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还原与敞开类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还原和敞开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主题:还原与敞开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3

还原和敞开,本文是还原与敞开类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和敞开和还原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还原与敞开论文参考文献:

还原与敞开论文参考文献

  经常听到人们感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题目越来越不好找.甚至有人不无俏皮地说,要在现代32年的逼仄时空内碰到一块未被别人触摸过的石头都很难.事实果真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源的匮乏其实只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方面有些潜在的好题目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掘,同时现当代文学自身也在不断地制造、输送着一些新命题;另一方面借助于学科间的交叉,文学和出版文化、地域文化、大学文化、海外汉学等等的嫁接,又锻造出不少新的学术“合金”.方长安先生的《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以下简称《接受史研究》),即以自觉的学科意识,在积累丰厚的诗人、文本、流派研究之外,从读者的视角探讨中国现代新诗的接受问题.说到诗歌的接受,自然会令人想起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所提出的文学把握是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合力”作用的系统过程的论断.在他看来,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文学之“场”,其中任何一维因素只有置于“场”中时才会发生意义.如此说来,读者就不再仅仅属于文本的消费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文本价值的评判权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定,诗坛上一切诗人、流派、现象的文学形象都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们会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那里得到不同的阐释,中国新诗的历史亦然,其主体形象在传播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了被不断塑造、修整的升降沉浮,并且还潜存着许多可待拓展的阐释空间.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方长安先生才大胆地从现代新诗中抽取出胡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冯至、卞之琳、何其芳、七月诗派、中国新诗派以及1919年的《新诗年选》等十余个典型“个案”,探讨新诗的接受及其背后的规律问题,在选题上避免了做无效的精神劳动,以新的思考维度和对学术生长点的寻找,实现了新诗研究的必要“拓域”和“扩容”.如果说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中所说“诗的历史是诗的影响史”成立的话,长安的研究也就抓住了诗歌研究的核心与命脉所在.

  我们每人置身的世界或许在更多的时候应该被描述,而不应该被想象.其实做学问同样宜尽量汰除想象的成分.《接受史研究》没有好高骛远,更不贪大求全,去建构什么宏大的体系,而是以客观老实的态度,通过对诗人、流派接受细节和过程的动态把握,以大量的事实、材料证据,还原历史,回归历史,甚至多次佐以统计学方式列出的表格,这种方法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诗人、流派接受的“个案”考察,它或许更值得圈点.如在分析“中国新诗派”中穆旦被经典化和沉浮命运时,完全是通过《九叶集》《穆旦诗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诗歌卷》《穆旦诗全集》《新诗三百首》等编选,王佐良、杜运燮、袁可嘉、司马长风、孙玉石、公刘、李怡、程光炜等论述,即在与以往的诗歌选本、批评家论述的成果间“对话”的过程中,还原出穆旦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学史缺席者如何“出场”、如何被阐释、如何被“升格”的经典再造的轨迹和情境,材料间的澄清、辩驳使事实被凸显得自然而有深度.记得在谈到龙泉明先生的《中国新诗流变论》时,我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也许是为强化历史意识,也许是受言必有据的学案方法影响,也许是武汉大学严谨务实的学风使然,也许是上述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流变论》特别注意第一手材料的搜集与运用”①.长安承继了导师龙泉明先生乃至武汉大学文学学科的品格,特别重视材料的扎实和有效使用,在这本525页的著作中,抛却书下大量的注释不谈,单是参考文献里的著作、论文就达550余种,还有许多表格,如23页的《尝试集》41首诗作入选各种诗歌选本情况统计,106页的1920—1970年代选本收录郭沫若诗作的情况,200—201页的1930年代选本对李金发诗作收入所折射的对现代主义氛围的渲染情况,238—239页的通过1990年的选本收录李金发诗作*现代主义意识的彰显情况,314—315页的1940年代以降不同时期选本收录的何其芳诗歌情况等等.作者从多种渠道搜求来的资料,经过精细的整理、甄别、解读和运用,自成系统,中国新诗尤其是被接受的来龙去脉、宏观和微景、丰富和复杂本相还原得真切,从中仿佛能够触摸到现代诗歌史上诸多人物的体温和呼吸,它们和作者理性从容、朴素冷静的笔法遇合,让人无法不生出一份信任,中国新诗接受的可靠的“信史”也被建构起来了,这种依赖于资料的实证性研究是一种历史还原,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敞开,它不但深化、细化了同类研究的基础,还能够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同时它也再次证明,文学研究固然离不开经典阐释和方法的革新,但最主要还应该借助于新资料的广泛搜求和恰当使用,从而保证研究的科学化.那种以为在学术研究中材料是第二位的、次要的、寄生的观点,绝对属于严重的思想偏见.

  材料丰赡自然利于论证的深入和平稳,但是如果弄不好就会使观点淹没在材料的海洋里.《接受史研究》的优长是能够以论题指向为统摄,将浩繁的材料整合到相对自洽的逻辑体系和架构之内,这种结构纵横开阖,视野阔达,有利于勾画新诗接受的历史进程,脉络清晰.放眼看去,作者选取的“个案”为貌似独立的存在,与他者关涉不大,可细品之后却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彼此应和的,内里蛰伏着相对明了的逻辑线索,而诸多“个案”研究的连缀、贯穿,就达成了新诗接受史的建构.同时又由于长安对读者接受美学理论、中国新诗创作的稔熟,在新诗传播和接受问题的研讨方面能够厚积薄发,出入裕如,所以就做到了和材料间若即若离,入乎其内又超乎其外,有距离地进行言说,加之他更清楚接受史也应该成为超越于诗人、流派、文本等接受现象描述层面之上一些规律问题的认知和提升,所以宏观俯瞰或文本细读,均有新解独见,获得了相对理想的学术品格.著作导论和第十三章,就细致考辨了传播和新诗生成、现代化特别是经典化之间的关系,显示了论者介入新诗接受问题的研究路径,同时有很多判断看到了对象的骨髓,鞭辟入里,它对新诗史的改写也不无冲击和启发,确实达到了一部文学接受史应有的述史要求.如他认为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与经典化具有批评、选本与文学史著三重向度,它们彼此间既分离又合作,以结构性力量推动着新诗经典化进程;经典化是一个动词,一个过程,它至今尚未完成,既已遴选出来的新诗“经典”尚需一个更为漫长的阅读接受过程的筛选与确认;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由读者的阅读接受遴选、塑造的,大家都认可的并不一定就是恒定的经典;非文学因素的参与可能会使经典不一定可靠,遴选出的经典实则称不上经典,甚至还产生了不少伪经典等等.这些观点的阐发兼具望远镜的扫描之力和显微镜的*之功,宏观概览和微观考辨互动,既拥有宏阔的文学史视野,又使诗人、流派个体的接受有了立体的效果.它们都堪称作者独到思考的结晶,都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显示出了相当的学术功力和深度,也可以说是新诗形象的再塑造的努力,对之虽然你不一定完全赞同,但会觉得他说的有道理,能够自圆其说,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可谓另一种意义上的“敞开”,而这就是文学研究的最大价值所在,也符合解读学的原理.

  放眼当下的文学及诗歌传播接受研究现实,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同质化倾向严重,研究理念、方法和路径的高度相似,令研究者们异常困惑,对如何突破瓶颈也很茫然.在这种语境下阅读方长安先生的《接受史研究》,或许更意味深长.不能说它已经达到了十分理想的境地,如它的资料文献资源搜求方面还有待拓展,域外接受材料的维度应该引入,散见于各种文集、诗集、研究著作中的有关资料,还可进一步系统地剥离和开发;针对著作中现代主义、浪漫主义之外诗歌大家和现象接受史明显缺失的状况,接受史的“个案”研究宜再大幅度增加,以期使著作的包孕和《接受史研究》的宏大名义相符合;当代时段新诗接受史的拓展和补足,更是学界共同的期待.但是必须承认,它能够自觉地平衡实证研究与美学阐释,材料意识、理论高度和语境考察合一,使接受研究一一落到实处,其中留给人的启示是丰富的.特别是它还昭示了一个规律,只有在对诗歌创作历史全面系统地深度把握基础上,诗歌接受史的研究才会得到学界和读者的最终认可.

  注释:

  ① 罗振亚:《评龙泉明的新著〈中国新诗流变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4期.

  作者单位:罗振亚,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300071.

上文结论:该文是大学硕士与还原与敞开本科还原与敞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敞开和还原方面论文范文.

小龙虾佐酒敞开吃?当心哈夫病
美味的小龙虾又闯祸!记者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获悉,该院近日接诊一位20多岁的女性,就诊时周身酸痛乏力,小便呈酱油样,被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经医生询问才发现,她.

主持人语:敞开习惯之视野
法律之基础在社会,国家法律绕不开社会习惯,这似乎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也是长期以来我国主流学说之基本坚持 但在“法学圈”内部,那些从事习惯、习惯法、民间法,进而研究法人类学、法社会.

收藏:在还原中添趣
收藏,说到底是一种赓续护佑历史的行为 对于真正的收藏者而言,其之所以对收藏跃跃欲试、欲罢不能,除了有对物质价值的期望,更多的是为了“还原”附着在收藏品上那一个个曾经少为,乃至不.

还原脑瘫女童溺亡案
尸体一个月无人认领201 8年6月25日上午,正是一名垂钓客发现,一具尸体在泛着阳光的青色河水中若隐若现 鲜艳的橘粉色上衣和桃红色瓢虫书包,让他一度以为漂在水面上的是一只玩偶,走近后才发现不对劲 尸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