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发展研究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和口述史运用和纪念馆以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为例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主题:发展研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8

口述史运用和纪念馆以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为例,本文是发展研究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与原子城和纪念馆和口述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发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发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数学史论文物理学史论文计算机史论文汽车史论文

摘 要口述史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其运用领域愈加广泛,在近时性历史事件中,可与传统史料相互印证,并补充完善史实细节.近年来,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致力于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试图利用口述史促进纪念馆的文物征集、史料挖掘、展陈丰富、遗址开发等工作.

关键词口述史纪念馆原子城

0" 引言

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的金银滩草原,南临青海湖,北依祁连山,西连柴达木,东接省会西宁.它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和核工业发展的摇篮, 是我国自主创新突破尖端国防技术的重要标志, 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战略地位.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军工文化资源,当地政府科学定位、科学决策,制定了“保护、开发、建设”并重的指导思想,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建设, 使原子城逐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在这一背景下,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应运而生,于2009 年建成开放,集宣传教育、*展示、开发研究、旅游观光为一体.从“历史抉择”“艰苦创业”“勇攀高峰”“东方巨响”“共和国不会忘记”五个角度,以翔实的实物图片、生动的场景复原、形象的交互装置, 再现了我国成功研制第一颗和氢弹的伟大历程,突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同时,我们高度重视纪念馆的可持续发展,深入挖掘文物内涵、丰富陈列内容、创新展示形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 口述历史挖掘的意义

“在文字社会有文献传播之前,一切历史都是口述史.”口述记事是人类历史上最直接、最广泛的信息传递方式.在特定的主题范围内,当事人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通过口头转述的形式,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后人,以此为依据写作历史.口述史的兴起与发展,“为历史本身带来了活力, 也拓宽了历史的范围”.尤其是对近现代历史事件的记载,由于档案管理的保密规定等问题, 需要口述史作为实物、文献的补充.

作为一种史学研究的方法, 口述史的应用触角开始向多方位延伸.因此,着力挖掘口述历史的特有价值,并促进成果的转化工作,成为当前纪念馆见证历史、传承记忆的重要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口述史研究有着严格的工作流程.在开展深度访谈采集口述资料时,我们要依照相关的行业规范进行操作,从中寻找揭示历史真相、印证文献记载、提炼精神内涵的史实细节.

2 口述历史挖掘的具体事例

20 世纪50 年代,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党和国家领导人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高度出发, 作出了发展事业的英明决策.综合地质、地貌、水文、保密、人口等多方面的因素, 最终选定金银滩草原作为我国第一个研制基地.1958 年,代号为221 的基地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各路建设大军响应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他们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政治责任感,以三顶帐篷起家,在高原牧区盖厂房、修铁路、建公路,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生涯.其后,又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奋发图强的坚定信念造出了, 且在很短时间内突破了氢弹,并成功研制了航弹和导弹.仅用十年时间便掌握了尖端科学技术, 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极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那片神奇的土地,那段光辉的岁月,人民不会忘记.随着221基地退役时间的渐远,我们希望通过口述方式抢救相关史料,记录鲜为人知的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与这些老人交流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确定了访谈主题和问题导向等.

2.1 1958 年海晏搬迁牧民专访

那时首当其冲的是移民工作, 在历经艰辛的搬迁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事.据《海晏县志》记载:“1958 年党决定在海晏县境内建二二一厂,原居住群众迁往祁连、刚察、湟源等地,搬迁从1958年10月20日至1959年3 月,共迁1)289 户6)700 名蒙、藏、汉牧民及各类牲畜155)473头(只).”海晏县委印发的《动员移民宣传提纲》中再三重申:“凡是确定要迁移的户, 不是听其自愿的问题,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可见牧民搬迁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时间紧、任务重.

时任海晏县哈勒景乡团结社社长兼会计的尕罗藏,这样讲述搬离家乡的经历:“劳动完回到家,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离开了家, 踏上了搬迁的路途.由于搬迁工作异常紧张, 根本没有喘气的功夫,匆忙中只带了帐篷、几床铺盖和几个碗,其他什么都没有拿.”另一位老人旦增才说,“搬迁路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厚厚的大雪,寒风夹杂着冰雪,气温降到零下,许多人冻坏了手脚”.而严才让老人则回忆道,“当时谁也不知道搬迁的原因,也没有人敢问,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知道当年在金银滩国家要建设工厂”.为了221基地的顺利开建,世居在草原上的牧民群众用实际行动无声无息地诠释着舍己为公,这无疑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普通群众身上的具体体现.

2.2 原国营221 厂合肥安置点老职工专访

1987—1992 年间,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国营221 厂本着“适当集中,合理分散”的原则,将数万名职工分配到全国各地, 其中有500多户近10000名离退休干部及家属分批迁至安徽合肥的集中安置点.

任春泽老人,1965 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工艺专业毕业后,抽调到221厂.谈及基地的保密制度, 他说:“保密到什么程度呢? 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大家都在自觉地遵守铁一样的纪律:不该说的绝对不说,不该问的绝对不问,不该知道的绝对不能知道.”说起去基地工作的初衷,1960 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的肖志忠讲道,“当时不讲究条件,不讲究报酬,一从组织安排,要为国家争气! ”同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李国强也说:“我这辈子都献给了核事业,感到非常自豪.光荣谈不上,但是无怨无悔,过得非常充实.”正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为共和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成为中国发展史上最珍贵的永恒记忆.

3 口述历史挖掘的价值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在口述历史的运用上大做文章,旨在征集文史资料、解读文物故事、提升展陈内涵、强化遗址开发等.

3.1 征集文史资料

史料与实物是纪念馆开展各项业务的基础.自开馆以来,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将拓展文物征集渠道视为重中之重,采取主动、广泛、多元的征集方式,积极联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16 工厂等单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此外,我们还走访了许多革命前辈、烈士遗属、专家学者和民间*家,特别是曾在221 基地工作生活过的科学家、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搜集整理口述资料、照片手稿,编辑出版事件回忆录、人物专访集等.

目前,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已接受社会捐赠实物共计3$500余件.比如,原221厂工程师谢建源捐赠的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二十周年纪念章、原221 厂车间技术员王自和捐赠的工作证明材料、原221 厂基建处处长郭宗仪捐献的关于221 厂共青团首届代表大会的老照片,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们对金银滩的留恋与怀念,对原子城的关心与支持.其中, 最特别的是原221 厂宣传干部张宜银捐赠的版画作品《难忘时刻———记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见图1).张宜银老先生是版画专业科班出身,毕业后奔赴大西北,成为国家核工业部的一员.说起这幅套色木刻版画的创作缘起, 他娓娓道来:“我在青海工作了15 个春秋, 参加了3 次国家大型核试验.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时,我就在现场,激动人心的场面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边疆的风情,给我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3.2 解读文物故事

纪念是对过去的人、物或事的一种缅怀方式,希望在世的人铭记曾经的历史.伴随人类文明的发肇,从我们的祖先在故人坟前放下石块开始, 纪念性空间便随之诞生了, 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作为保存历史记忆、延续优良文化的特设机构,纪念馆的*除物证之外,还有人证.口述资料的搜集过程,其实也是文物故事的解读过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当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所有221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打赢了那场攻坚战,震惊了世界.然而自建立至退役,221 基地始终处于保密状态中,与世隔绝了将近30 多年,仅有少数亲历者才知道它的确切所在.对此, 我们只有借助口述史, 赋予文物鲜活的生命, 才能揭开秘密禁区的面纱,还原有血有肉的历史.通过亲历者的叙述,或纠正讹误,或拾遗补阙,真正做到“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

3.3 提升展陈内涵

纪念馆是讲故事的大课堂, 不仅要介绍“是什么”,而且要说明“为什么”.我们必须穿透任何事实的陈述,启发隐含在意表背后更重要的含义.相对于文献资料的单调和呆板, 口述史的载体显然更为多样化,如音频、视频等.加之其来源于民众,语言通俗亲切,情感真挚强烈.不妨在陈列展示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口述史料或制成纪录片,或制成语音导览,让平面的展览“活”起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如图2所示,走进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镇馆之宝”———东风-2弹道导弹.为什么会选择这枚导弹落户青海原子城? 这是因为它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中程地地弹道导弹, 与就像孪生兄弟,共同承担了打破核垄断、核威胁的历史使命.配合实物陈列,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引用亲历者的口述,诉说1966年我国首次导弹和头联合发射的“两弹结合”试验.

3.4 强化遗址开发

原子城军事旧址占地面积达570$km2,分为甲、乙两区.甲区是原来的政治、科研、生产、文化中心;乙区在三角城镇,主要是生活区.目前,原子城整体保存完好, 保持了初建时的规模, 保留了大量的工厂、住房和公共建筑.整个基地称得上是我国20 世纪60年代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较高水平的建筑结构、建筑装饰技术.不过保护原子城的意义绝非建筑本身, 而是在于保存一种民族精神.原子城是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支点.共和国的科技精英们怀揣梦想扎根高原, 在这里工作过、战斗过、生活过,一草一木都记载着他们的丰功伟绩.

我们将原子城及其演变视作一部动态的人类生产生活史, 承载了文明进程在延续与断裂中的矛盾冲突,并试图在新与旧之间拉开时间的层次,在对比中产生一种和谐的关系.鉴于此, 在口述采访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地征求了老专家、老工人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整体保护”这一指导思想下,关注每一处不同时期的遗物或遗迹,对有价值的部分予以保留,对残缺的部分补新以新.地下指挥中心、爆轰试验厂、第一颗启运上车的“上星站”、核废料处理坑等一批文物价值较高的设施得到有效利用, 恢复了原子城本来的样貌.如图3所示,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爆轰试验场.它的钢板试验墙依旧展现着昔日的风采,墙体高达7$m,面阔30$m,钢板厚2$cm.看着上面的累累弹痕、斑斑锈迹,几乎所有观众都能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

小结,这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原子城和纪念馆和口述方面的发展研究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发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一桑植傩戏传承人文为林口述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武陵地区傩戏文献文物搜集整理与研究”(13BB020) 作者简介刘冰清(1969),女,湖南沅陵人,苗族,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傩戏人生 江口傩戏传承人赵峰口述史
刘冰清,夏 雪,赵 颖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武陵地区傩戏文献文物搜集整理与研究”(13BB020) 作者简介刘冰清(1969),女,湖南沅陵人,苗族,三峡大学.

傩戏人生桑植傩戏传承人周纯勤口述史
摘 要桑植傩戏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植傩戏传承人周纯勤不仅掌握还傩愿、跳丧舞、佛戏、雕刻、纸扎……多种技艺,还承担着桑植傩戏传承发展的重任 在访谈中,土老师周纯勤讲述了自己的一些学傩经历、从傩.

傩戏人生桑植傩戏土老师口述史之冯明柱篇
2017年11月28日、29日晚,出席大会的我党书画家在北京会议中心9号楼3层欢聚一堂,举行书画展,开展笔会活动,庆祝我党十六大胜利召开 刘晓峰、何维、龚建明、曲凤宏……我党领导来到笔会现场,观看书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