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历史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介休历史十题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历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9

介休历史十题,本文是历史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跟介休历史和历史相关论文如何写.

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历史杂志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如何写历史论文

雀鼠谷

《周书》记载为调鉴谷.北魏时候《水经注》记为“冠爵津”.北朝之后叫“爵津谷”,民间始终称为“雀鼠谷”,简称“雀谷”.

1.雀鼠谷,极言地形之险.

雀鼠并不是两种动物,而是一种.《诗经·魏风·硕鼠》陆机注: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足于头,跳舞善鸣金,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因此地多雀鼠,因称雀鼠谷.

冠爵指的就是鹳雀,是一种攻击力较强的鸟,属于力禽或猛禽一类.

古人以为若是拿箭射它,它会含住箭反来射人.《诗·豳风·东山》陆玑疏:“鹳,鹳雀也.长颈赤喙,白身黑尾翅.树上作巢,大如车轮.望见人,按其子令伏,径舍去.”或又因此处多鹳雀,因称为冠爵津.《水经注》记: “冠爵津,汾津名,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

2.方国雀的所在地.

与郭沫若齐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胡厚宣先生认为,方国雀在介休西南,其首领日雀,其部日雀师,武丁时曾讨伐亘方.亘方即今天垣曲县.(见胡厚宣《甲骨学商论丛初集》).从地理方位说,这个方国雀包含了古介休,应该也包括了现在的雀鼠谷.这为“雀鼠谷”得名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3.调鉴谷.

解这个名字,关键是这个“鉴”字.

现在说起这个字,都当镜子讲.古人的镜子是用铜作的,所以也叫铜鉴.《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列传》: “(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其实,“鉴”最初的意思,是指大型盛水器.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鉴,大盆也,一日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说文》.徐灏日: “鉴,古祗作坚,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鉴,声转为镜.”

这样看来,雀鼠谷名称的来源又可与制陶业想关联起来.大凡制陶之地,皆得有适宜的原料(我们叫碗泥),也要有充足的水源水.介休洪山、义棠、龙凤(原名叫瓦务村、瓦瓮村)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制作陶的历史延续了很长时间.可能是有铜之前,此地出过一个了不得的高人,他是抟土制陶、为陶器整形、传授技艺的大师,是个发明家,人们为纪念他,将这地方称为“调鉴台”,而向南绵延七十里的沟谷亦被称为“调鉴谷”.

另外,雀鼠谷北口义棠镇的形成,有两个线索值得注意: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义棠有普照寺碑,碑中“义棠”作“义唐”.大定十二年(1172年)普照寺碑,“义棠”作“义常”,“介休”称“介美”.碑上半部分为线刻三尊佛像,下半部分为捐修人名.当时的地理名称尚没有确定下来,以致于即使刻碑这样庄重的事,称谓也出现了不同.之后,大约因汾河桥的架设,方便了交通,才使得这地方渐渐繁华起来.元代钮克让有《义棠废桥》诗,中有“百年缔造”语,其所说为义棠汾河上的木桥,名叫永利桥.由此推断,汾河桥早不过宋金时期,即宋金时期,义棠只不过是刚刚兴起的一个商旅集散之地.明洪武五年(1510年),县丞张敬组织将木桥换为十三孔石桥之后,大大便利了通行,义棠逐步发展为重镇,形成了沿河的一个商业转运和居住区.之后,才与“棠花结义”的传说联系起来,最终定型.时至今日,义棠仍俗称为“街上”而很少说村,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千亩之战与度索原

1.什么是千亩.

《册府元龟》说,宣王即位不籍千亩.注云,籍借也.借民力以为之.天子藉千亩.诸侯百亩.千亩是帝王的籍田.周天子于孟春之时率群臣在籍田举行的耕作劝农仪式.周厉王之前,藉田的礼法还在.介休南的某个地方,当时是周天子的籍田.国人,厉王逃彘.彘及附近之地,王室的根基较深,群众基础也好,因此也是他最放心最安全的地方.厉王去世,共和结束,宣王即位之后,不听大臣劝阻,籍田礼废,不复古也.这应该就是地名最初的来历.宣王之后,井田之制渐渐解体.

2.千亩之战.

宣王上任之后,不再重视籍田,实际削弱了对此地的统治,导致北方戎族乘机南进,引发了两次战争.第一次是在周宣王二十六年(前776年),晋穆侯姬弗生讨伐北戎,战于千亩并大获全胜.恰夫人齐姜生次子,遂起名日“成师”(《左传·桓公二年》).

另一次是13年之后,周宣王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789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国军大败,夷兵大胜(《史记》).

诸侯胜而王师败,也反映了这个时期少数民族渐渐强大并向南进吞的历史过程.

《左传》杜预注: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千亩.这个千亩到底指哪里呢,一直有争议.如今讨论指向绵山脚下秦树原及灵石静升一带,是不是还有其他可能,尚不可知.

3.度索原.

唐高祖武德二年四月(619年),刘武周引突厥兵陷榆次、太谷、平遥等县.

“裴寂军于度索原.营中饮涧水,金刚绝之,士卒渴乏.寂欲移军就水,金刚纵兵击之,寂军大败.寂弃军走,宝谊复为所擒.谋还,被害.宋金刚遂据介休.”

唐书中,度索原和雀鼠谷是并列出现的两个地名,因此不可能指同一个地方.《山西通志》:度索原在县东南介山下.若是按这样的解释,介休东南的介山下,有涧有水、地势开阔的地方,会是哪里呢?

介休为何最早叫界休

1、介休最早设县在秦赢政元年,即前274年, “废平周设界休县”.那时候秦还没有统一全国,统一之后才叫秦始皇.秦初,介休域内有界休县,也有邬县.

2、那么为什么会叫“界休”呢?

界,是会意字.从田,介声.本义是指边垂,边境.休,也是会意字.从人,从木.人依傍大树休息.本义是指放下手中的工作站在树边歇一会儿.介休清朝衙门的对联“三公不易其介,四方惟乃之休”中, “休”就是美好之意.但是,“休”字很早就有休息、停止的意思.如: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诗·大雅·瞻昂》);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四》);日夜无休时(《史记·货殖列传》);都是此意.

这样看来,界休之所以得名,大概是指设县之时,域内是秦国的边疆之地,也就是秦国的领土到此为止,并不单单指边疆美好的意思.王莽建立了新朝,估计是觉得这个“休”字不太好,也要新一下,于是将介休改成了“界美”.后来又恢复为“休”字.并且,人们将县名与“绵上封介田”事联系起来,一直沿用到现在.

战国时期介休属魏还是属赵

介休历代县志都记,介休地域在战国时期属于魏.前322年己亥,即周显王四十七年、魏惠王后元十三年.秦相张仪赴魏,任魏相.秦攻魏,取曲沃、平周.《十三州志》:平周在介休县西四十里.按介休县疆域西止二十里,无平周城,盖古之灵石县地,皆隶介休.

此前,前514年,即晋顷公十二年.家臣祁胜与祁臧易妻而乱,祁奚之孙祁盈收治二人,二人设法贿赂荀跞,诬陷祁盈,晋顷公杀祁盈,分祁氏之田为祁(在今祁县境内)、邬(在今介休县境内)、涂水(在今榆次市、太谷县境内)、平陵(在今平遥、文水县境内)、梗阳(在今清徐县境内)、盂(在今盂县境内)、马首(在今寿阳县境内)7县.郡县制始于秦.此时的邬是否已称为县,尚待确认.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根据张颔先生《古币文编》205-207页,以及戴志强、戴越著《古钱文字》104-105页(文物出版社)记载,有邬地生产的数枚方足布.方足布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货币形式.两方足布皆赵地之物.

介休地域到底是姓赵还是姓魏呢?

1、战国前期都属赵.赵国的国都原在太原,公元前349年时,即魏惠王二十一年迁到邯郸.不能排除邬和界休都属赵的可能.邬方足布确定为赵国之物,应在这一时期.

2、赵迁都之后,之后有一段时间,介休地域被魏所占,成为魏国领土,所以才有上文所说的“秦攻魏,取曲沃、平周(界休属平周).”也就是说,界休和邬县,先属赵后属魏.这一点与灵石县志的说法相印证.

从邬县历史上的归属看来,其与介休长期并存.在这一时期,邬县大多的时候归属于赵,而邬县之西的介休其他地方(包括今灵石)大多的时候属魏.

界休和邬县

1、界休.秦属太原郡.汉沿其名,王莽改为界美.东汉又叫介休,隶太原郡.曹魏时割属西河郡.前赵介休属西河国.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同.东魏介休改平昌.

2、邬县.晋顷公分祁氏之田为七,中有邬.秦始皇时,属太原郡.西汉时,太原郡有界休、有邬.东汉时改太原郡为太原国,所治县有界休、有邬.曹魏时,邬隶太原.前赵时,邬属太原郡.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同.北魏邬县属太原郡.东魏邬县并属太原郡,后废除.

这样看来,自秦到东魏北齐,界休和邬,大多数时候是分治的两个县.邬县至建立到废除之后并入介休,大多的时候都属太原郡.而界休(介休)则大多时间不属于太原.研究古介休历史应充分注意这一点,不能只说介休而不及邬县,也不能只说邬县而不及介休.

介休靳姓

介休村落中,带靳字的不少.如大靳、小靳、靳凌、西靳屯、南靳屯等,基本集中于介休城南一带.靳姓的来历是怎样的呢?靳是战国时候楚国的一小国,后为楚大夫靳尚的采邑.这是靳姓的一个来源.

介休靳姓与上述的靳是同一源流吗?这就不能不说靳姓的第二个源流.同别的姓氏一样,靳姓中也有不少是源自少数民族.历史上的匈奴、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都有改姓靳的情况.靳姓的族望地有西河郡,应该与此有关.

介休的靳姓或与一个历史人物有关.

曹魏时,南迁匈奴五部,其主要居留地在山西,其左部在晋中西部和吕梁一带.这些匈奴人中,就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叫靳准.

汉天王靳准(?-319年),匈奴族,十六国时期汉赵(也称前赵)外戚权臣.靳准有二女名叫靳月光、靳月华,生得十分美艳,或与大乔小乔有一比.汉赵昭武帝刘聪立靳月光为上皇后,靳月华为右皇后.后,靳准自立为大将军、汉天王,向晋朝称臣.后世又称“和武皇帝”.前赵时,介休属汉赵创始人刘渊的西河国(幽州治),靳姓是这个时候的望族.

靳屯,是不是靳准或其同族将领驻兵之处呢?

可罕王

张壁古堡有个可罕庙.可罕庙所供的神仙到底是哪一位,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20世纪90年代,村里搞旅游开发,把建造地道和古堡的功劳归在了刘武周的名下,把刘武周当成可罕王供了起来,还在两边塑了宋金刚和尉迟恭.但细推敲,可是有不少的漏洞.查《介休县志》《汾州府志》,根本没有刘到过介休的记载,只说他的部将宋金刚、尉迟恭在这一带作战,时间顶多不过一年,最后被打得落花流水.地道绝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尉迟恭充其量不过是利用它做为储粮所而已,而且,刘武周这样一个据信没到过介休的、给突厥人当儿皇帝又被主子杀掉的、专与李唐王朝作敌的反对派,会被新朝同意当成可罕王来供奉吗?说句实在话,幸亏尉迟恭降了唐,不然他连“门神”也当不上呢.说书的讲《隋唐演义》,百姓们听多了,竟然把刘武周当成了人民英雄!刘武周其实是最最不可能的答案.

这个题人们做错了!

张壁的可罕王,应该是斛律光.

斛律光你可能不大清楚,然而说起北朝民歌《敕勒川》,那可是人人皆知的了,这可是他的父亲斛律金从鲜卑语翻译成汉语的.

斛律家族是从漠北草原南迁的高车人,鲜卑族敕勒部.

东魏北齐时期,以斛律金为代表的斛律家族投入高欢的起义,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家族.那时,张壁是介休县城所在地.北魏太和八年(484年),今介休东南25里处的张壁成为介休县城,孝昌二年( 525年)又被离石山胡攻破,历42年.东魏天平年间( 534-537),高欢出于前方战争需要,将朔州军人调遣到介休县城,在此立南朔州.高欢的军队以勇猛见长,作战攻城习惯用挖地道法.张壁在作为南朔州大约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城底下建成了后世所称“既不像平民百姓的家用设施,开挖又不为民间人力可以承受”的庞大复杂工程.

地道战是高欢带兵作战防御的一个特点.

经典战例是公元546年,东西魏第五次大战——玉壁之战.当年十月,年过五旬的高欢率大军十万围攻西魏位于汾河下游的重要据点玉壁(在今山西稷县).高欢军挖掘地道,韦孝宽在城周挖大沟阻断,敌兵一露头,就地擒杀.韦孝宽还派人往洞口填塞柴草,进行火攻,烧得高欢军队鬼哭狼嚎.高欢派人在城四周穿地道二十条,中间施以梁柱,再以猛火燃烧,地道内梁柱崩塌,多段城墙也随之塌毁.韦孝宽则更以他法阻挡.东魏苦攻五十多天,战死病死七万多人,最终只得退兵.高欢气不过,于次年病逝于晋阳.

南朔州军的主力不是别的,正是鲜卑族的斛律氏.

斛律氏中最著名的当数斛律金( 488-567年).此人性格耿直,善于骑射.长于用兵,是北魏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名将.观察地面,就可以判断出敌军远近;望望飞尘,就大致知道敌军骑兵、步兵的大致人数.玉壁之战(546年)失败后,撤退期间,因讹传高欢被射死而导致人心惶惶.为了稳定军心,高欢便出来与大家会面.高欢为鼓舞士气,便叫斛律金唱《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此曲从此传开来,成为千古名曲.

斛律金长子斛律光(515-572年),字明月,善骑射,号称“落雕都督”,无败绩,中国十大猛将之一,与霍去病等将领齐名.韦孝宽因多次被斛律光打败,使出了反间计,叫人编造歌谣四处传播,“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溃,槲树不扶自竖.”(升,原指旧时容量单位,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百升影射斛律光的“斛”字.北齐皇帝姓高,以“高山”影射北齐皇帝; “树”影射斛律光).写有这些歌谣的传单,散发到京城,大街小巷都传遍.高纬中计,将斛律光诱杀,家族中凡年满15岁以上者被抄斩.

那么,为什么可罕王会是斛律光呢?

1、斛律光被称为“战神”,有功于国,拱卫了北齐政权,被官民景仰,虽然其家后来被高欢的儿子灭门,但是,他的影响却奠定了他作为民间信仰的基础.

2、斛律光世袭“第一领民酋长”,沿当时习惯,他在敕勒部落中仍被称为可罕.这说明他有合适的身份.

3、供奉斛律光的寺庙并非孤例,应该是后世一段时间在特定区域内较为普遍的现象.现新绛县有“斛律王庙”.根据《旧五代史》,晋阳也有一座斛律寺.他既然在别处能当神,为什么在张壁就不能呢?

4、北朝鲜卑族有“铸金像以占卜”的传统.张壁古堡的泥铁像原本就是斛律光的形象,后来迫于北齐皇权的猜忌,才在外面用泥包了起来,塑成了高欢的形象.

5、张壁当时是南朔州所在地,其所在地区,是鲜卑人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当然也是斛律家族活动的主要区域.他们才是古堡地道的真正创始人.张壁村现有HU家园,无论是胡,还是户,还是斛,都与少数民族有关.其中户,就是军户,更是当时少数民族军队的特有现象.供奉本族中最优秀的人为可罕王,很有现实意义.

6、北齐之后的唐朝,更是颁布了《开元礼》,对民间把开国皇帝、功臣名士等有功于国的人物神化、仙化、建庙顶礼的现象给予了制度化的肯定.

7、现在全国的斛姓人数不多,介休却是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据1991年统计,全山西有斛姓人口952人,光介休就有236人.西湛泉有斛家,就自称是斛律氏后代,家中还挂着《敕勒歌》呢.鲜卑族在介休遗迹,如方言中的痕迹、李济的测试结果,张颔先生的论断,乞伏基墓志的发现等.

张壁古堡的可罕王,极有可能就是斛律光.

此外,还有人说是高欢,甚至还有人说是杨谅.高欢是斛律金的领导,将他们君臣供奉在一起,勉强说得过去,至于杨谅,就更不可能了.

小灵石

1.灵石县的由来.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

隋开皇十年,文帝杨坚北巡挖河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割平昌县西南地置灵石县.596年,开皇十六年,析介休南界地置绵上县(今沁源县)

2.问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灵石划去了那些地方呢?

绵山的归属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呢?

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大唐故宋府君墓志铭并序》中有“灵石县介休乡西宋村”之语.石藏介休博物馆.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十月八日,山门十二寺院共立《大宋国抱腹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于绵山兴地村(原名下溪底村)回銮寺(即前灵溪寺).碑记灵石县令为解九思、灵石县商税务为刘允志.

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年).当时,邑南绵山附近地属灵石县.张壁今存金代古墓,墓主人为张姓,所发掘之物中有朱笔书“买地券”,上书“大定四年灵石县张壁村”语,可为此证.

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十月六日,远公弟子智彦立《重修回銮寺记》碑于兴地村回銮寺.灵石尹陈述文撰文,刻于《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之阴.

蒙古太祖八年(1213年).析灵石县置小灵石.民国版《灵石县志》: “元太祖八年…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隶平阳路之霍州,仍析置小灵石县.小灵石与灵石县并存,一属霍州,一属汾州.注意此“仍字”!

蒙古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至元二年,诏诸路府州县,户不满千者可并可不并,遂省小灵石人介休.”(民国版《灵石县志》).

由这些线索看来,隋时划去介休的一块,应该名括了绵山北麓的一些地方,灵石县曾设“介休乡”为行政管辖单位.具体是哪些村,则还有待于新的发现.从隋至元初,这些地方应该都在灵石境内.设小灵石以及后面的小灵石划归介休,显然没有做彻底.之后两县为绵山的主权仍然在不断地斗争.

圣祖康熙十一年(1672年).六月,绵山鸣如雷,移时乃止.七月十二日,介休县令李钟盛会介、灵两县及署事,焚香盟誓于义棠驿,才算最终消弥了两县的山界争端.他们于山脊立石,山南为阳坡,属灵石;山北为阴坡,属介休,山以下以绵沟水心为界.并绘图呈汾、平两府,经省抚院备案.康熙十二年立《介山分界记》碑于绵山.

党谷里猜想

西夏大德年(1135-1138年).介休党谷里人何彬为游击将军大元帅,同里人裴灿为龙虎卫大元帅(乾隆版《介休县志·人物》).

明初实行编户制,将全县编为四十五里坊,里分十甲,里有里长,甲有甲长,凡有差役,依次轮应.其中有党谷里.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县令史记事合并编户为二十四坊里.党谷里、南靳里、兴地里合并为谷南兴里.

顺治九年(1652年).县令李如模合并里坊二十四为十二,谷南兴里和南张里合并为谷张里.

党谷里是如何得名的呢?何彬与裴灿二人是否具有党项族的身份?城寺这个村名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西夏国是党项族建立的,被元所灭.介休人都说,这个地方民风不一般,是不是也跟这有关?

祆神楼与粟特族

《三遂平妖传》:白云仙君(白猿神)自从丢了天书,惹下这祸事,遂求救于九天玄女娘娘,教蛋子和尚破邪道之法,又得照妖镜一枚,帮助文彦博攻城.无非是各展神通,互有输赢,最终邪不胜正,终把王则捉住凌迟处死.民间传说,文潞公为纪念白猿,因此修了祆神庙.

这个故事里透露了什么历史信息呢?

祆教.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火祆教、拜火教.一般认为,波斯于518年通北魏,火祆教传人汉族地区.从北魏开始,北齐、北周相继在鸿胪寺中设置火祆教的祀官.唐朝祠部还设有管理火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主持祭祀.

北周大象末年(580年).粟特人虞弘迁领并、代、介乡团,校检萨保府.校检萨保府是北周政府负责管理并、介、代三州胡人的主要官员.虞弘19岁出使北齐,先后在北齐、北周、隋朝为官,历任直突都督、轻车将军、凉州刺史、仪同大将军等,592年卒于晋阳.隋代虞弘墓,山西太原出土.

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亚、操中古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从我国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形成了许多栗特聚落.“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

粟特人信奉祆教,一般穿白衣,慧琳《一切经音义》记: “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

如此,则平妖传的故事,可以还原为:

文颜博在平定王则叛乱的过程中,得到过信奉祆教的粟特人的帮助,为了感谢这些人,并得仍在介休有聚落的粟特族人的帮助下,修建了祆神庙和祆神楼.

由于时代久远的原因,祆神庙被渐渐传为妖神庙,终于当成妖祠禁毁.明世宗嘉靖九年,诏毁天下淫祠,知县王正宗改“祆神庙”为“三结义庙”,祆神楼也渐渐被人们称为“玄神楼”了.

此文评论:此文为一篇关于对写作介休历史和历史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历史本科毕业论文历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三十年书写世界油菜历史
——记西南大学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教授李加纳本刊记者 王海涛 钱朝军1957年9月,李加纳出生于四川省万县市 那时,正值非洲大陆加纳共和国独立,为了纪念这一盛事,父亲给他取名为加.

激扬起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力量 贯彻新时代党员历史使命
摘 要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我党内部掀起了学习十九大精神力量的热潮,本文由学习十九大当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党员的历史使命展开,提出了一些在学习过程当中收获的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够为其他党员的学习和.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历史巨变从伺而来
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 这是中华民族和新中国历史上令人难忘的很不平凡的40年 中国的发展在短短40年内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所走的路,并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之三读法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埋没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解析过程中,运用“三读”解析法(一读读懂.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