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清末新政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与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清末新政(19011911》为例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主题:清末新政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1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清末新政(19011911》为例,本文是关于清末新政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和《清末新政(19011911》和教学设计和素养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清末新政论文参考文献:

清末新政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设计杂志历史教学期刊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清末新政》一课,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清末新政;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74-02

清末新政发生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它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洋务新政和戊戌新政的做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具有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更大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清末新政作为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其所体现的思想及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

一、立意

在岳麓版的必修课本以及选修课本里均没有专门地用一课来介绍这段历史,只是在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第17课中有三段文字简单提及相关内容.从它在教材中所占篇幅来看,学生很容易忽略这段历史,但是纵观近五年的历史高考全国卷,清末新政总共出现了三次,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课整合了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相关知识,梳理和分析了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过程,挖掘了清末新政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绘制历史时空轴,学会梳理历史演进的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让学生收集、整理相关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对史料的辨析,体会实证精神,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历史理解: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清末新政的概念以及影响的历史理解.

历史解释: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恰当的史料,让学生在史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释,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客观、辩证地评价清末新政的影响.

历史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清末新政作为中国法制近代化过程的开端,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及精神,培养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清末新政的实质以及感悟清末新政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及精神.

四、教学过程

由2013—2016年历史高考全国卷考查过的题目导入新课.

【环节一】概念解读

学生活动:用PPT展示他们收集来的有关清末新政的内容,让他们讲述对清末新政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与了解.

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表述,并梳理清末新政的概念,即从1901年至1911年清王朝覆亡为止,清政府陆续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史称“清末新政”“光宣新政”“庚辛新政”“辛丑新政”“新政”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收集史料,并得出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与概括能力.

【环节二】新政的背景

学生活动:绘制1895—1901年的历史大事件的时空轴.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绘制的时空轴,引导学生分析新政的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历史时空轴,学生能够清晰地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几个角度分析清末新政的背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新政的过程(采用史料教学法)教师活动:以图示形式直接呈现新政的过程,让学生对新政的过程有直观的了解,此处略讲.

“预约变法”上谕→ 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内容1:1901—1905年的新政措施

史料一:1901年7月张之洞的《江楚会奏三疏》.

史料二:选修Ⅰ第16课《戊戌变法》一课课后“知识链接”关于新政的措施.

学生思考:结合《戊戌变法》一课课后“知识链接”关于新政的措施,分析新政措施产生的积极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清末新政是一场清政府为挽救自身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立宪符合近代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开启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转型,但未从根本上触动政治体制.

史料三:两幅漫画《清政府残暴如虎》、《官与民之担负》.

引导学生得出:新政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史料四:三则关于日俄战争的史料.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今全球完全专制之国谁乎?一专制当众立宪,尚可幸乎?

——1905年张謇致袁世凯的信

此战诚为创举,不知日立宪国也,俄专制国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

——《大公报》

甲辰日俄战起,识者咸为之说曰: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

——1905年《东方杂志》

引导学生解读三则史料的内容,得出结论:由于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引发社会上要求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这里引出“预备立宪”的内容.

内容2:1905—1911年的预备立宪

史料五: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关于《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的子目.

学生思考: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请以50字加以概括.(5分钟)教师活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加以点评.

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清政府的宪政是加强君主制的宪政,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请学生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评价清政府的立宪举措.

学生回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现度的建立.清政府立宪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遏制革命运动,其结果引起了立宪派的分化,加剧了各种矛盾,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大量的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史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能够从正反两个角度客观、辩证地评价清末新政的影响.

【环节四】课堂实练

观点论证题: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新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

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新政的认识,有人认为是“假维新”“伪变法”,但也有人认为是“真改革”.请评价材料中关于清末新政的观点.(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不同作者对清末新政的不同观点,让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对清末新政做出总结性的认识,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清末新政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结语】

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一场现代化运动,它在“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新政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其所处于的时间段是真正的中国社会的转型期.这次改革在政治制度上发生了大的变化,即由封建专制过渡到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没有清政府的十年改革,就不会有后来的辛亥革命.

(责任编辑袁妮)

上文总结:上述文章是关于《清末新政(19011911》和教学设计和素养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清末新政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清末新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道德和法治学科为例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一、案例设计(1)教学目标设计目标一通过对秦朝统一、开疆拓土发展过程的梳理,分别探究秦朝与地方关系的发展演变,分析并理解这一关系的特征 加强时空观念,把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版图区域加以对比,从历史发展的角.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史料教学
摘要史料教学日益成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但史料教学并非史料简单堆砌,而是强调“有效史料教学”,即史料引用的可靠性、史料运用的针对性、史料呈现的多样性 只有做到有效史.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
【摘要】近年来,全国卷高考历史的命题思路围绕主干知识,越显突出对历史学科素养能力的考查 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研讨,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核心概念及外延,构建知识体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