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先秦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先秦时期礼制 演变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先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7

先秦时期礼制 演变,本文是先秦相关论文例文跟先秦时期礼制和发展演变和礼制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先秦论文参考文献:

先秦论文参考文献

陈亚琳

(中原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7)

摘 要:中国从古至今就是“诗书礼仪之邦”,“礼”,自古以来都是维护社稷江山,安定百姓的重要存在.礼仪门类繁多,礼书典籍层出不穷.随着先秦时代的变迁,礼制既贯穿于思想方面,又贯穿于生活方面,在政治上也起着重要作用,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先秦;礼制;演变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121-02

“礼”,自古以来都是维护社稷江山,安定百姓的重要存在.关于“礼”的记载,最早更是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礼”从原始社会人们简单的意识,转变为夏商时期用来祭祀的制度,经历了西周的发展与完善,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政治和文化生活.

一、夏商时期“祭祀”专用的礼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有了关于礼的意识:《通典·礼一》中曾有说道:“伏羲以俪皮为礼……可为嘉礼;神农播种……致敬鬼神……可为吉礼;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可为君礼;九牧倡教,可为宾礼;《易》称古者葬于中野,可为凶礼……故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到了夏朝,礼制逐渐建立起来,在《礼记·礼运篇》提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正如《通典·礼序》中提到的“夏商二代,散亡多阙”,所以说关于夏商之礼的具体内容和详细记载,我们无从探寻,只能从后世的相关记载,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来有所发现.

夏礼,最主要突出宗庙的地位,《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关于宗庙的地位就有说道:“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同时,《礼记·曲礼下》突出提到君子以宗庙为先“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为侯后.”可以看出,宗庙是夏代行礼的主要场所.也说明夏礼,和祭祀礼仪息息相关.对此《墨子·明鬼下》更有说道:“故古圣王必以鬼神为赏贤而罚暴,是故赏必于祖,而■必于社.”这些都可以看出,在夏代礼制是用来维护神权和祖权的工具.

商代甲骨文中的“礼”是象形字,先是■,后来加上示旁,变成了■.像礼器“豆”中盛满祭品的玉形[1],王国维在《观堂集林·释礼》中也说道:“象二玉在器之形,《说文》曰:‘■,行礼之器.’......盛玉以奉神之器谓......若■.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可以看出商代礼也多表示祭祀之意.在殷墟卜辞中也多见周先王宗庙有:大乙宗,大丁宗,大甲宗、大庚宗、大戊宗、中丁宗、祖乙宗、祖辛宗、小乙宗、武丁宗、祖甲宗、康丁宗、武丁宗、文丁宗[2].可以看出商代的礼制,更加全面而丰富多彩,对祭祀更加重视.同时在思想和政治活动中,商代人又多尊崇鬼神,就像《礼记·表记》中概括到的殷人尊神但是尊而不亲,“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可以看出在商代神权意识还是占主流思想.

因此可见在夏商时期,“礼”多是用来祭祀的礼品,器具和仪式.是当时维护神权政治重要的一部分,对当时的祭祀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西周时期“王权”专用的礼

西周时期,周公摄政后,《尚书大传·周传·锥浩》中提到:“一年救乱,二年克殷,……六年制礼乐”,周公制礼作乐,世事公正有礼,秩序有佳,天下太平.周礼,不仅继承了前代的礼制智慧,并且使得其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礼,从夏商时期的祭祀专用,渐渐转变为统治集团服务的礼法,贯穿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礼记·曲礼上》中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规矩有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强调君臣等政治之礼,如《礼记·礼运》中礼的类型就有“丧、祭、射、(御)[乡]、冠、昏、朝、聘”强调生活之礼等等.

在思想观念上,与殷人的“先鬼而后礼”相比,《礼记·表记》中提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更加尊崇礼法,贵尚施惠,敬奉鬼神却不以之为重.与殷礼的“尊而不亲”相比周礼则更强调“亲尊”,《礼记·中庸》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对应的位置,爱自己的亲人,重用贤才,才是最为重要的.

西周时期的礼,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一种“亲尊”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君臣,父子,自上而下的严格的等级关系.《礼记·王制》中提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祭天是周天子的特权,也突出了天子的特殊地位.《左传·庄公十八年》中提到:“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同的身份对应不同的礼数,尊卑贵贱各有其所.同时《礼记·曲礼上》提到过:“礼不下庶人”,一般的平民是没有机会接触礼节的,对知识掌握的也很少,那些可以接触礼节知识的士,卿,大夫,则享受着尊贵的地位.而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家庭来说,《礼记·丧服四制》提到:“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又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故父在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在国以君权至上,在家以父权至上.父权和君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低等级的人群应该尊之,贵之.西周时期的礼作为西周法律的一种特殊形式,起着道德教化和礼法约束的双重作用.严格的等级制度在规范着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强调“亲尊”维护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依礼行事也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些对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奴隶社会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春秋战国时期“为政”专用的礼

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动乱时期.奴隶制社会瓦解,各诸侯国纷争不休,都想在乱世谋得一席之地,变法图强成为各国首选,严格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礼制逐渐成为统治者用来“为政”的工具.

《论语·颜渊》中提到过,周礼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等级分明的君臣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转变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提到的“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君臣无常可相互转换这样的思想.周礼所倡导的“尊礼尚施,事鬼敬神”,则转变为:《礼记·郊特牲》所提到的“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左传·僖公十九年》所提到的“民,神之主也,用人,谁飨之?”重人轻神,更加关注礼的内涵和精神,这样的民为主思想.“中国思想文化在春秋时代的特色却是神本观念的明显衰落和人本思潮的兴起.”[3]这种人本思想的兴起,是礼法的结合,也是这个时代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风气变化异常,西周之礼也多被消耗殆尽,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举例说道:“周衰,礼废乐坏……循法守正者见悔于世,奢僭溢差者谓之显荣.自子夏,门人之高第也,《左传·昭公五年》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世风日下,礼法的制约性也被破坏,像管仲、子夏这样被推崇和尊敬的代表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对礼的认识也大有改变,更何况是其他之人.

礼法变通,顺势而行,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趋势.尊礼,要明白其中真意,适时而变,一味理解表面含义,则无适于社会和国家的更好发展.《左传·昭公五年》,晋国名为“女叔齐”的大臣和晋侯就有过关于礼之本末的讨论.鲁昭公在“迎接”“赠礼”的礼节上做到了一系列的无可挑剔,晋侯认为,鲁昭公是“知礼”之人,但是晋国的女叔齐却说道:鲁侯只是知道的礼仪,而不是知道礼制,“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鲁昭公只知道在小事上注重礼仪,却不关心国家大事,国家权力被分散,却不能收回.国内有贤良之才,却不能挖掘重用,小国有难不会主动帮助反而去嘲笑和欺凌,本末倒置,不去思考礼的真正含义,而是把重心放在礼仪小事之上.女叔齐认为不能说鲁昭公是“知礼之人”.晋侯听完后觉得,女叔齐说的大有道理.晋国的女叔齐把礼分为本末,认为只按礼中仪节办事,仅是知礼之末,能够依礼把国家治理好,才是抓住了礼之本.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礼的认知,已经到了和实际国家发展所联系,实际生活所统一.只有维护了国家的发展,稳定了百姓的生活,这样的礼制才是人们所追寻的,百姓所依存的.正如《战国策·赵策二》提到的“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礼法和习俗相统一,顺民意,才是治国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更加理性对待生活,不仅表现在对科技文明和知识上的理性,也表现在理性地对道德的思考,对生活的认知.西周时期的“礼不下庶人”普通老百姓没有资格和机会接触文化知识,但是到了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学者,倡导“有教无类”著书教学,把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也使得更多的人有了关于礼的思考.这种政治的智慧是对西周德治为主的礼制的突破,也是这个动乱时期特殊的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不再是奴隶主贵族约定俗成的一家之言,而是成为各诸侯国“为政”的武器.在“百家争鸣”春秋的大环境影响下,各思想家,政治家众说纷纭,《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提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存在于天地之中,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把对礼的认识更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四、小结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正是因为夏朝时就有了固定形势和内容的礼制,商朝才得到传承并且更好的发展,而周代也因为商朝的礼制才集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各朝各代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生生不息,才会有礼制更好的发展.正是由于这种继承和发展,才使得礼制,不管是用来祭祀,表达对祖先和神的崇拜,还是用来维护王权强调尊卑贵贱,还是在乱世中成为维护政治的手段,都在先秦文化和政治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是源远流长.

一个国家的文明是国家文化的内在价值,一个国家的文化又是国家文明的外在形式,内在是含蓄的固有的,通过漫长文化积淀的结果;外在是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传统民族礼俗文化的发扬.制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秩序的变动,核心思想的转换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变动的,不同时代特征下,礼制伴随着不同的发展方式和主流思想.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们的生活如何发展,礼制的发展演变都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篇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一直到当代社会主义新时期,都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52.

[2]王贵民.商周制度考信[M].台湾:明文书局,1989:61.

[3]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M].上海:三联书店,2002.

此文点评:该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先秦时期礼制和发展演变和礼制方面的先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先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宋元时期牌记的形式与风格演变
滕卫文1,张艳秋2(1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2 江苏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摘要研究牌记,就不得不提版本的历史 我国雕版印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于公.

这门古老学科诞生于先秦时期:借诗和物接通古今
文/扬之水名物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先秦时代即己产生,此后依附于经学而绵延不绝,直到近世考古学的兴起才逐渐式微,乃至被人们淡忘 重新拾起这一名称,是因为人们从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rdq.

先秦时期土地神、社神信仰
摘 要土地神是民间最为广泛的信仰之一 土地神又称为社神 二者的区别在于供养祭祀土地神的主体是庶民;社神是国家祭祀的,因此常用“社稷”代替国家 对土地神的信仰源于对土地自然的崇拜.

延安时期的群众工作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延安时期,我们党对这一原理较之于以往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在各项工作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在对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的认识上,党提出全民.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