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产城融合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产城融合模式的形成机理和实现路径基于提升城镇化质量的视角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产城融合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3

产城融合模式的形成机理和实现路径基于提升城镇化质量的视角,该文是关于产城融合自考开题报告范文和城镇化质量和机理和视角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产城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产城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论文模式融合教育论文商业模式论文

潘锦云 吴九阳

摘 要:目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正在大力推进中,就两者共生模式来说,全国各地实践模式不尽相同,总结起来,无外乎有三种类型,即唇齿相依、若即若离和天涯海角等城镇化与工业化共生模式,其中真正能够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较少.不论是唇齿相依、若即若离模式,还是天涯海角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均未能体现其科学的内涵和发展路径.在我国新城(开发)区、老城区、农村小城镇等不同区域有着迥异的产城融合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因此新城区应走空间、功能和效率相匹配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老城区应走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功能升级并举之路,而农村地区应走产业集群和小城镇两个优先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产城融合发展目标.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和城镇融合道路,不仅能解决农村小城镇产城融合问题,而且能打破城市与农村产城融合的隔阂和壁垒,打通城市与农村在产城融合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镇化质量;新城区;老城区;小城镇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11-0023-07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12BJL08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产城融合视角下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提升路径研究”(AHSKQ2014D53)的阶段性成果.

近20余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获得快速发展,2015年城镇化率高达56.1%,但城镇化质量不高,产城融合度低,突出表现在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分离,睡城和鬼城现象频现①.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不协调、不同步,既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隐患②,也阻碍我国工业化的转型与升级发展.因此,本文试图从提升城镇化质量视角来研究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形成机理及其实现路径.

一、现有城镇化与工业化共生模式的实践误区

纵观已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经验,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如一对孪生兄弟,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共融共生;反之,虽形似但神不合,甚至互相掣肘.目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正在大力推进中,就两者共生模式来说,全国各地实践模式不尽相同,总结起来,无外乎有三种类型,即唇齿相依、若即若离和天涯海角等城镇化与工业化共生模式,其中真正能够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较少.

1. 唇齿相依模式

厂房挨着住房,住房连着工厂.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唇齿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城镇化和工业化共生模式在全国老工业城市较为普遍.其形成既有当时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态势等历史原因,也有缺乏发展工业化经验和未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的主观因素③.厂房连着居民生活区发展模式,最大的优势首先是体现在产业工人上班路程近,节省工作时间成本.其次,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厂房连着职工宿舍便于工人之间、工人与工厂领导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员工对公司认同感的快速形成,在工作和生活两个领域形成熟人社会,沟通成本能够降低.当然,该类模式也有鲜明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容易造成对居民区的噪音、热、废水、粉尘、有毒气体等工业污染,特别是一些重化工、重金属等工业企业的污染更严重.二是居民区容易被工厂无序地分割,造成地方政府无法集中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即便供给,也会造成供给成本高.三是城镇化与工业化过度融合带来其他负面效应④.如城镇化扩展会受到工业化地理边界的限制,同时,工业转型升级也会受到城镇化质量良莠不齐的制约.总之,城镇化和工业化唇齿相依共生模式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要想扬长避短发挥两者优势,必须走科学的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道路.

2. 若即若离模式

居民生活区、商业区和厂区总是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仿佛有一条楚河汉界将彼此分割,但这条分割线一般没有清晰边界,也没有设置准则,如同若即若离的恋人,在给定的城市空间彼此相望而不相及,相顾而不相交.一般说来,具备若即若离特征的城市,在其城镇化和工业化实施过程中可能有两种情况会发生.一种是无长远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无法系统考虑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一种是有系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规划,但这种规划有典型功能分区的特征,对居民生活区、商业区和厂区给予相对固定的地理布局,但未对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给予科学的安排.产业和城镇发展呈现若离若离模式,最大的危害是导致产业和城镇关联度低,互动发展不强,更谈不上融合发展;最大的优点是降低居民区受工厂各类污染的概率,为未来城镇化质量提升及其与产业融合发展留下了空间,降低了相关治理成本.总之,边界不清晰和摇摆不定的产业和城镇发展模式不符合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实现两者在空间和功能等要素上的融合发展,才能构建现代城市生产和生活体系⑤.

3. 天涯海角模式

目前最被人们诟病的就是工厂与居民区空间上严重分离,功能上不能互为补充,即产业和城镇自成体系、分离发展⑥.这种天涯海角模式直接导致上班族在城市辛苦地来回奔波,工作成本高,幸福感差.间接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多:第一,人为制造睡城和鬼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开发区大量涌现,这些开发区后来演变成城市的新城区,主要承担工业化的任务,而老城则成为居民生活主要集聚区,因此形成了开发区或者新城区白天生产繁忙,商务活动频繁,但夜晚人去楼空,空旷的新城就成了鬼城;而老城正好与新城相反,住在老城区的工薪阶层清晨从老城出发,傍晚如候鸟般返回老城休息,老城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睡城.第二,造成城镇化与工业化“两张皮”现象.由于产业和城镇分离发展,工业化得不到城镇化的工作便捷和时间成本低的人力资源支持,城镇化也没有得到工业化就近提供的公共产品和设施的支持,彼此独立发展,造成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呈现“两张皮”现象⑦.第三,造城社会资源浪费.由于产业工人在新城和老城穿梭,一些城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耗费巨资修建轨道交通,不仅造成人力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损耗,也造成因提供公共交通而浪费巨额的财政资金.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

不论是唇齿相依或若即若离模式,还是天涯海角模式,产业和城镇在融合发展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未能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和功能互补发展.产城融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实践模式,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均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尚未弄清楚其模式的形成机理.只有弄清楚其融合路径,才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导其沿正确的路径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在空间上至少有三种类型,即开放或者新城区、老城区和农村城镇化类型.本文认为,不同区域的融合模式存在着较大差异,每种类型应遵循内在规律,因地制宜地按照各自路径发展,具体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1. 新城(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大力建设开发区来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由国务院和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诸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级、省级类型开发区.由于开发区早期主要承担发展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功能,随着入住开发区的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工人上班的时间成本成为开发区发展制约因素时,开发区建设者们开始意识到规划职工生活区的重要性,但由于规划滞后,后建的居民生活区往往选址不科学,未能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开发区产城融合效果好的地区经验基础上,遵循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新空间经济学等原理,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1)新城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原则.一是新城区产城融合中要坚持功能配套至上的原则.产城要融合发展,首先是城市化要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这一点对于新建的开发区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开发区因工业而兴建,也会因为城镇化而兴盛.因此,开发区城镇化水平直接决定产城融合的效果.从我国产城融合效果好的城市实践来看,在开发区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一条普遍遵循的原则,不仅为工业生产配套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还要在交通、购物、居住、学校、休闲等生活设施上进行配套,来满足区域内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双重需要.二是新城区产城融合中要坚持人本主义原则.本文引用人本主义意在批评在开放区产城融合实践中重“物”轻“人”的错误做法,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关心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因素是人本主义与其他学派最大的区别.坚持人本主义原则,就是要改变重视开发区工业化建设和产业发展,轻视产业工人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等人文环境建设的传统做法;坚持人本主义原则,就是产城融合实践中要更加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围绕以“人”为核心开展城镇化建设,形成稳定人才、引进人才、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新城文化.三是新城区产城融合中要坚持科学规划原则.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直接导致各地各种类型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受当时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的制约,老开发区大多没有科学的规划指引,一般采取边建设边调整边规划思路,导致新城区只见工厂不见城市,产城分离现象严重⑧.这些老开发区未来只有通过旧城改造来解决历史欠账问题,但各地在开发区新建或扩容中一定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坚持城镇化和工业化就地或就近原则,坚持依靠规划引导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

(2)新城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最优的方式,但其天生具有滞后性、盲目性和自发性,具体到产城融合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导致鬼城和睡城等产城分离现象.因此,对新城区的产城融合需要系统和宏观的理论指导.笔者认为,在遵循上述原则下新城区产城融合模式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应该沿着园区产业化→园区城镇化→产城共生化→产城融合等路径.首先,新城区因产业进驻而设立园区,也因产业发展而集聚人气.不容置疑的是,新城区建设初期很难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因此,园区城镇化也不会一蹴而就.其次,随着进入园区企业数量的增多,不论是生产性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会因此迅速发展起来,为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最后,随着产业规模的发展与壮大,为园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和税收岗位,从而呈现产业和城镇共生共荣发展之态势,实现产城融合目标.

2. 老城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相比较而言,我国老城区产城融合度要比新城区普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城市化形成的历史原因,也有工厂围城而建的现实根源.虽然老城区产城融合度较高,但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情况复杂,也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如重化工业与居民区安全距离不达标,人口密集与交通拥挤造成企业物流成本高,规划缺乏导致老城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此,在产城融合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上,老城区与新城区应体现差异性与特殊性.

(1)老城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原则.第一,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开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而不是肆意破坏老城区,因此,开发老城区不能破坏老城区的历史与文化.由于老城区基础设施既缺乏又存在老化问题,开发与建设的重点是弥补与新城区在公共设施与服务上的不足.当然保护老城区不是保护落后与陈旧,应予以科学甄别,与适度合理开发并行不悖.第二,要坚持商业地产做减法与环境保护做加法的原则.一些不适宜继续在老城区发展的重化工等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经多年整改环保仍不达标的企业,应彻底搬出老城区,留下安全生产、环保工作到位的企业继续在老城区发展壮大.同时,对因搬迁老城区留下的闲置企业用地,不适宜大规模将其作为商业房地产项目来开发⑨,从而进一步加剧老城区的拥堵和环境压力;确有需要的也应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以提升老城区人民的居住环境与环保水平为开发目的.

(2)老城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承担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大量工业企业、事业单位分布在老城区,造成老城区人口密集、交通拥堵,居民区和厂区安全距离缺乏,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因此,要实现老城区产城融合,首先要对老城区进行改造,特别对一些老工业基地实施整体搬迁工程,把碧水蓝天还给老城区.其次,要对老城区落后的服务业进行大力提升,实现老城服务业现代化⑩.现代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多数老旧小区普遍缺乏现代物业管理.因此,不仅要分片分批进行棚户区改造,而且要引进现代物业管理企业入驻老城区,提升老城区城市管理水平.再次,在老城区改造和服务业实现现代化基础上,逐步实现老城新城化.一手抓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宜居老城区;一手抓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最后,在新型工业化和老城现代化的双轮驱动下,老城区实现脱胎换骨式改造升级,实现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

3. 农村城镇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这种城镇化发展模式不仅造成小城镇发展滞后,而且造成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城市病”,客观上制约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小城镇主要分布在县域经济范围内,属于农村城镇化范畴,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伴随农村城镇化的规模扩大和加快发展,产城融合发展问题也会逐渐凸显,因此,在规划和发展农村小城镇时应未雨绸缪,科学合理地协调产业和城镇发展关系.

(1)农村城镇产城融合的发展原则.第一,坚持服务于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原则.农村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有别于大中城市,其产城融合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符合小城镇发展的产业集群,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人口集聚,夯实农村经济基础.大中城市产业基础良好,但与之相应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大中城市产城融合的第一要务是改善和增加优质公共服务.而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要坚持优先发展产业原则,同步配套和推进城镇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小城镇建设良性互动发展.第二,坚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农村城镇产城融合有其特殊背景,即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因此有其特殊的使命,即服务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因此,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必须既满足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带领农民致富,又要建设美好城镇,让农民变成市民,在最大程度上节约公共产品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第三,坚持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小城镇在空间上居于大中城市和乡村之间,承担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和第二、三产业的重要职能.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有一个重要前提,即大量过剩的农业人口要实现就地或就近转移,从而实现“三农”现代化.至少在农民市民化转化的初级阶段,小城镇是进城生活和就业的转移农民的最佳选择.因此,在小城镇实现产城融合发展还要坚持服务于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使命.

(2)农村城镇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基于“三农”现状的国情,我国农村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相比其他地区,要更加彰显物的产业化与人的城镇化发展,同时,在推进中采取市场化与非市场化路径双管齐下的策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乡村美好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目标逐渐实现,中小产业集群在小城镇得到快速发展,从农村转移的人口被小城镇产业吸纳,城镇人口会持续增长,二、三产业也因得到更多廉价和充足的人力资源而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会集中在小城镇.农村地域空间大,具有较强的发展弹性,产城融合在小城镇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近似一张白纸的农村小城镇有利于规划出符合产城融合发展的城镇化,乡村美好化与小城镇建设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三次产业在小城镇融合发展的优势上得天独厚,有利于三次产业耦合发展,从而加快产业和城镇在小城镇融合发展.因此,在农村要遵循一种从新农村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从农业现代化分离出来的大量人口集聚于小城镇,并因中小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吸附农民就地或就近就业,最终形成“人”的迁移和“物”的发展的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三、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实现路径

1. 总路径:四化同步下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征途上,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两个异常重要的任务.走什么样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道路,不仅关系到两者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更关乎能否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协调发展这一重大使命.如同前文分析,我国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导致产城分离,并愈发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已到了必须认真反思和扬弃阶段.在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现实经济背景下,本文认为,只有走节能环保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在新城、老城和农村等不同区域产城融合发展的形成机理,才有可能找到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长效机制和发展路径.这是一条中国实践城镇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总路径,具体到不同区域的实践路径,应根据其融合机理的不同,选取差异化的分路径.本文用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框图来说明产城融合模式的总路径和分路径,如图2所示.

2. 分路径

(1)新城区: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相匹配的实践路径.

首先,走空间相匹配的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道路.解决新城区产城分离问题,要解决厂区和城区空间“天各一方执手相看泪眼”的窘境.笔者对新城区进行专题调研时发现,一些城市在规划城市与产业发展时人为地造成产城分离,而非市场无序发展所致.因此,解决产城分离发展要排除非科学规划因素干扰,依靠走产业和城镇空间相匹配发展的路径.一方面,要准确理解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含义,绝不能把产城融合理解成工厂和居民区零距离相互依存发展,科学的产城融合是厂区和居民区应依据工厂生产性质不同而保持相应的安全的环保的科学空间距离.另一方面,要科学规划产城融合的空间距离.目前产城融合的空间距离有市场自发形成,也有政府规划形成的.实践证明两种形式形成的空间距离成败参半,均有偏颇之处.究其原因,前者是市场失灵造成的偏差,后者是规划本身不科学造成人为的失误.随着区位向城市边缘接近,不同规模城市的消费者效用都随之降低.另外,城市规模与地租反向变化,所以对于企业而言,为了降低地租,通常会根据企业的技术密集度和相应获得的收益,将企业设立在规模不同城市的合适区位,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因此,技术密集度越高的企业,分布在越接近大城市中心地区的区位;技术密集度越低的企业,或劳动密集型企业,则分布在大城市的边缘区域或中小城市相对离城市中心地区较近的区位.对于消费者,离城市中心地区越远,其通勤成本越高,甚至工资也随之下降,使得消费者效用降低.因此,正确可行的路径是在遵循市场规律和依赖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规划不同产业的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距离.

其次,走功能相匹配的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道路.所谓功能相匹配是对象之间互相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本文所指的产业和城镇功能相匹配即产业的经济功能和城镇化的服务功能在融合发展中能够互相支撑和互相促进.要达到以上匹配效果,就要弄清楚产业功能和城镇化功能两者在特定语境下的科学内涵.在产城融合语境中,产业功能主要表现为经济功能,而不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使用功能;城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服务功能,而不是拉动内需的经济功能.要搞清楚两者功能相匹配的具体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城镇化发展需要产业提供经济基础,解决城镇居民就业和用来投入到公共服务和设施的财政资金等问题;第二条路径是新城区产业发展离不开城镇化为其提供水、电、气、路、污染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除了提供“物”的城镇化,还需要为工作在新城区的产业工人提供生活便捷、舒适和工作环保、高效的“人”的城镇化服务.因此,准确的功能匹配应围绕以上两个具体路径来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同时,还要搞清楚两者在产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功能、过剩功能和不必要功能.不足功能是指城镇化尚未满足使用对象即产业发展所需求的必要功能,不足功能可能会导致产城分离发展,因此,需要尽快补缺补差.对于因好大喜功或设计失误而超过产业发展需求的过剩和不必要功能,应予以剔除,以节约产城融合发展的成本.

第三,走效率相匹配的产业和城镇高速发展道路.当前,产城融合度低主要由三个方面原因造成:一是产城分离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成本增加问题,造成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效率低下.二是新城区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城镇化发展进度,形成公共服务与设施资源闲置与浪费,并因两者效率不匹配造成产城融合度低.三是城镇化速度滞后于新城区产业发展,因基础配套跟不上而拖累产业发展速度,客观上造成产城融合度低.因此,新城区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要同步发展,不能一前一后或一快一慢式发展,否则都将因两者效率不匹配而造成产城融合度低.具体来说,一方面,新城区城镇化规划应当超前,建设可以适度超前.当有新产业园落户新城区时,城镇化跟进速度要快;另一方面,新城区产业发展应根据自身规模、技术和市场需要,加快或减缓发展速度,在发展中应不考虑城镇化对其制约作用,即假设城镇化发展完全可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所有条件.

(2)老城区: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升级并举的实践路径.

第一,走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的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道路.如前文所述,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是传统工业集聚区,不仅企业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而且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经营效益差,并在其漫长的发展中给老城区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对老城区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走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道路应该是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佳选择.以信息化的技术优势来改造传统产业,以新型工业化的效率优势促进信息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两化融合发展态势,从而带动老城区产业全面升级,以满足产城融合对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变的内在需求.

第二,走以人为本的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道路.产城融合成功的美国纽约曼哈顿区和中国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等范例表明,成熟的产业发展园区也一定是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我国老城区不仅人口密度大,居住环境差,而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因此,要大力改造老城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因产城融合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为这与产城融合来改善和提升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这一根本目标相契合.随着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老城区日趋完善的城市功能和日益提高的城市品位,将会为老城区产业改造与升级提供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并最终实现人与城市、城市与产业、产业与人和谐发展,实现由产城融合走向产城共兴的目标.

第三,走智慧高端的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道路.近年来,我国加快智慧型城市建设的力度,这为老城区产城融合难题提供了事半功倍的解决路径.所谓智慧城市是有别于传统城市的运行模式,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生态城市和智能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互佐证.学界对其定义各有侧重,有的学者强调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的学者强调城市网络建设的先进性,有的学者强调人的参与的重要性,但本文认为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组织(人或企业)、业务或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等六个核心系统形成既高效又高端的协作运行的城市系统,更加强调智慧城市的系统性和宏观性.因此,老城区功能的改造与升级要以建设智慧型城市为目标,最终实现能够智能分析、感测、优化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为产业和城市开辟一条智慧、高端、高效的融合发展道路.

(3)农村小城镇:实施一镇一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践路径.

首先,走产业集群优先发展的产业和城镇融合道路.农村小城镇产城融合任务有其艰巨性,要克服两大难题:一是缺乏与大中城市相媲美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即缺少产城融合的地理空间;二是小城镇在产业发展上有天然的短板,即缺乏产城融合的经济基础.很显然,既没有适度的地理空间,又没有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小城镇产城融合的难度远甚于其他地区,必须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两条腿走路.因此,农村小城镇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条件选择一个或二个产业发展,并努力形成集群发展模式.小城镇一般不具备大资本和高技术优势,单个企业实力弱,形成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规模经济竞争优势,从而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同时,从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因产业发展而兴起城市,也因城市扩张使产业做大做强.但对于农村小城镇来说,优先发展的战略是实施一镇一产业集群,其后才是城镇化建设的跟进.

其次,走小城镇优先发展战略的产业和城镇融合道路.大力发展小城镇,完善城市配套硬件和软件建设,就地或就近吸收农民就业,为小城镇产业集群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产业工人,让他们在工作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舒适的小城镇安居乐业,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率提高的融合发展目标.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不均衡不协调等特点,优质资源过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地区,形成农村地区城镇化水平远滞后于大中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因为其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短板,也是为了实现与农村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需要.小城镇不论是在区域空间,还是在城市基础设施水平都严重制约产城融合的水平,为了避免城乡两极分化在城镇化领域继续加剧,必须实施小城镇优先发展战略,将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战场,

最后,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和城镇融合道路.城镇化不同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前者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后者侧重于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迁的过程,强调城乡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互为资源和互为市场,并实现融合发展,最后达到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的基本差别,从而使乡村和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目标.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和城镇融合道路,不仅能解决农村小城镇产城融合问题,而且能打破城市与农村产城融合的隔阂和壁垒,打通城市与农村在产城融合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的平台.因此,一方面需要我们优先发展农村产业集群和小城镇,做大做强产城融合的核心主体;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产城融合的方向和路径上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注释:

① 本文既使用城镇、城镇化,同时也使用城市、城市化这两组概念,鉴于两组概念的差异,前一组概念主要运用在分析新城区和农村城镇产城融合问题研究上,而后一组概念主要运用在老城区等相关问题的分析上.

② 潘锦云、姜凌、丁羊林:《城镇化制约了工业化升级发展吗——基于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视角》,《经济学家》2014年第9期.

③ Carol Corden, Planned Cities, New Towns in Britain and America,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77, pp.65-123.

④ Did R. Phillips, Anthony G. O. Yeh, New Towns in East & South-East Asia: Planning & Development,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178-253.

⑤ 刘荣增、王淑华:《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城市问题》2013年第6期.

⑥ 潘锦云、姜凌:《提升城镇化质量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一个文献的述评》,《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⑦ 谢泽锋:《低城镇化拖累工业化》,《英才》2012年第12期.

⑧ 刘畅、李新阳、杭小强:《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7期.

⑨ 华民:《没有工业化支持的城镇化不可持续 谨防错误的城镇化“运动”》,《人民论坛》2013年第9期.

⑩ 潘锦云、汪时珍、李晏墅:《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产业耦合的视角》,《经济学家》2011年第12期.

霍利斯·钱纳里、莫伊思·赛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56页.

潘锦云、杨国才:《新农村建设拖累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吗》,《经济学家》2007年第4期.

朱晋、文海斌等:《“产城融合”描绘新城市路径》,《南方日报》2014年3月9日.

王世平、毛海涛、钱学锋:《城市规模、流动成本与异质性就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邹小勤、曹国华、许劲:《西部欠发达地区“产城融合”效应实证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张捷:《新城规划与建设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59页.

楚天骄:《新常态下产城融合的总体思路与实现路径研究》,《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胡岳岷:《中国新型城市化产业支撑问题》,《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6期.

作者简介:潘锦云,男,1975年生,安徽桐城人,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安徽安庆,246133;吴九阳,男,1990年生,安徽枞阳人,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责任编辑 陈孝兵)

言而总之,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产城融合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城镇化质量和机理和视角相关产城融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地方高职产教融合模式的现状分析
〔摘 要〕“产教融合” 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新经济形态下,首先,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分析了地方高职“产教融合&r.

龙口:产城融合描绘城市新路径
□本刊记者 王欣芳龙口素有“莱子古国金黄县”的美誉,境内煤、油、黄金……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强大,良好生态使其成为山东半岛重要的水果储藏加工集散地,经济实力在全省县域持续领跑 .

产城融合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城市
编者按人们常常期待这样一个景象一个区域内,人才集聚、产业发达、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出行方便,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郁,社区充满活力………… 每位生活在里面的人,努力工作,幸福生活,老人不再.

产城融合崛起国际化望江新城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前不久闭幕的市十二次党代会吹响了加快城市国际化、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集结号”,更为上城区集中全力建设一流的国际化望江新城鼓足了气、卯.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