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教学意义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古诗词今译的教学意义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教学意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1

古诗词今译的教学意义,本文是教学意义类本科论文怎么写跟古诗词和教学意义和今译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教学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外语教学期刊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不仅语言凝练,而且思想情感也极其丰富.教学中对古诗词的解读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如果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意义都不知晓,那么体悟也就无法进行.尝试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今译,不仅切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还能收获比诵读更为深入透彻的教学效果.

一、今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古诗词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通过对古诗词进行今译活动,达到理解、领会、欣赏古诗词的目的.这样的教与学的活动具备以下特征: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有效教学论认为,“师生的情绪状态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决定了教学的成败与效率.因此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需要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使学习者关注教学,主动选择任务,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1]古诗词因为其写作年代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其语言凝练的特点又进一步阻隔了学生与其亲密接触的机会.假如语文教师能够用适当的手段拉近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去接近、理解并欣赏它们.语文老师通过今译的方式,用现代汉语尽可能完美、准确地把古诗词翻译给学生,使学生面对熟悉的语言而慢慢地喜欢上古诗词,进而产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样,古诗词教学便能在学习者自己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契合学生认知古诗词的心理.古诗词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欣赏古诗词,进而深入古诗词的意境,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和审美能力.因此,古诗词教学首先要力图让学生进入文本,即诗词.而单纯的诵读教学,难以使学生迅速地理解作品;旁征博引式的教学,也未必能让学生容易接受作品.把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新诗,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深入浅出”的教学.“深入”是教师深入诗词本身;“浅出”是用学生熟知的语句把古诗词的意境表达出来.这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投入古诗词学习的过程.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是组织安排高效率的教学活动,不断给学习者提出发展的挑战,确保学习者以较少的时间获得较深的理解.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自己投身古诗词今译的活动,而且也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今译,通过师生间的合作,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老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尝试着通过今译途径,投入到体验、学习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古诗词今译活动,学生势必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所学的诗词,由此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指向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自主性.“教是为了不教”,要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的方法和策略.课堂上教学生学习古诗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地阅读、欣赏古诗词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策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古诗词今译,就是提供给学生一条学习古诗词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在离开老师或课堂以后,也可以用这个方法继续学习古诗词,接受古诗词的熏陶.

二、今译是一种积极的阅读行为

  按照“图式”心理学的观点,阅读理解就是在文本的各部分之间,在文本与个人经验之间,积极构造意义的过程.美国阅读心理学家N.S.史密斯在《阅读中理解的多义性》一文中,把阅读心理过程分为四个逐步深入的层次:(1)字面的理解——获得读物内容一个词、一种观点或一个句子的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2)解释——不是直接按样照搬读物文字,而是进行概括、比较,发现潜在的意义;(3)批判性阅读——对读物作出个人的反应和判断;(4)创造性阅读——发展超出阅读之外的新思想.所以说,阅读活动是读者根据作者及其创作环境和文字的语法修辞特征,对阅读对象进行“释义”的过程.那么也就可以这样理解:阅读古诗词即对诗人及其创作环境和文字的语法修辞特征进行“释义”.

  语言心理学认为,阅读活动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有声或无声)的过渡.在阅读中,它不仅有心理的内化,如接受文字刺激,利用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感知、再现、理解、评判、创造等,而且也有心理的外化,即用外部言语将阅读认识的结果表达出来.正如张志公所说,阅读就是“带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即阅读——内化——表述——外化.这种阅读表述活动是学生从视觉的言语符号向口头言语或书面言语的过渡: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或写出来,不是照本宣科式地“念”,而是用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内部言语来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原文的句子、段落,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然后再用符合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言语形式加以表达.表达的前提是内部言语的组织,这种组织是环环紧扣的、系列性的快速运动过程.它要求在极短时间里,围绕一定的中心,以较完善的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分析出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调遣记忆库中的恰当词语,对片段的、简略的内部言语在不间断的输出中进行连缀、充实、编排、处理,使之成为条理清楚、首尾贯通、中心明确、有感彩的外部言语.在这种由读到说与写的外部言语表述中,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感受体会都会加入进去,会不知不觉地在文章与主体之间建立一个区域广泛的敏感区,并发生和谐共振.所以,阅读表述是读者能动地消化知识、逐步积累知识的手段,它能使阅读认识得到加深,可以提高阅读感知和阅读理解的效果,并使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因此,司马贺说:“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一个人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对问题的内部表征.”[2] 所以,学生阅读时不能被动地充当“容器”,停留在表面的泛泛的理解上,而必须要自觉地正确地理解原文,主动地探求文章所蕴涵的各种意义,不断地介入评价、怀疑和预测,不断地提出问题,再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运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才是积极的阅读.

  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进行古诗词今译就是这样一种积极的阅读行为.古诗词充分利用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使诗句的简练达到了极致,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就是有名的例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仅用九个名词就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秋天旅途风俗画,表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技巧.学生学习古诗词,对阅读对象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后,就会产生一种表述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将古诗词内在的意韵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将阅读理解的成果予以外化和表达.

三、今译是提高文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钱理群先生在谈到他的中学语文学习时,认为中学时代的语文学习给他打下了一生的“精神的底子”.引导学生翻译古诗词,一方面加深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利于汲取其中的精华;另一方面,翻译过程中对用词的推敲、斟酌,对译作形式美的追求,也促使他们去主动品味语言,享受审美创造的快乐!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精神的底子”.如今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快餐”的环境里,属于“纯文学”的诗歌,喜欢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是语文老师,在处理教材中的新诗时,也往往轻描淡写地带过.然而,诗歌又确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古诗词今译活动将带领学生走近诗歌并走进诗歌,将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古诗词阅读教学中采取今译方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古诗词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即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解读、意象分析,再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意境.所以,今译并非古诗词教学的目的,而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并且也不是古诗词教学的唯一手段.

参考文献:

[1] 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育技术》,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201页.

[2] 王松泉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2年,第247页.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婺州外国语学校)

[责编 李平]

言而总之:上述文章是关于经典教学意义专业范文可作为古诗词和教学意义和今译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意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生物教学中的古诗词应用
摘要将古诗词适切地应用于生物教学,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挖掘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并且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应用途径有创设情境,激发动力;编.

古诗词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和结合
摘 要将古诗词应用于高校声乐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声乐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积极性,又能陶冶情操,提升艺术修养 当前,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已普遍运用了古诗词 由此,本文首先简述古诗.

微课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微课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笔者的学校承担了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微课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着手相关微课的制作并连续三年对微课的应用方法.

高中古诗词教学微课的三个制作原则
内容摘要南海区桂城中学语文教师承担的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微课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更加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情境 两年.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