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功利主义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与功利主义是否可以包含美德理论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功利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7

功利主义是否可以包含美德理论,该文是功利主义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功利主义和美德和理论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功利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功利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理论月刊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军事理论论文2000

摘 要:作为古典功利主义的杰出代表,密尔继承、修正、发展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并对反对功利主义者对功利主义的批评进行了辩护和反驳.密尔认为美德是获得幸福的手段,美德原本不是目的(幸福)的一部分,但能够成为目的的一部分.然而,是否因此功利主义就可以包含美德理论仍然是一个受争议的问题.

关键词:功利主义 密尔 美德 幸福 快乐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2-0289-02

功利主义以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把‘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当做道德基础的信条主张,行为的对错,与他们增进幸福或造成不幸的倾向成正比.所谓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所谓不幸,是指痛苦和丧失快乐”,简单却也单一,遭致了许多非功利主义者的驳斥.来自美德理论的批评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他们批评功利主义过于狭隘,仅仅考虑行为的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品格,冷却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感情,使人变得冷酷.针对这一反驳,密尔为功利主义进行了辩护,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美德观.

一、美德是我们达到幸福的手段

行为包括目的和手段、各种具体行为都有自己的特定目的.密尔认为,人的行为的终极目的、惟一目的是幸福,幸福是人们唯一值得欲求的东西.如此,是不是意味着人们除了幸福就不欲求其他东西呢?密尔承认,“在日常语言的意义上,人们确实还欲求与幸福判然不同的各种东西”,对美德的欲求就是一例.“人们对美德的欲求虽然不如对幸福的欲求那么普遍,但却是一个同样真实的事实”.既然人们也欲求美德,是不是说幸福并非唯一目的?功利主义学说如何将美德的概念融入其中呢?密尔对此进行了解说.

确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也欲求美德、财富、权力等其他东西,但我们终极欲求的唯有幸福,幸福才是我们的唯一值得欲求的目的.人们虽然也欲求美德,但美德并非我们的终极目的.美德与幸福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美德是我们达到幸福的手段和工具.密尔是在手段和目的的意义上说明美德和幸福、美德与功利的关系的.

幸福是唯一值得欲求的目的,幸福是快乐和免除痛苦,美德虽然不是幸福或快乐本身,但是美德却可以带来快乐和避免痛苦——“人们原本并不欲求美德,也没有欲求它的动机,但它有利于产生快乐,特别是有利于抵御痛苦”,因此美德成为获得幸福的手段.密尔是在功利主义的框架内来解释美德的,美德之所以成为美德,不是因为美德自身具有崇高的价值,而是因为美德之外的非道德价值,只有当行为和品性促进了美德以外的目的,增加了幸福即快乐时,才可以被称作具有美德.“行为和品性之为美德只是因为它们促进了美德之外的另一个目的”,即幸福或快乐.

密尔这里所说的幸福并非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我们完全可以怀疑,一个高尚的人是否因其高尚而永远比他人幸福,但毫无疑问,一个高尚的人必定会使别人更加幸福,而整个世界也会因此而大大得益”,美德的培养能够促进世界整体的最大幸福,“功利主义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只能靠高尚品格的普遍培养”.密尔同时承认自我牺牲的道德价值,认为自我牺牲是最高的美德,然而这种自我牺牲,即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幸福的行为,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被认为是美德.只有当世界的安排处于一种不完善状态时,绝对牺牲自己幸福才成为增进他人幸福的最好方法,功利主义“唯一赞成的自我牺牲,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或有利于他人幸福的某些手段而做出的牺牲,这儿所说的他人,既可以是全体人类,也可以是为人类集体利益所限定的个人”.自我牺牲的美德必须是能够增加世界上幸福的总量,才算得上美德.

美德是达到幸福的手段——当然美德也并非唯一的达到幸福的手段,金钱、权力、名声等由于与快乐和痛苦的关联,也是达到幸福的手段,但由于手段与终极目的之间形成的固定关联,使得人们强烈地直接欲求原本是手段的东西,其强烈程度在某些人身上甚至超过了其他一切,因此,在这些情况下,手段成为目的的一部分——美德成为幸福的一部分.

二、美德是幸福的组成部分

如上所述,按照密尔功利主义的标准,美德是达到幸福的手段,美德原本不是目的.但密尔进一步阐明,美德能够成为目的的一部分,人们也因为美德本身而欲求美德,不仅将美德作为达到幸福的一种手段,“而是作为他们幸福的组成部分,被欲求并被珍惜”.

关于美德如何从手段转化成目的的问题,密尔运用心理联想主义来论证.尽管有些对象本来是个手段,但是它们一旦与目的联系起来,人就为它自身的原因而它,并且这种还很强烈.密尔用对金钱、权力、名声从手段到目的转换的分析来类比论证美德的转化过程.原本,我们所欲求的是金钱、权力、名声等之外的其他东西,金钱、权力、名声等不过是满足这些的手段,为我们实现其他愿望提供巨大的帮助.但由于金钱、权力、名声和我们的欲求目标之间产生的牢固关联,使得我们直接欲求金钱、权力、名声等——我们追求金钱、权力、名声并非为了某个目的,而是把它们当成了目的的一部分——“它们原本是达到幸福的一种手段,现在却自身成了个人的幸福观念的主要成分”.美德也是如此,原本是达到幸福的手段,但由于与终极目的幸福之间的关联、与快乐和免除痛苦之间的牢固关联而成为幸福的一部分.“由于美德与快乐和痛苦具有这种关联,人们会感到它本身就是一种善,并且会像欲求其他任何善那样强烈地欲求它”,人们因为美德自身而追求美德,“或者是因为,对美德的感受便是一种快乐,或者是因为,对没有美德的感受则是一种痛苦,或者是因为两者兼而有之”.

因此,功利主义学说并不否认人们欲求美德、认为美德是不应当欲求的东西,相反,密尔提倡把美德作为目的来追求,“功利主义学说认为美德应该被欲求,而且认为应当为了美德本身、无私地去欲求美德”.功利主义者还认为,“人们除非把美德当做本身值得欲求的一种东西来加以热爱,即便美德在个别的场合不会产生——它一般会产生的、并且也是它赖以成为美德的——其他一些值得欲求的后果,否则他们就不是处在一种健康的、与‘功利’相符合的、最有利于公众幸福的心态之中”.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像培养对美德的热爱一样为其他社会成员带来最大的福利,只有因爱美德自身而美德,才能最符合功利主义标准,也最有益于促进公共幸福,爱好美德是促进公众幸福的首要条件.

美德是达到幸福的手段,但由于美德与终极目的幸福之间的关联,由于美德与快乐和痛苦之间的强烈关联,美德最终成为目的的一部分,成为幸福的组成部分.由此,在密尔这里,他圆融无碍地将美德纳入自己的功利主义体系中.但是,这是否就以为功利主义可以包含美德理论,甚至取缔美德理论?

三、功利主义是否可以包含美德理论

密尔针对反对功利主义者对功利主义的批驳,在辩护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美德学说,将美德观念纳入自己的学说体系中,认为美德是达到幸福的手段,也是幸福的组成部分,圆融无碍地将美德纳入自己的功利主义体系中.但功利主义是否可以包含美德理论甚至取缔美德理论仍然是一个问题.要探讨这一问题,首先应辨明密尔“美德”概念和美德*中的“美德”概念.

美德*的代表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美德既具有手段性又具有目的性:美德的手段性是指它是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目的性指因其自身而被人追求.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美德是指人的灵魂的合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它是人类特有的理性部分的活动的卓越体现,因此具有美德或德性是人的特有存在的体现,它本身就值得人期冀.所以,在亚里士多德这里,美德并不是与功利相连的,其判定标准不是功利——密尔是在功利主义框架下来理解和运用美德的,人们欲求美德自身也不是因密尔所说的心理联想而发生的.此外,“尽管亚里士多德将诸美德的获取与践行视为达到一目的的诸种手段,但这里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麦金泰尔称一手段对于一既定目的是内在的,是说如果脱离对诸手段的特征描述就不可能充分地描述目的.美德和目的的关系即是如此——诸美德的践行本身就是对人来说善的生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亚里士多德这里,美德是目的的内在手段,目的和手段具有一致性,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德性(美德)的实践活动.但在密尔这里,美德只是作为目的的外在手段,脱离对美德的特征描述不影响充分地描述人们行为的终极目的——幸福.这是亚里士多德和密尔美德观念的极大的区别.

功利主义者密尔和美德*学家亚里士多德“美德”观念上的区别是和他们“幸福”概念紧密相连的,一定程度上由于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美德观念的不同.密尔认为幸福是快乐和免除痛苦,增加幸福是美德的目的,美德之所以为美德是因为其有利于产生快乐,并有利于抵御痛苦;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美德不是有助于幸福,而是幸福的内在因素.在原初的意义上,美德就引起自身而被欲求,践行美德引向幸福的生活,美德的践行与幸福的获得具有内在同一性,并非密尔意义上的由手段而转化为目的.由于功利主义和美德*关于幸福和美德概念的不一致性,功利主义并不能包含并取缔美德*.

美德*所追求的是,为实现幸福的人生,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功利主义追求则是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个人和社会应该怎样做.美德*通过对“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等问题的理论反思,引导人们赋予生活整体以终极性的价值诉求,并以之统一和整合人生的具体目标和生存规划.它警醒人们认识自己的生活目的,明晰人生的方向,并为实现善生活而培植内在品格.美德*对个人内在品格的关注和培养对个人生活品质的关注是功利主义无法企及的.在笔者看来,可以为功利主义和美德理论划定界限,功利主义着眼于最大化社会整体的利益,德性*培养个人品格,引导国民生活,各司其职,在此种意义上,达到功利主义和美德*的相互补充.

点评,上述文章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功利主义本科功利主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功利主义和美德和理论方面论文范文.

对小孙子的传统美德教育
几年前,正式退休赋闲的我,与一家人忆苦思甜,面对着丰盛饭桌讲到以前过的苦日子时,咂吧着嘴的儿子一副不屑模样,就是一句“爸,又老革命了吧”,结束了我欲言又止的教育情怀 当时6岁的.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翻译实践当中,谚语的翻译是一个难点 好的谚语翻译能够帮助受众理解原语所表达的文化、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有利于促进两种语言之间的往来 尤金·奈.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界下的《荒凉山庄》
内容摘要查尔斯·狄更斯的名作荒凉山庄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以复调对话的形式体现着同一主题,对话性是复调小说理论的精粹,强调作品从内容到结构都需反映对话性原则,包括大型对话及微型对话,本文.

被误读的左右脑分工理论
近日,关于左右脑年龄测试结果的图刷爆朋友圈 而相关专家认为,有关左右脑年龄的测试没有科学依据,左右脑没有分工,从事复杂活动时实为左右脑协同操作 1981年,美国心理生物学家罗杰·斯佩里提.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