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魔幻现实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与《牛说话》:生态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新表达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魔幻现实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6

《牛说话》:生态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新表达,本文是魔幻现实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跟魔幻现实主义和《牛说话》和生态文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魔幻现实论文参考文献:

魔幻现实论文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期刊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文学杂志排名

《牛说话》:生态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新表达

吴振尘

[摘 要] 湖南儿童文学作家邓湘子的长篇儿童小说《牛说话》,延续了自身以往擅长的现实主义书写,又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其中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自然运用、对生态文学的本土化设计、对农村农民的执着表现、对教育问题的忧思、对现代化背景下儿童家园破碎与疼痛的表达,都展现了作品的新风貌.

[关键词] 邓湘子;《牛说话》;儿童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生态文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06-0020-03

邓湘子近作长篇儿童小说《牛说话》是湖南少儿出版社2015年“红辣椒书系”中的一部,正如汤素兰在该书系序言《红土地,红辣椒》中说:“将湖南儿童文学作家们集结起来,推出具有浓郁地域风情和湖湘文化特色的儿童文学新作,打造湖南儿童文学新经典.”[1]《牛说话》无疑是其中体现地域风情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延续了《山里的阳光》(1999)、《像风一样奔跑》(2010)、《蓼花鼎罐》(2012)等长篇的现实主义书写,又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其中对生态文学的本土化设计、对农村农民的执着表现、对教育问题的忧思、对现代化背景下儿童家园破碎与疼痛的表达,都展现了作品的新风貌.

一、手法:魔幻现实主义的自然运用

现实的反映,在儿童文学的语境里,天然地要向“魔幻”靠拢.这不仅因为儿童久经童话的熏陶,万物有灵的儿童思维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魔幻现实主义借鉴浪漫主义手法去反映现实,接近儿童喜爱的童话幻想,这也是在儿童文学语境里,现实主义需要走的路径.邓湘子的《牛说话》在真正反映现实、坚持儿童本位视角、探索儿童现实小说的领域,很明显地走在了前列.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赵德明把“魔幻”的核心归结为:“诚则灵.”“魔幻的真正意思,套一句中国话应该是‘诚则灵’.它是一种信仰的东西,不是魔术,不是变戏法,也不是简单的象征,就像《白鹿原》里的鹿,不是这种.它是什么呢?它是我们脑子里想象的东西,把它当成真的东西.”[2]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作品使用湘西南风俗,让人与牛(自然)的关系较为巧妙地建立起来.虽从现实主义来看,是令人讶异的.风俗所承载的初民或集体的人类意识,在宗教与科学之间存在.魔幻现实主义要创造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艺术情境,作品中牛会像人一样地思考,并最终说话了.牛说话借用了一个神仙样的人物给的一个方子,壮壮依方制药.这和开篇说的牛喉咙里有颗神仙钉呼应,作品在使用湘西南风俗等因素的同时,也借鉴了中国神仙故事的传统.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是一种“用写就的现实,是对世界的揣度.小说中的现实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尽管前者以后者为依据.这跟梦境一个样”.[3]《牛说话》写了牛(虎叉牯)的多次梦境,或谓神游,这是对魔幻手法的借鉴.“如果说现实主义就好像社会的一面镜子,真实准确地再现社会生活,那么魔幻现实主义就像一面哈哈镜,以变形的方式折射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是按原始神话的形式来描写现实的.”[4]湘西南的风俗由于地理及文化的原因,延续着原始神话信仰,这种心灵上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一样,都应该是现实主义反映对象.

二、关系:生态文学的本土化设计

人与动物关系的表达,在当代,不得不向生态文明靠近.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是“生态整体观”[5],不以人类的价值判断为唯一标准,着重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生态文明以整体观看待宇宙,排斥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那种对动物等生命及环境肆意破坏摧残,并以之为乐、不加反思的作品,在生态文明/文化里,都是一种思想上的保守和僵化.表达人与动物的关系,既有对立也有和谐,这要看待作家的思想高度.邓湘子的《牛说话》有别于以往的作品,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上巧妙地设计两者的关系,在生态文学的写作上,进行本土化书写,是对当前国内儿童文学以动物小说为主的生态文学疆域的一次拓展,对动物小说固守动物不说话的写作模式,更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

牛认亲后,得到人类(喜雨老汉一家)的热情接纳,并存在着长远的和谐,人类对牛照顾有加.牛结亲后,立刻让婴儿壮壮哭声停止,解决了困扰乡村夜晚宁静的难题,体现出了自然对人类心灵的抚慰.牛与人结亲,壮壮“亲爹”的称呼,呼应人类与自然的亲属关系.人是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之子.以平等亲切的姿态,与牛相处.这无疑是生态文学要求的一种高度.生态*学所提倡的动物权利论、动物解放论,在这里,已然实现.动物拥有了权利、被解放了之后,又如何呢?对此思考,体现了作家更深层次的认识.

作品中牛的生存没有问题,受到了喜雨老汉一家的优待,牛也在此特殊环境和优待里,获得了情感的能力.这种情感能力的获得,是人给予动物权利和解放的结果.牛凭借情感,感知到人类的语言,并主动地含石子练习语言.牛的深厚情感及对语言能力的强烈渴望,使其具备了超出人类的感知能力,如远距离观察、远距离呼唤等,并最终获得语言能力,与人平等对话,和谐共处.作品描绘出的这幅图景,显然早已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里对动物的优越感下的赐予,同时又没有像神话童话中对动物等外貌进行刻意改变,如白蛇娘子、田螺姑娘等,坚持描摹动物本来的样子,及其可能的样子,作家对动物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越了人物,使其成为作品的最大的主角.像人一样地生存,是作品传达的新意图.与“像山一样地思考”(利奥波德)一样,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

作品中魔幻手法的使用,有意识地加强了本土化的色彩.作品设计了牛(虎叉牯)是人类(儿童壮壮)的“亲爹”,这种设计具有湘西南地区的本土化色彩.人与自然(牛)通过收养关系的设计,由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并不让人陌生.作品开辟了在常见的收养之外的结亲模式,是有别于模范的本土化的新创造.收养模式较为直接地解释了“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之子”的意思,结亲的认亲爹的模式,也传达了这个意思.比起白蛇及聊斋等结为夫妇的成亲模式,是一次内容的丰富.

三、农村:人物、场景、家园的执着

喜雨老汉是小说作品的主角,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生活执着是鲜明的.对田地的爱惜、执着的移居、对农村风俗传统的认同、执着认牛为亲家,之后,坐村人的拖拉机受伤失忆,仍热爱劳作,上山扫荒山,提前准备犁田等.对牛始终记忆,也是执着的表现.

作品场景是农村,虽然涉及到城市,却没有正面去写城市.作品写了壮壮和同学逃学去城里打工,父母工作打工去城市,甚至喜雨老汉受伤到县城治病,都没有把镜头对着城市.这种场景的有意安排,自然和歌咏农村、农民、农业的主题是相关的.

城市及其产品在作品中具有消极影响.逃学少年盲目走向城市,生活困顿,狼狈不堪,壮壮感应“亲爹”(牛)即大自然的呼唤,回归家园,自发地愿意跟爷爷学犁田.同学张奇仍停留在城市,却最终因困顿走向偷窃,被遣送回家.喜雨老汉对城市的代表之一——摩托车感兴趣,想借助现代化的便利,让孙子壮壮上学方便,但摔倒了.摩托车没有让孙子壮壮上学的追求知识的进步上起作用,反而变成了逃学的工具.最终,摩托车被卖了,而钱在城里被人偷了.

城市进程及工业化给农村带来破坏.乡村小学变成了废墟,影子校长在废墟上飘飘忽忽.很多儿童成为留守儿童,坚持着对父母的怀念.农村的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溪水里流淌着红色的水,臭气难闻.”村庄里到处都有垃圾,“那都是从城里来的垃圾.”农村古老的文化也难以留存,“我还看到一个古村落,在一条新修的公路下.”两三百年的老房子被拆,麻石路、古井被挖.一个局长把山村里的桂花树挖走了,城里不能开花,只好又送回来了.这当然是个光明的尾巴.瞎眼篾匠的手艺面临着失传,儿子说这手艺过时了,“他把我孙子也带走了,到城里去了.他们不想学我的手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

四、教育:儿童本位与知识的质疑

壮壮作为作品中的主要儿童,是主角的人选,但壮壮选择了逃学之举,如此缺乏理想和正面性,很令人诧异.这是坏小孩的形象了,至少是非主流.逃学的原因是老师的不公正,即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学校教育理念没有贯彻儿童本位观.

与壮壮故事相对应的,是虎叉牯的一次神游.虎叉牯看见樟树上做梦的孩子,不愿意上学,只为想念离开的妈妈.新来的女教师扮演了一次妈妈的角色,为他烧饭.一直在树上的男孩看见了炊烟才下来,转变了思想.壮壮的逃学与男孩的返学,看出两位老师的截然不同.一个是镇上(城镇)的老师,一个是乡村的老师,在隔膜和尊重上,教育的儿童观明显体现出了不同.

撤销槠树湾学校之后的场景,由虎叉牯的视角看去,学校的老地基在暗淡的星光下一分为二,小半被开垦成了菜地,“另一半地面上,却堆满了废弃的生活垃圾,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这是知识在乡村的一种隐喻,在生存的生活中,教育的希望(绿色)与失望(废物)共存.

知识是现代文明的成果,甚至成为主要的追求.但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识不是最高的人生追求.学校教育的侧重点,不能仅是知识的传输.测试、标准答案、一味的教训和阻止,都和人(儿童)的本性相违背.与家乡、乡村、生活、家等紧密联系的学校撤销了,与此相关的内容不那么具体和可见了.儿童在此环境中,仍凭借本性表现着自己的自由,包括逃学的壮壮和张奇、大樟树上做梦的明亮、教室里走神画黑牛的男孩.作品中借助另个村庄小学第一任校长的影子说:“学校应该是让孩子们感到快乐的地方.可是,好像现在的学校让人变得不快乐了.”

五、家园:破碎与疼痛的儿童向往

家庭的幸福是儿童生活的合理要求和必需的健康成长环境,但家庭的不完整给儿童心里造成了影响是深远的.邓湘子在多年前的散文《回家》中说:“家是和母亲连在一起的.母亲在家,家才成为家.”并引一首小诗:“我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找妈妈/看到了妈妈/才算是真正的回家.”[6]作家很清楚家的意义.但在作品《牛说话》中,儿童很不幸都没有母亲陪伴,因此可视为家的不完整.

作品的引子里,刚满月的壮壮被父母留在爷爷奶奶家,缺乏母亲的安抚,婴儿的壮壮哭声不断,为此爷爷到庙里求了路咒,并招亲家.张奇的家庭介绍不多,但他的“亲爹”是家门前的石拱桥,看起来也有故事.虎叉牯的神游中,画黑牛的男孩,并不全是想念黑牛.“虎叉牯叹了口气,明白男孩心里想着黑牛,其实是想念他的爷爷了.”男孩在镇上学校读书,离开了家,想念着爷爷.这里,没有想念爸爸妈妈,也有疑问在其中.骨头疼的女孩,原因是小时候“坐在门前溪边的石头上,把脚伸进溪水里,望着那条路,盼我妈妈回来”.女孩对妈妈的了解是:“有人说,她跟着别人跑了.”女孩说:“妈妈没回来,我不想我的骨头疼就好了.”这里的疼,其实是心疼.大樟树上做梦的男孩明亮,爸爸妈妈打工去了,“我在树上望我妈妈,还有我爸爸.”这里是对家庭完整的等待和梦想.此外,还有在镇中心小学上学的林禾妹对打工的爸爸妈妈的梦的日记,也是对家完整的期待.作品延续了《山里的阳光》的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表现.

家是家园.现代人在物质家园里,失去了精神家园.而作品中的儿童,连物质家园都不具备,精神家园更无从栖息.失去了家园,人就处于流浪之中.童年开始的流浪,让人的一生都缺乏完整,缺乏安全感.过早地失去了童年本应有的幸福、快乐,这是谁之过?表面上看是父母一去不复返,以及缺乏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实质上,是成人世界的自私、工业社会的无情,对亲情的剥夺,留守、离异,让家的不完整和破碎,儿童对此无能为力,但其呼唤亲情的心情是真挚深切的.父母缺失,就有了牛说话,认牛、认石拱桥为爹、为亲家,这样,牛、石拱桥等动物、景物形象,就成为安抚人心灵的寄托.动物等的不离不弃和坚守,让人的生存有了另种温情的依靠,并上升为重要依靠.隐士梅妻子鹤的中国文化传统,对童年的意义而言,也是种精神的补白.

[参考文献]

[1]邓湘子.牛说话[M].长沙:湖南少儿出版社,2015.

[2]赵德明.如果《百年孤独》是一道标杆,《水乳大地》就是一次漂亮的跳跃[N].北京日报,2004-03-07.

[3]李政文.苏联杂志介绍加西亚·马尔克斯及其创作[J].外国文学动态,1982(12)39.

[4]涂朝莲.魔幻现实主义与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为个案研究[J].求索,2005(6):176.

[5]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284.

[6]邓湘子.牛背上的月亮[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4-25.

(责任编辑:良士)

本文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经典魔幻现实专业范文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和《牛说话》和生态文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魔幻现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青春版《红楼梦》:经典文学可以流行化吗
2016年12月,青春版红楼梦在某微信平台首发销售,这部外包装粉嫩的新书,由流行乐手演唱主题曲,范冰冰……多位明星站台宣传,还配有专门的阅读APP,很快攻占了微博和朋友圈话题榜 出版方强调,这是&ld.

《五牛图》:唐代画牛大成之作
五牛图麻纸本,无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十四家题记 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混 此画为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

物欲《红楼梦》:贾府一年吃多少
民谚云“当家人,恶水缸 ”“当家三年狗也嫌!”意思不外是说,大家族中的“当家人”是最不讨好的,族中人多嘴杂、各怀心思 有一点私利.

《琵琶行》:琵琶一曲诉衷情
内容摘要音乐和情感是互通的,情感是音乐的内涵,音乐是情感的外延,音乐将内在情感释放,内在情感借助音乐抒发 二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礼记·乐记对音乐的特征解释说“凡音之.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