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聊斋志异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和《聊斋志异》中《画皮》篇的方术原型推定类论文范文

主题:聊斋志异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0

《聊斋志异》中《画皮》篇的方术原型推定,该文是聊斋志异类有关论文范文跟方术和《聊斋志异》和《画皮》类论文范文.

聊斋志异论文参考文献:

聊斋志异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师论文6篇一篇完整的论文小学生科技小论文5篇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李学良1 王光福2

(1.淄博师专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2.淄博师专 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淄博 255130)

摘 要:“画皮”故事源自真实存在的“方术原型”.“恶鬼画皮变身*”的事件,与佛教的“不净观”方术吻合;王生之速死,与“不净观”导致的副作用吻合;乞丐浓痰变成心脏使王生复活,与旨在消除不净观副作用的“秽迹法”方术吻合.基于上述三方面的吻合,可做出严密的逻辑推定:“画皮”故事实为对佛教“不净观”与“秽迹法”方术的隐秘传承.

关键词:佛教方术;不净观;跋求摩河惨剧;秽迹法;隐喻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一、“画皮”的故事构成

《聊斋志异》卷一的《画皮》可谓聊斋当中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画皮》故事屡屡被搬上荧屏,拍摄成电影、电视剧等多个版本.可以说,“画皮”业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化符号”.

“画皮”故事主要由三个事件构成:一是厉鬼画皮变身*后被看破;二是王生被厉鬼挖心索命;三是乞丐的一口浓痰救活王生.“恶鬼画皮”的情节是王生将一孤身*领回家,后在一道士指点下,发现*原来是厉鬼“画皮”变身而成.“恶鬼索命”的情节是指厉鬼被发现身份后,杀死王生,挖其心,后被道士收服.“浓痰救命”的情节是王妻陈氏,为救夫君性命,遵道士叮嘱去恳求街上的乞丐,乞丐让陈氏吞下浓痰,后来这口浓痰变成心脏跳入王生胸腔,王生得以复活.

类似“画皮”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中屡有出现,但是大多仅包含第一个事件,也就是“恶鬼(或兽、妖等)画皮变身*”的事件,第二个“厉鬼索命”的事件也偶见记录,第三个“秽物救命”的事件则仅《聊斋志异》独此一家.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聊斋志异》之《画皮》篇,首次加入了“秽物救命”的情节,这使得由来已久的“画皮”类故事变得更加曲折、完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因此对“画皮”故事的阐释也必然是众说纷纭,但如果一定要基于严密逻辑推定的话,“画皮”故事则只能看作是对佛教“方术原型”(不净观与秽迹法)的隐喻性表述.

二、“厉鬼画皮”与“不净观”的吻合

“厉鬼经由画皮变身为美人”的类似故事在古代文献中早已屡次出现.朱一玄先生整理出六则古文作为“画皮”故事的本事来源(详见《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一书).此外,张巍的论文《画皮故事的原型和流变》也详细勾勒了古代文学中类似“画皮”情节的流变.[1]

此“画皮”类故事一般有着共同的模式:一个绝色*,原来却是妖魔鬼怪假扮而成,并且与男主人公发生情感纠葛,最终的结局或是妖魔鬼怪害死男主人公,或是妖魔鬼怪被制服.且此类故事的主旨基本一致:所谓的绝色*,其实是披着美丽外衣的索命鬼,是红颜祸水,男性因沉迷于美色而陷自身于危险之中.“画皮”类故事包含着极为明显的禁欲思想.

东西方宗教往往视为罪恶,视美色为促死之道.佛教理论认为人的元气通过而泄露,其中最难控制的正是“”.道教理论也把当成洪水猛兽,“著名道士吕洞宾曾极为形象地说:‘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2] 124 .所以佛教当中的显教,中国的和尚,在戒律中不允许结婚,道教当中的全真教也禁止结婚,禁止结婚当然只是形式,其背后指向则是禁绝,以求不漏长生.虽然戒律如此,却难以根除,因这是人的生物本能,少有修行者有这么强的意志力能抵挡的诱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佛教找到了一种方术——“不净观”,“厉鬼画皮变身*”的事件,恰好与“不净观”方术相吻合.

张巍的论文很敏锐地把握到了“画皮”类故事与佛教“不净观”方术的相通之处.“最难断绝的莫过男女之……一种方法便是让僧侣们独坐墓冢之间,认真观看死尸的腐坏过程,并设想凡人肉身也如死尸般肮脏不净……以这种目光去看女子,一切红粉妖娆皆为白骨骷髅……没有丝毫可爱之处.这种思想被称作不净观……不净观是僧侣们抵御的重要手段.” [1] 36 “不净观”是佛教用来对治的一种方术.“不净观”对治,类似于心理学里所采用的“厌恶疗法”,即是将令人心动的美色与令人厌恶恐惧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当事人对所喜爱的东西产生厌恶、恐惧感.例如在当代,修行者练习“不净观”时常常观看美人在X光下的骨架图片,意指人的外表再漂亮,其本质也不过白骨一具,而白骨又是令人厌恶乃至恐惧的,当能够把美人的本质视为白骨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再发生,这就是“不净观”对治的心理学原理.

在“画皮”故事里,所谓的美人,原来却是披着美丽画皮的恶鬼,其本质是凶神恶煞.而在“不净观”里,所谓的天姿国色,也只是华丽皮囊,而皮囊之内,是血肉筋腱白骨等“不净物”,美色的本质乃是“不净”.由此可见“画皮”故事与“不净观”方术的确有着相当的吻合.并且,《画皮》里的王生,别人的劝说都未能让他远离美色,而只有在他亲眼见到美人实为披着画皮的恶鬼后,在恐惧之下马上就远离了“美色”,这与“不净观”产生效验的过程相吻合,也与“不净观”对治的显著效果相对应.正如张巍所推测的,“恶鬼画皮”情节很可能来自佛教的“不净观”.

但是从逻辑上讲,张文还是不能确定此类故事就是隐喻的“不净观”,因为“厉鬼画皮变身*”的事件,只是与“不净观”方术有所吻合,可能其确实是对“不净观”的隐喻,但同样也有可能只是一种巧合.要完全确定“画皮”是对“不净观”的隐喻,需要有更多的额外证据.这些证据就需要从接下来的“王生速死”与“浓痰救命”事件中去寻找.

三、“王生速死”与“跋求摩河惨剧”的吻合

《画皮》故事里,王生本来迷恋于美色,而一旦在道士的提示下,勘破*的本质原来是披着美丽画皮的恶鬼之后,马上做到了远离美色(恶鬼).“画皮”故事到此为止,似乎应该圆满结束了,但接下来王生很快被恶鬼所杀的故事发展却令读者颇感意外.

既然王生勘破了*的本质原来是厉鬼,那么按理来说,已经认清真相并远离美色(厉鬼)的王生应该能够长命百岁才是,不料却很快为厉鬼所杀,挖心而去.换言之,假如没有看破“厉鬼画皮”的真相,王生还能够多活几年,而正是因为看破了“厉鬼画皮”的真相,反而导致了王生速死,这正是“画皮”故事里的一个出人意料之处.

但是“王生速死”这一疑点,恰好与佛教“不净观”方术的副作用相吻合,而“不净观”副作用的标志性事件,则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跋求摩河惨剧”.据佛教早期文献《杂阿含经》记载:

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不净观……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有异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时有诸比丘厌患身者,皆出房舍,语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当度我……”时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 [3] 36

根据经中所记,释迦牟尼曾经传授给众弟子“不净观”方术,但是在修习一段时间之后,不少弟子开始觉得肉身不净而对自己的肉身产生极度厌恶,从而有离世之意,于是有鹿林梵志子在60多名修行“不净观”而厌弃自己肉身的僧徒的主动要求之下杀死他们,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跋求摩河惨剧”.这次事件给释迦牟尼以很大震动,释迦牟尼从此禁止“不净观”方术的修习,转而教给弟子们安全性更高的“安那般那”方术.

佛教史上的“跋求摩河惨剧”提示我们,“不净观”作为佛教徒对治的一种方术,虽说断绝的效果显著,却可能伴生严重的副作用,也即对自己肉身产生厌弃并进而厌世、离世.通过“不净观”的修习,确实可以把美色看成是臭皮囊而做到禁绝美色,且有的佛教徒进一步把“不净观”运用到断除“身见”(对自我肉身的迷恋与执着)上来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效果.但是因为“不净观”把人的“肉身”看成是臭皮囊,看成不净秽物,所以练习“不净观”很容易产生对自我“肉身”的厌恶而生厌世感而致身亡.释迦牟尼在世时虽然严厉禁止弟子再练“不净观”,但其离世之后,又有不少佛教弟子为了抵御诱惑,重拾“不净观”,结果又产生了厌弃肉身的厌世情绪.“不净观”方术的立意本来是禁绝美色,以求做到不漏或者长生,但很多弟子反而因修习“不净观”导致早亡,这就是“不净观”方术的巨大副作用,并且也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

“不净观”方术的副作用与“画皮”里王生速死的事件基本吻合.王生意识到*的本质原来是厉鬼,出于恐惧与厌恶,本能地躲避美色(厉鬼),远离了漏因(危险),按常理来说应该能够长命百岁,但事与愿违,王生反而因此速死.这与佛教史上修习“不净观”而致人厌世早亡的事件是完全吻合的(虽然不净观副作用往往致人自杀,但归根结底是被“不净观”所害,故说成是他杀也可).所以,“画皮”里“王生速死”的事件,很可能隐喻的正是“不净观”方术的副作用.

这样“厉鬼画皮”与“不净观”相吻合,“王生之速死”与“不净观”的副作用相吻合,这两大吻合使得“画皮”故事隐喻佛教方术的可能性大大提升了,但从逻辑上讲,仍然不能排除巧合的可能性,这就需要从接下来的“浓痰救命”事件中寻找进一步的证据.

四、“浓痰救命”与“秽迹法”的吻合

《画皮》里,王生被厉鬼挖心而死之后,王妻陈氏在道士的指引下去恳求街上的乞丐救活王生.乞丐对陈氏大加羞辱,吐出一口浓痰让陈氏吞下,然后扬长而去,后来这口浓痰变成心脏跳回王生胸腔,王生由此得以复活.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疑点——王生的救命之物,为何不是某种珍贵的灵丹妙药,反而是来自脏兮兮的乞丐所吐的令人恶心的一口浓痰?其实这里不选灵丹妙药,而把“浓痰”作为救命良药大有奥妙,其与佛教的“秽迹金刚法”方术完全吻合.

关于“秽迹金刚法”,在《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里有记载:

尔时如来临入涅盘,是时有无量百千万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来供养.唯有螺髻梵王……共相娱乐.闻如来入般涅盘,而不来觐省.时诸大众……策百千众呪仙,到于彼处,乃见种种不净而为城堑.其仙见已,各犯呪而死……大众见是事已,倍复悲哀……是时如来愍诸大众,即以大遍知神力,随左心化出“不坏金刚”.即于众中从座而起,白大众言:我有大神呪能取彼梵王.作是语已,即于大众之中显大神通,变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天宫龙宫,诸鬼神宫皆悉摧崩.即自腾身至梵王所,以指指之,其彼种种秽物,变为大地……即以金刚不坏之力,微以指之,梵王发心至如来所.[4] 558

简略来说,如来佛祖涅槃之时,众生都来拜祭供养,只有“螺髻梵王”非但不来供养,反而肆意娱乐,这惹恼了佛祖众弟子,众弟子派诸咒仙去降服“螺髻梵王”,但是“螺髻梵王”的住所四周被不净污物包围,众仙非但无法靠近,且有不少犯咒而死,众人对“螺髻梵王”束手无策.这时已涅槃的如来,将左心化成不坏金刚(秽迹金刚),“秽迹金刚”来到“螺髻梵王”住所,以手轻轻一指,住所周围环绕的秽物一下子变成清净大地,从而轻松收服了“螺髻梵王”.以上是佛教经文中对“秽迹金刚法”来源的记录,这一记录隐藏着“秽迹法”方术的创制立意、习练方法、功法原理及其功效.

“秽迹法”方术的创制立意,是为了对治“不净观”所导致的厌恶肉身乃至厌世的不良情绪.前文已述,修习“不净观”可能会导致视肉体为不净污物而厌世,这与“秽迹金刚”传说里的众仙因“螺髻梵王”(不净污物的象征)住所周围的污物脏臭不堪以致犯咒而死的描述密切吻合.而诸仙当中,只有“秽迹金刚法”才能收服“螺髻梵王”,所以“秽迹法”的立意就是要消除“不净观”导致厌弃肉身的副作用.

“秽迹法”方术的具体习练方法,同“不净观”一样皆属观想,不同之处在于,“不净观”观想的是肉体光鲜外表下面的本质,是血肉筋腱乃至种种不净污物,而“秽迹法”观想的则是这种种不净污物,在一片熊熊大火中燃烧,很快变成一堆灰烬(灰烬是清净的),由是心灵得清净,而不再厌弃肉身.

“秽迹法”方术的心理学原理也很简单,处理秽物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投进熊熊大火中焚烧,再肮脏的秽物,经过焚烧后都会化成灰烬不再肮脏令人恶心.通过秽迹法的观想,能够让修习“不净观”而导致的肉身不净意识烟消云散,厌世自杀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无论从心理学原理还是实践来看,“秽迹法”对治“不净观”的副作用都有着良好效果,时至今日,“秽迹法”方术仍在佛教内部流传.

“画皮”故事里的“浓痰救命”事件,与“秽迹法”方术在几个细节方面完全吻合.其一,《画皮》里王生因看透美色本质不净而早亡;秽迹金刚传说里众仙本来身康体健,却因遭遇螺髻梵王住所周围的不净物而早亡,这是一个对应;其二,“画皮”里救活王生的是乞丐的一口浓痰这种“不净物”,这种“不净物”化为“净物”(心脏)后王生得以复活,秽迹金刚传说里的“不净物”,化为清净大地后,问题得以解决,都有“脏物化为净物”的模式,这又是一个对应;其三,“画皮”里的浓痰化为心脏,秽迹金刚传说里,秽迹金刚则是世尊的心脏所化,都与心脏有关,这是第三个对应;其四,心脏因其色红而搏动不止,在东方哲学里被看成是“火焰”的象征,王生并非直接因浓痰而复活,而是浓痰化成心脏(也即火焰意象),王生方由此复活,而心脏(火焰)所化的“秽迹金刚”用手一指“螺髻梵王”住所周围的不净污物,污物立即化为大地尘土,让秽物很快化为尘土,显然也只有通过烈火焚烧才能实现,可知王生复活与秽迹法生效的关键都在于“火焰”(现存藏密“秽迹金刚”的画像,其背景乃是熊熊烈火,可知“秽迹法”的核心性质正是“火”).由上面的四个对应完全可以推定,“浓痰救命”事件隐喻的正是佛教的“秽迹法”方术.

五、“画皮”的“方术原型”推定

综上所述,构成“画皮”故事的三个事件里,“厉鬼画皮变身*”事件与“不净观”方术相吻合,“王生速死”事件与“不净观”方术的副作用相吻合;“浓痰救命”事件与旨在消除不净观副作用的“秽迹法”方术相吻合.

“巧合”多了就意味着不是巧合,倘若基于严格的逻辑推定:“厉鬼画皮变身*”与“不净观”方术的吻合还有可能是巧合的话,那么与此同时存在的“王生之速死”与“不净观”副作用的吻合就使得巧合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再加上“浓痰救命”事件与“秽迹法”方术的吻合(此一吻合内部又存在着诸多小的吻合),则“巧合”的可能性完全可以排除了.

这么一来“画皮”故事的真实所指已然浮出水面,“画皮”就是对佛教“不净观”方术、“不净观”的副作用、消除不净观副作用的“秽迹法”方术的隐喻性表述.王生首先沉迷于美色,然后通过“不净观”看破美色的不净本质;不料因修习“不净观”的副作用导致了早亡;最终通过“秽迹法”消除了不净观的副作用而重获新生.

六、“画皮”故事的隐喻成因

那为何“画皮”故事的作者不直截了当地进行表述,反而要大费周折地编造“画皮”故事来隐喻“不净观”与“秽迹法”方术呢?真实原因当然已难以查考,我们仅提出两种最有可能的情况.

第一种可能,在中国佛教、道教的方术传承中,存在有通过故事来隐喻修行的传统.前文所列举的《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对秽迹法的隐喻正是典型案例之一,再如《西游记》就被认为是隐喻内丹修炼的过程(详情可参看清代道士刘一明的《西游原旨》一书).佛道方术在传承当中注重悟性,从故事里悟出方术正是对悟性的开发与锻炼,可能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作者编造了“画皮”故事作为对“不净观”与“秽迹法”的隐喻表述.

第二种可能,“不净观”与“秽迹法”,尤其是后者,属于佛教支流“密宗”的方术之一种(证据是《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在《大藏经》中被归入“密教部”),而“密宗”在历史上曾经被禁,只能隐秘流传(非但密宗,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灭佛”运动,如“会昌法难”,指的是唐武宗在位时期所推行的灭佛活动,当时社会上颇有影响的佛教势力受到了极大削弱).“到了明朝永乐时期,认为密宗过于怪异,便下令禁逐” [5] 6 ,汉土密宗的传承也就几乎消亡殆尽,剩下的一点有生力量被迫转入地下活动,“秽迹法”作为密宗方术,当然不敢公开传播,只好以隐喻的方式把“秽迹法”方术编成“画皮”故事(既然永乐年间禁逐密宗,那么可推定“画皮”故事的创作时间最有可能是在明永乐之后到清朝初年),以便进行隐秘传承,只是世易时移,“画皮”故事的真实所指,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湮没了……

参考文献:

[1]张巍.“画皮”故事的原型和流变[J].甘肃社会科学,2001,(3).

[2]谭电波.中华医学文化大观(上)[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

[3]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杂阿含经(中)[G].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4](唐)无能胜译.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G]//《碛砂大藏经》整理委员会整理.

碛砂大藏.北京:线装书局,2005.

[5]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

“The magic prototype” of “Painted skin”

in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LI Xue-liang,WANG Guang-fu

(Department of Human Sciences,Zibo Normal College,Zibo 255130,China;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Zibo Normal College,Zibo 255130,China)

Abstract: “The painted skin story”came from real magic prototype. The“pain?蛳ted skin event”fit in“dirty view magic prototype”;the“wang´s death event”fit in the side effects of“dirty view”;the resurrection event fit in“the huiJi meth?蛳od”. Based on strict logic presumption:“The painted skin story”was the priv?蛳ate inheritance of “the magic of buddhi”(“dirty view”and“huiJi method”).

Key words: the magic of buddhi;dirty view;huiJi method;baqiumo river tra?蛳gedy;metaphor

(责任编辑:陈丽华)

简而言之:本文论述了适合不知如何写方术和《聊斋志异》和《画皮》方面的聊斋志异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聊斋志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聊斋志异》和因果观
聊斋志异与因果观赵玉霞(淄川区教育中心,山东 淄博 255100)摘要因果观是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 深谙佛法及民间传统因果观念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写了大量因果报应的故事,以达到劝善惩恶的创作目的,同时也.

真幻流转:《聊斋志异》的壁间世界与佛道之思
真幻流转聊斋志异的壁间世界及佛道之思王一雯(台湾大学 中国文学研究所,台湾 台北,10617)摘要聊斋志异中有多篇涉及异界空间书写,其空间叙事美学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但对于聊斋志异中的真幻叙事艺术仍有可.

《聊斋志异》家庭小说续论
聊斋志异“家庭小说”续论方盛汉1 贺佳欢2(1 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2 安庆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处,安徽 安庆 246133)摘要聊斋志异对于家庭教.

《聊斋志异》中的狐意象与文化意蕴分析
【摘 要】狐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狐意象塑造上达到了新高度 文章从人性与狐性的对立统一,寄托审美理想的“人化”之物以及冲破封建礼教.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