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文化研究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跟壮族舞蹈中的蛙文化一以蚂拐舞为例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文化研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2

壮族舞蹈中的蛙文化一以蚂拐舞为例,本文是文化研究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和壮族舞蹈和文化和研究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文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陈尚文

(湖北科技音乐学院 湖北 咸宁 437000)

【摘 要】我国少数民族都具有自身的民族文化,有一些民族还拥有自身的图腾文化,以壮族为例,该民族的蛙文化就起源于古老的图腾,经过千年的洗礼,依然存在于壮族人们的生活中.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壮族特有的蚂拐舞.本文以蚂拐舞为例,说明青蛙文化在壮族舞蹈中的体现.

【关键词】蛙文化;壮族舞蹈;蚂拐舞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39-02

一、蛙文化释义

蛙文化就是关于青蛙图腾的文化,是广西壮族地区的特有文化.壮族地区的人们自古以来就对青蛙具有一定的崇拜之情,在古代,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文化传承是由口头文学来完成的,通过其口头文学能够了解壮族人民对青蛙的崇拜之情.青蛙之所以能够成为壮族人民的崇拜之物,首先和壮族的自然环境与生活状态有着密切的关联,在长江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中,人们最害怕的就是水灾和旱灾,在水灾和旱灾中,一些凶猛的野兽都死去了,而青蛙却得以存活,因此人们认为青蛙这种动物具有很坚韧的意志,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与此同时,青蛙还能够消除蝗虫灾害,鸣请天神下雨,在壮族人民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而且青蛙的叫声与儿童的哭声极其相似,在当时更为青蛙这种物种带来了一定的神秘色彩,使人们对其的敬仰之情更为浓烈,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古代的女娲补天神话中女娲原型就是青蛙.总而言之,蛙文化是图腾文化的一种,在壮族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蛙文化是壮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蛙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蛙文化能够说明该民族的文化特质,对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帮助.第二,蛙文化体现在壮族舞蹈的各个方面,通过对蛙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明当前民族舞蹈形式中的蛙文化特质.第三,通过对蛙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明图腾文化对民族舞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理论.该研究课题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通过对蛙文化的研究说明壮族舞蹈的文化特质,对壮族舞蹈的编排与创作具有一定的帮助.总而言之,研究蛙文化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对壮族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蛙文化对壮族舞蹈的影响

蛙文化是壮族图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的民族文化具有很深远的影响.以蛙文化为原型的蚂拐舞就是图腾文化的典型代表,蚂拐舞又称之为青蛙舞,其表现形式与远古时期花山壁画上的形态十分相似.其动作都是双腿打开屈膝,双手打开,小臂直立向上.随着蚂拐舞的不断传承和发展,使蚂拐舞从单纯的图腾祭拜,演变成一种民俗活动.蛙文化对壮族舞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前的蚂拐舞上,首先蛙文化使壮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蚂拐舞.在壮族地区,每年的农历春节都要举行大型的蚂拐舞表演活动.其次,壮族舞蹈中的一些动作都是模仿青蛙的动作进行的.舞蹈演员通过手臂和腿部的动作,将蚂拐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三,壮族舞蹈服饰中具有很多的蛙元素.尤其是在款式和色彩上完全对蛙的形象进行模仿,舞蹈演员在穿着这样服装的同时,对蚂拐的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模仿.综上所述,蛙文化对壮族舞蹈的影响十分深远.体现出壮族舞蹈鲜明的风格特点,以及壮族舞蹈的文化特色.

三、壮族蚂拐舞的发展史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蚂拐舞就出现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中,该舞蹈出现在当地的蚂拐节中,随着人们的不断传承和发展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提到蚂拐舞的发展历史,不得不提到蚂拐节.关于蚂拐节的来历,民间众说纷纭.总体可以概括为,一只青蛙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披着青蛙皮的英俊男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蛙神,蛙神十分乐于助人,来到人间之后,为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气候,使人民得到了良好的收成,由于后来人们的误解,蛙神被烧毁.从那时开始,人们为了表达对蛙神的歉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都会在农历春节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也就是我们当今所说的蚂拐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每到正月里就会举行盛大的蚂拐节,上演盛大的蚂拐舞.随着时光流逝,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蚂拐舞也从最开始时的祭祀类舞蹈,转向娱乐风格,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成为了壮族标志性的舞蹈形式.

四、壮族蚂拐舞的文化涵义

壮族蚂拐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蚂拐舞的形式和特点中可以看出该舞种仍然体现着母系社会的痕迹,彰显出生殖崇拜的特有文化性质.在蚂拐舞表演的过程中一般有两名男扮女装的青年进行击鼓表演,实际上他们是整个舞蹈表演的指挥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地位,这也体现出人们对女性的尊重,彰显出一定的生殖崇拜.与此同时,蚂拐舞一般在蚂拐节进行表演,在表演之前还要到当地的蚂拐庙进行祭祀,祭祀的对象也是女性蛙婆雕像,由此可见,蚂拐舞彰显出了一定的生殖崇拜文化.在蚂拐舞深厚文化内涵中还包含着对动物的崇拜意识,这是农耕文明下的产物,说明壮族人民将青蛙看成至高无上的神灵,将其与田地丰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祭祀神灵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此蚂拐舞的舞姿充分展现出了壮族人民艰苦朴素,沉着内敛的民族性格.同时蚂拐舞还带有原始舞蹈的特征,又反映出农耕社会的生活面貌,将农耕文明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蚂拐舞中的祭祀成分体现了原始舞蹈的特有性质,舞蹈动作具有超强的模仿力也体现出了壮族人们的生活面貌,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总而言之,蚂拐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渗透着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一年一度的蚂拐节,蚂拐舞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另外蚂拐舞起源于壮族人的图腾崇拜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底蕴,彰显了壮族人民生活的情趣和性格,是壮族文化形成的基础,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首先蚂拐舞来自于古老的农业文明,是壮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结晶,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至今仍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体现了壮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对壮族文化的历史考证有一定的帮助.其次,蚂拐舞丰富和发展了民间舞蹈艺术,为壮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对壮民族的文化传承有一定的帮助.第三,蚂拐舞的存在使我国的民族艺术得到了丰富,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总而言之,蚂拐舞的存在是我们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基础,推动蚂拐舞的发展,有利于丰富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

五、壮族蚂拐舞的舞蹈形式

壮族的蚂拐舞表演形式十分丰富,具有不同的类型,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下面我们对壮族蚂拐舞的十类表演形式进行简要介绍:第一类是《皮鼓舞》,这类舞蹈是由两位头戴女性面具的舞者手拿鼓棒,敲击皮鼓,跟随节奏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舞姿,这是一般蚂拐舞系列的前奏,并且所有的舞者都要听从这两位舞者的指挥,是整个舞蹈表演的中心环节.第二类是《蚂拐出世舞》,这类舞蹈由四个十多岁的小男孩进行演绎,他们的服装通常是身着短裤,全身画上黑白相间的蚂拐图案,模仿青蛙捕捉害虫和打闹嬉戏的场景.第三类是《敬蚂拐舞》,这种舞蹈形式与第一类《皮鼓舞》极为相似,也是由两个戴面具的舞者进行表演,其中一个扮演水神,另一个扮演山神,以两神参拜蛙神的演绎来表现人们对蛙神的尊敬之情.第四类是《拜铜鼓舞》,舞蹈舞者面戴禹王和尧王的面具,俯首叩拜,对神灵表达虔诚之心.第五类是《征战舞》,这类舞蹈是由“蚂拐拳”、“蚂拐刀”、“蚂拐棍”三个片段组成,这三段舞蹈表达的是蚂拐神领兵征战,体现出蚂拐舞的英勇豪迈.第六类是《耙田舞》,这类舞蹈需四个人进行表演,两个人扮演幽灵,两个人扮演水神和农神,表演出驯服神牛的动作,舞姿十分诙谐幽默,以最终老牛被驯服,结束整个舞蹈.第七类是《插秧舞》,该舞蹈主要体现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头戴女性面具的演员模仿插秧动作,体现舞蹈强烈的生活感.第八类是《打鱼捞虾舞》,也是体现壮族人民的生活常态,有一男一女演员扮作夫妻,男子模仿打鱼动作女子手持渔网,夫妇密切合作,体现出喜气洋洋的感觉.第九类是《纺纱织布舞》,也是由两名演员进行表演,男演员面戴歪嘴老人的面具在纺纱车间进行劳作,女演员在一旁进行帮忙,两个演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对唱情歌展现出男女青年的爱慕之情.第十类是《庆丰收舞》,是整个蚂拐舞的最终片段,需要两个年轻的男演员进行表演,整个舞蹈伴随着铜鼓的节奏,舞姿欢快,表现出人们对于丰收的欣喜之情.

由此可见,壮族蚂拐舞的表演形式十分丰富,这些舞蹈形式都自于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将人们生活的常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壮族蚂拐舞巧妙地结合了壮族的蛙文化,其舞蹈形式中无一不展现了人们对蛙神的崇拜,舞姿与服饰都是以青蛙为原型进行模仿创编.所以蚂拐舞对于壮族蛙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六、结语

在壮族文化中青蛙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人们对蛙文化的尊敬之情,尤其是在舞蹈过程中处处渗透着蛙的形象.在当地出名的蚂拐舞中把青蛙的痕迹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表现出对青蛙的敬畏之情,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特色.蚂拐舞还彰显出母系社会的一些特点,表达出人们对女性的尊敬和敬畏之情.同时在舞蹈的过程中,还彰显出农业社会的特有文明,说明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总之,蛙文化在壮族舞蹈中具有独特的意义,需要进行传承和发展.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前壮族对蚂拐舞的保护程度还不够,尤其是当地的文化管理部门,对蚂拐舞的重视程度较低,针对这样的现状,应当加强对蚂拐舞的保护,使蛙文化能够在壮族地区长久留存,使原生态的舞蹈蚂拐舞能够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永葆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文.壮族蚂拐舞的体育文化价值及其社会功能[J].经营管理者,2016.

[2]邱玉红.左江花山岩画与壮族文化研究综述[J].百色学院报,2015.

[3]覃云.浅谈“蚂拐舞”在体育教学的创编与推广[J].当代体育科技,2012.

[4]何娟娟,蒋波.壮族蚂拐舞本体特征初探——以舞蹈《山娃仔》为例[J].音乐时空,2015.

上文评论,本文是关于文化研究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壮族舞蹈和文化和研究相关文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中西舞蹈身体运动的文化生态学基于对水族斗角舞和西班牙斗牛舞的比较分析
摘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采用实地调查法……,比较水族斗角舞与西班牙斗牛舞文化生态结构,并对水族斗角舞和西班牙斗牛舞身体动作的内在逻辑进行探讨 主要结论斗角舞是水族祭祀祖先、祈福禳灾的宗教活动,西班牙斗.

传统文化对中国舞蹈的作用
郭 安(四川音乐学院 舞蹈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摘 要】中国舞蹈发展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就是具备强烈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是历史文明发展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的文化 由于传统文化具备悠久.

广场舞蹈带来的群众文化热潮
张月娥 (东莞市洪梅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523160)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老年人也找到独特娱乐方式——广场舞 在城市广场中,可以随处可见很.

地方影视文化题材开发策略以宁波为例
【摘要】随着地方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地方影视文化题材的开发成为了重要的展现手段 而影视IP时代的深化,同样大大促进了地方影视文化题材的开发与创作 本文从宁波影视产业题材的开发角度,提炼了宁波文化名人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