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立德正己之礼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和立德正己之礼:射礼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主题:立德正己之礼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4

立德正己之礼:射礼,该文是关于立德正己之礼论文写作资料范文与射礼和立德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立德正己之礼论文参考文献:

立德正己之礼论文参考文献 立论文和驳论文临床医药文献杂志是正刊吗堂吉诃德论文

弓箭是人类在石器时明的狩猎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武器,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相传黄帝发明弓箭,夏代有羿射十日的传说.甲骨文中“侯”字作“医”状,有学者研究,“侯”字像箭射向箭靶之形.上古崇尚勇武,射中者得为首领,这就是“诸侯”之“侯”的来历.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弓箭愈益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出现了养由基那样能百步穿杨的高手.意味深长的是,正是在这崇尚武力的时代,儒家却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之具,引导社会走向平和,这就是射礼.

一、射礼梗概

从传世文献来看,先秦时期可能有四种射礼.一是大射礼,是天子在重大祭祀之前,为了挑选助祭者而举行的射礼,大射礼的礼法,见于《仪礼》的《大射仪》;二是乡射礼,是每年春秋各州为教民礼让、敦化成俗而举行的射礼,参加者有卿、大夫、士等,乡饮酒礼的礼法,见于《仪礼·乡射礼》;三是燕射,是国君与大臣在燕饮之后举行的射礼,旨在明君臣之义,燕射的礼法文献失载;四是宾射,此说仅见于《周礼》,据载,是与故旧朋友的射礼.《仪礼》有《射义》一篇,综论射礼的礼义.大射礼与乡射礼的级别不同,参加的人员也不同,但仪程基本相同,故本文主要介绍乡射礼.

乡射礼的地点在州的学校“序”举行,行乡射礼之前,先行乡饮酒礼.需要说明的是,主持乡射礼的是宾,而不是地方行政长官,这一点与乡饮酒礼相同.宾是尚未获得官爵的处士,但德行卓著,由宾来担任射礼的主角,显然是为了提倡尊贤的风气.人选一经确定,州长要亲自登门约请.行礼之日,州长要在序的门外迎接宾.

射礼的具体指挥者是司射,司射与前面乡饮酒礼中的司正是同一个人,换了一个称呼而已.射位在序的堂上,用空心的“十”字做标志.箭靶称为“侯”,设置在堂的正南方三十丈远的地方,侯的左前方有一弧形的皮制小屏,是报靶者的藏身之处,称为“乏”,意思是箭到此处已经乏力.一切准备完毕后,司射上堂报告宾,宾说可以宣布射礼开始.州学的弟子们把弓、箭、算筹以及各种器具全部搬到西堂下陈设好.

乡射礼的核心活动是三番射,“番”是次、轮的意思,三番射就是射手之间的三轮比射.第一番射侧重于射的教练.司射挑选六名德才兼备的弟子,将射艺相近者两两配合为一组,一共是三组,分别称为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谓“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每番比射都是发射四支箭,所以比赛之前,每位射手都到堂前各取四支箭.

射礼正式开始,报靶者将报靶用的旌旗倚靠在侯的,为全场指示箭靶中心的位置,司射命令三耦:“依次而射,不得杂越!”三耦都脱去左手的外衣衣袖,在右手拇指上戴上钩弓弦用的扳指,在右手臂上套好臂衣.三耦都手执弓,所取之箭,三支插在腰带中,另一支夹在右手的指间.

第一番射三耦在堂下站定,司射在堂上作射仪的示范:先将左足踩到射位符号上,面朝西,再扭头向南,注视靶的中部,表示心志在射箭,然后俯身察看双足,调整步式,最后开弓射箭,直至将四支箭全部射完.

于是,上耦的两位射手上堂射击,按照司射的要求,先用左足踩住射位符号,然后调整好面、头向和步式,目光盯住靶心,等待司马和司射的命令.司射在堂视着上射,命令道:“不许射伤报靶者!不许惊吓报靶者!”上射向司射行礼后开始射击,射出一箭后,从腰间再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如此轮流更替,直到将各自的四支箭全部射完.报靶者扬声向堂上报告射中的结果.由于第一番射是习射,所以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

接着,上耦下堂,由次耦上堂习射,双方在西阶前交错时,彼此相揖致意.次耦习射的仪式与上耦相同.最后,次耦下堂,下耦上堂习射,仪节也都是一样.于是,司射上堂禀告宾说:“三耦都已射毕.”

第二番射第二番射是正式的比赛,参加者除三耦之外,还有主人、宾、大夫和众宾.主人与宾配合为一耦,主人担任下射,以示谦敬;大夫身份比较高,但为了表示谦虚,都与士一一配合为耦,以示自谦.堂下的众宾全部配合成耦.二番射的最后,要根据射箭的成绩,分出胜负.

首先由三耦比射,到箭架前轮流取满四支箭.堂下的众宾也各自取四支箭,然后在三耦的南面顺序而立,以北面的位置为尊.以有大夫的耦为尊.

司射命令上耦开始射击,两位射手相互拱手行礼后上堂,报靶者迅速离开靶位.司射宣布说:“凡是没有射穿箭靶的,一律不计成绩!”两位射手像第一番射时那样,轮流开弓射箭,如果射中箭靶,负责计算成绩的有司,就抽出一支算筹丢在地上.上射的算筹丢在右边,下射的算筹丢在左边.如此这般,三耦全部射毕.

接着是由宾与主人配合成的耦上堂比射,然后由大夫与士配合成的耦比射,程序与三耦比射时相同.最后由众宾之耦习射.计算中靶次数的方法与三耦一样.射毕,计算成绩的有司拿起剩余的算筹报告宾:“左右射都已射完.”司马命令将射出的箭送回,报靶者闻声应诺,拿着旌旗背朝箭靶站好.

于是,计算成绩的有司开始统计左右射的算筹数量,先数右面那一堆算筹.计数时,以两根算筹为一“纯”,右手一纯一纯地取起放在左手上;取满十纯则作一堆,纵向放在盛筹器的西侧;再取满十纯时,应另作一堆分开放;剩下的筹,如果是双数,就按“纯”为单位,横向放在十纯一堆的西侧,如果是单数.则要把零单的筹竖向放在“纯”的西侧,使总数一目了然.然后数左获的算筹.释筹者将胜方净胜的算筹拿在手上,向宾报告比赛结果.如果是右获一方胜,就说:“右方胜了左方.”如果是左获一方胜,就说:“左方胜了右方.”净胜数如果是双数,要以“纯”为单位报告;如果有单数,则在纯数之后再报单数.如果左、右获算筹的数量相等,就从双方的算筹中各取出一支报告宾,说:“左、右方算筹的数量相等.”

司射命令三耦和众宾:“胜方射手一律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手执拉紧弦的弓,表示能射.负方射手一律穿上左衣袖,脱下扳指和护臂,将弓弦松开.”在司射的指挥下,三耦以及其余的射手先后上堂,由负方喝罚酒.负方射手上堂后,站着将罚酒喝完,再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接着,是宾、主人、大夫与合耦者上堂,饮罚酒的仪式与三耦相同;但如果负方是宾、主人和大夫,则不必执弓,以示尊优.最后,众宾上堂,直至负方的射手全部上堂饮过罚酒.

司马酌酒向报靶者献酒,并到靶前的左、中、右三处致祭.司射酌酒向堂下的释筹者献酒,第二番射至此完成.

第三番射第三番射的过程与第二番射基本相同,只是比射时有音乐伴奏.在宾的授意下,司射命令三耦和众宾进入射位.接着,三耦到箭架前取箭.然后是宾、主人、大夫和众宾先后取箭.

乐工开始演奏《诗经·召南》中的《驺虞》,按照司射和乐正的命令,乐曲的节拍,演奏得均匀如一.司射在堂下宣布:“不按鼓的节奏射箭的,不得计数!”第三番射开始.如同第二番射时那样,先由三耦比射,然后是宾、主人、大夫和众宾顺序比射.凡是应着鼓的节拍而射中靶心者,计算成绩的有司就抽出一支算筹扔到地上.其余的仪节与第二番射时都一样.最后,计算成绩的有司将比赛的结果禀告宾:胜方赢若干筹,或者是双方射平.三耦、宾、主人、大夫、众宾顺序上堂,负方射手喝罚酒.三番射至此结束.

旅酬旅酬是射礼的余兴节目,程序与乡饮酒礼的旅酬基本相同,从身份高的人开始,依次向下进酬酒,先由宾酬主人,大夫酬众宾之长.按照尊卑之序,两只觯交替向下酬酒.如此,将在堂上就坐的所有宾客都一一进了酬酒;最后二位受酬者站在西阶上向堂下的各位众宾酬酒,依尊卑之序一一进酬酒,直到全部轮遍.赞礼者也受酬.赞礼者又取觯洗濯、酌酒,然后放在宾和大夫的席前,准备下一轮酬酒.整个酬酒的过程中,堂上堂下的音乐或间或合,歌奏不已,尽欢而止.

宾起身告辞,走到西阶时,乐工奏《陔》的乐曲.宾出大门,众宾也都随之出门,主人在门外以再拜之礼相送.次日,宾到主人家拜谢,随后,主人到宾家拜谢.

二、射以观盛德

射礼的性质是什么?也就是说,儒家为什么要制订射礼?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射礼“具有军事训练的性质”;也有学者见古代国学、乡学中有教射的科目,故认为是军事教育.由于人们通常把弓箭理解为武器,所以,这些说法很少有人怀疑.射礼的性质究竟如何,对射礼的内容和相关文献作仔细分析之后,自然就能明白.

在古代社会素朴的自然分工中,射属于男子之事.所以,上古的风俗,男孩出生之初,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弓箭射向天地和四方,希冀他将来志在天地四方,成为一名优秀的男子汉.

高超的射艺,原本是勇力与技巧相结合的技艺.例如,养由基百步穿杨,孟子说,“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孟子·万章下》),能射出百步之远,是勇力过人的表现;而能射穿百步之外的杨树叶,就不仅仅是勇力所能达到的了,还必须有技巧.

但是,儒家反对暴力,所以并不强调勇力和技艺.春秋时期,人们习射注重力量和准确性,《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潘党与养由基将七副盔甲叠在一起,居然一箭射穿.古代的箭靶用兽皮或布制作,但通常用“皮”来概称,这种以较量射中、射穿为目的的比赛,称为“主皮之射”.孔子对这种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然,认为违背了“古之道”,他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孔子认为,能否射中“皮”,主要取决于射手的体能,不值得看重;所当注重的,应该是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此,儒家的射礼与军队的射击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一种“饰之以礼乐”(《射义》)的、寓教于射的活动.

儒家认为,要想射中目标,必须“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射义》).正如我们在前面所介绍的,儒家的礼乐思想的主旨,正是强调用乐来引导心志的中正,用礼来规范形体的正直.因而,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与礼乐的结合点,在保留比射的形式的同时,重塑了射礼的灵魂.由射礼的礼法可知,射手一步一式都必须体现礼乐之道,“进退周还必中礼”(《射义》).四肢发达、勇力无比而不知礼义者,在射礼中将会无所措手足.

射礼并非军事教育的证据,还见于《周礼》.据《周礼·地官·乡大夫》记载,行乡射礼时,乡大夫要向围观的众庶征询对射手表现的评价.评价的项目有五条:“一日和,二日容,三日主皮,四日和容,五日兴舞.”其中的第一项是“和”,第二项是“容”,第四项是“和容”,三者有重复之处,彼此关系究竟如何?清人凌廷堪在总结前人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的解释,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凌廷堪认为,这是指乡射礼的三番射.第一番射,不计成绩,只要求容体合于礼,所以说是“容”.第二番射,属于正式的比射,射中箭靶才能计算成绩,所以说是“主皮”.第三番射,射手不仅要容体合于礼,而且要按照乐节发射,所以说是“和容”;由于射姿与乐节相配合,所以又说是“兴舞”(《礼经释例》卷7,《周官乡射五物考》).由此可见,在乡射礼的评价体系中,所注重的是“和”与“容”.汉儒马融将“和”解释为“志体和”,就是心志与体态相和,很是有理.“和容”是射礼所要求的最高境界,是射手深层修养的外现.

可见,儒家的射礼,实际上是逐步诱导射手学习礼乐、使心志与形体都合于“德”的教化过程.

三、“发而不中,反求诸己”

儒家将往昔的田猎之射,提升为富有哲理的普遍之道,其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之一,就是把射礼作为正心修身、反躬自省的一种方式. 《射义》说:“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日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故日: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意思是说,所谓射,是寻绎的意思.射者身份各不相同,都应该在射礼的过程中寻绎自己的志向.只有心气平和,体态正直,紧握弓箭,瞄准目标,才可能射中.所以,做父亲的射箭时,要把箭靶当作为父的标准来射;做儿子的要把箭靶当作为子的标准来射;做人君的要把箭靶当作为人君的标准来射;做人臣的要把箭靶当作为臣子的标准来射;都要把箭靶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射.所以,虽然是同一个箭靶,但各人所要射的“鹄”,也就是所要达到的具体道德目标却是不同的.射鹄的过程,就是反复内省、存养、进取的过程.因此,孔子说:“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射义》)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第一位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如何面对失败,培养起百折不回的毅力,从失败走向成功等等,都可以从射礼中得到体悟.《射义》说:“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有类似的说法)射箭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调整好自己的体态和心志.发而不中,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因此,不要怨天尤人,尤其不要埋怨射中者,而是要“反求诸己”,反躬自问.

中国古代的射礼传人朝鲜半岛后,对当地的儒家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能强烈地感觉到.韩国人把射箭称为“弓道”,认为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它含有深刻哲理,在健身的同时,可以涵养心性和道德.目前,韩国弓道协会有二十多万会员.笔者数年前曾在韩国汉城(今首尔)参观过白云山弓道俱乐部,见到了古代的角弓,教练为我作了使用的示范.墙上贴着的“练功八发”中,就有“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等《射义》中的文句,这是国内已经看不到了的场面,令人既感到亲切,又感到失落.

四、“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会与他人之间出现竞争,甚至发生利益冲突,如果没有健康的竞争心态,就很容易引发争斗,影响社会安定.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

孔子认为,只要人们都注重提升精神境界,自然就会淡泊名利,就会平心静气地对待竞争.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君子以修身进德为本,所以不妄与别人争高低.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比射了,比射是要分胜负的,输了要当众饮罚酒,这是很不体面的事,所以君子在比赛中要力争胜利,但在争胜时,却是揖让而升,下来后一起饮酒,是所谓君子之争.

所谓“揖让而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与合耦的射手上堂比射时的一连串礼节.例如,第一番射开始时,上耦的两位射手拱手谦让后,从庭西并排往东走,上射在左侧,下射在右侧;走到正对着西阶的地方,两人拱手谦让,然后北行;到西阶下,彼此再次拱手谦让.于是,上射先登阶,走到第台阶上时,下射才走上第一级台阶,两人之间要空一级台阶.上射走到堂上后,要略向左侧站立,以便为下射让出登堂的地方,并在此等待;下射登堂后,上射面朝东向他拱手行礼,然后并排向东走去.当两人都走到正对着射位符号的地方时,面朝北行拱手礼,然后北行;走到射位符号前时,再次面朝北行拱手礼.司射在合耦时,充分考虑到了他们的水平,每一耦的上射与下射,水平都比较接近,竞争必然比较激烈,二者之间必有胜负.但是,竞争者有较高的修养,所以,在每一个仪节都彼此敬让.每一番射都是如此.

二是指耦与耦相遇时的礼节.比赛的胜负,是以三耦的上射为一组、下射为另一组来计算的,因此,除了自己的一耦中有自己的对手外,其他两耦中也有自己的对手.在射礼中,耦与耦相遇,也有详密的礼仪,以示尊敬.例如,上耦射毕,并排下堂,上射在左侧.此时,中耦已开始上堂,在西阶前与上耦交错,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此时彼此拱手致意.再如,在取箭的途中,上耦取箭完毕离开时,与正在走往箭架的中耦相遇,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此时双方拱手致意.又如,饮罚酒时,负方射手下堂时,在西阶之前与接着上堂饮酒的下一耦射手交错而过,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此时彼此拱手行礼.可见,尽管射礼是一种计算胜负的礼仪,竞争激烈,但颇有些“友谊第一”的意思.

儒家的这一思想,在东亚文化圈中有着重要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日本、朝鲜的相扑、跆拳道等传统竞赛项目,在比赛之前,双方都要作揖或者鞠躬等,互致敬意,比赛结束时也是如此,显示了君子之争的风度.

五、射礼与择士

射礼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天子选拔人才.《射义》说,天子在举行重大祭祀之前,“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泽”是天子的射宫名,之所以取名为泽,是因为这里是选择助祭的诸侯的地方.《射义》还说,古代圣明之时,诸侯每年都要向天子述职,天子则要借此机会在射宫“试射”,以测验诸侯的射艺.只有容体合于礼,动作合于乐,而且屡屡射中者,才准许他们参与祭典.不仅如此,凡被选中者,得“进爵纳地”.参与祭典越多,就越会受到奖赏,甚至要增加其领地,把更多的人民、土地交给他来管理.反之,射礼中的表现不佳,一定是德行不佳,德行不佳者,怎能有资格参与国家的祭典?作为责罚,对他们要“让”,就是责让、训斥,并且要“削以地”,收回部分统治权.

《射义》说:“射者,所以观盛德也.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可见,不仅天子用射礼选诸侯,而且用射礼选卿、大夫、士.射礼中的表现,是被作为治政资质的重要内容来对待的.

六、孔子射于矍相之圃

儒家不断在射礼中注入人文思想,《礼记·射义》记载的一件事,有相当的代表性.孔子与弟子在矍相之地的园圃中举行射礼,围观者层层密密如同墙一样.乡饮酒礼结束,立司马,孔子派子路手执弓矢,延请围观者入内参加即将开始的射礼,说:“除了败军之将,对国家灭亡负有责任的大夫,以及为了贪财而成为别人后嗣的人不得入场,其余的人都可以人内.”于是,大约有一半的人惭愧地自动离去,另外一半人留下了.比赛结束,即将举行旅酬的仪式,孔子又让公罔之裘和序点两人,举着酒觯对大家说话.公罔之裘举起酒觯说:“从少年到壮年都有孝悌之行,到了六七十岁依然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尽天年,有这样的人吗?请到宾位就座.”于是又走了一半人,留下了一半人.接着,序点举起酒觯说:“好学不倦,好礼不变,到了十岁甚至一百岁依然言行合于道,有这样的人吗?请到宾位就座.”于是,刚才留下的人几乎走光了.可见,孔子赋予了射礼太多的内涵,只有有德行者,才配参加射礼;那些在国难当头贪生怕死,或者为了贪图财产而舍弃家庭的人,没有资格与乡人序齿,参与射礼.射礼中的宾,更是作为道德形象要求人们取法的,只有德行超群者,才有资格担任.这对于提倡正气,形成公众舆论,警世导民,具有重要意义.

(选自《文史知识》)

本文汇总,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经典立德正己之礼专业范文可作为射礼和立德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立德正己之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立德树人:让美学走进语文
摘 要语文美学提倡语文与美学的结合,这种结合既要完善,也要完美,完善与完美相得益彰 如果语文与美学结合只求完善不求完美,就会使语文课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对学生的洗脑教育 如果语文与美学.

尚德学堂:立德树人的钟楼行动
看到尚德学堂的一幕幕动人场景,实在是难以忘怀 我经常想,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多么幸福,怎能不成人成才!尚德学堂是常州市钟楼区教育文体局的创新,教育文体局统一设计统筹安排,多方参与共建共享,使立德.

组团式教育援藏:立德树人,无问西东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往“分散式”的教育人才援藏模式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西藏教育落后局面 从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出发,教育部……部门作出了&l.

毓德正校园,秀雅品学子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以番禺区毓秀小学为例
校园文化包含物质和精神方面 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物化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能从一个侧面展示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工作作风、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校园环境的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教师、学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