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教育社会学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跟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影响的个案基于家庭教育社会学视角的分析相关论文怎么写

主题:教育社会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6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影响的个案基于家庭教育社会学视角的分析,本文是关于教育社会学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和个案研究和社会学和家庭教育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教育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医学杂志影响因子排名成长论文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影响的个案研究

——基于家庭教育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周新成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

摘 要:通过对个案C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分析以及对此教育模式下C在成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从家庭教育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流动加速的背景下,父母社会阶层上升的家庭在教育方式及态度上出现的问题.指出型家庭教育方式的优点、父母家庭教育角色均衡并重的重要性、代际教育观念冲突处理的必要性,强调家庭在儿童初始社会化过程中的自然性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成长;个案研究;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6-0-03

一、引言

家庭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起点,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无论在性格和人格塑造方面,还是在对孩子学习习惯及态度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关于家庭社会因素对个体教育影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1)直接因素论,认为各种家庭经济地位因素都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即有什么样的家庭条件就会导致什么样的教育和结果.(2)*因素论,认为各种家庭经济地位与子女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但并非必然和一致的,而影响最大的是一些*变量,如父母的教育程度、期望水平、教养态度和方法、价值观、信仰、家庭语言和娱乐习惯等.(3)综合因素论,这种观点把家庭社会地位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各种因素看成是彼此联系,综合对子女的教育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居住地及物质条件,家长的社会出身和职业,家庭规模和结构,家庭的娱乐方式、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家长的教育水平、教养方式、价值取向等(杨昌勇,郑淮等,2005 邓和平,2006).

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是与整个家庭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特征相联系的家庭因素.教养态度和方式是指家长对子女学习和成长的关怀和支持程度,以及在某种教育价值观支配下的行动方式,包括教育价值观、教育行为习惯、处事作风等与家长的文化、个性、经验和策略有关(邓和平,2006).国内外教育学研究一般把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分为四种: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型.其中专制型教育方式是本文着重探讨和研究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社会学者认为,儿童在专制型家庭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变得胆小怕事,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人格上唯唯诺诺;二是有抗拒心理,逆反性强和伪装欺骗,双重人格,养成许多坏习惯和坏脾气.

家长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同时,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变迁与分层对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是社会学分析视角下的主要研究方向.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独生子女现象十分普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下赌注的想法,补偿教育、代受教育、过度教育、神童教育等观念普遍存在(缪建东,1999).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阶层发生巨大的变化,一大批70、80后农村人通过接受教育、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在城市里找到好的工作,取得城市户籍,在城市扎根.根据布迪厄的“惯习”理论,虽然很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人进入城市,但是受其生活经历、所受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家长教育观念并未随着其经济、社会地位上升及时更新、转变,出现“教育观念文化堕距”现象.

当前我国城市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独生子女现象十分普遍,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也越来越大.本文即基于综合因素论这一家庭社会因素对个体教育影响的理论假说,探究在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背景下,受原有阶层“惯习”影响家庭在家庭教育上的问题与不足,以个案C为例,分析专制型教育对儿童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负面影响,反思其深层次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与建议.

二、个案解读与分析

(一)C成长三大环境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三大重要的环境要素,成长于不同社会阶层家庭中的儿童,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有诸多不同.

1.家庭环境

C家中现有父母、爷爷,爷爷是本省NT市农村人,父亲考入H大学,现在H大学研究院工作,职称为副教授.母亲为NJ市PK区人,大专学历,现在NJ市某民营企业从事计算机运营工作.C的爷爷作为中国传统农民,对读书改变命运的看法十分坚定,自己的儿子也在他的教育下做到了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爷爷负责C上学的接送以及下午放学后回家督促其学习.爷爷在很多方面保持着中国传统农民的本色,比如勤俭节约,据C讲述,爷爷在接送他的过程中在路上看到纸盒多次忍不住捡回家放到车库聚集卖钱.C的父亲在研究院上班,正常情况下六点下班到家,周末双休.母亲在民营企业工作,晚上八点左右才能下班到家,周末双休.

2.学校环境

C所在学校是NJ市一所著名小学的分校,离C所在小区很近.学校体水平高,教学质量好,老师在教学上较为认真负责,每天各科都会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要求家长指导孩子认真完成并逐项签字.每个星期班级会有单元测试,成绩以及排名老师都会公布.对于平时作业不达标的同学老师也会将学号公布在班级群里,督促家长,加强孩子的学习指导.

3.社会环境

C家庭位于NJ市区,NJ市作为J省省会,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环境良好,教学资源十分丰富,素质教育也在不断推进,但是作为省会城市,体素质高,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大,教育培训机构发展迅猛,大多数学生在平时课余时间以及周六周末都报培训班和兴趣班,以我接触的若干市区小学生来看,大多数学生报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培训班和兴趣班.

(二)家庭教育模式

由于C的爷爷文化水平并不高,加之爷爷操着一口浓厚的NT 市口音,在学习上很难对C进行具体的学科知识辅导,只能起到在父母为下班回家之前督促其写作业的作用.而C的母亲工作较忙,晚上回家比较迟,周末也会加班,因此只能对C进行短时间的课外学习辅导.所以C的成长学习过程中,爸爸的影响是主要的、巨大的.

总体归纳来说,C的爸爸在学习方面的教育观念为“强压式专制型”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的教育方式为“诉苦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与其生活经历以及由于其生活经历形成的文化观念、性格特点密切相关.

在学习方面,C的爸爸对C要求极高,对C每天完成作业的质与量都有较高的标准,除完成学校作业外,C每天还需要完成定量的课外英语作业、语文作业、数学每日一题.每周二晚上C要去写字练习书法,每周六上午去教育培训机构英语强化学习,下午数学课外拓展学习.据C讲,其三年级结束的暑假一个多月中,每天都要上一天的培训班,晚上经常写作业至十二点甚至一点钟,这通过我查看C书桌上的暑期课程表得到证实.学习方面,一旦C达不到父亲要求或者出现偷懒厌学情况,C的爸爸经常会忍不住对C大喊大叫,甚至经常动手打C.在我辅导C的过程中,有一个星期五天之中,有三个晚上其爸爸回家将C骂哭,有很多情况下只是很小的事或者纯粹是无中生有.有些事也可以通过善意的提醒或者进行引导促使C改正,但是C的爸爸认为只有严格要求才能促进C的改正.从C口中得知,C的爸爸曾经还动手扇过其辅导班上一位老师,因为其去看望孩子时发现老师在玩手机,而C在这辅导班中成绩一直未有显著提升.

在人格塑造方面,C的爸爸对C进行的主要是“诉苦式”教育.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饭桌上,在我进入观察的两个多月里,几乎每晚的饭桌上,C的爸爸都会以各种由头对C进行教育.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以自己及C的妈妈的工作为由头,讲述自己在单位的各种人情世故,以此“教育”C要努力学习,不然像某些人那样怎么怎么样,偶尔也会提及C的妈妈上班的辛苦.第二,以自己给C购买的物品或者转送给C的物品为由头,反复向C强调此物的货币价值以显示出自己对C的关爱,以此鼓励C学会感恩,好好学习.第三,以某个新闻或其他事件为由头,通过与我的交谈来教育C,比如以农村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笔者为农村人)进而与C的生活环境对比,教育C要学会珍惜,好好学习.而这种诉苦式的教育,对于C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教育意义,父亲和爷爷勤俭节约的品质在C看来也变成“小气”的体现.

(三)C出现的问题

在父亲“强压式专制型”学习教育模式以及“诉苦式”人格教育观念下,可以发现,C并没有按照父亲所设想的那种理想状态成长与发展,相反,在性格和学习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在阐述父亲的教育模式后,这里探讨由这种教育模式引发C在性格和学习方面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为解决这一类家庭在对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改变提出有效建议.

1.性格方面

虽然C的爸爸有意对C进行感恩教育,但是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让C学会感恩,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C与爷爷及爸爸的矛盾.在笔者在C的家中的时候,就有数次C与爷爷大喊大叫,甚至骂爷爷“神经病”,爷爷一督促其学习,其经常会对爷爷喊叫.在饭桌上,爷爷有一次讲述,在我不在的时候,C与爷爷吵架,甚至让爷爷“滚”回老家.而C觉得自己没有错,是爷爷不分青红皂白教训他,爷爷只知道打和捡“垃圾”,爷爷每个月都从爸爸那里拿“生活费”,因此照顾家人是“理所应当”的.对于爸爸,C也觉得爸爸在习惯、性格等诸多方面都不好,会说爸爸很多方面做不到还要求其做到.

“诉苦式”的教育方式显然也没有让C“忆苦思甜”,努力学习.相反,一方面,C觉得爸爸十分小气,会和妈妈以及我直言父亲很小气,然后举各种例子.另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造成孩子形成了扭曲的“金钱观”,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当我送其礼物或者拿出我的物品时,C总是会先问“这个值多少钱?”“这个是不是很贵?”,在诸多方面,C总是以“货币价值”来衡量事物,而忽略了其中的情感价值.这种教育模式同时对孩子的“亲情观”也有较大影响,在孩子的感受中,来自家庭特别是父亲的爱总是缺失的.

而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下,C很多时间都在应对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任务,课内作业以及培训班辅导班占据了C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以及杰出社会的时间十分少,虽然C的父亲经常强调其每年都会安排C进行一次出国游、一次国内游,在今年暑假培训班结束之后,也进行了一次泰国游,但是在笔者看来,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的确是一种放松娱乐休闲的形式,但是对于孩子的社会化的作用却收效甚微.在我接触C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C逆反心理很严重.

2.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C的爸爸的高要求、高标准显然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成效,相反,引起了一系列问题.首先,C对于学习产生浓厚的厌倦心理,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认为学习是爸爸强加于其身上的,把学习尤其是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遇到难题,即会产生暴躁、抵触心理,喜欢逃避,这一点不仅在学习上有所体现,在生活过程中也多有反映.C甚至在多次我教育他学习要有积极性时候以无所谓的口气说“我就是懒、我就是没有积极性、我就是这样.”其次,C在学习习惯和态度上也有较大问题,在学习上需要别人督促,没有主动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有时候一个问题出现反复的错误,在多次指导后仍然不能改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C的家庭从农村户籍通过接受教育成功实现了阶层向上流动,进入中产阶层.但是,原有的“惯习”依然深刻影响着C的爷爷以及父亲的教养方式与教育观念,如“勤俭节约”的观念、唯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棍棒之下出成绩的观念.随着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变化,原有的教养方式与教育观念与家庭社会现实不相符合.C父亲的“强压式专制型教育”显示出其孩子的成长具有下赌注的想法,补偿教育、过度教育、神童教育表现十分明显,C在学习上投入大量时间与经历,造成亲子间*色彩淡化、家庭对孩子初始社会化的作用未很好体现出来,造成了C在成长发展中的一系列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的问题.

三、案例反思及启示

(一)反思:C家庭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1.教养模式存在显著问题

在当今中国,很多家庭出现父子(女)间的关系淡化,母子(女)间的关系强化.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引发了很多问题.与其他很多家庭相反,C的父亲家庭教育角色占主导地位,其强势的性格以及“强压式专制型”的教育模式也引起很多问题.从诸多事例中可以看到,在C的家庭中,重权威角色,轻亲密关系,C处于服从、被教育、被照顾的地位,亲子沟通中影响个人生命历程的重要因素——亲密关系却不被重视,C没有机会学习关于如何分享他人感情的技能,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自尊意识的形成,如前文提到,C在面对批评时经常不在乎地说“我就是懒、我就是没有积极性”,当老师布置一些拓展性题目时,C理直气壮地说“这是给成绩好的同学做的,我没有资格做”,当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时,C很难集中注意力思考或者求助别人,缺乏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教育观念出现扭曲

C家庭在教育上的高投入使得C在学习动机出现扭曲.在C的教育上,C的父母不惜金钱,送孩子上各类补习班,在时间、精力上做出了大量的投入和付出.但是C与父亲、爷爷、妈妈的亲子沟通内容十分单一,主要围绕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现、作业等展开话题,在饭桌上,C的父亲几乎每天都要反复询问当天C的学习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而很少就生活问题与C进行沟通交流,对学习的过度关注与看重在一定程度上却导致亲子产生相当程度的隔阂.

3.亲子*色彩淡化

亲子间*色彩淡化也是C与父母、爷爷之间出现的问题之一,C的父母对C在亲情基础上呈现出单一关照,单一的付出,尽单方面的义务,其目的并非使子女成为某种“自为的存在”,而是父母自己意志的实现,即使C的父亲对其反复进行的“诉苦式”教育,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C能够好好学习,不要辜负自己的期望.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C亦未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牺牲,相反缺乏孝敬之心、感恩之情和应有的责任心,将父母为自己的辛劳视作理所当然的事.

(二)启示:个案反思的扩展与再思考

在对C的家庭教育模式以及由此导致C在性格和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的研究与反思过程中,结合众多教育社会学者的研究以及笔者在工作、研究调查中接触到的其他家庭的经历,笔者在此对家庭教育模式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家长教育方式及教育态度为型最为恰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专制与放任之间适度倾斜,但是应以为基础,将子女视为个性独立和地位平等的人,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子女,在人格塑造以及生活各个方面都应该重视,在亲子关系上以引导为主,把及时的沟通交流视为最主要的交流途径,切忌对孩子进行言语攻击和辱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体罚行为.

第二,父母家庭教育角色应做到均衡并重,既不能出现父亲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也不应该出现母亲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职业因素,工作繁忙,难以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在这样左右为难的情况下,父母尤其应该高效利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注重从小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和习惯的培养.这是一个双向沟通和教育的过程,在这个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也需要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三向沟通,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建立学习型家庭.

第三,处理可能会产生的代际教育观念冲突.当今很多城市家庭像C所处家庭一样,家中除父母与孩子外,还有祖辈,在这样的情况下,应注重父辈与祖辈的沟通,避免教育观念的差异与冲突对孩子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在教育观过程中仍应该以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方式为主,祖辈则需要更注重与孩子情感方面的沟通,同时也应该避免对孩子的溺爱.

第四,家庭教育应重视儿童的初始社会化.情感作为家庭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家庭给予儿童教养最多的应该是与人性之密切相关的爱及其爱的培养,理解爱,懂得爱,融入社会,切勿让所谓的“学习”喧宾夺主,把家庭教育的关注点单一的放在应试学习上,应发挥家庭对于儿童自然性的社会化的作用,坚持理性培育,德性熏陶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缪建东.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杨昌勇,郑淮.教育社会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邓和平.教育社会学[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社,2006.

[5]孟延风.关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进行人格塑造的个案研究——以人物“二狗”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1):154-155.

[6]徐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8(4):940-942+959.

[7]刘建英.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家庭教育浅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周新成(1995-),男,汉族,江苏人,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主要从事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农村社会学研究.

此文结论:上述文章是关于个案研究和社会学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教育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教育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班级日记:儿童成长的精神伴侣
【摘要】班级日记是班主任建班育人的重要载体,班级精神可以在班级日记中形成,学生的精神成长可以在班级日记中实现 班主任通过指导儿童写生活日记,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指导儿童写主题日记,帮助其树立.

体育游戏对少年儿童成长影响
□ 仇风光(山西省中医学校,山西 太原 030012)摘 要阐述游戏理论,剖析体育游戏的概念界定,分析体育游戏的特征和价值,以及体育游戏的适用,提出少年儿童在生物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过程中,体育.

组织政治知觉对组织沉默的影响:资源保护理论的视角
组织沉默是指员工对组织中的问题采取不作为的行为 研究表明除了亲近社会的沉默有积极作用外,组织沉默对企业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当员工感到不重要,无法控制局面时,认知就会失调 他们在变革过程中表现动机不足.

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指出,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贯彻这一讲话精神,推动“迈上新江苏、建设新江苏&rd.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