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文学批评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在线式网络文学批评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文学批评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8

在线式网络文学批评,本文是文学批评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和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学批评和浅析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文学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期刊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文学杂志排名

唐小娟

(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关键词:在线式批评;后喻文化;网络文学批评

摘 要:在线式网络文学批评是原生于网络时代的全新批评模式,呈现出同传统批评截然不同的面貌.它的批评主体由生长于后喻文化时代、被称为“数字土著”的青少年读者构成,这个群体自有的话语体系和价值判断直接影响到网络文学批评的立场、方法和言说方式.它采取对话式的批评姿态,作为创作主体的网络文学作家和作为阅读接受主体的批评者摒弃了“批评”与“被批评”的既定模式,借助新媒体平台直接便利地实现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它秉持多元的价值标准,呈现出去中心、去经典、分众传播和小范围交流的特征,在作者和原生读者之间实现深度有效的交流.同时,在线式批评的话语主观个性,充斥着很多流行于新媒体场域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同网络文学一道构成复杂多变的文学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17)-015-05

DOI:10.13399/j.cnki.zgwxyj.2017.01.003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场同纸媒时代全然不同,无论是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过程,还是文学的评价体系.拿文学批评来看,新媒体文学对传统的文学批评提出了挑战,面对全新的对象,理论资源和方法论的不足使得传统的文学批评难以准确把握新媒体作品,作出有效的回应,在新媒体的文学场域当中,传统作家和批评家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失去了上世纪十年代挥斥方遒的气势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影响力,多数陷入了自说自话的困境.同这种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批评的勃兴:新的批评形式——在线式网络文学批评大行其道,似乎成为了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新的生长点.

在网络文学批评的三大主流形态中,学院批评基本上是将网络文学作品作为当代文学史中可供研究的一种现象予以观照和解析,这类批评话语理论性较强,影响范围一般局限在学术圈中;媒体批评则多半是跟随着市场需求的指挥棒进行造势,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商业行为,虽然受众多,影响面广,但是对于批评对象的文本本质涉及甚少,这两种批评形态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的诉求和功能显然有一定差距.本文将要讨论的在线式网络批评指的是区别于学术批评与媒体批评的,主要由网络文学的原生读者自发发起的针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即时评论,在这种批评模式下,批评主体借助无远弗届、无所不能的新媒体力量可以第一时间读到作品并即时发表评论,这些评论(只要不严重触及法律道德底线)可以非常自由地公开发表,它们以网络发帖(灌水)、跟帖、(博客、微博)留言或更简单粗暴的(可以是虚拟也可以是真金白银)、送花、扔臭鸡蛋(当然是虚拟的)等等方式表达出网络读者对于作品的评价.

在专业的批评家看来,这些在线评论多半话语芜杂无章,表达方式主观情绪化,很难把它同我们常见的条分缕析、讲究体系的文学批评联系起来,因此,伴随着网络文学诞生就出现了的在线式网络批评发展至今一直处在文学批评和研究的边缘化状态.但无法否认的是,在新媒体的文学场域中在线式网络批评正好填补了传统文学批评的功能缺位,发挥了文学批评的角色作用:臧否作品、评点写作、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实现交流和沟通,这些功能体现更加接近于文学批评的本义.可以说,在线式网络批评是网络时代文学批评的新生态,它所呈现和蕴含的特质彰显着当下文化、媒体和文学的复杂关系,值得予以关注.

一、后喻文化时代的批评主体

网络时代是一个典型的后喻文化时代,文化反哺是后喻时代的最基本特征.当社会进入多元文化并存的阶段,每个特定的人群都在为自己寻找文学上的代言人,以承载他们的文化追求和价值理念,展现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和想象.都市青少年人群的思想倾向和审美体验就集中地表现在新媒体文学的创作当中,在互联网、消费社会和全球化背景下成长的这个人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无疑更契合当下的时代流行文化,他们普遍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同时对新媒体的性能烂熟于心,因而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如鱼得水.这个人群既是新媒体文学的直接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和点评者,这种角色的变化构成了新媒体文学相当宽松的存在语境.

同传统的文学批评主体相比,在线式网络文学批评的主体多半是出生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及其以后的年轻一代人,他们通过互联网和即时通讯方式进行沟通,数字媒体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人群还常常被称为“数字土著”或 “数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s),以区别于成年之后才得以接触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数字移民”(一般指的是大部分“80后”以及更年长的数字用户).这些读者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学专业训练,不具备丰富的文学理论知识和规范的文艺批评技巧,但是明显的优势在于这个群体原生于新媒体时代,他们伴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自发阅读和评价网络文学成为生活的常态,因而同新媒体文学有着更加天然的联接.特别是在同媒体技术和流行文化息息相关的网络文学领域,被称为“数字土著”的青少年读者自然地构成了创作、阅读和批评的主体,这个特殊的主体群落有自身的一套话语体系和价值判断,这些都会影响甚至左右网络文学批评的立场、方法和言说方式.

近些年,随着文学评价体系走向开放和多元化,网络文学也由边缘渐渐进入学界关注和讨论的视野,甚至制造出许多话题,学界针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和批评也日益增多.在这些评价中不乏切中肯綮的高论和鞭辟入里的分析,然而这些评价发出去之后仿佛重拳落到棉花上,既收获不到欢呼,也难以看到对抗,而且基本上丝毫不会影响到网络文学作品的格局和写法.传统批评和网络文学仿佛在两个平行世界运作,传统的批评碰触到的全是虚幻的镜像,在网络文学的海洋中无声沉没.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却按照它自有的逻辑发展壮大,众多作品并不借助正统的文学批评体系而走红.新媒体文学场中,写作者、读者和批评者借助在线式批评讨论作品、交流看法,他们毫无技术障碍地使用各种移动终端阅读和评点作品.在线式批评的话语中充斥着都市青少年人群中流行的各种术语、遵循着并不合乎规范的网络语法、表达着各种偏离甚至叛逆主流价值观的想法.这种交流模式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界定,“物以类聚”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展现,各种网络流行小说的贴吧里都是类似的交流模式,足以将“数字移民”们排除在外.在新媒体的文学场中,正统的批评才是异类,自然也难以取得预期的反响,更不用说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这个全新文学场的运行轨迹了.

此外,网络时代消解了传统文学批评主体的规定性,所有的网民都拥有了发声的权利,“普通读者正在凭借新技术,在专业读者垄断批评的世袭领地之外开辟出自由言说和表达的天地” 〔1 〕 (P125 ).从理想的方面来看,将话语权还给大众是文学批评的进步和自由的表现,拓展了批评的空间,有利于建构公共批评空间.在线式批评的主体人群较之他们的前辈拥有更为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和自主意识,同注重苦难、挖掘苦难甚至享受苦难的60、70后不同,这一代年轻人追求的是快乐和享受生活.因此,在文学接受上,他们选择了更为轻松愉悦的内容和方式,自如并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感,这些文字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网络文学青少年读者的心态,可为一个时代的剪影.从消极的方面看,大多数批评主体在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中失去一切规约(不管是文字上还是观念上),随心所欲地表达必将导致无效信息泛滥、表述的不负责任和流于肤浅.这也是在线式网络文学批评质量偏低的根源之一.

二、对话式的批评姿态

文学批评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甄别作品优劣、提点作家创作、引导 读者欣赏的使命,这种使命感使得传统文学批评多半选择“说服”或者“引导”的姿态.

文学批评家依靠文学理论、文学史规律和自身的审美经验来品评作品,并试图从专业人士的角度寻找出某些被读者甚至写作者所忽略的创作要素(比如精神分析批评),或者在艺术与现实的联系和对照中找寻作品创作的动机、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构造的艺术和技巧(比如社会历史批评),或者在对具体作品的品鉴中努力找寻和建构文学创作的原理(比如古典主义批评),如此种种.纵观这些流派不一的批评,基本都存在同一个假设的前提:批评家具备了比普通读者更强的专业背景知识和审美感知力,因而能够更好地接受作品,发掘出作品的深层内涵;同时,批评家具备了比一般作者更完备的理论修养,因而能够超越具体文本创作,探寻到作品的本质和创作的规律.在这种前提下,批评家在艺术审美生态链中处于金字塔的顶端,代表了更完备、更理想的的鉴赏能力,文学批评的启蒙姿态就此注定.因此在传统的文学场域中,一部作品能够被写入文学史,成为经典,光有读者的认可是远远不够的,批评家的认定和评价代表了权威的认可,批评家通过各种文学选本的收录取舍、各级各类评奖制度的制定和评奖活动的参与行使着自己的职责.

网络媒体的出现打乱了传统的纸媒文学场的生态秩序,一旦话语权不再成为稀缺资源,批评家精英少数派地位就很轻易地被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众声喧哗”.在虚拟身份的网络平台上,人人皆可成为批评家,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再加上为博取点击率和人气主动放下身段的新媒体们的配合,文艺作品的网上评论很自然地呈现为对话模式.许多网络小说作家都有自己的论坛或贴吧,一方面拿来发布新作,一方面同读者进行交流.大多数作家都会同读者进行对话,答复质疑或者就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内容进行交流,而读者与读者之间就某部作品或作品的写法、细节等进行交流和争论也非常便利.

应该说,对话模式是更为理想的文学批评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作为创作主体的网络文学和作为阅读接受主体的批评者摒弃了纸媒时代传统文坛的“批评”与“被批评”的既定模式,这种模式所暗含的权力等级关系也自然被消解,批评双方的观点得以充分的展现和交流,通过思想的即时交锋刺激双方的智慧,往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柏拉图的《理想国》树立了对话体的典范,狄德罗、别林斯基等批评家都曾采用过这种体式进行文学批评,书信体文学批评其实也是一种对话模式.对话批评或许在体式的整饬和连贯完整性上不及其他形式的批评,但它却是各种批评体式中最具活力和启发性的类型.在线式网络文学批评复活了文学批评的对话传统,哪怕仅仅是形式上的,很肤浅的尝试,也不能否认它的价值.

三、价值多元的批评标准

网络文学的经典化、网络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以及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等问题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形成了一系列悬而未决的话题.学界争论的一大焦点在于是否需要为网络文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网络只是载体,网络文学不应该有凌驾于纸媒文学之上的另起炉灶的评价标准;另一派针锋相对,认为网络文学相较于纸媒文学而言是具有全新特质的文学种类,用衡量纸媒文学的标准去评判网络文学无异于缘木求鱼,“原先的文学观念和价值判断已经遭到严重的质疑,必须重建文学的基本价值观,也就是说,原先有效的文学经验和文学界限已经难以面对或说明文学的现实,必须重新获得有关文学的感性、知识、信心和判断力” 〔2 〕 (P91 ),简言之,建立网络文学特有的、全新的评价标准势在必行.

在线式网络批评几乎是伴随着网络文学的诞生而出现的,在近二十年的漫长时间里一直不能得到主流批评界的认可,主要的症结就在于它的“随意性”上:语言表述的随意、文体形式的随意、评价标准的随意.这种随意状态的在线式批评显然离理性客观评价网络作品的要求相距甚远,同时由于其目的的个人性和单纯性也很难担负起为文学史遴选佳作的重任,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又以何种立场和价值观来同网络文学作品进行互动呢?

纸媒时代的文学创作、教育和批评都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那就是“经典”.“在网络媒介和网络资源出现以前,我们日常的文学资源、经验、规范和准则之类,无疑主要来自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及对其的模仿和习得.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一向被我们视为文学的最高范例,文学训练和文学教育也都以此为最高典范,同时,这又提供并规范了文学批评和文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2 〕因此,在传统文坛中,“经典”的认定是建立文坛等级秩序的头等大事,这个过程通常是由各种级别的或民间文学评奖、文学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文学史的记载来体现的.另外,传统文坛的价值认定体系基本上是由专家主持的,这个群体包括了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级文联、作协,学院文学研究者,文学评论家和资深的作家等等,他们根据国家意识形态给定的界限,根据大多数专家认可的审美规范来评价文学文本.对于那些符合审美规范的文本授予各种奖项(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等),进行专门的文学研究并且在编写文学史的时候把它们记载下来(获得文学奖、进入文学史等行为由于有史可查标志着作品取得了专家的认可).至于那些不符合审美规范的作品就经常遭受被“遗忘”的命运,一个作品如果文学史不记载,学者不研究,媒体不宣传,即使它本身再优秀也难以进入大众的视野,很快就会被人们忘记.传统的“经典”评定受到新中国建立之后以现实主义文学为正宗的文学观念影响,无论是评奖还是研究都更倾向于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的作品,从“改革文学”、“新写实”、“现实主义冲击波”到晚近的“底层写作”都是这种倾向的延续,其他风格的文学作品当然也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但始终没有占据文学格局的主流,在文学史上也是作为现实主义的补充而流传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接受习惯也被塑造成为偏向于现实主义叙事方式的,其他风格的作品很难在读者群体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可以说,传统文坛通过对“经典”的评定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规训,读者的参与和艺术评判作用都被限制在比较狭小的范围之内,他们的审美口味也同文学作品一起被规训了.

从20世纪90年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松动促使文化格局日趋多元化,各种审美形态获得自由生长的空间,新媒体出现以后,文学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新文类的价值认定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局面.在这个全新的文学场里,专家退场,点击率为王,呈现出一种新的权威逻辑:传统文学经典在后喻文化语境下的网络文学场域中影响力非常有限,青少年群体作为这个文学场的接受者和评判者不需要任何专家和权威的指导,也很少借鉴古今中外经典的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他们的点击率就是对文本最直观的评价.网络作家不再像传统作家一样,依赖于“文学刊物发表作品——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批评家召开研讨会——获得各类文学奖,入选各类文学选本”这条传统的文学道路.网络作家绕开了一切传统的文学*,直接面对普通读者,网友们说不出深刻的学理,但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赞”,支撑起真实的评价体系 〔3 〕.

这个评价体系与传统文坛的评价体系相比,没有严谨和恒定的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呈现出去中心、去经典、分众传播和小范围交流的特征.大多数在线式网络文学批评不再以建立“经典”或“规范”为目的,而成为某种带有沙龙俱乐部性质的文学同好者之间的交流,其影响和有效性只在某个小范围内存在.比如在豆瓣读书频道的“网络小说”分类之下,可以选择当下走红的网络小说作品进行评论,在《盗墓笔记》这个分类下有11129条短评和314条书评 〔4 〕,读者们就这部作品的文笔、构思、情节漏洞等方方面面进行探讨和交流,这种交流涉及到的都是非常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实际上是自然屏蔽“外行”的,同时它的影响也只限于小范围之内,这一点同传统文学批评的诉求是截然相反的.在线式批评更为注重个体体验的交流,个体观点的抒发:作为个体的网络文学读者对于作品优劣、人物情节和作家写作的评价.从形式上看,似乎同纸媒时代的“读者来信”式批评类似,但前者是经过了编辑筛选,具有某种代表性并且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媒体或其他意识形态意志的话语,而在线式批评是更真实的个体意见,这也正是新一代都市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一个折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常用来衡量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标准就不再适用于评价在线式网络批评.

那么,是否需要为网络文学建立批评标准,或者说,在网络文学的场域中,恒定统一的批评标准是否有可能存在,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定的.网络文学以千姿百态、恣肆汪洋的态势存在着,其中有难以尽数的类型和尚不能用既有类型概括的复杂文本,同时,各种新文本类型还在不断出现.与变动不居的网络文学现场相比,相关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学术批评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而在线式网络批评则可以轻松地实现同步,并且在作者和原生读者之间实现深度的交流和个人表达,这正是在线式批评的价值所在.它将网络文学研究者们并不理解和熟悉的网络文学现场展示出来,并且刺激着网络文学写作者的创作灵感.我们不妨把这种批评形态看作是同网络文学伴随而生的新的批评生态,同网络文学一起构成新媒体文学场的完整文学产业链.

四、主观个性的批评话语

比起学院派批评的引经据典、庄重板正,在线式网络批评的言说方式显得非常随意.从外部形态来看,在线式批评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于网络空间:可以是各个门户网站读书论坛里的帖子(又被称为“灌水”)与跟帖,可以是发表于博客空间的专门文章(这种类型一般篇幅较长)和文章之下的留言跟帖,也可以是发表于某个作家的微博、贴吧等社交空间的评点文字,在线式批评一般篇幅较短,百来字的居多,甚至短到只有一个词:“赞”.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些批评话语,就会发现它们同纸媒批评的语言特点迥然有别.在风格上,在线式批评呈现出主观化、个性化的特点,在线式即写即发的写作方式使得字斟句酌几无可能,大多数批评者的表达方式比较直白,诉诸感性,主观性强.有一种在网络批评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被称为“粉丝”评论,消费语境下的网络文学为大量的书商和网站运营商们带来了绝妙的商机,他们通过运作网络作家的明星化,商业化包装和炒作造就了大批“粉丝”.通过微博这个小小的窗口我们可以看到,走红的网络小说家们都拥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粉丝”,他们构成了特定作者的忠实读者群,并且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对作家的崇拜,在这种情形下的大多数评论就很难保证其客观性,而这些评论话语的语言形式也以感受式、印象式居多.在读者自发表达的在线式批评中,出于个人喜恶而发出的“冒犯式”批评和“粉丝”式赞美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传统批评中必需的逻辑合理、思路清晰、表述客观等要求一概被无视.“大多数大众的快感都规避了概括与理论所呼吁的那种结构化倾向.因为对个人与那些时刻而言,大众快感的独特性是超出描述与分析的.” 〔5 〕 (P61 )在这种情形之下,读者的本意并不在于评点作品优劣,这些评论自然也不能作为我们品鉴作品的参考.

此外,在线式批评的语汇构成中充斥着很多流行于新媒体场域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比如概括小说风格和类型的“小白文”、“种田文”、“耽美同人”、“重生文”等,形容作品情节的“虐”、“金手指”等,评价人物形象的“傻白甜”、“玛丽苏”、“杰克苏”、“腹黑”、“呆萌”等,描述作者和作家创作的“大神”、“挖坑”、“月更”、“日更”、“脑洞”、“槽点”等……这些都是对网络文学作品有一定了解和体验的读者才可能使用的.在线式批评的文本中充满了此类话语,并且随时更新,这些“术语”无形中构成了一道屏障,将原生读者同不曾阅读作品的“外行”隔离开来.同时,这些术语又是网络文化原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的忽视和误读都会影响到整个当代文学批评的实际效用.因此,在批评的方法论上,传统文学批评要想有效阐释新生文学现象,需要从日新月异的评价对象那里提取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原生术语,加以合理利用,达致有效批评.正如韩国学者崔宰溶所说:网络文学的享受者会给学术研究者提供更加贴实的洞察力和我们经常缺乏的“局内人知识”(insider knowledge).理论研究者要以“外地人”的谦虚态度,向网络文学的“土著们”学习,倾听他们几乎是本能地使用着的“土著理论”,然后,将它们加工(或翻译)成严密的学术语言和学术理论,最后,将这个辩证的学术理论还给网络文学 〔6 〕 (P61 ).

结 语

在线式网络文学批评蓬勃生长,逐渐成为网络文学场域中主流的批评话语形态,给当代文学批评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我们也不能无视在线式网络文学批评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批评对于创作现状的有效把握和超越性洞察,使得在线式批评的功用难以得到全面发挥.

首先,缺乏规约的多元的批评标准容易导向论断的随意性.这种现象集中出现在网络文学论坛中:批评者本人的主观好恶往往取代了思想内容、结构人物、情节设置、语言表达、叙事技巧等有客观依据的指标而成为判定作品优劣的标准.同样的作品,可能因为符合部分人的审美和价值观而受到热烈追捧,同时违背了另一部分人的喜好而受到诋毁贬低,就某一特定作品进行评价的帖子之下通常都是“铁粉”同“黑粉”之间激烈的对战.这种缺乏恒定评判标准和周密逻辑推论的评定常以逞口舌之快的人身攻击和谩骂而告终,受众被挟裹于莫衷一是的批评旋流中,收获的只是情绪的宣泄.这一点严重地影响到在线式网络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导致这类批评绝大多数都难以产生足够的影响,罔论实现批评同创作和接受的有效对话和交流.

此外,在线式批评主观个性的话语方式使得批评获得了极大的表达自由,可以说是传统的“感悟式”点评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形态,生动活泼、直接辛辣,时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妙之语.但是如果以专业批评的标准评判,在海量的在线式批评文本中,除了极少数思路清晰、表述流畅,绝大多数文字都显得观念涣散、逻辑不清甚至粗俗偏激.这种消极的阅读感受使得多数在线式批评的受众接受度偏低,难以获得读者的认同和共鸣,在根本上悖离了批评的本质.

诚然,对于在线式网络文学批评本身而言,这些现象都是自发的存在形态,它的优长和缺陷都来源于后喻文化时代的特殊批评主体.就像不能用纯文学的标准去要求通俗文学写作一样,我们也不能强求在线式批评同学院批评一样规范理性.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上述局限对于网络文学的整体发展有弊无利,应当得到改变,而这些局限又是在线式批评主体自身所难以超越的,在此情形之下,专业批评者的适时介入就彰显出特别的意义来.

传统文学批评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明确的批评立场,从而可以超越在线式批评随意性强、缺乏理论提升和价值标准的局限,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系统、理性和有效的分析.同时,在线式网络批评根植和生发于网络文学现场,比较大多数传统批评而言,“他们对评论对象的理解与把握更直观、更到位、更具现场感和史料价值.在线批评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交互性的‘在场’特征”〔7〕(P89),可以为陷入僵局的传统文学批评提供鲜活的文学现场和第一手材料,同时带来思想和方法论上的启发.二者在批评理念和方法上互为补充,如能形成融合对话的批评势态,将有利于共同构成充满活力的当代文学批评版图.

[参考文献]

〔1〕何平.走向对话和协商的网络文学批评〔J〕.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虚实谈——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2〕吴俊.文学史的视角:新媒介﹒亚文化﹒80后〔J〕.文艺争鸣,2009(7).

〔3〕黄平.网络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场——关于网络文学评价体系〔N〕.人民日报,2014-04-11(24).

〔4〕豆瓣读书.盗墓笔记〔EB/OL〕.http://book.douban.com/su bject/1948901,2016-09-26.

〔5〕(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编译出版社,2001.

〔6〕(韩)崔宰溶.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网络文学的土著理论与网络性〔D〕.北京大学中文系,2011.

〔7〕詹珊.在线与非在线网络文学批评之比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

汇总,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学批评和浅析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学批评本科毕业论文文学批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有助于善,方成其美论托尔斯泰的艺术理念和文学批评(上)
在欧洲,没有一个艺术家的心灵显示出要实现各党派和各种族的联合 我们时代最宽广的心灵就是托尔斯泰的心灵 在他的心中,我们,一切民族和一切阶级的人是彼此相爱的 谁像我们一样,享受过这博大的爱的强烈欢乐,那.

网络文学精品化要登三层楼
网络改变了文学生态,过去20 年,网络文学呈井喷式发展 日前,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 报告显示,去年国内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129 2 亿元、网络文学读者规模已突破4 06 亿人,各.

贴切又理性地评判网络文学
近10 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声势颇为浩大 这不仅表现在它拥有数以亿计的庞大用户群体以及百万之众的大军,更为重要的是,以网络媒介为载体,这些用户与共同建立在“粉丝经济”上的&.

别给网络文学套上枷锁
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数据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新文学”的发展与壮大截至去年底,网络文学用户达到3 78 亿,占.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