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特色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友善观论析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主题:特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友善观论析,本文是特色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友善和新时代和观论析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新时代教育杂志新时代新青年论文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摘 要】“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倡导的价值目标,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我国公民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传承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借鉴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并适应时展的新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友善观.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认同接纳的自我友善、文明礼貌的人际友善、团结互助的社会友善、和谐共生的生态友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中国健康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生命共同体”等新的基本方略,进一步丰富与深化了社会主义友善观的科学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鲜明的理论品质和突出优势.

【关键词】新时代;友善观;新意蕴【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8)06-0020-05doi:10.3969.issn.1003-0166.2018.06.004

友善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是人民精神上的灵魂旗帜,也是人民行为的定盘星.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与创新原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观作系统而完整的题解.有助于实践层面更好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友善观.

1传承与借鉴:中西方古典传统文化中的友善观

中西古典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活水源头.无论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还是古希腊的先哲亚里士多德.都重视“友善”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由此,他们对友善思想的深刻阐发,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友善观提供宝贵而丰厚的道德资源.

友善观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文化养分,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提供强劲的道德滋养.从古汉语构词上说.“友善”是“友”字与“善”字联用的组合词.“友”从二又相交,本义为以手相援、二手协同.《说文》训“友,同志为友”,则是“友”的引申义.“善”字从言、从羊,基本释义为吉、美、祥、义,美好之意.使用过程中,“善”随着不同语境曾出现多种词义与词性的演化.后来确定为基本的*道德概念.在交际语境中“善”意味着与人交欢,具备“友善”之意.“友善”作为独立词语最早出现在《汉书·息夫躬传》之中,《辞源》释义为“交好”.“友善”在先秦文献中虽不曾出现.但友善理念与思想却被反复论述.最初“友”的使用,其意涵是极窄化的.《尚书-周书·康诰》中宣布:“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为子不孝敬父亲,为父不亲爱儿子,为弟不敬重兄长,为兄不能护爱幼弟,均为罪大恶极.“善兄弟为友”,证实此时“友”意指兄弟之间的亲爱与友善.局限于有限的血缘亲情范围内.到先秦儒家,“友善”的范围才由内至外不断扩充,由血缘亲情延伸至熟人之间人际交往以至对待外物自然的普遍道德价值追求,如孟子所言:“亲亲、仁民、爱物”.其一,“仁爱”是人与他人的友善之道.仁爱之心的培养,首先以家庭为重要的基点与起始点.如果连父母都冷漠残酷对待,难以设想对他人的友善与亲爱.具体到实现仁爱之途径,需要遵从“忠恕”之道.忠恕作为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忠”即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方面说,“恕”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他人相处要着眼于人的普遍性与共性,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只有相互谦和、相互礼让,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友善”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孟子以人性善为立论依据,认为人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意味着四个“善端”,只要合理保存加以扩充,人人皆可为尧舜.其二,“中和”是人与自己的友善之道.《中庸》中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是人日常的基本情绪,人处于平静、祥和、安宁状态,不被外界事务纷扰谓之“中”.人一旦置身具体情景中,情绪与情感就会发露、表达,但表达的方式应适度中庸,情绪失控、行为失态均不可取.不受情绪的牵制与左右,做到节而有制,即为“和”.其三,“天地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友善之道.源于《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既有宇宙本体论的意涵,又蕴涵生态*思想.其基本价值精神,倡导人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物尽其用、厚生爱物、人物.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中国古代人,崇尚自然,热爱山水,他们把草木虫鱼鸟兽当作人生的重要陪伴者甚至知音.以山水自然做画,以日月花叶写文,表达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融共通、相知相伴.“天人合一”思想,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绝对区分意识、征服者与征服对象的斗争意识和战争意识,完全相背、迥然不同.

在西方,友善思想也早被人们重视、研究与阐述.与孔子差不多处于同一时期的亚里士多德,著有《尼各马可*学》,共十卷内容,其中他用两卷的篇幅专门阐释了友善观.可见,他对“友善”的重视程度,同时反映出当时生活实践中友善于人生幸福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的友善观,整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他的“友爱”与“善意”思想之中.基于对城邦共同生活的推崇与重视,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友爱的支持与伴随.友爱是最重要的外在善,甚至比财富具有优先的价值地位.但他严谨、细致地区分了友爱与善意,并阐述了两者的关联性.其一,善意是友爱的基础与起始点,友爱是善意的完善发展.“没有善意两个人就不会成为朋友,但有了善意也不一定因此就成为朋友.因为,他们可能只是希望对方好,不打算实际地做什么,也不因此去找麻烦.所以,在引申的意义上,善意可以说是尚未发展的友爱.如果继续下去并形成共同的道德,善意便成为真正的友爱.”其二,友爱发生在相互了解的两个人之间,双方彼此互有善意,且这种善意能被对方体察,同时给予恰当回报;善意可能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并且这种善意可以不为对方知晓”.其三,友爱具有相对稳定性,善意却是“突然产生的、表面性的.”友爱需要共同的生活、共同的道德为基础,类似中国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友爱,由于结交缘由与目的不同,分三种类型,其中尤以“德性之爱”保持的时间最久、最稳定.德性是持久、恒定的品质,只要他们一直是好人,他们的友爱就一直保持着.善意的出现虽然也是因为倾慕对方的德性,但善意是被突然激发的、被动而表浅的.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启示我们:一方面,善意与友爱虽然在交往程度、发生条件方面存在差异性,但真正友爱与善意的发生都源于个人的“德性”.美德是人际友善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尊重与宽容他人更容易获得对方的友善;另一方面,人的幸福生活需要以友善为基点,陌生人之间保持起码的善意,熟人之间培育完善的友爱,与人为善,方可实现圆满人生.

2凝练与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友善观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友善观,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扬弃基础上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是对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在鉴别基础上的合理汲取与借鉴.同时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与凝练: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友善”既包含正确的价值导向、完整的内容体系,又包含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按照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友善观包含:认同接纳的自我友善、文明礼貌的人际友善、团结互助的社会友善、和谐共生的生态友善四个方面内容.

2.1认同接纳的自我友善

自我友善,即个体与自身为友,善待自我.“友善”一词,很容易联想到对他人的友善,自我友善往往容易被忽略和轻视.社会主义的友善观,继承中国儒家友善观中达致“中和”的自我友善内容,结合当下中国实际国情,发展阐释自身的深刻内涵.认同接纳是自我友善的基本要求.如果否定与排斥自我,个体将处于心理矛盾与紧张状态,容易自卑受挫,很难激发自身向上向善的能量.自我认同,即能够理智地看待并接受自我与外在世界,热爱生活、奋发向上,在追求人生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肯定自我价值,树立自信与自尊;自我接纳,即是接受自我身体、相貌、能力等方面的不完美和不完善,愉快平和、积极阳光地改善与塑造自我.有人认为对自身不够友善,仅仅是个人的私事.事实上,对自我不够友善造成的心理问题往往会投射到他人与外界,从而造成道德上的失范行为,成为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破坏力量.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惊醒世人“认识你自己”的重要性.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与人类认知程度的提高.随着个人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客观公正地认识与评价自我,从而与自身友好、平和相处的重要性.它既关系个人的身心健康、自身潜能的充分发挥,也关系到公共生活领域的人际交往状况以及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方式.认同接纳的自我友善,既能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又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自身努力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意义.肯定自我价值、认同自我存在的独特性并接纳自身的不完美,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善待自己,完善自我的道德与品性,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友善观的题中之义.

2.2文明礼貌的人际友善

人际友善,要求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尊重、宽容对待,减少人际交往中的摩擦与冲突.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显然,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由此,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便是必不可或缺的.人们通过交往,满足物质交换的需求,同时获得精神交流需求的满足.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人们主要生活在一个熟人圈子之中,仁爱或友善的范围主要拘囿于家族范围之内.当今时代,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越专业、越精细,人们的社会依赖性就越强,依赖的范围与领域就越广,交际与交往的需求也就越强烈、越必要.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科技、通讯技术、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人们交往的范围跳出熟人交际圈,从狭小的私人领域延展到广阔的公共领域,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地域与时空的限制.面对没有血缘与亲密关系的陌生人,文明礼貌是起码的规则意识与相与之道,甚至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文明礼貌的人际友善,要求人际交往过程中,举止文明、态度谦和,处处以礼待人、有礼有节,包括礼貌用语与文明行为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由于每个交往的个体是作为特殊性存在的,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兴趣爱好、性格品性等,如果仅以自我为中心、仅从个人意愿出发,视他人为工具性存在,不免挑起各种矛盾与冲突,整个社会秩序便会坍塌、失范.友善是人际交往的实践需求,当今时代,交往时常性地频繁发生于陌生人之间.强调文明礼貌的人际友善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公共性发展趋势提醒我们,学会与陌生人友好相处,方可适应现代的公共社会生活.“文明礼貌意在表示友好,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交往氛围.公民普遍的文明礼貌可以改善整个社会的人际状态.任何人都能从文明礼貌的交往中获得舒适、良好的生活感受.”社会主义友善观建立在真实的自由、平等基础之上,人与人真诚交往,以“义”为重,在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中体现出行为的适度与优雅得体,与资本家为着功利、私心而表现出虚假伪善的本质完全不同.文明礼貌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与具体形式.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人际间正常交往的前提条件.如果社会公民人人遵从“礼”的要求,自然形成和谐融洽的社会交往环境,同时提升个人幸福感.

2.3团结互助的社会友善

不同于人际友善强调个体交往中的友好相与.社会友善是指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人们表现出仁爱团结、合作相助的优良品质,共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与社会风险.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和谐…‘仁爱”的重要社会价值.中华民族屡遭浩劫却依然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强敌与自然灾害面前,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力量.团结尚和、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非常重视这一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弘扬.早在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2001年,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团结友善”作为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倡导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中做一个好公民.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倡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这是对《纲要》中所提出的“团结友善”要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团结互助的社会友善,要求发扬“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合作精神,积极加入各种爱心团体,参加社会支援性、公益性活动.团结互助,是当代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则之一,对克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极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错误倾向.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相互间情感关系的疏离,影响着人们,易出现友善情感上的冷漠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处事的个人主义原则倾向.相比传统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显著增强,但仍需弘扬团结互助的中华传统道德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抱着团结互助的友善态度,同舟共济、戮力同心,不仅能够共同战胜困难、应对风险与挑战,完成民族复兴大任,同时能够感染更多的人传递社会正能量.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增进入际间信任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

2.4和谐共生的生态友善

生态友善,即是人与自然为友,与生态为善.人类的生存不仅需要依赖他人与社会群体.而且需要依赖自然条件与外在环境.“友善”由此需要从自身、他人和社会的范围扩而充之,达致与自然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首先,和谐共生的生态友善,要求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一体共存的关系.儒家的生态*思想,是人与自然交融、物我一体的生命体验形式.自然联通人性,人道源于天道.人在四时运行、自然变化的过程中领悟生命、诠释生命的意义.道家的庄子更是主张“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游的人生自由境界.古代的智慧,在于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依、相伴、相融合的平等关系.汲取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与精神命脉.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入与自然的关系.思考自然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审视人与自然绝对对立的“主客体二元说”的合理性.摒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观念的主导,摒弃人对自然界高高在上的傲慢,以谦卑的心怀与自然相与.树立和谐共生的理念方是人类对自然的友善之态势.其次,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同志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人类改造自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福祉.对自然一味地破坏与索取,是人类自取毁灭之路,是背离人类幸福的方向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重点强调.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惜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同志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科学把握人对自然改造活动的理论成果,是对人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发展要为了人民,发展要造福人民,而不再单纯以GDP增长总量论英雄、看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绝不走西方社会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善待自然、呵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与反思的结果.

3提升与延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友善观的新意蕴

自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各级各类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自觉组织认真学习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友善观作为核心价值观中最基础性的规范要求,被广为宣传与培育,改善了人际交往关系、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需要新的科学理论进行正确的引领与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与思想精髓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与延展.是结合时代新要求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展现着新时代的魅力与风采.

3.1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自我友善的机制保障

自我友善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完善周到的健康服务都会影响到社会成员对待自身的态度与自我心理认可度.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首次把健康战略问题写入文件.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追求目标.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否善待自我,是健康与否的重要保障.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意味着关心所有社会成员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状况.关心国民的健康饮食、医药安全等;提供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意味着每个年龄阶段的国民、每个社会群体的健康都不会被漠视.人们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良好健康的身体状况能加强自我认同与自我接纳,反之,平和包容的良好心理状态也能促进身体的强壮和健康.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配合以社会治理新制度的建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都将为自我友善提供更好的外部支持与制度保障.

3.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延展人际友善的对象范围

当前国际形势下.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国际秩序的安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高度.成为党与国家事业的新使命、新任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其核心归结起来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这意味着,无论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还是生态方面,我们都坚持友善的基本态度,坚持宽容尊重、友好合作、平等协商的国与国的交往新思路.“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秉承中华文明“天下”情怀的文化基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友善观不仅拘囿于在本国范围内.“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友善的范围延展到国与国之间的国际友善.体现着中国领导人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给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

3.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社会友善的战略意义

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统治阶级共同的价值追求.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本质规定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倡的社会友善,既不同于封建制性质的儒家友善.又不同于奴隶制性质的古希腊友善,也不同于资产阶级的虚伪友善.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当家作主、各族人民自由平等基础上的社会友善,具有强大的思想凝聚力和向心力.56个民族团结一致、互助互爱、互帮互惠,真正坚守“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九大明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的友善鼓励人们团结互助、包容理解、共同奋斗,它并不局限在狭隘的单个民族内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民族身份、宗教信仰、党派身份的各族人民,要牢牢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同全国各族人民踏上新的征程.全国各族人民秉持团结互助、齐心协力的社会友善观.将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战略性保障.

3.4建构生命共同体:提升生态友善的战略高度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构成“生命共同体”的判断.把生态友善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出了美丽环境的至上价值:“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道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及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打赢蓝天保卫战”,道出了国家下大力气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决心和信心:“生命共同体”,更是把如何对待生态环境问题放置在事关人类存亡、国家盛衰的高度.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实现幸福生活、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与出发点.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过程中科学把握人对自然改造的客观规律.“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人人树立对待自身生命般对待自然的环保意识,转变生活、消费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作为时代新人,应该有时代的担当与使命.深刻领悟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友善观的基本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点评:该文是关于经典特色专业范文可作为友善和新时代和观论析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特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基础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正是在充分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形成的指导中国发展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现了马.

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文李 音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新型智库建设
在党的十九大上,总书记所作的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站高谋远,博大精深,气势恢宏,亮点纷呈,是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是走向伟大复兴的顶层设计,每学习一次就受.

如何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技工院校德育课堂
摘要技工院校是为国家、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专业型、能力型人才的摇篮,想要让技工院校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在思想、品质、道德、素养、创新……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必须对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