校的“影视艺术与技术”专业,开启了影视并重、综合性院校开设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历史.随之,全国不同院校开始慢慢涉足影视专业,影视学科的建设也跨入超越艺术专业院校独有的新阶段.全国最早设立电影博士点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培养了第一批电影学博士生,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批准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北京广播学院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影视学科建制进入博士学术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在2011年以前,艺术尚未成为艺术学门类,依附于文学类别中的影视学科点寥寥可数.2011年艺术成为独立门类后,归并为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是下属二级学科数量最为多样的一级学科.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时,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自愿报名参加的学科中,包括博士和硕士点学科共22家,但2017年第四轮评估则增加到52家,还有未曾报名参评的学科,至于影视专业点则还更多数倍.随着2017年新的一批学科一级博士点、硕士点的增设,可以预期影视学科的规模将更为扩大.最新的一个聚焦点可以看出影视学科点理论研究的地位:2017年人大复印资料发布此前3年的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高转载学者50 0余人中,艺术领域入选共18人,其中影视学者就占到了2/3.

影视学科学术研究主要依赖于研究机构和队伍.在目前的中国影视学科的布局中.依然形成如下的基本格局.首先是重要的综合性的大学所支撑的影视文化与影视艺术理论研究,这包括在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大等相关的高校,学理性的研究走在学科前沿,有一批出色的影视研究学者汇集.第二类是专业性的影视艺术专业学校,主要是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作为标志性的学校,是以电影或者广电全学科的培养人才和学科研究作为特色,北京电影学院从中国第一家电影专业院校的电影全学科建制,到后来的理论研究,为其他高校所难以替代,中国传媒大学在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建制,包括创作编导、表演、播音主持等等的研究,也占有广电艺术研究的主力地位,相关的专业院校建制也多以模仿这两所学校学科建制而发展.第三方面生力军,是综合性的艺术专业院校的戏剧影视学科,如中国美术学院中的影视动画学科等,与理工农医等高校设立的影视专业,他们往往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从相关的教育科学、中文学科或者是计算机学科,或者是传媒学科特色伸展而出影像创造的学科.此外,还有一方面生力军,是越来越庞大的职业类影视院校,包括山西传媒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等,他们适合自身的原有学校特点结合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培养,是一批人数庞大、也构成了影视学科建设中最基础的一方面力量.作为学科研究,还有专业性研究机构的学科也不可忽视,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影视研究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也是研究理论专家汇聚所在.

当然.在学科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依然是少数几所综合性大学为核心的专业性的影视院校,专业性与理论人才汇集,聚焦了重要的学科点知识深厚的学者们.这些学科院校基本是在影视艺术史论、影视艺术美学、影视艺术理论与批评、影视艺术与新媒体的结合、影视艺术在具体的创作领域包括编、导、演、摄、录、美等多方面理论性的研究,加上实际的操作研究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影视院校最顶尖的学术力量,也形成学科研究标杆.此外,中国影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同的院校和影视业界的结合十分紧密,各地的院校和自身地域的优势结合比较,或者和电视台、影视机构、传媒机构构成了明显的相互需要、促发借鉴力量,以及输出人才就业结合的一种体制.在影视学科的发展中,一个明显的趋向就是研究队伍日渐庞大,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一级影视学会的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从以前的研究人员不到百人到目前超过千人的会员队伍,显示了学科发展的高速状况.影视学科水平在逐渐积累,尤其是艺术作为门类后,影视学科的发展速度加快.但显然,着眼高端的学理性的智库型的学科培养要求,目前影视学科还不太适应实际需要.在现有的影视艺术学科的博士点作为主要标志的学科队伍之中,情况也参差不齐.电影学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是以理论史论研究和文化传播研究为专长,他们探索出中国综合性高校影视学科结合、史论结合与社会文化结合的特色,拥有国家的中国电影史国家精品课程,中国电视国家精品课程,以及作为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中国电影史首席专家所在学科,具有理论研究的独特地位.尤其是培养的博士人才在各大高校获得很好的声誉,而培养的毕业生在中国重要的影视机构中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从策划到创作的出色的角色.北京电影学院依然在电影学科领域的从创作理论研究和到创作实践操作上独有优势而不可替代的地位,毕业生在创作上占据中国电影作品创作的大半壁江山,获奖频频,也为自己的学术理论研究提供了最切近的基础.北京电影学院提出的建立新学派的构想,也为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和电影格局的拓展开辟了思路.中国传媒大学在电视艺术文化传播,尤其是电视艺术学的研究上独树一帜,他们为中国电视艺术多门类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确立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的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方面成为这一领域全国的标杆.此外的一些影视博士点单位如上海大学、中国美院、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影视专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影视系等等,也都在自己的影视学的学科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确定了各有侧重的研究重点.到目前为止.中国影视理论的和学科建制的基本格局已经确定.随着2017年更大规模的学科点扩展,影视学科的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变化,不能忽视的是,影视学科不断适应学术发展的现实拓宽研究范畴,尤其是和新媒体研究的结合更成为一种趋势.在DV发展,尤其是在AI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各个学校都开始朝着前沿方向探索,可以预期,将会带来中国影视学科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新的拓展与突破.

二、 学科依存社会背景

学科是以学术人才和学术研究水平作为支撑的.影视学科随着影视事业发展和产业规模扩大,学科构成也更为宽广.影视学科包括了创作的多重部分研究(表演、导演、录音、美术、摄影等),历史研究,批评与评论研究,产业性状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影视传播研究,影视管理研究,影视政策研究等等,而电影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分类研究与综合性研究也各自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其中还包括特异性构成的研究,如播音主持、动画等研究,形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科研究体系.

目前中国的影视学科的发展态势良好,这是学科研究和发展态势的重要基础,也是影视学科研究水平和培养人才给予社会的奉献体现.按照国家发布的数据,影视业的大国格局令人欣喜,已经具备广播影视大国格局,正向强国迈进.首先是形成具有较强传播力影响力的现代传媒体系.以国家队作为骨干,包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视台在内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78个,还涌现了一批新型融媒体.外宣旗舰媒体建设加快推进,2016年底中国国际电视台正式开播以来,逐步构建起包括6个电视频道、3个海外分台、1个新媒体业务集群在内的多语种、多渠道、多终端全媒体业务框架;电视台进一步扩大全球网络覆盖,2016年对全球重大事件到达率达97%.同时形成规模庞大的内容制作生产体系.2016年,全国制作广播节目771万小时、电视节目352万小时;生产电影故事片772部,国产电视剧334部14912集,电视动画片近12万分钟;电视纪录片产量超过1万小时.电视剧动画片、电影故事片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推出了一大批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电影《建军大业》《战狼2》等树立了主流影片创作新的标杆,《战狼2》票房超过56亿元;《平凡的世界》《鸡毛飞上天》等一批电视剧广受观众好评;《中国诗词大会》《开讲啦》《朗读者》等一大批文化类、公益类创新的节目点亮了电视荧屏.中国已经建成覆盖广泛的现代传输发行覆盖体系,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混合覆盖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37%、98.88%.中国电影银幕总数到目前已达4.9万块,居世界第一.2016年全国城市影院观影人次达13.72亿,并且在2017年保持增长的态势.在培育了结构完善的产业体系上,电影制片创投单位超过2000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14389家,上市企业达到了69家.

2016年,国家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5039.77亿元,比2012年的3268.46亿元增长了54.19%;电影票房2016年达到了492.83亿元,比2012年170.73亿增幅达到了188.66%,2017年在上年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两位数的上升,截至2017年11月初已经达到2016年全年的票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5年来,中国电影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国家主管机构认为中国电影涌现出像《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狼图腾》《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战狼2》等一批“三性统一”、两个效益俱佳的优秀影片.从2012年到2016年,城市影院银幕数从2012年只有1.3万块快速增长到了4.9万块,实现了270%的增幅.2012年城市影院的观影人次只有4.66亿,而2 016 年底观影人次达到了13.72亿,增幅达到了194%.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占据市场总量的48.46%.2015年*占据了62.82%.2016年占据了58.33%.相关数据都在证明,从发展指标、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中国已经成为民族电影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在电视产业方面,2016—2017年中国电视艺术生产延续发展,2016年,全国各频道共播出国产电视剧22.72万部,总计688.64万集,比2015年部数减少0.6万部,集数增加2.12万集.全年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共334部、14912集,同比减少60部、1628集,中国电视剧制作生产逐渐回归理性.在数量稳中有降的同时,电视剧质量总体提升.

中国电视剧身处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局,呈一幅创新性、多样性文化创造时代图景.从创作生产角度来看,电视剧产量基本保持稳定,类型更加丰富多元,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目表现突出,公检法题材电视剧场座热情高涨,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引发社会热议,曾经风靡一时的穿越剧、戏说剧,在政府良性引导下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播出方面,深受互联网的大力影响,电视剧播出模式更加灵活,“先网后台”播出方式日趋流行.然而,稳中有健的中国电视剧产业也面临一些困境,在学界引发热议.IP改编剧轮番上映,然而收效远不如预期;明星片酬疯涨,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收视数据频繁,引发行业集体抵制;评价体系不健全,电视剧行业期待有序发展等.2016—2017年,中国电视剧行业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了调整与相应改变.

三、 学科变化受制环境分析

近年来中国电影学科的发展,显然又有新的跃进.受制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学科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媒体的变化、产业的变化、创作潮流的变化以及人才培养的变化等等之间,构成了多重关系而影响着学科发展的路径与状态.

(一)近年来的电影学科受制于电影创作市场的变化而导致学科的研究趋向的变化.在早期,注重于内容的研究,包括电影和社会、电影和时代思潮、电影和现实表现、电影的审美艺术变化等等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从21世纪以来电影市场化的转型扩展,电影理论的研究的偏向,学科发展的偏向,也明显的扩大了对于现实与市场文化状况的研究,并且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如何使电影适应现实的发展,尤其是适应产业的发展,介入大数据的出现以及量化的研究,成为这个学科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但随之导致显然逐渐减弱对于审美研究的趋向.所以在一定的时期,学术理论研究的学科性的基础研究略有简化.近几年来这一趋势得到扭转,除产业化的研究理应作为基础而不是全部的重点被再认识外,主要是人们更加明白理论的研究不跟上去,艺术研究的缺憾带来创作上一味的跟随市场,紧跟潮流的变化而缺少更高端的主心骨的引领作用.这几年的学科发展,尤其是新培养的一些学科博士们,更多的重视或者说回到了基础的史论研究、文化研究和理论逻辑的建构中.对于中国电影史的一些疑难缺失,过去忽略避讳的被意识形态的政治在一定时期所遮蔽的研究,开始得到新的拓展.一些细部的注重沉浸式的细化研究越来越多,构成了学科研究新的景观.相信随着“新时代”创作和研究局面的到来,对于电影基础理论、电影艺术、审美价值的研究将得到加强.对于电影学术文化研究缺憾也会得到弥补,尤其是对于电影和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导致电影审美趋向与潮流变化的研究将会得到强化.

(二)影视学科近年的发展也受到2016到2017年的学科大调整评估等等因素的影响.从2016年开始新的对于学科的调整,从211到985进而转入“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转折之中,和其他学科一样,影视学科也在这一轮双一流的建设之中开始进行本身的调整.关于双一流学科建设所波及的艺术教育状况的变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5年8月18日,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总体方案》,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支持举措和组织实施等做出了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好《总体方案》,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定位于《总体方案》的操作实施性文件,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对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管理方式、组织实施等做出具体规定.为此,全国高校都进入了高速跑步阶段.这一年恰好是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申报年,采取的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必须一起申报,带来了显然的震荡,许多高校都改变了申报学科点时争先恐后建学科点的方式,开始主动削减条件不好的学科点以免评估难看.

双一流建设带来近年来各地政府和高校的新举措,包括广东、浙江、安徽、福建和河南等省相继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北京市在2016年启动了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各省的政策和扶持重点都略有差异,但是基本重点都放在了高端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上,广东投入了13 0亿建设;福建是对3所高水平大学每年投入2.8亿,而北京的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预计未来5年建设20个高精尖中心,每年每个中心给予5000万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这意味着北京未来5年每年对这2 0个高精尖中心的投入将在10亿到2 0亿之间,论投入程度毫不逊色于广东、上海,并且北京还明确要求不低于70%的经费用于人员经费(50%用于国外人才引进、20%用于京外人才引进),而上海此次的学科建设中人才引进也是重要一环,以高峰高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开始行动,建设21个I类高峰学科中就有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与舞蹈学科和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科.北京市的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包括了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与北京电影学院的艺术类高精尖创新中心.未来几年高端人才的争夺战将会更加激烈.

(三)影视学科的变化也很大程度上和时代所发展的新媒体等上升产生的影响,还有对于影视介入融媒体的趋向等等,都导致了影视学科发展的新的趋向.实际上新媒体是在技术上影响学科发展的基础.也影响大众对于影视新的认知、欣赏的途径,这些都导致了学科发展产生新的变化.在数码科技的影响下,影视学科所依存的胶片创作消亡后,新的技术上的变化有了极大区别,胶片摄影的消亡与数字摄像机的出现,各式各样便于大众掌握的影像,从DV到手机多功能的实现,都给影视教学造成了很大的便利,也同时带来很大的冲击.微电影的产生就是其典型的发展.各个学校的学生在微电影创作上自主地掌握相关的拍摄,技术已经不成为以往那么严守专业规则的限制.尽管目前看来主流专业的大影像的创作,依然和微电影的学生创作有比较大的差异.但实际上,无论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还是教学的培养上,以及教学的实践与学生创作的作品呈现,DV创作的微电影越来越风起云涌,并且成为了解影视、深入探索影视的重要基础.融微电影和数字技术,包括传播途径和接受的途径,以及人们认知都引向的新的认识层面.为此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也相应改变.还有,近年对于网络和网络艺术、网络影像的研究,使得影视艺术和传播又产生了极大的关联关系.无形中影视艺术的研究和传播的研究都有更大的融合.无论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的课题、国家新闻出版的课题、国家社科基金的课题,一直到各省区的社科研究课题,网络数字艺术的研究都日渐成为一大门类.一些学者也专力于此类的研究,并且产生了促发影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网络影像、网络艺术和网络影像的传播研究已经蔚为大观.一些研究机构学校对于影视发展的拓展,从网络入手也成为一个相对的共识,影视研究越来越不能离开网络,因为从电影的售票系统、大数据的统计、对于生产的关系等都与网络相关,学科研究对于影视和网络之间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样化和深入.

四、 影视学科理论研究的关注问题

截至2017年为止的中国电影电视的学科发展,有几个方面具有突出的成绩.

首先是对于中国影视历史的梳理有了更为深入的表现,尤其在中国电影历史的早期阶段的梳理弥补了研究的缺憾.越来越多年轻的研究者深入到历史史料深处做专题性研究,对于早期中国电影的形态、产生的机构、处在的城市所生长发展的情况、早期电影院的状况等历史来由进行细致研究.尤其是早期电影人的发展和创作的细枝末节历史探讨,包括对于早期重要的制片创作和厂商研究,甚至包括他们家庭的账户等等的数据分析,为中国电影史迹的搜索开拓了新鲜的领域.对于中国电影历史书写的典型环节研究中,比如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有无怀疑和考证思考分析,论辩双方都很理性的来探究,究竟《定军山》有还是没有,否定是否有足够的证据等等的探索,激发起人们对于历史研究的深度认识.同样也包括对于香港第一部电影到底是《庄子试妻》还是《偷烧鸭》的争议辩驳,引发了包括对于研究方法的辨析,都具有创新性的意义.对于抗战电影这一过去研究和认知都很少领域的拓展,越来越越重视大后方电影的研究,以及人们试探着对于满映电影的性质等等研究,都激起研究的波澜,也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此外对于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的认知,对于所谓左翼电影和新兴电影名称的改变,对于30年代软硬电影之间的论争的分析,也都有许多新鲜的成果.

在中国电影类型研究中,过去传统的借鉴好莱坞的电影类型来简单套用,甚至以为全部电影创作的原理只有符合类型原则,才能创作出中国电影的认知的观念受到了质疑.一方面人们对于好莱坞电影的类型,以及各国的不同类型,以及中国电影的类型的得失的研究,都有新鲜的认识.另一方面,人们对于中国电影是不是要以西方电影的类型来作为规则指导和创作提出疑问.事实上,换一个国度,文化传统的差异会导致对类型的遵守产生比较大的区别.也许商业上借鉴必须有类型,是因为类型是对既有的商业电影在现实中的实现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于遵守一定的规则来把握电影的叙事的走向研究的框架.但是,类型套用到不同国度,除了文化差异之外,叙事和观众心理接受的差别也必然是有差异甚至差别很大.因此,类型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部法理.同时,创造自己的类型研究,适应中国文化和中国叙事接受,以及中国人接受的心理,都成为新的认识.2016年中国较大动静是不同单位邀请好莱坞重要的电影人来内地讲学,他们对于编剧理论的重视也更加具有广泛的影响.应当承认,成功的创作类型分析既包括类型理论,更重要的是包括对生活的认知和艺术表达手法的把握,以及如何使得叙事形成自身的文脉和逻辑,好莱坞的诸位编剧大家所带来的经验,给予青年的读者和观众很大的影响,也给中国的评论界理论界带来很大的冲击.认识到剧作观念的工业化认知和续作理论的缺乏,以及编剧缺少规范,是影响和制约中国电影创作,乃至于中国电影学科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但是如何找到中国电影的编剧和叙事的脉络,却又成为人们理论上升华思考的方向:不能没有一定的编剧法则,编剧训练需要一种新的思维,也是由此判断创作文脉合理与否重要的方面;同时,创作又未必是一统规则,某种规则的总结是不是一定适应所有的类型的创作是一个疑问,艺术的创作不见得是固化的承袭,有规则的制约也需要创新的探索也成为学科发展中论证的辨析对象.类型理论牵扯到编剧理论,史论*创作需要超越陈俗创作的艺术创造认识,是人们开始掂量的话题,在这一方面2016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典型表现就是对于中国青春片烂俗套路的叙述方法的批评.这一批评的基础上又导致人们对于电影创作叙事理论更深入的了解.

改变了单一性的产业研究的偏颇.在中国电影的学科建设中,产业学科的认识慢慢成为气候,曾经一段时间理论家都多以产业数据的多少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重要的依据,这固然形成了从形而上的研究向具象的研究拓展的好局面,但是产业研究的深入,却未必适宜电影创作的本质,一种局限于商业市场的获取标准显然有其局限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必须要有对于产业数据的分析和判断作为基础,但是电影理论研究却又必须超出而高于产业的理性分析,这才是理论应该有的气度.所以从必要的转向产业研究的数据佐证认同,到透过数据或者用大数据来深入分析电影产业的理论认知,和更为回归电影人本艺术与社会现象的认知,就成为这一年这一领域进展的重要方面.对于电影产业的认知也更多会折射到理论研究和业界的紧密联系上.这几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书籍,与年度的电影产业年鉴,以及各个机构多本电影艺术学年鉴的出现,正是呈现出中国电影全面认知的面貌.显然,电影研究需要丰富性,没有产业年度的全面认知,没有对数据的展开和评判,电影理论的认知就容易脱离开现实;但仅仅是限于产业数据的运用,没有对于电影的本质性的艺术生产的认知,也同样是不健全.所以,这几年并存的电影产业年鉴与电影艺术年鉴的出现,证明研究者在全面理解电影的认知上有了更丰富的体现.

再有,对于中国电影避不开的话题是对于好莱坞的创作的认知,也开始日渐深入.过去对于好莱坞研究,更多地是从模仿学习入手,到后来将之作为竞争对手和吸纳合作的对象,一直到现在,好莱坞的许多经验借鉴,由好莱坞扩展国内市场的现实对策,以及在向外拓展世界市场的认知,也慢慢有了新的共识.电影学科研究中,人们看到好莱坞创作有它自身非常突出的成就,无论从产业经济、文化的构成、传播形态、还有技术上的优势,都是值得学习和肯定的.因此,中国电影似乎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借鉴学习,并且与好莱坞同舞台竞争的一个大场域.这里的对应恰好是好莱坞把中国电影当成重要的世界市场.美国电影的不断扩展数量,是在中国电影内地获得成就才能证明最大的收益相关联.同样,中国电影对好莱坞的借鉴也是全面性进行.由此已经形成学习和借鉴好莱坞,即使为了作为对手要防止好莱坞对于中国电影的全面侵袭,也要合作好以提升中国电影的水平.事实上,在理论上认知和学习好莱坞,包括借鉴香港、日本、韩国电影的经验来确定市场主动权,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同时人们也发现中国电影有很大的包容性,借鉴学习之后,自身的创造和某种程度的超越,也成为中国电影出色的特点.在对好莱坞这个对象的学习研究中,理论界也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其自有长短处.跨越了国度的好莱坞,它的长短处更需要的辨别.因此,在学习好莱坞创作的过程中要从技术上和类型上,从近年续集片的不断拓展上,包括对于他的魔幻、玄幻片得到年轻人欢迎因素上,认真地研究和学习,并且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成绩显著.可以说学科研究的这一路径,即借助好莱坞的学习与合作,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商业的几乎同一个水平线上.随之,理论界也更多的深入认识好莱坞创作的内涵,它本身的对人情感和对年轻人内心的抓取方面,值得中国电影更为关注.目前中国电影理论界更突出了一个观念:好莱坞是一个庞大帝国,国家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等整体聚合投射在一个对外输出的文化产品上.因此中国也应该在自身的更悠远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上,中国人现有的情感的表现上,慢慢确立好技术基础上的文化的积淀,和文化的心脉深度表现,由此树立中国电影文化的自信.

此外,随着对中国电影市场认知的深入,倡导艺术创作的研究意识也开始深入.中国电影从21世纪初开始进入市场化,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规律把握这一转型,使得中国电影经过阵痛之后,全面性的和市场结合,促使了电影产业的丰富性发展.十年来既有一点起伏波折,但中国电影的市场一直在高歌猛进.数据都证明中国电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和第一多的银幕数,或迟或早将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在不断的推动市场和容忍市场上,不同议论交锋也不断给予警醒提示.学者研究认知到获取市场其实是为了扩大市场,而更重要的是要超越市场,让电影的市场为电影文化产品而服务.这一认知越来越得到了学界的理解.而重要的是对于中国电影艺术创作重要性认识问题,也得到了许多理论家的认同.中国电影独特的现象,是凸显出持续有“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矛盾现象,这后面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在研究得到更为高度的警觉.不能得到市场欢迎的电影包括了质量低劣的鱼龙混杂对象,也包括艺术创作的精致作品市场失意的现实.由此研究者有的甚至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狄更斯疑问来表达,前者是指电影市场的兴旺,都认为整个电影的市场无疑最好,但相比而言,电影艺术却未必是最好的呈现.这一认知也许有情绪化因素,但有利于警觉对于市场的唯一性的依赖,而加强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文化的传统的研究追求.在这里,关于中国电影艺术学派的呼声正是一种期盼,而2016年开始实施全国艺术电影院线联盟的设立,都是基于此的一种证明.实际上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些艺术上特色鲜明的作品,无论从《钢的琴》一直到2016年的《路边野餐》和《长江图》等等,带来关注个性化艺术影像的研究.同时新的一批年轻人也慢慢的以自身的独特的艺术创作,不顾及市场和商业的大众趣味,而是为中国电影留下了一批有特色的影片.在对于艺术电影的呼唤和重新认知中,技术上对于传统中国老电影的修复和由此带来的老电影、优秀电影的鉴赏活动,也得到了年轻人的关注.

中国电视剧艺术研究已经形成自身的特点,纵览2016-2017年的中国电视领域的学术成果、理论创新和现象问题可以发现,中国电视剧在类型创作、播出模式、理论研究等方面呈现为多元发展的倾向,对此的研究日渐增多.分类型电视剧艺术研究已经形成规模,同时也存在I P改编剧收视率下降、明星片酬疯涨与收视率频繁等乱象,这亟待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加强自律、怀揣“工匠精神”创作优秀电视剧作品,也需要政府出台中国电视剧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整治中国电视剧市场乱象,并进一步加强健全我国大众文化评价体系,以促进电视剧行业的有序发展.

近年研究者关注电视剧在自身精品创作的不足,观众流失的趋向和剧网之间关系的涨落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们发现曾经成为日常娱乐生活中的主要传媒独享的电视,还一度被认为将取代广播和电影,却自身进入了某种生存忧虑的年代.在互联网时代,电视台已经感受到极大的冲击,为了生存的招数探索也有限,主要在吸引大众的综艺和电视剧上,近年耍尽了各种花招.比如综艺节目,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电视自身生死的一种对象,各个电视台想出各种花招来拉动收视,从歌唱类栏目到亲子真人秀活动,不一而足.当下的婚恋栏目从女选男到男选女,再到金星主持的家庭为孩子选配偶,绞尽脑汁的期望别开生面.每一种“突破”都会带来模仿不断.为了市场的生存,有些电视机构已经在功利的路上越来越停不下脚步.但收效如何却似乎多是事与愿违.外在的网络世界无疑是重要影响,内在的追求方式的单一,也是影响所在.但似乎取巧的招数不多,而值得思考的还在于,一味以市场取舍和俯就、追逐的路径是不是能改变境况,还是适得其反?试图别开生面的各种努力,都是为了维持或者扩展电视的生命力,但是不是只能极力拉拢屈就受众的娱乐欲求?实际上效果是越来越难以取得以往惊人收视的电视,许多栏目在费心揣摩市场后都有黔驴技穷的感觉,留下的似乎难以实现的夺取收视率的.市场到底如何具有魔力来支配文化产品,而操作机构为什么要不遗余力的去追逐,于是一个似乎成功的栏目接着就是成批出现的为了市场的仿效作品,已经成为电视的痼疾.自然,电视剧是另外一个举足轻重的领域,一种题材在收视上得到关注,接着的投拍就接续不断,若干年来观众已经迎接过现实题材的关于婆媳大战、姐妹相争、兄弟携手等等的潮流,年代戏出来于是一批批的民国故事就接踵而至,几乎一个路数.古装戏自然没有断过,而后来的玄幻、魔幻带来的潮流,又是一个争相仿造的对象,乃至于一段时间穿越几乎快成为各个时代电视剧的法宝.而青春剧以来就遍地都是装嫩的女生和无处不在的小鲜肉,换了谍战剧潮流兴旺后,到处都是潜伏的敌我双方的角逐场,中统军统带上日寇混杂一片的情形也成为时髦.潮流总是堆积,人们的都想赶上市场热门,于是电视荧屏总是在一波一波的重现中赶潮,让观众看到只有习惯仿照而没有独特个性独创能形成差异性存在.到底是什么因素让文化成为被潮流摆弄的对象,而文化的价值有如何成为动荡不安的对象?显然市场成为唯一攫取时,多样化的文化特色就很快被覆盖,市面也就一波一波的来潮而令人可惜.研究者认为适应市场调试创作是不能忽略的对策,但只以牟利为本则偏离了艺术创作的本务已经是误区,揣测盈利目标争相不顾底线的去“创造”作品,则是对艺术创作的侮辱.当下电视剧有不少好作品,精心谋划,以工匠精神来细细锻造.无论是《北平无战事》还是《琅琊榜》等等好剧,都在于在内容和形式上独特开创,以内涵和人物关系的扎实逻辑来赢得人心.而前数年曾经喧嚣一时的抗日神剧,似乎也在寻求巧妙,但显然无根底的臆想出奇的花招,在本质上为了市场盈利,浮泛的猎奇让创作既没有历史与事实的根底,又失去了内容的魂魄,无根无魂的创作再渐成潮流趋之若鹜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人心不古道德沦陷的可怕趋向.事实上,在毫无节制的臆想何种奇功可以取悦市场,而忘却了事实和历史人心的时候,文化的堕落就在一些创作机构中蔓延,文化也就荡然无存.尽管整肃过后打击清理了抗日“神剧”,但如果不解决创作精神和文化守则问题,则难免还出现神剧一般的其他类型的整体编造之神、异想天开之剧、市场趋利之出格、人性荒诞之拼凑的现象.防范之要,首先需要坚守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力.影视剧是国民视觉文化的重要观赏对象,它不是简单的娱乐工具,而是文化习染的领地,看待历史、管窥现实的直观对象,文化景观的高下是判断影视剧好坏的基础,牟取暴利不能成为影视剧创作的出发点,舍此,创作可能丢弃基础而沦为一般利益求取商品.实际上影视剧自身创作的追求就是文化的显现,而观赏喜好也是众多剧作培育的结果,由此而论,坚守文化的剧作是关乎国民精神素养的培育对象,国家的政策把控和监测,机构自身的自检和自律,受众批评和审查都是必要的环节.具体到创作上,基于历史真实的艺术表现而不是想象的虚无满足,基于人性真实的情感逻辑而不是偏斜的谋求利益的市场逻辑,基于生活基础的根芽创造而不是凭空捏造的肆无忌惮,基于精神之魂人格需要的追求而不是商业需要的无聊出格,等等都是需要倡导的原则.

曾几何时,独领的电视时代在似乎逐渐淡去,那时电视还以要替代电影的新传播形态,在经历了一部剧、一个深度新闻、一场电视歌会就轰动而万人空巷的时代,变成了生存和影响力令人忧心忡忡的对象.前后环顾不免恓惶:电影依旧占据文化潮头,互联网却已经蚕食领地,青年的视野跳过电视去二次元,而文化人却总在批评荧屏无聊走向,系统内跳槽的愈演愈烈,市场和广告风向标却越来越冷酷无情,以至于电视的坚守居然显得有些悲壮,而开机都成为负担奢望.

无疑只是钟爱才要叩问问题,视而不见绝不是良策.在眼光瞩目于电视艺术的时候,知晓电视面临的几重障碍,从正视困境到拯救回生也许夸张却不是小题大做:比如,电视依然在前后夹击中市场收视高峰不再,能突破1的收视居然已经被叫好令人惊讶,背后是风云激变导致的结果;青年观众流离失所的趋势,让千方百计拉拢的努力变成了屈就性的自以为是,从春晚到电视剧剧作巴望收拢青年,其实多只是良好愿望,固守群落到了需要顺势而行认清主体的时刻;依赖高不可攀的明星支撑视觉其实已经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攀不起的价码和失却核心吸引力的创作,再怎样跑来跑去、秀来秀去只是延缓衰退的时机而已;娱乐至上难以为继的认识似乎无关痛痒,但的确一本正经的讲故事却不能创造潮流才是电视的困苦,然而愈来愈走形的低俗吸引手段,培育的的确是越来越走低的呈现景观.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视听世界?主客观因素都无法割离!客观上世态变化无法漠视,主观上追风赶浪推就着加剧了自身的窘境.大略而论,包括互联网创造地盘创造生机夺走世界,一代人成长到网络移动终端的趋势没有什么花招可以阻挡,于是融合媒体的方向偏离也就无奈落伍而失场;受众转移与青年热情他移的现实不能忽视,是固守本土来屈就挽留,还是间跨平台来区分新老观众的趣味分众传播,无疑是一个难以抉择的要害;娱乐高扬且肆无忌惮自有其市场背景,但娱乐创造生机也造就惰性的本质不看透,则风光的诱惑就是衰败的碎片的走向也就不可收拾;智能时代的新转机并非遥不可及,VR、AR等看似不起眼的将来已经在当下夺取受众注意力,并且可能强化了电视的危机.

上述角度考察近两年中国影视学科发展、建制与学科依存背景,正是为了更为清晰的看清影视作为时展的兴旺对象,学科发展正在经历着新的变化与契机,需要为新时代的中国影视学科建设跃升提供更开阔的动力.

此文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经典学科专业范文可作为2016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学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2019中国航运互联网产业报告》发布
近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上海自贸区管委会陆家嘴管理局联合发布了2017中国航运互联网产业发展报告 报告指出,面对全球贸易萎缩和低运价、高成本的状况以及“一带一路”的政策,航.

2019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学前篇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具有欣赏艺术和进行艺术创作的潜能,学前艺术教育应该保护、开发这种潜能,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 &rd.

2019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小学篇
自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13号令)意味着艺术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序幕拉开 15年后的今天,从最初的课程探索、美育发展、学校自主意识……话题,到当下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对美.

2019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中学篇
2017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被写入党章,文化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社会各界奋力推进文化与艺术的发展 这为我国艺术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