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桐城文化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桐城文化精神的源头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主题:桐城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5

桐城文化精神的源头,该文是桐城文化方面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桐城文化精神和源头和桐城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桐城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桐城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陶善才

安徽省桐城市不仅有一条著名的“六尺巷”,还有一条常引游人久久伫立的巷子——讲学园巷.所谓“讲学园”,只有一些歪斜的老屋、古老的砖墙,以及挂在路墙上的那块指示牌,才提醒人们这里曾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邑中讲学圣地,是当时皖江流域乃至东南学者云集之所,并让桐城这座小城后来得以从江淮之间脱颖而出、扬名天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学园巷”可谓桐城这座小城的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源头.

一个秋日的午后,我站在讲学园巷里出神.头顶的天空瓦蓝纯净,那悠悠的白云仿佛从16世纪末飘荡而来,让我忽然间就幻化为一位身着青色长布袍的明朝士子.,应该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也是这样一个秋日,行鸟窥人,山云送奇,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城,这个坐落在龙眠山脚下的山城,忽然变得比往常更加热闹起来,绕城东向的桐溪之水也似乎流得格外欢畅.原来,从陪都金陵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一时间,县内外官绅和读书求学者,纷纷赶来,聚集于龙眠河西岸、子来桥(今紫来桥)附近的柳坛.

这位尊贵的客人就是才华过人、盛名早誉的焦竑(15401620).焦竑,字弱侯,号澹园.今天,人们不一定清楚焦竑其人,但提及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思想家之一”的徐光启,人们一定不会陌生.焦竑就是这位大名鼎鼎的明季科学家的座师.如果没有焦竑的如炬慧眼,有真才实学的徐光启极有可能难以出人头地,甚至湮没无闻,而焦竑其实也是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又是明朝开国以来金陵的第一位状元,在当时就“名噪南北”.这样一位大学者、大才子忽然莅临桐城,自然在当地引起轰动.他不辞辛苦、逆江而上,来到小小桐城县究有何为?县内外士子何以因他而不惜车马劳顿,竞相奔徙而来,兴高采烈地汇集于山城?

这又不能不提及桐城当地的一位布衣学者——方学渐(1540-1615).方学渐,字达卿,号本庵,殁后门人私谥明善先生.说起来,方学渐与焦竑不仅同龄,都出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而且师出同门,都是心学大师、明代著名理学家耿定向的弟子.焦竑与方学渐,一位是状元,一位是布衣:一位是当朝重臣(翰林院编修,皇长子的讲习官),一位是边耕边读的民间学者,他们是怎样相识相知的?而且都是同一位名师的高徒?

他们的老师耿定向(15241596),字在伦,别号楚侗,人称天台先生,是黄安县(今湖北省红安县)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著有《冰玉堂语录》《硕辅宝鉴要览》《耿子庸言》《先进遗风》《耿天台文集》等.去世后,朝廷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恭简”.他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担任南直隶督学御史,倡道东南,海内士人云附景从.他在任期做了一件大事:于环境清幽的清凉山东麓建造了“崇正书院”(取义于南宋丞相文天祥名句“天地有正气”,并有推崇正传儒学之意),下令南直隶所属十四府选拔优秀学生来书院学习,由他亲自主讲.崇正书院一时间成为江南(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儒学的中心书院.

江南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桐城生员方学渐就是在出类拔萃者中被好中选优、千里挑一而有幸成为参学者.是谁慧眼识珠,在全县众多学生中推荐了方学渐等少数优秀学生呢?是时任桐城教谕的湖北汉阳人张甑山.甑山是他的别号,其名为张绪,字无意,年龄虽比耿定向大4岁,两人却一直以学相友.

明朝到了这一时期,在经历了“阳明心学”大放异彩之后,士人的思想虽然更加宏博开放,但也更多地陷入空谈虚无之中.崛起于这一时期的“泰州学派”,在发扬王阳明“致良知”心学思想的基础上,反对束缚人性,影响甚至超过了王阳明后学的各个支流,从者云集,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张甑山与耿定向都致力于良知宗旨,同出自当时有名的“泰州学派”.

张甑山来桐城督学之前,当地讲学之风早已蔚起.一些致仕官员退隐乡里,纷纷聚徒讲学.如历官督抚、又久任两京户、刑、兵三部宫保尚书的钱如京,致仕归隐县城北门桐溪之畔,与弟弟如畿、如景,子辈元善、元鼎等讲学龙眠.而首开桐城结社讲学之风的是何唐,其家世居桐城县北洪涛山,因慕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于是以“省”名斋,学者称为“省斋先生”.正德十六年(1521)中进士,始任大理寺观政,后授南兵部主事,擢升为郎中.因不满朝廷腐败,辞官归里后居龙眠旗岭(即今岐岭),守贫讲学.张甑山、耿定向都曾向何唐问学.

在这种风气熏染之下,居江南之上游,枕淮淝、接楚豫,有“七省通衢、江淮巨邑”之称的桐城,学风愈加浓厚,尤其是县治所在地的山城,作为一邑诸多巨族望姓的聚居地和皖江士子求学的总平台,更加书香弥漫、弦歌琅琅.对此,康熙十二年(1673)所修的《桐城县志》载:县治“环山带水,生其间者多诗书文物之气.井里烟火相望,所志惟书香,所业多文艺.虽农工商贾,趋向不同.然贵士尊贤,有同好焉.故文风甲江北”.这就不难理解当地为什么会出现方学渐这样有名的布衣学者了.

何唐的学生中,又有才华横溢、颇有文名的赵釴、赵锐两兄弟,他们出自以文学传家的桐陂赵氏望族(赵釴曾有诗句“我家世据桐陂水,水源远出龙眠里”).哥哥赵釴文名与陆树声、余文献、朱日藩等并称“嘉靖四杰”,官至右都御史兼任贵州巡抚,他以致良知为宗,适用为辅,曾创“阳明书院”于滁州.弟弟赵锐曾历任建宁县令、钧州知州,日手一卷,欣然通览,学者尊称恒庵先生,他不仅是方学渐的老师,也是方学渐的岳父.

方学渐的同学焦竑是金陵崇正书院里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老师耿定向也特别器重焦竑的才华,推选他担任学长.万历十七年(1589),焦竑高中进士,旋又被廷试拔为状元,得授翰林院编修之职,后领衔撰修“国史”,并担任皇长子的讲习官.他与方学渐颇是惺惺相惜、同气相求.

而年轻时的方学渐有些迥然不群,性格耿直,言论爽直.据邑人叶灿所著《方明善先生行状》说,学渐“生而沉毅颖敏,善读书,甫十一岁为文语特惊人”.他早年虽有志于科举,但他轻狂不入流俗,又好评时弊,以致于试官忌讳,“凡七试南闱,不售,泊然也”,于是终身不仕,后以子方大镇贵,封“侍御史”,赠“大理寺卿”.他自幼就喜为诗习文,13岁时父亲去世,家贫仍不辍读书,一生都沉潜于“致良知”之学.

何唐曾赞赵锐为“圣门之狷者”,意思是说他坚持洁身自好,不肯与时弊腐俗同流合污.方学渐或许也深受其岳父的影响,始终澹然处世、笃志力学、清身洁己.他虽然也以阳明心学的传人自居,以儒独尊,但他力求跳出当时程朱理学的窠臼,同时又反对王学末流的虚无空泛,宣讲“究良知而归实”,首开明末崇尚务实的学术风气.

方学渐出自桐城著名的“桂林方氏”望族,其先祖于宋末元初自徽州经池口迁居桐城县城以来,子孙开枝散叶、人才兴旺,历出高官名宦,代出闻人学者.清初学人潘江曾有诗赞日“龙眠巨室推桂林,文章节义世所钦”.方学渐“凡七试南闱不售”后,干脆跳出“场屋”之困,一心致力于讲学授徒,被一邑诸生誉为“布衣祭酒”(意即平民学者领袖).

万历二十一年(1593)的秋日,焦竑由金陵溯江而上到访山城桐城,与其说是应同门学友方学渐之邀来考察交流,不如说是被桐城云蒸霞蔚的学术气象所强烈吸引.

尤其是屈居桐城一隅的方学渐,提倡“身心性命之学”,释解“心体至善…性定是善”;批驳释、老两家的虚空思想,认为“释氏见心之空,不见空之所有…老氏见心之虚,不见虚之所含”,其宗旨与儒家有天壤之别,于国家及人事毫无用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更是背离了天理人伦:他强调统摄心的是“非空然无一物”的“万象之主”,公然主张“崇实”,其影响已经“声震东南”.

方学渐力求恢复“阳明心学”正统,反对王学末流陷入空谈,治学坚持“心体为本”,“崇实”为旨,倡导“性至善”,立志要“救天下之虚无”.与此同时,倡学东南的江浙王派传人顾宪成、高攀龙、刘宗周、黄道舟等人,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关心明帝国的财政和军事,企图拯救这个已经腐烂的皇朝.他们对王学末流不切实际的空谈心性也相当反感,企图进行拨乱反正.方学渐与江浙学者遥相呼应,引为同志,高攀龙则将方学渐与顾宪成并称.

考虑到“乐群无所”,方学渐效法其业师耿定向,在桐城城北的祖宅附近新建“至善堂”,以倡讲“性善之学”.不久又在至善堂边、龙眠河畔,建造专门用来结社讲学的“桐川会馆”,设其师何唐、张甑山牌位,邑内外学者云集.而差不多在同时,顾宪成也在其家乡无锡修葺北宋时期知名学者杨时的讲学旧址“东林书院”,与同里高攀龙等人讲学其中,一时四方之士闻风而至.方学渐称誉:东南诸君子连袂而起,复兴东林,以兴文明之运;高攀龙、顾宪成等人则推崇:方学渐是东南学者的旗帜.顾宪成甚至私淑为方学渐弟子,在其《千里同声卷》一文中公然声称:“余宪成私淑本庵方先生有年矣.”来桐城向方学渐求学的陈嘉猷,有感于两地讲学盛况,写文称颂“东林、桐社,若岱宗、华岳,相望于千里之外”.

“桐川会馆”前院有一方“泮池”,学者会讲从学均须登越泮桥才能人馆.馆之中堂名为“崇实堂”,该堂计三楹,堂之前,荣奉孔夫子像于中.此外还有先正堂、尽心斋,有左右室,有更衣所,有养正所,凡是祭祀往哲以及从学者起居的备具都很齐全.会馆周围所栽之树皆为桐柏树,群花翠筱,丛杂错出.另在馆边的河滩上植柳数百株,筑高坛名日“柳坛”.同时还制定了《会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两小会,由方学渐作为主讲定期会讲.小会聚于会馆,大会则集于柳坛.明末邑人叶灿记载:方学渐“构桐川会馆,日与同志披剥性善良知之旨.四方长者悦其风,竞为社会,会必推牛耳先生”.

方学渐长子方大镇在《续置会馆颠末纪》一文中,曾详述“桐川会馆”的位置:“西界祠后天井中心,东界河,南界旧馆,北界祝氏,风火及墙之址各不紊,是以续纪以垂后来.”西界祠,即西边与方氏宗祠家庙为界:东界河,即东边临龙眠河:南界旧馆,即方大镇续置的新馆与旧馆相邻:北界祝氏,即与祝氏为邻.方学渐作为平民校长和学者领袖(布衣祭酒),主讲会馆坛席,从此县人有了专供讲习、研讨学问的地方,一时从学者众多,自此邑中集会讲学之风也随之盛行.《桐城耆1日传》说方学渐以布衣主讲坛席20余年,门下士数百人,每次坛会开讲,可谓是“生徒云集,坐不能容”.

方学渐自己也曾作诗《龙眠精舍》,以描述“桐川会馆”氤氲的学术景像:“高林散紫烟,列岫敞青天.水下丹崖曲,花开石涧边.,坐茵分野鹿,鸣瑟应山鹃.谁信云深处,蛟龙长隐眠.”汇集明清近500年间桐城诗人之作、堪称桐城诗歌经典宝库的《桐1日集》,称赞方学渐之诗有“盛唐气象”,该集子中收学渐之诗,大多为抒写桐城各地风景名胜.这首《龙眠精舍》气度宏阔,寄情人景,仿佛一幅静美的图画,将人心的骚乱、现实社会的浮躁一扫在外.跟随他专心治学的桐城才俊们,不就是那隐眠于云深之处的蛟龙吗?他们于茵茵草地,聆听老师悦耳的鸣瑟之音,不时心领神会地微笑.

焦竑于“桐川会馆”拜见了方学渐.他看见“馆负城临流,据一方之胜”,名流荟萃,从者如云,非常高兴,盛赞方学渐“辈望尊而学术美”.这位名噪南北的文章大家,还高兴地答应了方学渐的请求,欣然作《桐川会馆记》碑记.

自春秋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到汉代“精舍…讲堂”,再到唐代书院、五代学馆,以至宋代书院,发展为严密的教育模式.桐城结社讲学之风,发微于北宋,渐盛于明中叶.而方学渐筑桐川会馆,首开桐城设馆讲学之先风,启桐城文化之蒙,桐城由是人才辈出,桐川会馆功不可没矣.正如焦竑在碑记中所说,因桐川会馆的榜样力量,周边的私塾书院“兴起者益彬彬矣”.当时,邑中西至斗岗坂,东南至孔川、枞川,北至金山,以及旁郡的贵池、齐山、祁门、舒城、庐江等地,效方学渐集会致学的人,都以桐城县城的桐川会馆为主盟.

一声清脆的鸟鸣,将我从16世纪末的时空中拉回来.我由“讲学园巷”前往龙眠河.这是一条汇集龙眠山千峰万壑中飞瀑流泉的河流,也是一条至今仍流淌着北宋第一画家李公麟山水笔墨的河流.当这条河流经由城北时,留下了一处浅滩,河中磊磊圆石清晰可见.方学渐曾有诗曰:“曲曲龙眠河,磊磊河中石.步石渡河流,雨后河边立.”每次在龙眠河畔想起这首诗,我的脑海中总要出现一幅图像:初秋的雨后,阳光还是那么明亮.桐川布衣学者领袖方学渐,久久地站在龙眠河边,看着那一汪河水自龙眠山上奔腾而来,冲刷着河中磊磊圆石,他在思考些什么呢?夹岸的垂柳随风轻曳,柳林深处柳坛下,县内外学者及众弟子大约都已经聚齐了.他要踏石渡河而过,去自己创办的桐川会馆——新的一期会讲即将开始了.

今天,我们论及桐城文化,必然无法绕开布衣学者方学渐——这位桐城方氏学术思想的奠基人物.清初大学士张英称赞:“自明善先生以布衣振风教,食其泽者代有传人……流风余韵至今不替,则必推明善先生之诒谷焉.”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也指出,桐城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实浚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可以说,方学渐就是桐城文化的蹈火者,而其子方大镇、其孙方孔炤相继接续薪火.曾孙方以智则集千古之智、会通中外,成为桐城文化的一座高峰.方学渐所在的“桐城桂林方氏”,也因历出闻人,学者阵容强大,被誉为“中国文化世家的绝唱”.

当我面对“讲学园巷”的桐川会馆遗址,面对奔腾不息的龙眠河水,在回溯桐城文化精神的源头时,不由得心生无限感慨:从万历二十一年(1593)焦竑到访桐城,距今已经423年矣.焦竑不仅发现了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更发现和鼓舞了明清一代乃至迄今仍影响巨大的桐城方氏学派.由于方学渐本人、子孙及其追随者的不懈耕耘,不断培土浇水、修枝剪叶,不断兼收并蓄、汇通古今中外,桐城这个原先寂寂无闻的皖中小城脱颖而出,形成了日趋发达的文化生态系统,勃发出桐城学派、文派、诗派、画派、戏派等五彩缤纷的文化奇葩和精英人物,甚至引领了有清一代200余年文坛,迄今仍然余响不绝.

2013年桐城曾于龙眠河淤泥中发掘出已经隐没200余年的“子来桥碑记”巨碑,引起不小的轰动.这让我进一步遐想:作为实体的“桐川会馆记”碑记,有无可能也会重见天日呢?甚至作为桐城文化一个重要源头的“桐川会馆”,也有可能因此而修复,并成为这个城市乃至皖省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成为寻找区域文化魅力的又一个新起点呢?◆

本文结论,该文是一篇关于桐城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桐城文化精神和源头和桐城相关桐城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为贵:汉朝接管河西体现的玉文化精神
摘要河西是历史上多民族你来我往、居无恒主的地区 匈奴浑邪王率众归汉,是西汉历史上的大事,是抗拒单于苛暴枉诛而采取的求生之举 河西之纳入汉朝版图 ,本是得之于匈奴浑邪王的献纳;汉朝和平接管河西,并非.

马尔康,崛起的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城
清晨,早早地出门,路边白炽灯的光泛着一丝清冷,桂花沉郁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天边低垂的几重乌云,层层叠叠,看样子,又是一个雨天 今年的雨水比起往年,增多了不少 出成都,天气好转,途径汶川时,天空已变成一.

斗城遂州:一座被观音文化浸润的性灵之城
在老辈人嘴里,这是一座远离红尘喧嚣,沐浴梵语佛光之城 自东晋永和三年(347年),荆州刺史桓温平蜀取“息乱安宁”之意为城命名,至后唐天佑四年(907年),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驻守.

桐城派之外的另一支奇葩黎庶昌散文的风格与其类型
摘要黎庶昌是晚清极著名的散文作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创作颇多,且散文有着众多的风格与特点 笔者大致将其散文分为园林散记、国外游记、学者风格、文化散文四类,并且进行了较为详实地阐述 关键词黎庶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