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传统文化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跟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和实现相关论文怎么写

主题:传统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4

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和实现,该文是传统文化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理想信念和传统文化和价值类论文范文资料.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理想信念论文大学生理想和现实论文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论文

收稿日期:2016-07-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1272692);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5JCZDJC34000)资助

作者简介:王娜(1980—),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教授,法学博士.

摘 要:

理想信念是精神和行动的寄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当前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面临着如何适应“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应对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以及创新理论与实践模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有着本质联系,通过以融会的内容体系、方法载体及接受机制等维度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有效融会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这对拓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理想信念;价值实现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1.01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88-05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是人在所处的现实世界对不确定的理想世界进行的一种确定性追求,我们这里所说的理想信念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16号文件),确立了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的要求.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近年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任务和新要求,虽然融入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及形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引起各界关注和重视.

一、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念解读

理念是事物现象的理性表达及合理存在的集中体现,在人的认知结构中占据着最高层、最本质的地位.围绕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的本质意蕴进行追问,有助于理性解答提出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念的存在性、合理性及科学性等基本前提.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源自社会关系及社会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念的产生即是由时代背景要求催化而生.

1.传统文化的理论精髓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实质即是人化,包括人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本身,我们这里所提及的文化主要是从狭义层面理解,特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如政治思想、道德及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文化属于社会历史范畴,通过历史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呈现,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封建制度的土壤,通过以“文治”和“教化”提升人生修养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塑就了中华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和谐统一及重义轻利等,在中华民族各个历史阶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概念是由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并解读,但传统文化中事实蕴含着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己慎独的道德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化思想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在修养论与教育论中关于主体性道德理想的阐述尤为兴盛.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缩影,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非常重视自我内在修养的反省与自觉的重要作用,认为只要个体内心向往则“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达到“为仁由己,而由人哉”(《论语·颜渊》)的道德精神境界.儒家经典《大学》对人生修养提出了“三纲”和“八目”的准则体系,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自主自律的道德修己是为人立世之根本,是人精神世界追求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孔子认为人应具备“知、仁、勇”三达德,孟子进一步提出“仁、义、礼、智”四基德,而这些道德境界就需要通过“内省”和“慎独”等修己的方法来实现,既要经常自我反思“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也要在个人独处时也能够按照道德规范“克己复礼”,做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慎独”境界.虽然,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一些道德规范具有封建文化色彩,但仍存在着亘古不变为人奉行的民族文化精髓,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及勤俭廉正等美德,特别是重视个体在道德教化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修己慎独理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仍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大同的社会理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和礼教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形成了整体主义至上的价值取向.关于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关系的论辩从未停止,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的精神,强调“克己”以“奉公”,孟子提出“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中国人历来以“大同社会”为理想追求,其基本精神即是“天下为公”,其中“公”不仅是指人们建立起来的自由、平等、友爱的社会关系,还体现在个体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大同社会”的社会理想,个体首先要自觉成为有德之人,在符合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追求个体利益,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要有甘于为集体奉献的担当意识.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理想.先义后利的义利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内容.“见利思义”是儒家思想义利观的核心,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为道德境界的衡量标准,君子应“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孟子和荀子沿承了孔子的观点,进一步提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思想,强调了在义利关系中义处于根本地位,是最高的价值归宿.虽然,传统义利观存在着先义后利的思想倾向,但对人性引发的人欲追求也有较为理性的阐释.人性决定了人具有趋利避害、追名逐禄的,尽管圣贤也难以避免,但面对个体私欲应该遵守理性道义,心存浩然正气,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满足个人的私欲.后期,先义后利的思想逐渐被升华为舍生取义的国家、民族大义精神,孟子有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传统义利观与当今主流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将二者相结合、相渗透,能够从文化认同的深层次角度加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接受效果,抵御外来社会思潮带来的物质与私欲的影响冲击.

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消极和积极双重影响,要将传统文化科学融入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辩证的借鉴西方文化成果,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2.理想信念的本质解读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理想信念”作为复合性概念是伴随改革开放而产生,由于各阶段的历史任务不同,“理想信念”先后经历了“理想、信念”、“信念理想”以及“理想信念”等概念演变.1996年,“理想信念”作为政治术语正式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并在各项精神中逐步明确其历史地位及作用.有学者认为“理想信念”具有特定的复合内涵,特指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及对其的信仰和追求.作一种精神现象,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形成,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其内在本质,进而结合时空境遇掌握其科学内涵,这是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

(1)理想信念的哲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主体,创造了“属人的世界”.孙正聿认为人类的生活、历史和发展所创造的“属人世界”包含着生活世界、精神世界、文化世界、意义世界和现代生活,构成了人的精神家园.理想信念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精神家园的核心.人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既要“有意识”的生存于“自然世界”之中,又要生活于自身创造的“文化世界”之中,并渴望追求更“有意义”的生存目标,即历史与个人发展相融合的“意义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将文化世界与意义世界紧密衔接,人的思维形式具有“至上”导向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能动的经历着从对象→表象→想象→思想→智力→智慧的飞跃,实现人思想和实践在层次上的超越.同时,人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辩证运动,在复杂多向的思维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方向决定了人的主流思想.人生存在生活世界之中,既要“自在”、“自为”的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满足作为自然人的生产生活目标,也要通过创造性的历史活动,追求作为社会人的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目标.人们在认识活动的飞跃中,实现对已知的常识、科学及哲学的思想前提批判和超越,并通过思想上的革新创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理想信念产生的动力源泉,亦是推进人类生活变成理想现实的自觉性历史活动.

(2)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代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信念必然要受到社会生活和人的主体影响.理想信念在不同时空和主体下,其会体现出不尽相同的内涵和特征.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其理想信念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交往信息化等时代背景,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物本位、人本位及器本位(“器”是具化的表象,倾向于工具理性)等取向影响.在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如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务实性与功利性并存以及模糊性与矛盾性并存等复合性特点,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大学生主体的理想信念体系是一个复杂多层的系统,“从层次上划分,包括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从时序上划分,包括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对象上划分,包括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从内容上划分,包括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及生活理想等.”概言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为核心,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审视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人在生存发展活动中形成的主客体间某种特定关系,是人们开展对象性活动过程中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价值关系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受客体作用,客体为主体所用,在相互作用中达到主客体生存与发展相一致,进而获得价值.从价值论的角度审视,将大学生和传统文化分别视为价值关系中主体和客体,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1.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动力价值

传统文化实质是历史沿承的民族文化,具有丰富、宝贵的民族精神资源,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未来也将发挥重要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如坚韧自强的主体精神、崇尚和谐的大同理想以及顾全整体的价值取向等特质,使中华人民在任何社会历史时期都怀揣坚定的民族自信.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信息技术瞬息万变、多元文化纷至激荡,以及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生存压力,无不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首先任务是要建立起理论自信,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具有整合价值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而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转化资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只有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获得生命力和影响力.理想信念教育内在的层次性结构决定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复杂的内容体系.在教育内容上既要以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支撑,也要借鉴古今中外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借鉴,如果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就不可能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作用.在文化与理论的交融过程中,势必发生矛盾与冲突,如何使外来文化适应、融入本土文化是关键所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母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汤因比曾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而传统文化整合外来文化和理论的过程,同时也是自身现代化转向的过程,只有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内容和中国化的外来文化内容相结合,才能够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系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3.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具有引导价值

“90后”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理想呈现出矛盾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只有“对他们的较低层次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及较高层次的政治理想、共同理想进行调适”,引导他们正确应对个体生存压力和外界影响因素,引导他们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可以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二者间的矛盾关系,归根究底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地位冲突.任何民族文化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这也决定了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关于个人与社会、局部与整体利益关系处理的深刻论述,注重以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至上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强调个人合理利益的实现,这对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理想关系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成长奋斗目标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旨归.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根据大学生主体特点和实际需要,融入“潜移默化”的传统教化理念,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化,顺应大学生个体内在规律,解决理想信念教育主渠道、主阵地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瓶颈问题,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三、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路径

传统文化要融入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有针对性的解决和改进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瓶颈问题,可以主要从融入的内容、方式和接受效度方面进行讨论和探索.

1.融入内容:主导价值理论与人文主题思想相结合

近年来,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比重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逐年增加,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主要侧重点为主导价值理论.2005年“两课”改革方案贯彻以来,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有不同侧面的体现,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法制、历史、国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这些内容向大学生传递了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理想信念不会自觉产生和形成,必须要有理论的支撑,主导价值理论内容的传授.系统的理论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明确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加强调节各阶段理想目标和辨识复杂社会环境因素的能力.虽然,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多分散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内容之中,但其取得的教育效果仍是不可置否的.当然,系统传授的理论教育内容仍存在着“不上”即缺少学术理论支撑体系、“不下”即脱离大学生实际需要、“不通”即理论对实践缺少针对性以及“不专”即缺少专门化课程设置及教材等主要问题.

2.融入方式:显性阵地灌输与隐性途径感染相结合

“隐性”与“显性”相对应,指潜在、隐蔽、不被明确感知,这里“隐性途径”概念的提出源自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的“隐性课程”理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然而,随着教育环境和对象日益复杂化,显性主渠道、主阵地的灌输式教育逐渐出现滞后局面,针对性和实效性相对弱化.党和国家在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主渠道教育主导地位的同时,也提倡创新方式方法,重视实践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从哲学角度来看,在人认识的辩证过程中,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达成一致时,前者会促进后者的发展,相反则会起到反作用.理想因素往往被显性感知,而非理性因素则是隐性感知.在古今中外的德育思想史中,对非理性因素的重视体现在对“生活即德育”理想境界的追求,外界环境及实践活动对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传递的是高度概括的理性知识,而通过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文化乃至网络生活等途径传递的是实践体悟的感性知识.传统文化要有效融入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既要注重依托主渠道、主阵地开展传统文化灌输教育,让大学生系统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知识,也要促使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形成合力,强化利用交叉学科渗透、校园文化熏陶、网络氛围营造等途径,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环境渗透合力,“潜移默化”的将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

3.融入效度:主体认知传授与对象认同接受相结合

在《辞海》中,“传授”一词被解释为“教给别人知识、技艺、经验等”,“接受”一词被解释为“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从教育的视角理解,二者侧重的意义角度不同,前者是指教育者单向的知识传递行为,后者是指教育对象对知识获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关于“接受”理论的研究源于解释学本文理解论,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就引起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关注,学者们纷纷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进行探索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张耀灿、郑永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收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收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这些研究成果为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问题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效度反馈上仍侧重于“传授”层面,对大学生主体接受程度关注欠缺.传统文化要有效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不仅要以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授效度为标准,更要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对其的接受程度.遵循一般接受运行机理模型规律,可以将大学生视为接受主体、教育者视为传授主体、传统文化内容视为接受客体、传授的途径及载体视为接受介体、外部环境与氛围视为接受环体,这五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机制.推进接受机制的科学运行,有助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真正形成思想认同,并做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切实实现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深远价值.

参考文献

[1].在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2).

[2]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86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4]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57-60.

[5].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2).

[6].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7][英]阿·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294.

[8]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68.

[9]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5.

[责任编辑:张俊华]

总结,本文论述了适合理想信念和传统文化和价值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传统文化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传统文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探究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摘 要大学生承担着祖国未来建设的重任,其理想信念坚定正确与否,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 目前,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仍存在着弱化倾向 因此,该论文着眼于.

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探析
崔新生1,2(1 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2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中国梦与理想信念教育有很好的契合点 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其
摘 要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方向 大学生身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直接关乎着国家思想领域的发展动向 文章首先指出了大学生自身理想信念毅力、教育实效性、教育工作者整.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特点
【摘要】为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本文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展开分析,认为其教育目标具有导向性与层次性,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与阶段性,教育内容具有理论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