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独立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陈寅恪家族:追寻百年的独立和自由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独立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0

陈寅恪家族:追寻百年的独立和自由,该文是关于独立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和陈寅恪和陈寅恪家族和追寻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独立论文参考文献:

独立论文参考文献

文 五之

谁也无法想象,地处赣西北幕阜山腹地这方古老而偏僻的土地,竞能孕育出一个如此声名显赫的文化型大家族——“义宁陈氏”.因此人们习惯于将陈寅恪称之为“义宁先生”,将“义宁陈氏”称之为“陈寅恪家族”.

翻开《辞海》,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四人分立条目,一家三代祖孙四人享有如此殊荣者,翻遍《辞海》,仅此一家!

而陈氏家族的百年浮沉,烛照出了中国近代文化人命运的一个缩影.

走出江西乡野的客家人

陈家在长沙湘江东岸城北通泰街居住多年,1890年7月3日,陈寅恪出生在通泰街的“蜕园”.

长沙只是这个四处奔波的家族暂时的居处.他们最早的家,在江西修水竹塅——赣北幕阜山腹地的一处山村.修水古称义宁,所以陈家被称为“义宁陈氏”.

义宁陈氏为客家人,在竹塅已经住了几代,承续着耕读传统,但一直未有人考取功名.直到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年方二十的陈宝箴中了举人.

陈宝箴中举时,满清王朝的统治正面临巨大威胁.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另一位客家人的后裔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咸丰帝诏令各地创办团练以御太平军.陈宝箴的父亲陈伟琳创办义宁州团练,陈宝箴协助其父帮办团练.

1854年春,一支太平军进攻义宁泰乡.陈伟琳率泰乡团练拼死相抵,劳累过度,病倒不起,于八月去世,给陈宝箴留下的遗训是:成德起自困穷,败身多因得志.

1860年,陈宝箴进京会试落第.他并未马上返乡,而是与各地应试的举子切磨道义,结交了众多“隽异方雅之士”.

这一年,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国难当头之际,陈宝箴无心在京等待三年后的考试,赶赴湖南投入军营.他到湖南之前,好友易佩绅、罗亨奎已奉湖南巡抚骆秉章之命,招募了一支千人义勇军“果健营”,驻守湘西,配合清军抵御太平军的来袭.

不久,翼王石达开率领十万太平军猛攻“果健营”,义勇军累月死守,粮草行将耗尽.陈宝箴冒死雪夜从小道潜行至永顺求援,并马不停蹄押运粮草返回军中.“果健营”巩固了防守,太平军久攻不下,退兵而去.陈宝箴与“果健营”自此扬名.

1863年,陈宝箴来到两江总督曾国藩安庆驻地.此前,曾国藩已对义宁团练大为激赏,对陈宝箴也有耳闻,数次邀他加入幕府,并赠其一副对联: “万户春风为子寿;半杯浊酒待君温.”进入曾幕的陈宝箴如鱼得水,被誉为“海内奇土”.

几年后,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陈宝箴随后也入京觐见, “以知府发湖南候补”.不久,他将家眷从江西竹塅接到了湖南长沙.

“陈宝箴是这个家族走向全国的关键人物,他是一个转折点.在江西,土客矛盾使得客家人只能在偏远的地方生存,种的是最差的田,常年吃的是*.作为客家人,他们只能靠个人奋斗,没有其他根基.义宁陈氏的历次迁徙中,恐怕这一次迁移意义最为重大.陈姓历代先人为之奋斗上百年的家族崛起,最终通过陈宝箴的走出竹塅得到了实现.”对义宁陈氏颇有研究的学者张求会分析.

陈家父子的改革思路有一脉相承之处.陈三立对陈宝箴帮助极大.时务学堂开学时,陈宝箴原打算聘用康有为任中文总教习.陈三立却向父亲推荐了康的学生梁启超.他认为梁已经超过其老师.

陈三立与续配夫人俞明诗多数时候住在南京.俞明诗是浙江绍兴人,其父俞文葆曾任湖南知府.之后俞氏家族在绍兴兴旺起来.俞文葆的孙子俞大维是后辈中的佼佼者.

俞大维在德国留学时曾与一德国女子相爱,并生下一子,取名俞扬和.回国之后,他与表妹陈新午结婚.陈新午是俞大维姑姑俞明诗的女儿.义宁陈氏与绍兴俞氏两个家族,成为两代姻亲.这两个家族的交往还可上溯到陈宝箴.陈宝箴曾入曾国藩幕府,而俞大维的母亲又是曾国藩的孙女.俞扬和长大成人后,娶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为妻.这样,陈、俞、曾、蒋这四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家族就有了姻亲关系,形成一张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情关系网络.

由学界走向普通公众

20年前,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经出版即在知识界、文化界激起强烈反响.尘封多年的陈寅恪一时成为焦点人物,并开始由学界走向普通公众.几年前,陈寅恪3个已是耄耋之年的女儿,出版了回忆双亲的《也同欢乐也同愁》,留下了一份她们亲历的珍贵记录.

一个枯坐书斋的冷静学者,何以热而不衰,甚至成为某种文化符号?

1926年1月,陈寅恪接受邀请,结束了长达十数年的国外留学生涯,前往清华任教.

1926年7月,陈寅恪初到清华,与几位单身男教师住在工字厅,其中一位体育教师叫郝更生.1928年初春,郝更生与陈寅恪聊天时提到女友高梓有一位好友家里挂着一幅字,署名南注生.他向陈寅恪请教“南注生”为何许人,并说了说女教师的情况.陈寅恪听完,惊讶道:此人必灌阳唐景崧之孙女也.

陈寅恪读过唐景崧所著《请缨日记》,熟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予日本时的晚清政局,而且自己的舅舅俞明震曾在台湾辅佐唐景崧成立“台湾国”,所以他对唐景崧的诸多事情都十分了解.“南注生”是清朝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别号——这是他向郝更生作出的解释.因对这幅字非常感兴趣,他向郝更生提出,希望能拜访其主人.

果不其然,女教师叫唐篑,正是唐景崧的孙女.陈寅恪与唐筼由一幅字而结识,投入爱河,1928年成婚.两人结婚之后至1937年,生下三个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其中“流求”、“小彭”取自琉球、澎湖岛名,都与乙未割台有关.女儿的名字中亦呈现出陈寅恪的家国观念.

1937年11月,自天津开往青岛的济南号邮轮,在甲板上玩耍的陈流求与陈小彭留下了合影.陈寅恪一家此番航程,不是旅游,而是躲避已经烧至北平的战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末,北平沦陷.8月8日正午,日军大举开进北平城.

值此变局,84岁的陈三立忧愤难平,不进食不吃药,身体状况变得十分糟糕.在陈寅恪女儿的记忆中,俞大纯常来问疾,先与家人攀谈,述说外界局势不妙,到了陈三立床前,却故作满心欢喜高声说: “姑爹好消息,今日又打了胜仗.”陈三立开始几天听到打胜仗的消息稍感欣慰,后来发现这是为了哄他,便不肯进食服药.陈流求曾目睹家人几次捧着一碗流质食物进入祖父卧室,最后又原样端了出来.陈三立在弥留之际仍然牵挂战事,曾问陈寅恪:“外传马厂之捷确否?”

1937年9月14日,老人去世.为亡父治丧期间,陈寅恪右眼视力急剧下降,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医生让他立即住院做手术.这类眼科手术在当时难度极大,陈寅恪与唐篑考虑之后觉得,若做手术,右眼视力虽有恢复希望,但需长时间疗养.此时陈寅恪坚决不肯再在沦陷的北平教书授课,最后决定,放弃手术,任凭右眼失明.

1937年8月,教育部讨论决定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校址设于长沙.

1937年11月3日,陈三立去世后49天,陈寅恪一家离开北平,从天津至青岛,奔向长沙.接下来的几年间,他与家人千里辗转,奔走于昆明、桂林、香港等地.正是在此乱世之中,陈寅恪在学术上开始了第一次厚积薄发.1940年,50岁的陈寅恪写出了奠定他在隋唐史领域地位的专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年之后,又写出《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尽显学术才华.

1949年1月16日,陈寅恪与家人从上海登上招商局海轮秋瑾号,在海上航行三天后,抵达珠江口黄埔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派人来港口迎接.陈寅恪最终留在广州,进入了他人生的最后20年,并在学术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文化家族的转向

陈三立有五子:陈衡恪长于诗书画,陈隆恪擅诗文,陈寅恪是历史学家,陈方恪是才子,陈登恪是外国文学家.其中,衡恪的绘画和寅恪的史学最著名.

陈衡恪,字师曾,是民国初年天才横溢的画家,擅山水花鸟人物,工篆刻章印,出奇造意,矫柔为刚.1876年3月2日,陈衡恪出生在祖父陈宝箴的湖南辰沅永靖道官署中(今湘西凤凰县).1923年夏陈衡恪得知继母病危,不顾暑热驰归南京,亲奉汤药.不久继母病逝,他也因连日劳累染病不起.当年8月7日,陈衡恪英年早逝,享年48岁.梁启超在悼词中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此损失,乃为无可补偿之精神.”吴昌硕的挽词则是:朽者不朽.

在陈氏家族中,陈小从、陈云君的经历并不典型.按照陈氏族谱,“恪”字辈以下是“封”字辈. “恪”字辈多文史大家,从“封”字辈开始,却大都转向了理工科.

陈衡恪的中道殂落,对义宁陈氏家族和他自己一家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正如三子陈封雄晚年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所说的: “幼年丧父对我的一生无疑是很大的影响,因为那时先父刚刚开始扶持我在绘画艺术上起步.假如先父能够延寿二十年,我的人生道路肯定与现在不同.然而这一切都己无法挽回了.”

在他四五岁时,陈衡恪就从日本带回儿童画册,又买来粉笔和画板让他任意涂抹.当他能描摹出老父画中的茅屋和人物时,陈衡恪夸奖不己.后来,他从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重庆《国民公报》记者,重庆谈判时采访过.1949年以后,他历任新华社英文编辑和《人民日报》国际部高级编辑,直至离休.他的女儿陈苹,为北京纺织局职工大学讲师.

陈寅恪的两个女儿陈流求、陈美延.与父辈不同的是她们分别选择了医学和化学.大女儿陈流求1929年出生在北京,1953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610纺织厂从事医疗工作.后因丈夫在成都,1961年她从重庆来到成都,进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工作,一直到1992年退休.

陈流求说,父亲给她们三姐妹的学习教育环境是较宽松的,没有给她们划定框框.父亲曾对妹妹陈美延说:“如果要学历史的话,就要超过我,否则就不要学.”

陈流求回忆,父亲对她们的数学成绩特别重视,他认为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且严谨的学科,对工作和生活有益,因此要求她们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严谨的思维.“这对我来说是很有用的,”陈流求说,“因为我学医,不严谨是不行的.”

陈寅恪的次女陈小彭,1931年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园艺系,分配到海南工作,不久调到中山大学生物系任教.

陈登恪有子陈星照.1958年他毕业于武汉华中工学院动力系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后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任总工程师.

对于祖上的事迹,“封”字辈以下的很多人都已不甚了了.陈封怀次子陈贻竹现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华南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博士生导师.他的一子一女,从事的都是计算机行业.

陈氏家族的文史之路似乎断了血脉,陈贻竹深感遗憾.如今他似乎在小孙女身上看到了一线希望,但他说,“艺术这东西,靠的是禀赋还有兴趣,是不能强求的.”

不止一位陈氏后人表达过类似的遗憾.陈云君的说法带着一丝名士风范,“如果我有很深的造诣,不必是陈家之人,照样出名.如果我一点学术价值没有,就算是陈家人又能怎么样?”

上文评论,这篇文章为大学硕士与独立本科独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陈寅恪和陈寅恪家族和追寻方面论文范文.

叔公陈寅恪:笃定务实,安心治学
强江海陈寅恪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他的侄孙陈贻竹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和叔公相处的时间很短,那时叔公的双眼已经失明了,但是在我心里,他却是独立与自由最好的践行.

钱钟书对陈寅恪以诗证史的批评
一胡晓明先生在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一文中曾指出钱钟书和陈寅恪代表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简而言之,陈注重诗歌的背景和历史学意义,而钱钟书注重诗歌的纯美学价值 在1958年出版的宋诗选注中,.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纳百年郡园之精华谱双语新校之华章
文 梁睿名校介绍2009 年秋,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两型社会”先导区内、占地约10 万平方米的长郡新校区——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正式开始招生 学校.

陈寅恪和现代性
读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常有一事似不可解 就是无论他的研究对象是“殊族之文,塞外之史”,还是隋唐政治制度文化渊源的考证,抑或是对钱柳因缘诗的释证,即不管研讨之具体领域如何陌生偏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