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方法论文范文资料 和汉语俗语词词源的方法以黄侃《通俗编笺识》为例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方法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0

汉语俗语词词源的方法以黄侃《通俗编笺识》为例,该文是方法类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和《通俗编笺识》和黄侃和词源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国家级期刊的查询方法论文调查方法论文方法有哪些黄杂志

○ 曾昭聪

(暨南大学 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汉语俗语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注意探求词源.黄侃为清代俗语辞书《通俗编》所作笺识中蕴含了丰富的同源词系联的内容,通过分析《通俗编》原文并对黄侃笺识中所系联的同源词进行讨论,可以归纳同源词研究在俗语词探源中的方法.

[关键词]俗语词;《通俗编》;黄侃笺识;同源词;方法

[中图分类号]H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7)03-0008-06

doi:10.3969/j.issn.1672-8610.2017.03.002

汉语俗语词是指汉语词汇史上各个时期流行于口语中的词.其范围,既包括前代产生的书面语或俗语词,也包括当时产生的俗语词.[1]491

汉语俗语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注意探求词源,也就是要探求词的理据(或称“得名之由”).学界大家在这一方面有非常好的论述.例如张永言先生曾经说:“所谓词的内部形式又称词的词源结构或词的理据,它指的是被用作命名依据的事物的特征在词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以某种语音表示某种意义的理由或根据.”[2]164蒋绍愚先生也说过:“‘追溯语源’还包括探求词的‘内部形式’.词的内部形式,就是用作命名根据的事物的特征在词里的表现,又叫词的理据.简单地说,探求词的‘内部形式’,就是要探求词的‘得名之由’.”[3]259汉语中的词来源广泛,其中许多词的词源(构词理据)已经淹没在汉字字形的外衣之下,此外汉语方言词语音形式多样,因而记录这些方言词的汉字也就更加多样.我们如果仅仅是从汉字的字面出发研究词的词义和词源,往往会犯“望文生训”的毛病.因之,对俗语词的理据进行研究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汉语俗语词词源研究的方法,学界似尚无系统总结.蒋绍愚先生曾经说到近代汉语词语考释方法时强调要“推求语源”[4]294.但是如何“推求语源”,则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拟以黄侃《〈通俗编〉笺识》为例谈谈这个问题.因为在明清方言俗语辞书中,不论规模还是成绩,“可以翟灏《通俗编》为代表”[3]238;另一方面,黄侃精通语言文字之学,曾在《通俗编》书眉作笺识364条,然学界少有注意者.《〈通俗编〉笺识》中的同源词探讨对我们进行俗语词探源很有启发,因而也有助于我们在词源研究的方法上进行总结.①

一、注意古今语转

语转又称音转,始见于扬雄《方言》,指因时地不同语音与语义发生转变.这一转变可以造成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音变而义同,二是音转义变而分化为不同的词.两种结果所形成的词都是同源词.通过考察因为古今语转而形成的字面不同但实为同源词的语言现象,可以研究俗语词的词源.例如:

(1)《通俗编》卷十一“艮头”条:“又:‘杭人好为隐语,如麄蠢人曰“杓子”,朴实人曰“艮头”.’按:今又增其辞曰‘艮古头’.”黄侃于词目“艮头”后笺识:“吾乡语朴人则曰‘韶头’,‘艮头’即头,‘韶’则‘杓’之转,其正字则为‘硕’,要之皆古言‘顽’也.”

按,黄侃说“‘艮头’即头”.“艮”,见母文部(黄侃称痕魂部);“”,溪母文部.见溪旁纽,文部叠韵.“艮头”之“艮”是听音为字.“”,《说文·页部》:“,无发也.一曰耳门也.”“头”即无头发之头.“”与“顽”同源.《说文·页部》:“顽,头也.”“”,《说文·木部》:“,梡木未析也.”“梡,木薪也.”“顽”即“头”,也就是未劈开的无树枝的囫囵木头.因其浑圆无外物,故引申为粗钝,《广雅·释诂三》:“顽,钝也.”又引申为顽愚.《广韵·删韵》:“顽,顽愚.”语义上“顽”(头)、“头”均指囫囵之物,故可引申指顽愚.语音上,,匣母文部;顽,疑母元部(黄侃称寒桓部).匣疑旁纽,文元对转.故“顽”与“”也是同源词.

又,黄侃说“‘韶’则‘杓’之转,其正字则为‘硕’”,也可作一考察.“韶”,禅母(黄侃“照三归端”,禅归定)宵部(黄侃称豪部);“杓”禅母药部(黄侃称沃部).禅母双声,宵药对转.故蕲春人所言“韶头”即杭州人所说“杓子”.“硕”,禅母铎部.“硕”与之双声,铎药旁转,铎宵旁对转.《说文·页部》:“硕,头大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大之偁.”褒义为美大,如《诗·唐风·椒聊》“硕大无朋”郑玄笺:“硕,谓壮貌佼好也.”贬义则为“麄蠢人”、“朴人”之大而无当.“杓”、“韶”乃方言记音字,其语源则为“硕”(顽愚).②

(2)《通俗编》卷十二“孛相”条“《吴江志》:‘俗谓嬉游曰孛相.’《太仓志》作‘白相’.《嘉定志》作‘薄相’.按:皆无可证,惟东坡诗有‘天公戏人亦薄相’句.”黄侃于词目“孛相”后笺识:“即‘婆娑’、‘媻姗’、‘嫳’、‘勃’之转.”

按,“孛相”、“白相”、“薄相”是一组异形词,其他俗语辞书亦论及,如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五“嬉游曰白相”条:“《姑苏志·方言》‘薄相’注云:嬉劣无益儿童作戏.薄音如孛攵.今吾俗呼薄作白,又作别,音之转也.南郭《州志》③云白音鼻,非是.(鼻音避作入声者,土音之讹.)”另钱大昕《恒言录》、陈鳣《恒言广证》亦论及.《明清吴语词典》亦收录(以“白相”为主条).诸家仅释词义,未及探讨词源.黄侃说“即‘婆娑’、‘媻姗’、‘嫳’、‘勃’之转”,可作一探讨.明朱谋《骈雅》卷二:“勃、徶、便姍、嫳、盤姍、勃窣,婆娑也.”明方以智《通雅》卷六:“蹒跚,一作媻散、,通作媥姺、蹁跹.”《通雅》卷七:“蹑蹀,通作蹀、蹀躞,转为捷摄、撇屑,撇屑一作徶彳屑,敝薛.”“或作重唇为‘勃屑’.”黄侃因声求义,将“孛相”、“白相”、“薄相”与诸词相联系,发掘出了词源.又,黄侃所举“嫳”(《正字通·女部》:“,俗孽字.”)即“敝薛”之变;“勃”(《玉篇·尸部》:“,《说文》屑.”)即“勃屑”.《汉语大词典》收录“婆娑”,有“逍遥、闲散”义;“媻姗”,亦作“媻跚”,有“飘动貌”.均与“嬉游”义近.表示“嬉游”之方言词“孛相”、“白相”、“薄相”实与上述诸词同源.

二、注意方言音转

时地的不同可以造成语音与语义的转变.汉语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更为明显,因此当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方言语音记录同源词时,字面上或已完全看不出其音义的关联性.此时如果能充分注意到方言音转的普遍性,破除字面障碍,则俗语词的词源可迎刃而解.例如:

(1)《通俗编》卷十八“骨孝儿”条:“《北梦琐言》;‘高崇文诗:那个骨孝儿射雁落.鄙俗语呼人曰骨孝儿也.’按:《玉篇》有‘嘺’字,渠尧切,引《埤苍》云:‘不知是谁也.’‘骨孝’当是‘嘺’之借字.”黄侃于全条之末笺识:“今变云‘脚儿’,俳戏人一人曰一脚,俗或写‘角’、又‘角色’,皆‘嘺’、‘骨孝’之变也.语根仍是‘渠其’字.”

按,“骨孝儿”是无定指代词,犹言“某人”.《北梦琐言》记作“骨孝”,《通俗编》则据《玉篇》以为本字当作“嘺”.按《集韵·爻韵》:“髇,鸣镝也.或作骹、骨孝.通作嚆、髐.”“骨孝”是鸣镝,“骨孝儿”之“骨孝”明显是借字.“嘺”,《广雅·释言》:“嘺,誺也.”王念孙疏证:“《方言》:‘誺,不知也.沅澧之间,凡相问而不知答曰誺.’”《玉篇·口部》:“嘺,《埤苍》云:不知是谁也.”《广韵·宵韵》:“嘺,不知.”“不知是谁”犹言不能确定是何人,实际上也是无定代词.但“嘺”是方言记音字,非本字.黄侃又进一步指出“今变云‘脚儿’,俳戏人一人曰一脚,俗或写‘角’、又‘角色’,皆‘嘺’、‘骨孝’之变也”,其说是也.“骨孝”为晓母字,“嘺”为群母字,“脚(儿)”、“角(色)”为见母字,三者声近义通.而溯其语源,正如黄侃所说,“语根仍是‘渠其’字”,“渠”、“其”,第三人称代词,群母字,前述诸字与之声近同源.当然,“渠”也是古方言的记音字,或作“亻渠”.《集韵·鱼韵》:“亻渠,吴人呼彼称.通作渠.”其较早用例是《乐府诗集·焦仲卿妻》“渠会永无缘”.

(2)《通俗编》卷二十二“妮子”条:“《五代史·晋家人传》:‘耶律德光遗书李太后曰:吾有梳头妮子,窃一药囊,以奔于晋,今皆在否?’王通叟词有‘十三妮子绿窗中’句,今山左目婢曰‘小妮子’.”黄侃于词目“妮子”下笺识:“‘妮’亦‘奴’、‘孥’、‘娜’之转.”

按,“妮”是近代汉语阶段产生的新字,最早见于《新五代史》.“妮”从“尼”,“尼”古音娘母脂部(黄侃在灰部).“妮”,《集韵》娘母脂韵.“奴”、“孥”,古音泥母鱼部(黄侃称模部),《广韵》泥母模部.“娜”,《集韵》泥母歌韵.古音“娘”“日”归“泥”(黄侃亦持此说),《广韵》无“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广韵》中的“娘”母是否从“泥”母中独立还有不同看法,但二者至少有音近的关系.“妮”与诸字声近.语义方面,均是年轻女子贱称,亦可移指女孩,有亲昵色彩.《通俗编》卷二十二“孥儿”条可与此条互证:“《姑苏志》‘俗呼女儿曰孥儿,孥音如拏上声.’按:此本方音之借,然宋人皆借用‘娜’字,《宋史·列女传》有‘童八娜’,《咸淳临安志》有‘张娜儿桥’,‘娜’即‘女’音之转.”黄侃于“《姑苏志》‘俗呼女儿曰孥儿,孥音如拏上声’”下笺识:“吾乡读去声,又转为奴夜切.”黄侃所说的“‘妮’亦‘奴’、‘孥’、‘娜’之转”说明诸词同源.

三、注意古音的系统

我们谈古今语转和方言音转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古音的系统.离开古音的系统谈语音的变化多为臆想,是缺乏说服力的.关于古音的系统,诸家说法或略有差异.这类差异,有时候只是名称分合的不同,深入比较可以发现其的内部一致性.将古音的系统与词源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则俗语词的词源也就更为清楚了.例如:

(1)《通俗编》卷十三“攛掇”条:“《康熙字典》:‘俗谓诱人为非曰攛掇.’朱子《答陈同甫书》:‘告老兄且莫相攛掇.’《元典章》:‘禁宰杀文书到呵,攛掇各路分裡榜文行者.’史弥宁《杜鹃》诗:‘春归怪见难留住,攛掇元来都是他.’”黄侃于词目“攛掇”下笺识:“此‘催督’之转.‘督’转‘掇’,犹‘弔’转‘至’、‘輖’转‘轾’也.”

按,“催”、“攛”古音均为清母.“督”,端母觉部(王力拟音[uk],王力“觉”、“幽”黄侃合为萧部,为阴声韵,则为[u]);“掇”,端母月部(王力拟音[at],黄侃称曷末部).“弔”,端母宵部([],黄侃称豪部);“至”,章母(黄侃“照三归端”,“章”归于“端”)质部([et],黄侃称屑部).“輖”,章母(黄侃归“端”)幽部([u],黄侃归萧部);“轾”,端母质部([et]).故“‘督’转‘掇’,犹‘弔’转‘至’、‘輖’转‘轾’”均为阴声韵转入声韵,黄侃所说“攛掇”为“催督”之转为阴入对转.从语义来看,“攛掇”有“怂恿”义,亦有“催督”义.《汉语大词典》“攛掇”义项一:“怂恿.”(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七“攛掇”条释义亦然.)义项二:“催逼;催促.”“怂恿”他人所做之事是不好的,故为贬义;“催督”他人所做之事是中性的.《通俗编》所举朱子书、《元典章》及史弥宁诗中的“攛掇”实际上都是中性的“催督”义,与《康熙字典》“俗谓诱人为非曰攛掇”是不同的.

(2)《通俗编》卷十四“答飒”条:“《南史·郑鲜之传》:‘范泰诮曰:“卿居僚首,今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文与可集》有‘懒对俗人常答飒’句.《能改斋漫录》:‘俗谓事之不振者曰踏趿,唐人有此语,《酉阳杂俎》“钱知微卖卜,为韵语曰:世人踏趿,不肯下钱”是也.’按:‘踏趿’、‘答飒’字异义同,或又作‘塌飒’.范成大诗:‘生涯都塌飒,心曲漫峥嵘.’又《集韵》有‘傝’字,训云‘恶也’,似亦‘塌飒’之通.”黄侃于词目“答飒”下笺识:“吾乡云‘洒脱’、‘拖娑’,谓人衣带昌披为‘拖衣靸胯’,其正字当作‘’耳.汉赋作‘馺沓’、‘譶’.”

按,《通俗编》将“踏趿”、“答飒”、“塌飒”、“傝”系联在一起,诸词音近义通,是一组同源词.黄侃再益以蕲春方言词“拖娑”,倒言之则为“洒脱”.“拖衣靸胯”即“拖靸”衣袴,衣服散乱之貌.试分析“答飒”、“拖娑”的语音关系.“答”,端母辑部(黄侃称合部);“拖”,透母歌部(黄侃称歌戈部).二字旁纽.“飒”,心母辑部,“娑”,心母歌部.二字双声.“拖娑”是“答飒”的方言音转.黄侃说“其正字当作‘’”.“”,《说文·尸部》:“,从后相臿也.从尸,从臿.”段玉裁校改为“,,从后相蹑也.从尸,臿声.”注:“,二字各本无.今依全书通例补.从后相蹑也.蹑各本作臿.今依《玉篇》订.以后次前积叠之,谓之.《吴都赋》作.楚立除立二切.善曰:枝柯相重叠皃.《广韵》曰:重累土也.《广韵》亦单用字,训楔.非此义也.”当从之.“”乃“以后次前积叠之”,即层层堆叠之意,用于行事即拖踏,与“不振作”义近.语音上,“”,古音初母(黄侃“照二归精”,初母归清)叶部.“”,澄母(黄侃“照三归端”,澄母归定)缉部.“答”、“”,端定旁纽,辑部叠韵.“飒”、“”,心清旁纽,辑叶旁转.故黄侃所说“其正字当作‘’”亦当理解为“”、“答飒”等词同源.

又,黄侃说“汉赋作‘馺沓’、‘譶’”,《汉语大词典》“馺遝”条:“亦作‘馺踏’.亦作‘馺沓’”.义项一:“连续不断.引申为盛多貌.”《类篇·人部》:“,悉合切.譶,疾皃.”《广韵·缉韵》:“譶,譶,言不止也.”《文选·嵇康〈琴赋〉》:“飞纤指以驰骛,纷譶以流漫.”李善注:“譶,声多也.,不及也,师立切.《说文》曰:譶,疾言也.徒合切.”“譶”即声多嘈杂纷乱貌.二词(或倒言之)与“答飒”等音近义通,亦为其音转词.

四、注意复合词的语素义分析

复合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根构成的合成词.在分析俗语词的词源时如果能充分注意到复合词的语素义,同源词的语言事实也就更为清楚,词源的探讨可有事半功倍之效.例如:

(1)《通俗编》卷十六“齆鼻”条:“齆,音瓮.《埤苍》:‘鼻病也.’《十六国春秋·后赵录》:‘王谟齆鼻,言不清畅.’《埤雅》引语云:‘蛇聋虎齆.’《幽明录》:‘桓司空有参军教鸜鹆语,遂无所不名.当大会,令效座人语,有一人齆鼻,语难学,因以头纳瓮中效焉.’《瓮牑闲评》:‘王充《论衡》云:“鼻不知香臭为瓮.”’则今人以鼻不清亮为瓮鼻,作此瓮字,不为无自矣.”黄侃于“鼻不知香臭为瓮”下笺识:“即‘壅’字.”

按,“齆鼻”之“齆”从邕声,邕声有“大、多”之源义素.《原本玉篇残卷·广部》:“廱,於龙反.《尚书》:‘黎民于变时廱.’孔安国曰:‘廱,和不当廱.’(阮刻十三经作‘黎民于变时雍’,孔传:‘雍,和也.’)贾逵曰:‘当,任也.年谷和熟曰廱.’又曰:‘廱不为幸.’贾逵曰:‘廱,乐也.’《尔雅》:‘廱,声也.’郭璞曰:‘谓肃廱和鸣也.’又曰:‘廱廱,音声和也.’……或为邕字,在《巛部》.廱馀饩为飠邕字,在《食部》;廱渠鳥鸟为雝字,在《隹部》也.”“齆”即鼻内物多从而影响发音与嗅觉,故“鼻不清亮”、“不知香臭”.《通俗编》说“今人以鼻不清亮为瓮鼻,作此瓮字”,是因“齆”与“瓮”读音相同,俗字将“齆鼻”之“齆”书作“瓮”,乃是听音为字.又,邕声与雍声通(古音均为影母东部),雍声亦有聚大义.如“罋”是大盛水器,“饔”是朝食(即大食).“壅”,因阻塞而水大聚,《左传·宣公十二年》:“川壅为泽.”《广雅·释诂一》:“壅,隔也.”又《释诂二》:“壅,障也.”故黄侃所说“即‘壅’字”指“齆”“壅”同源.

(2)《通俗编》卷十七“虀糟”条:“沈周《客座新闻》载顾成章俚语诗,有‘姑姑嫂嫂会虀糟’句,‘虀糟’喻琐屑也.”黄侃于词目“虀糟”下笺识:“即‘唧嘈’、‘囋嘈’.”

按,《汉语大词典》“虀糟”条:“虀是腌菜,糟是酒渣,比喻为琐碎小事唠叨不已.”举明沈周《客座新闻·顾成章俚语》诗:“姑姑嫂嫂会虀糟,虀糟要八刀.”黄侃说“即‘唧嘈’、‘囋嘈’”.“唧嘈”,《广韵·职韵》:“唧,唧声也.”“唧声”是什么声呢?《玉篇·口部》:“唧,啾唧也.”《集韵·质韵》:“唧,啾唧,众声.”一般是形容细碎而连续的声音.“嘈”,《集韵·号韵》:“嘈,喧也.或从言.”“囋”亦指多言、声音繁杂.《集韵·曷韵》:“囋,《博雅》:‘嘈囋,声也.’”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苏州谓不问而告为囋,杭州亦谓多言无节为囋,通语谓多声为嘈囋.”则“虀糟”、“唧嘈”、“囋嘈”均指声音繁杂.《文选补遗》卷三二引汉王延寿《梦赋》:“耳唧嘈而外朗,忽屈伸而觉悟.”此“唧嘈”用例.“囋嘈”则为“嘈囋”之倒.从语音上来看,“虀”,同“齏”,《广韵》祖稽切,精母齐韵.“唧”,资悉切,精母质韵.“囋”,才割切,从母曷韵.三字音近.“糟”,《广韵》作曹切,精母豪韵.“嘈”,昨劳切,从母豪韵.二字同样音近.黄侃于词目“虀糟”下所评“即‘唧嘈’、‘囋嘈’”,可理解为“虀糟”、“唧嘈”、“囋嘈”三词为同源词.

五、结语

我们上面强调了汉语俗语词的词源研究需要从同源词研究的角度出发,这一研究的方法我们归为四种,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强调而已.实际上这些方法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具体运用这些方法研究俗语词的词源时,可以侧重于某一方法;如能结合起来运用则为最佳.

同源词是探求俗语词词源的方式之一.古汉语同源词的系联工作,清代学者做得较多,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则是代表作,其后续之作亦已不少.然已有研究侧重于上古,对于中古近代汉语阶段的同源词较少措意.通过对黄侃《〈通俗编〉笺识》中的例子进行疏证,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古近代汉语阶段的俗语词的词源研究,同样需要注意从同源词角度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

【 注 释 】

①每例先引《通俗编》原文与黄侃笺识,然后以按语形式对黄侃笺识所涉及的同源词进行讨论.本文引用《通俗编》及其他古籍时,原文的双行小字用外加圆括号的形式标明.

②黄侃的“正字”、“正作某”、“本作某”等,绝大多数不能理解为正字、本字,而是多指同源词.参见曾昭聪《〈通俗编〉黄侃评语“正字”辨》,《中国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8月.

③按,即张采《太仓州志》.张采号南郭.

【 参 考 文 献 】

[1]曾昭聪.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研究[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2]张永言.语文学论集(增补本),语文出版社,1999.

[3]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5a.

[4]蒋绍愚.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b.

[5]顾之川.明代汉语词汇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6]王力.同源字典[M].商务印书馆,1982.

[7]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8]石汝杰,宫田一郎.明清吴语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9]黄孝德.“古韵28部”说的理论依据及其历史线索[C]//郑远汉.黄侃学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10]丁忱 .黄侃古音学研究[C]//郑远汉.黄侃学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11](清)翟灏.通俗编[C]//续修四库全书(第194册)(影印清乾隆十六年无不宜斋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黄侃笺识,黄焯编次.通俗编笺识[C]//量守庐群书笺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13](清)顾张思.土风录[C]//长泽规矩也.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4](清)梁同书.直语补证[C]//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商务印书馆,1958.

[15](清)钱大昕.恒言录[C]//(清)陈鳣.恒言广证.商务印书馆,1958.

On the Meaning and Methods of the Study of Etymology of Chinese Colloquial Words

Zeng Zhaoc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Abstract: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olloquial words is studying the etymology. Mr. Huangkan had written more than two hundred remarks on the book Tongsubian, which had much study of cognate word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Tongsubian and the study of cognative words in remarks by Huangkan, we can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study of cognative words in the study of origin of colloquial words.

Key words: colloquial words;Tongsubian;remarks by Huangkan;cognative words;methods

括而言之:此文为关于经典方法专业范文可作为《通俗编笺识》和黄侃和词源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方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学生自主解读文言文字词能力的培养以《荆轲刺秦王》为例
新疆昌吉市第一中学(831100)唐天军摘要文言文学习,学生头痛,不愿意主动预习,依赖教师课堂讲解,这样学习就会被动 如果教会学生解读文言文字词的方法,学生有了阅读的成就感,就会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

黄侃对清真词的接受和
王燕飞摘要民国国学大师黄侃作词转益多师,对清真词的研讨尤多,这既与当时民国词坛上的宗周学周之风相关,也是黄侃个人的兴趣和词学造诣,黄侃治学严谨,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对清真词的阅读和校勘;在词的创作过程中多.

融入式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建设以《幼儿园玩教具制作》课程为例
摘要依据学前专业成教学生的发展特点,围绕“幼儿园玩教具制作”课程,笔者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系统性研究,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开辟新的课程教学途径,构.

黄自《思乡》的创作特点分析
【摘 要】黄自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艺术歌曲思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文主要从曲式结构、和声……方面探讨思乡这部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试图进一步了解黄自的音乐创作特点 【关键词】黄自;.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