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家的钥匙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家的钥匙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家的钥匙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3

家的钥匙,本文是关于家的钥匙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钥匙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家的钥匙论文参考文献:

家的钥匙论文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创业家杂志艺术百家杂志社世界家苑杂志

又十多年过去了.

重翻过去写的这几篇文章,而今我又要重新改写,重新修定,我想,如此或许能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也更加顺畅一些的罢.然而,心里却是伤感的.

我很爱我的母亲.无论是清明节还是旧历的新年,我照例是要给母亲化些纸钱去的.我当然知道这是迷信——可是一个做儿子的,还能用什么方法寄托对母亲的挚爱与哀思呢?

在远离城市的郊野上,烧化的纸钱是有温度的,尤是在清明时节,东北大地,春寒料峭,我想,那纸火的温度一定是母亲奉献给儿子的爱罢……

——题记

与母亲同在

母亲是在她74岁的时候离世的,距今已经二十多年了.写这篇小文,的确是为了排遣儿子对母亲的悼念与惜怀之意的. 那是在早春时节的一个星期六,这在西方是公休的日子.母亲原本是选在这一天出院的.当时,母亲因病困在医院已三个月有余了,当老人家的身子略感好些的时候,便萌发出了出院的.母亲对我说,三儿,我出院后打算上你那儿住几天.

我的家在松花江的边上,紧临东去的江水.在母亲还未病重之前她曾独自去了一回江边.母亲年轻的时候经常在松花江边洗衣服.现在她老了,头发白了,她依然怀念那江、那水.也可能母亲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告个别吧,于是独自去了江边……归来时,毕竟是古稀之龄了,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老人家转了整整一天.

我想,母亲说出院后要到我家住,一是我的家在江边,还有做母亲的最疼的自然是自己的小儿子了.我时常闭上眼睛想象母亲在我家住的情景,甚至还推想到老人家处处小心地顺着我们一家人的习惯,说话、做事的样子.但是,有些事是不可以预想的,即若是设想也如此,设想与推想之后,怎能不让儿子暗自神伤呢? 说来,儿子本可以在母亲瞑目之前见她老人家一面的.只是开往省医院的公共汽车为了赚钱,长时间地停在站台上等客不走,就这样耽误了.我到了省医院,是随着拿着强心剂的护士一道奔跑着去母亲病房的.

我仅仅晚了两分钟,两分钟之前母亲已经停止了呼吸.母亲在临终前没能见到她的小儿子,她或以为小儿子还要过很长时间才能来,如果她知道再挺两分钟就能见到儿子,她无论如何会再支撑着坚持两分钟的.是啊,时间太长了,她老人家已无力坚持了,像油碗里的灯苗,她生命的能量已经耗尽了.由于儿子耽误了两分钟,造成了终生的遗憾,犯下了一生都不可以饶恕的错误!

我和母亲就是这样在人世间分手的.

跑到病房里,先我而到的兄妹们正环立在母亲的遗体周围,一律垂首观察着.儿女们很难相信自己的母亲已经死了.母亲紧闭着双眼,大张着嘴.那一瞬间,我感到了母亲的躯体里正迸发着弥大的呼吸,这个在冥冥的天宇之中如雷如飚地涌动着——让儿子站立不稳了.

母亲辞世的时候,她的手上戴着两枚假的“金戒指”,都是黄铜的.这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金属.母亲也是女人啊,她非常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人自然也热爱美.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的生命质量呵.

先前,没心没肺的儿子并不知道母亲手上的戒指是铜的,母亲也从未告诉过我.母亲年事已高,大约是羞于启齿老人家爱美的心理罢.还记得在我的孩提时代,同母亲去合作社买发夹.依我看,所有的发夹都是一样的,仅有大小的不同而已.年轻的母亲在柜台上挑了许久,她总能从“一样”中挑出不一样来.那年母亲才三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母亲像全国大多数的母亲一样正经历着贫穷.其实,并没有人能对贫穷做出合理的解释.现在想来,穷人不过是生命的一种形态而已.母亲对饰物的选择是不可能引起富人们注意的,它只能在同样贫穷的妇女当中引起啧啧的赞美.这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美的形式与饰物,其实也是穷女人们中的别一种沟通方式.

我的母亲是满族人,满族人死后是不戴帽子的.从母亲身上拔下所有的针头与氧气器械之后,穿好了“寿衣”,兄妹们便推着单架车送母亲去“太平间”.路上,兄妹们遭到了守尸房老人的喝斥:“怎么不给老人戴帽子呢?快去买!”震惊与羞愧之下,二哥飞速地跑出去买回了一顶.那是一顶汉人老太太常戴的那种帽子.

后来,读萧山先生的《清代通史》,我才知道,满族人死后是用白布缠头,不戴帽子的.母亲活着的时候,她从未告诉儿女们她是满族人.在她重病期间,她只说:“我死后,不要给我戴帽子.”

母亲,委屈您了.

一个人,当她是穷人的时候,自己属于哪一民族其实是无所谓的.抛开宗教及信仰的区别,人类世界上其实只有穷人与富人两种.穷人与富人的话语永远是不一样的,他们拥有各自的凝聚力,各自的文化,各自不同的心灵,各自的价值观,各自的力量.这一人类心灵的模式纵然有回天之力也改变不了.

我的母亲还是一位基督教信徒.大约是基督的教义使她在晚年的生活变得平和,并充满了和煦的风.老人家阅读《新旧约全书》时,比我这个半吊子知识分子的儿子还要细致.一个灵魂从贫穷进入宗教,这是一个飞跃.圣父圣母的产生,使得人类中某些窒息的灵魂洒满了生命的阳光.在这本《圣经》的扉页上写着我母亲的名字.字写得很好,笔画都很到位,显然是毛笔字的功底.母亲小的时候念过私塾.我还听说,母亲念过旅顺的女子中学.旅顺是一个港口城市,与海外相衔,圣父的意志是否从那个时候就泊进了母亲的心灵呢?

母亲排行老二,她还有一个姐姐.她的姐姐已经先她而去了.母亲活着的时候,姐姐的死她并不知道,或许她不想知道,更不愿去面对,她和她的姐姐感情极深.母亲还有一个弟弟,在遥远的成都,想来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母亲活着的时候,他们感情就很好.母亲将这种血缘的亲情,动人地延至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去世之后,我们并没有告诉他,就让他一直以为他的二姐还活着罢. 母亲咽气之后,脸上毫无痛苦之痕.大约母亲已经将生死看淡了罢.

自古以来,崇尚自然的满族人很喜欢鲜花.这还是好絮叨的老父亲告诉我的.前不久,我去大兴安岭的加格达奇,在去嘎仙洞途中的旷野上我采了不少健硕的、风姿绰约的野芍药.是夜,我乘火车将这束花带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哈尔滨,回到家,我将这一束丰硕的花插在注水的花瓶里.然后,从那本《圣经》里取出母亲的遗像,摆在这一大束野花之前.

我泡了一杯热茶,坐在母亲的面前.母亲正看着儿子,儿子的心极为平静.

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能使儿子的心平静下来.

由于母亲喜欢花,老人家活着的时候在家里饲养了不少花.但是,这些花在母亲咽气的那一天,全都蔫了,败了.草木通情呵—— 母亲是一位性格优雅的女人.她住医院期间,同病室的病友都很喜欢她.有的病友出院后还常回来看望她,帮她梳头,说一些女人们的话题.母亲也经常拾一些小笑话讲给她们听.

母亲的溘然长逝,病友们都落了眼泪.一位老妇人说:“我们得哭几声,给老姐姐送个行……”说着便放声痛哭起来.

那是怎样叫人心碎的哭号呵!

母亲总喜欢对别人说,她的儿女们如何的有出息.开始,我们总劝她不要说,世事险恶呀.母亲不高兴了,说:“好,好,我不说.”

现在我懂了.作为一个母亲,还有什么比自己的儿女出息了一点点更值得老人家高兴的呢?我想,世上所有母亲的人生理想大抵都是如此的罢.

在芸芸众生的社会上,儿女们都活得很小心,以至于很机警,似乎是这个国度的千年文明决定了人们的事事谨慎,即便是偶一的自夸,或者来自母亲的赞誉,都可能给儿女们招来意想不到的麻烦——难道这当真是一个没有母亲的民族么?

母亲一生度日节俭,“爱人敬物”是她的人生准则.

在母亲临终之前的那些日子里,儿女们纷纷给她买一些高档的菜肴,但她老人家只能吃一小口了,即便是这一小口,也如同做沉重不支的体力劳动一样.艰难地吃过了,母亲一定会说,好吃.

这里,我想劝劝做母亲的,趁着牙口好,人还硬朗,别舍不得吃呵,赶到人老了,牙不行了,再加上有病,就吃不下了. 有人提倡人生当有伟大的理想.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作为一个母亲,也无需把理想腾飞到怎样的巨大,为儿女,为自己,多吃一口人间的美味,未见不是一种优美的人生态度.

母亲走了多年了.夜里,我独自坐在自家那张老旧的写字台前,于万籁俱寂之中,窗外夜行的松花江水走得如诉如泣,我像一条可怜虫又呜咽流泪不止了……

父亲

老父亲病了,是脑中风,住在干部病房里.干部病房的条件与环境的优厚哟,是我这个当儿子的永生永世也望尘莫及的.老人家已是74岁的古稀高龄——这是数以百万计的中青年为之奋斗与渴望的年龄呵.然而,病榻上的老人家绝无那种预备下世的准备与颓废,在他中风的脑壳里始终充满着生命的灿烂阳光.这几乎让我这个做儿子的目瞪口呆了.我甚至是第一次感到生命的顽强与潇洒.

躺在沙发床上的老人家,有一半的身子已不能活动了,说出来的话像从浑浊的深水中来,我只能感到气浪的款款涌动,却辨不清勃勃活跳的语义了.

父亲年轻时相貌堂堂,可谓是一表人才.刚刚光复的时候,他曾经在铁路业余文工团饰演过.同时,他也写过话剧剧本(他是那个时代的文学青年),演过话剧.父亲说,土台下的掌声是雷鸣般的.我觉得父亲特可爱,特天真.

我的父亲大约算是自学成才.当然,所谓的自学成才自然也需有一定的基础.父亲在伪满时是国高毕业.光复初,在他没有工作的那一段日子里,几乎一天不落地泡在哈尔滨市图书馆里,自学土木建筑.书看得挺深入,挺严肃.有了这样的“基本功”,解放后他考上了哈尔滨“新东建筑公司”.去报考的有上百人,但仅录取了他一位.后来,因专业能力出众又升为计划科的科长.但是天天开会,受教育.父亲是从旧社会、旧政府出来的旧官吏,官不大,是“属官”——属官是什么官呢?不清楚.他还间或地做过日语翻译.因为个人历史上有污点,或者说历史本身就有污点.这样子,在新社会的工作单位里,父亲表现得非常谦卑,好像被旧部抛弃了的、无家可归的人,为了谋生,见了谁都点头哈腰的,脸上堆着笑.

但是,同事们仍旧对他保持着距离.

据讲,一个中型企业的基建预算,一个专门的班子,十几个人,半个月也没算明白.父亲只用了一个大半天的时间就算得无懈可击.果然是他的才能太出众了.据说,与他共事的一些人有一种被伤害感,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挑衅.

父亲的另一个可爱之处,在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极其虔诚地要求入党.凡四十年来,他写的入党申请书足有两部长篇小说那么多——两部长篇小说,在当年,至少可以得八千元以上的稿费.父亲向单位的党组织奉献了价值八千元以上的忠诚.但基层党组织还在考验他.逢年过节,年初岁尾,或者有什么政治活动了,他一准儿地要向党支部写“思想汇报”,写的时候,点灯熬油,至诚至真,苍天可以明鉴.在工作单位里,只要是党员同事父亲就害怕,怕他们在讨论他人党时不举手.每年的“七一”是党的生日,也是新党员入党的日子.父亲盼了一年又一年.可是,每逢“七一”前夕讨论他人党的时候,准准的,会横生出一个莫须有的“问题”.“问题”出现了,自然要调查.赶着调查明白了,“七一”也过去了.等来年吧.来年又是旧戏重演.

“七一”,新党员要对党旗宣誓了.支部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们要“旁听”,受教育.父亲当然得去.

临近这样的日子,父亲的心情自然不好.一个人心情不好是需要发泄的.可往哪里发泄呢?往哪儿?!单位里他不敢,那他还想不想入党了?于是就找茬儿训我们,好像我们几个无辜的儿女反对他人党似的.多少年以后,我见到了当年始终反对父亲入党的那个人,这老家伙早已退休了,他见了多年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儿子,还那么牛皮哄哄的.我就纳闷了,你以为你是谁呀?我恶狠狠地盯着他的时候,竟无耻地笑了——但必须承认,他是“胜利者”.

老人家已经躺在病榻上了,“武功”全废了.我在一边负责看护他——所谓看护,就是照顾他喝水呀、大小便方面的一些琐碎事.他总躺着,大便就干燥得很,怎么也便不出来,“哎哟哎哟”的,或像牛那样封住嘴,喘着粗气,然后再张嘴“哎哟”.如此折腾两个多小时.父亲一边哼叽一边说:“阿成啊,我一辈子也没遭过这么大的罪呵!”

我说:“别哼叽了!这算什么罪呀?!”

父亲立刻没动静了.

我一夜未合眼,不知道我是不是应当向他道歉——

翌日,一清早,我满面春风地伺候父亲,并真诚地告诉他:爸,你的父亲能活93岁,你也能——这是遗传学的基本法则.

父亲胆怯地看着我笑着,突然,用那只能活动的手捂住脑门说:“小时候,我打你们……”然后,失声痛哭起来.

我低下了头.再抬起头来已是泪水满面了.

我咋这么浑哪!

那天上午,我们父子聊了好久.他谈到,他想把自己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材料,从单位转到街道办事处——退休了嘛,申请入党的事归地方管了……

我定定地看着他,好久好久没有言语.

后来,我还是由衷地谈了自己对人生,对一些事、一些状态的看法,谈了人的血性与脊梁!

老人家听了之后,再度流泪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竟像小孩子似的抽泣起来.

我知道,入党——他一生的目标啊!如若把这个神圣的目标牌从这个年迈的老人面前挪开,他一定很伤心,非常非常伤心.

眼下,父亲的病已大为好转了,老人家已经能自己拄着手杖,到楼下的脚角那儿,在灿烂的阳光下,同当年那些整过别人或者挨过整的,但都已经退休或者离休的老人们,一块聊天儿,聊“天凉好个秋”罢.

父亲应当开始一种崭新的生活了.

儿子祝愿他活到100岁,超过他的父亲.

钥匙

母亲去世之后,我很少回家看望父亲.原因是我同父亲极少有共同的话题.

年届八十岁的父亲,现在和离了婚的二妹在一起生活.还是在那个旧楼上住.先前,那是一幢看上去还不错的新楼,但十几年下来,就有点落伍的意思了.再加上父亲的年迈,那种落伍的感觉就更加浓重了.

二妹是一个十分勤快、又爱唠叨的妇人.所以,父亲的生活起居不用我们兄弟担心.说起来,这事儿还真得感谢二妹.

母亲活着的时候,父亲的生活是由母亲来照料的,他们是相依为命.人进暮年,相依为命大抵是老一代夫妻的必由之路.

父亲的身体还算好的时候,在家里可是一个喜欢挑剔的男人.在我的印象中,他和母亲始终是处在一种争吵当中.自然,父母的争吵更多的时候是由母亲做出让步.母亲说,对男人来说,让他们让步是件很伤自尊的事.我却觉得母亲是在向我暗示着什么.

尽管我同父亲谈话的时候很少,但我还是觉察到父亲仕途上的不得意.他总是抱怨母亲不出钱让他送礼.他说,如果母亲给他点钱,买些纸烟之类送给领导,他早就当上处长了.一次父亲极认真地对我说,在那个时代送几瓶罐头就行.我听了,虽然没有反驳父亲的话,但心里却并不认同他的观点.我一个的朋友曾跟我讲过,对那些有的下属,就得像赶马车一样,在马头的前面放一捆草,让马总是朝着这捆草走,还要让它吃不着草才行.父亲大抵就是这样一匹不停地走,又总是吃不着草的马.

天意难料,父亲退了休之后,母亲竟先父亲而去了.空落落的房子里只剩下父亲一个人了,只好由离了婚的二妹搬回来照顾他.此后,父亲像一尊年久的雕像一样逐渐地风化了,开始的时候,他多少还有些挑剔的事,后来就没有了,任凭妹妹怎么唠叨,他的脸平静得像一盆水.

我知道,父亲是孤单的.

在母亲活着的时候,我经常回家——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儿子在社会上、在工作上或者在自己的家庭中受挫的时候才回去的.与其说是看望母亲,莫如说是去母亲那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回家之前,我一般会在楼下的饭馆买一两款传统的热菜,让服务生送上去.父亲既然已经退休了,吃饭店的事自然也就断了.儿子买上一两盘老式的热菜,也算是晚辈对离职老干部的一种理解罢.

逢年过节,我总要托朋友弄一瓶纯正的日本清酒给父亲送去.父亲早年曾在日本人手下做过事.他对日本清酒情有独钟.只是他现在老了,喝不动了.不过,当看到他沉迷地品尝清酒的样子,儿女们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常说,人总是生活在回忆中的.今天的日子其实是留给回忆的.明天与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更无从预料.

父亲喜欢吃甜食的习惯似乎是受了日本人影响.记得小时候,他常做那种放黄豆的大米饭.现在我也偶尔做,味道的确是有一点特殊,有一种甜丝丝的清香味儿.

每逢我回家的时候,母亲总会问,儿子,最近怎么样?我照例说,挺好啊.我自然不能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脆弱向母亲倾诉.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成家立业了,我应该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难题.更何况凡世间的事说来话长,我不应当把冗长的俗务对自己的母亲倾述.我只是想在母亲身边坐坐,说一些让母亲开心的事.这就足够了.

记得,我每次走的时候,母亲总是说,儿子,皮鞋擦一擦,衣服穿得整齐一点,精精神神的,像个男人样.

我说,知道了.

从母亲那里出来,我总觉得身上增加了某种神奇的力量,人也变得有信心有活力了,可以用充沛的精神风貌去面对茫茫人海了.

人间的岁月总是过得很快,一晃,母亲已经过世多年了.父亲进入八十高龄患了脑溢血后,留下了颇严重的偏瘫后遗症,并有加重的感觉,行动起来像在痛苦且麻木地挣扎,十分的困难.他呜呜地跟我讲话,可我这个当儿子的连一句也听不懂.我想,亏着有离婚的二妹照料,不然,他的生活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二妹看着偏瘫的父亲叹着气说,看来,我这辈子不能再结婚啦.

其实,二妹才四十多岁,人长得也周正,身体很好的,且又是个理家的好手,为了照顾父亲不再结婚,对父亲是一种大孝,但是对她自己,则无论如何是一种残忍了.

然而,这人世上的事,亲情之间的事,又有谁能够说得清楚呢?

父亲每每听二妹说这样的话,先是呵呵地乐,然后便呜呜地哭了起来.

二妹说,行啦行啦,这又是哪一出啊.

父亲便立刻不哭了.

昔日里父亲的威严在不能自理的生活中已经消失殆尽了.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人的一生也怪可怜的.

母亲辞世之后,长辈中,父亲是我惟一的亲人了.

在母亲刚刚去世的时候,我去看望父亲,那还仅仅是传统式的儿子对父亲的探望与问候而已.想不到,时间一久,心境变化了,与昔日看望母亲的目的一样了.

父亲由于偏瘫,行动不便,既不能接电话,也不能为人开门(他听得清你在电话里说什么,但他说的话你却一句也听不懂.于是,他不再接电话,躺在床上,任凭铃声响着).于是.我的口袋里便自备了一把父亲家里的钥匙.倘若赶上二妹出门不在家,我便可以用自备的钥匙打开门进去.

去父亲的家,要经过一个热闹的市场.父亲曾在这儿昂首地走过春夏,走过秋冬,那时他还在工作岗位上,偶尔也有车子来接他,或者去开会,或者去见什么人,或者去吃馆子……他总是那样旁若无人地上车,或者旁若无人地下车.现在,这一切都消失了,如逝水般地流走了.

生命真的很脆弱呵……

父亲住在三层上.

上了楼,打开门,我一边在走廊换鞋,一边高声说,是我.

二妹若在家,便会从厨房出来说,三哥来啦.看,咱爸又屙裤子了,臭死了.

我就笑笑,并不搭她的话.

家里还是老样子,和记忆里的家没有任何区别.只是窗台上的花不行了,盆盆都是那种有气无力的样子.记得母亲最喜欢的那盆扶桑,自母亲死后,秋天里没人给它剪枝了,父亲也不让剪,他好像很忌讳这件事.它就那么任意地长,不再开花了.

躺在病榻上的父亲是不能动的,缩缩成一个小老头了.我过去一脸笑容地说,爸,你气色不错啊,挺好啊.

然后,坐下来,点一支烟同父亲聊——其实只是我一个人在说.当然,我只说那些开心事,以及自己近期的行踪.

有时候,我同父亲也聊一些政府及政策上的事.尽管我知道的不多,我还是尽我所知地讲给他听.父亲毕竟是公务员出身.他特关心这种事.唉,人生真是一门大学问哪.

父亲听着,偶尔也呜呜地问几句.我便极努力地去听,但听不清他在说些什么.

我说,爸,我听不清你说什么.

父亲就不再说了.

尽管与父亲见面总是我一个人在说,但是,我内心的那份苦楚却在这样的“交谈”中渐渐地化解掉了.

去看父亲的时候,我从不买东西,只是塞给父亲一点钱.之后,我们父子便相互甜蜜地笑了起来.

我知道,父亲在二妹的照顾下过得还好,我知道他不缺什么,但是,买药的钱总应该是不够的罢.

在父亲那里我呆的时间并不长.父亲毕竟是个病人.

每当我要离开的时候,二妹便唠唠叨叨地说,三哥,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都这么大岁数了,如果家里不给你做,你就到饭店去吃,要两个菜,要一瓶啤酒,也不贵.听妹妹的口气,好像她的哥哥在家里受多大的委屈似的.也可能是她觉得母亲不在了,才说这样的话.

我说,好的,好的.

我常在饺子馆里看到一些年迈的老人,坐在那里等着吃饺子.我看到他们便想到了自己的明天.我知道,我将来会跟他们一样,儿女走了,出门子,老伴儿万一又不在了,想吃饺子,只好一个人到那里去……

记得一次女儿要买一个DVD,我们一同去了,买这种东西有促销活动,赠送一个折叠的帆布椅.我其实更多地是看好了这个椅子,心想,将来老了,孤家寡人的时候夹着它去江边坐坐吧……

离开父亲的家,走下楼去,走到万头攒动的街上,心里总泛起一股莫名的凄凉.老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倘若哪一日天不假年,我这手中的钥匙不就没用了么?到了那时,其情将何以堪呢?

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钥匙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家的钥匙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家的钥匙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的中秋时间和家国情怀
送月饼,话中秋领导人节假日前后不停歇在的日程表上,政务安排十分紧凑 从2013年到现在,也有一些特别重大的活动占据的假日 例如2013年端午节前夕,神舟十号顺利发射,赴酒泉为出征航天员壮行,并现场观摩.

清镇市关工委幸福家家庭成长中心首期分享活动成功举办
近日,由清镇市关工委主办,清镇市计生协会、清镇市新岭社区协办的清镇市关工委幸福家家庭成长中心“怎么说,孩子才会听”首期分享活动,在清镇市新岭社区举行 近80名热爱学习,关心家庭.

田家炳:中国百校之父将慈善视为毕生事业
166所中学、90余所大学、40多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有这样一位老者,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在中国捐献了300多所学校,他就是田家炳 7月10日.

赤水市:依托康养之地,助力文化养老,共建银发之家
近日,赤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离退局局长吴维伦,市老年大学校长袁莉带领老年大学教务科干部到葫市镇天岛湖、天鹅堡社区调研 据了解,天岛湖、天鹅堡社区是主要面向四川、重庆……外省市游客打造的高山旅游度假小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