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名词类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说里:从名词到结构助词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名词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2

说里:从名词到结构助词,本文是有关名词专科开题报告范文跟助词和结构助词和名词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名词论文参考文献:

名词论文参考文献 资本结构分析论文建筑结构论文论文结构毕业论文结构

摘 要:本文利用不同时代的文献语料,考察分析方位词“里”的来源、方位词“里”转化为结构助词“里”和保留在部分汉语方言中的结构助词“里”.典型的表三维空间的方位词“里”产生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五代.金元时期,方位词“里”已完全发展为结构助词“里”,其所在的句法环境为:“NP1里NP2”.明代,“里”出现在“单音节重叠形容词/副词+里+VP”句法格式中,相当于“地”.现代汉语方言中结构助词“里”的用法很丰富,相当于“的”“得”“地”.

关键词:里 名词 方位词 结构助词 方言

一、引言

汉语史中“里”有不同的形体:里、裏、裡、哩.“里”最早使用,“裏”为其繁体,“裡”为其异体字,“哩”始于唐五代,方言中也常见.“里”可作名词、量词、动词、方位词等.江蓝生(1999)指出,受处所词“所、许”转化为结构助词“所、许”的影响,方位词“底”转化为结构助词“底”①.我们类推方位词“里”也有可能转化为结构助词“里”.学界就“里”的方位词用法已有不少的探讨,但是有关“里”的结构助词用法,较少有文章提及.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时代的文献语料,主要考察分析方位词“里”的来源、方位词“里”转化为结构助词“里”和保留在部分汉语方言中结构助词“里”.

二、“里”从名词转化为方位词

(一)方位词“里”源于名词“表里”之“里”

“里”的繁体为“裏”,《说文解字·衣部》:“裏,衣内也.从衣里声.”殷寄明(2006)指出:“里、裏二字合流.裏,衣之内层在里面,故引申为里外之里义.”②春秋时期,《左传》中出现了“表里”一词,“表里”即内外,“表”与“里”是相对的.如:

(1)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杜预注:晋国外山而内河.)

先秦时期,一般使用“中”“内”表示具体事物的方位.直到西汉医书《》中才出现“名词+里”的用法,而且这类名词主要为表示人体部位的词,如“胸、胁、腹、嗌、肉、筋髓”等.

(2)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周易》)

(3)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人目.(《·素问》)

(5)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资下,抵季胁.(《·灵枢》)

(6)黄帝曰: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匾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灵枢》)

例(4)、(5)、(6)中的“里”可以是方位词,表示某一事物的内部.“腹里”指肚子的内部;“胸里”指胸的内部.尤其是例(6)中“里”与“内”连用,此处的“里”已不是名词,而是方位词.汪维辉(1999)指出:“在‘表人体部位的名词+里’中‘里’表示的三维空间还不是很典型,‘里’仍可看作名词.”③

东汉时期,表示典型的三维空间的方位词“里”开始出现,“NP+里”中的“NP”使用范围扩大,由表示人体部位的名词扩大到表示建筑物的名词,如“宫、殿、门”等.

(7)主人答曰:若伎备者当诣王试.时在正节,王集众技普试艺术.若最胜者赐金千两.王亦闻此女妙,欲纳之宫里.(《分别功德论》卷四)

(8)臣窥思之,与绥和时相似而有异,被服既不同,又来入云龙门,而称伯夏教入殿里,与桓贤言.(《全后汉文》卷七十)

(9)萨陀波伦菩萨入城门里,遥见高台,雕文刻镂金银,涂错五色玄黄,光耀炳然,台四面四角,皆反羽向阳,悬铃旗幡,音乐相和.(《道行般若经》卷九)

确切地说,典型的表示立体空间的方位词“里”产生于东汉.

(二)方位词“里”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NP+里”中“NP”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NP”为具体名词时,如河流、水域,表示建筑物的名词(如塔、屋、门)、表示容器的名词(如瓮、瓯、甑)、表示处所的名词(如屋、城),表示室内用品的名词(帐、幔、金屏、镜);“NP”为表抽象意义的名词时,如“月、烟雾、风、曲、今夜”等.如:

(10)襄阳地穴,近求未易;滇池水里,远访犹难.(六朝《全梁文》卷十七)

(11)昔塔里红函,止传舍利,象头白伞,非谓全身.(六朝《全梁文》卷九)

(12)又以手就瓮里搦破小块,痛搅令和,如粥乃止,以绵幕口.(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13)栗初熟出壳,即於屋里埋著湿土中.(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14)方当奉彼筐中,置之帐里,乍楷桐钩,时悬欹案:戢意之深,良不能已.(六朝《全梁文》卷十一)

(15)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庾信《奉和夏日应令诗》)

(16)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阴铿《五洲夜发》)

(17)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鲍照《赠傅都曹别》)

魏晋南北朝,一些诗歌中还出现了“V+里+形容词”格式,“里”位于句中,表示一种状态的持续,相当于持续体助词“着”,同时也表示时间概念.如:

(18)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六首》之三)

(19)寒田获里静,野日烧中昏.(阴铿《和侯司空登楼望乡诗》)

(三)方位词“里”发展成熟

唐五代,方位词“里”发展成熟.我们对《敦煌变文选》《敦煌变文集新书》《祖堂集》语料中出现的“NP+里”中的“NP”进行了分类.“NP”为具体名词时,它主要有表人体部位的名词(如口、鼻、耳、手、肚等)、表示地点或处所的名词(如房、村、家、寺、宫、殿、园、山、河、城、屋、街巷、茶堂、棺等);“NP”为抽象名词时,如“梦、月、风、光、香、云、语”等;“NP”还可为时间名词(如三月、半夜).如:

(20)口中出火,鼻里生烟,行如奔电,骤似飞旋,扬眉瞬目,恐动四边.(《敦煌变文集新书》)

(21)目连一向至天庭,耳里唯闻鼓乐声.(《敦煌变文选》)

(22)皇帝梦里得龙肝,其味甚美,忽然惊校,都无一物.(《敦煌变文选》)

(23)行至数步,心里欢言:我闻贞夫烈妇,自古至今耳闻,今时目前交见.(《敦煌变文选》)

(24)含风白发,窣地长衫,抬头如半夜里行,动足似仙株老桧.(《敦煌变文集新书》)

例(20)“口中”与“鼻里”对举,表示方位的“中”与“里”连用.例(22)、(23)“梦里”“心里”语义抽象化,例(24)“半夜里”表示时间,“里”由方位域转到了时间域,语义泛化.

在《敦煌变文集新书》《祖堂集》语料中,我们发现“指示代词这/那+里”使用较多,尤其是在《祖堂集》中.如:

(25)可借却娘娘百匹锦,(镇)教这里忍饥来.(《敦煌变文集新书》)

(26)忽若共君生那里,寻常自在免忧煎.(《敦煌变文集新书》)

(27)师云:“汝道我这里作摩生?”(《祖堂集》)

(28)儿子曰:“某甲祖公在南岳,欲得去那里礼觐,只是未受戒,不敢去.”(《祖堂集》)

上述四例中“里”已变为方位后置词(词尾),这说明五代时期,方位词“里”已发展成熟,“里”的这种方位词用法在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且使用频率很高繁.

三、“里”从方位词转化为结构助词

(一)结构助词“里”产生的句法环境

在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和《祖堂集》语料中,我们发现了方位词“里”转化为结构助词“里”的句法环境:“NP1里NP2”.董秀芳(2013)认为:“汉语将存在与领有看作相似或近乎相同的语义范畴.领有关系可以看作是存在关系的隐喻:存在关系是某物处于某一场所范围之内,领有关系是某物处于某人的拥有范围之内,场所确定的范围是具体的,而拥有的范围是抽象的.”④

(29)水里芙容光照灼,见者莫不心惊愕.(《敦煌变文集新书》)

(30)楚帝轻盈怜细腰,宫里*多饿死.(《敦煌变文集新书》)

(31)可惜未殃(央)宫里女,嫁来胡地碎红妆.(《敦煌变文集新书》)

(32)(投寄主人王僧世家宿.为主人煞我,埋在舍东园里枯井中,取绢东行南头屋里)柜子中藏之.(《敦煌变文集新书》)

(33)吾曰:“村里男女有什摩气息?未得草草,更须勘过始得.”(《祖堂集》)

例(29)~(33)中NP1为地点或处所名词.“NP1里”与“NP2”既可表存在关系,又可表领属关系.方位词“里”还没有完全发展为结构助词“里”.

从南宋佛语录《五灯会元》和南宋《话本选集》语料中,我们发现既有“NP1里NP2”格式的存在,也有“形容词+里+VP”格式的存在.这些格式为方位词“里”向结构助词“里”的转化提供了合适的句法环境.如:

(34)师曰:“延平属剑州.”曰:“恁麽则丧身失命去也.”师曰:“钱塘江里潮.”(《五灯会元》)

(35)师曰:“布袋里老鸦虽活如死.”(《五灯会元》)

(36)僧作礼,师曰:“是与不是,知与不知,只是新罗国里人.”(《五灯会元》)

(37)师曰:“火里莲生.”曰:“如何是髑髅里眼睛?”(《五灯会元》)

(38)宋四公正闷里吃酒,只见外面一个妇女入酒店来:油头粉面,白齿朱唇;锦帕齐眉,罗裙掩地.(《话本选集》)

例(34)中NP1为表地点的专有名词;例(35)中NP1为表事物存在的处所名词;例(36)中NP1为表国家名称的专有名词.例(34)~(36)中的“NP1里NP2”格式,“NP1里”与“NP2”既可表示存在关系,又可领属关系.例(37)“髑髅里眼睛”中“髑髅”指代人,此处“里”基本已失去方位义,表领属关系,是一个领属标记词.例(38)中“正”与“里”连用,表示一种状态的持续,“里”相当于持续体助词“着”.

(二)方位词“里”完全转化为结构助词“里”

金元时期,“里”的结构助词用法出现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元代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出现了“人称代词(NP1)+里+名词(NP2)”,“里”虚化为领属标记;在元末的《朴通事》中,“里”的结构助词用法也得以发展;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里”与结构助词“的”对举使用.如:

(39)我家里书信有麽?(《朴通事》)

(40)我家里老鼠好生广,怎的好?(《朴通事》)

(41)宋江读了,口中不说,心下思量:“这四句分明是说了我里姓名.”又把开天书一卷,仔细观觑,见有三十六将的姓名.那三十六人道个甚底?(《大宋宣和遗事》)

(42)是前世里债,宿世的冤,被你担阁了人也张解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

我们发现,在“NP1里NP2”格式中,NP1为人称代词比NP1为处所名词的领有关系更强一些.例(39)、(40)中“里”还是既表存在关系,又表领有关系,由于NP1是由“第一人称代词+地点名词”构成的,“里”的领有关系比NP1完全为处所名词时的领有关系强一些,但仍没有NP1完全为人称代词时的领有关系强.例(41)“我里姓名”中,NP1是第一人称代词,此时“里”已完全虚化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例(42)“前世里债,宿世的冤”中“里”与“的”对举使用,此处“里”=“的”.NP2从具体名词(如书信、老鼠)变为抽象名词(如姓名、债),这也是一种虚化.方位词“里”在金代已完全发展为结构助词“里”.

(三)结构助词“里”的发展

明代,结构助词“里”所在的句法格式为:“单音节重叠形容词/副词+里+VP”,“里”相当于“地”(状语标记),“单音节重叠形容词/副词+里”在句中作状语.如:

(43)家嫂有些妆乔,好好里请他出门,定然不肯.(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

(44)假公子别了夫人,出了后花园门,一头走一头想道:“我白白里骗了一个宦家闺女,又得了许多财帛,不曾露出马脚,万分侥幸.”(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

(45)身畔一搜,各有零赃.一直里押到开封府来,报知大尹.(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46)帝君道:“你这猴子,不管一二,到处里闯祸.”(吴承恩《西游记》上)

以上是方位词“里”转化为结构助词“里”的过程.我们认为,方位词“里”虚化为结构助词“里”是受方位词“底”虚化为结构助词“底”的影响,这属于语言的类化作用.方位词“里”转化为结构助词“里”主要的句法环境为:“NP1里NP2”,其中NP1的性质决定了“里”的虚化程度.明代,结构助词“里”进一步发展,相当于“地”(状语标记).

四、保留在部分方言中的结构助词“里/哩”

我们发现,“里”的结构助词用法未保留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而是保留到了现代汉语方言中,字形上“里”与“哩”并存.《汉语方言大辞典》中记录了助词“里/哩”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得”⑤.可见,“里/哩”的结构助词用法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很丰富.

通过查阅相关方言资料,我们发现结构助词“里/哩”主要保留在河南方言、安徽宿松方言、部分晋方言(如朔城区方言)中.郭熙(2005)指出,河南方言中“哩”主要有四种用法: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和构词语素⑥.河南方言中“哩”的结构助词用法也很丰富,一是仍可出现在“NP1(人称代词)+哩+NP2”格式中,“哩”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的”;二是“哩”出现在“VP+哩+形容词性短语”格式中,相当于“得”;三是“哩”可用于“形容词/副词+哩+VP”格式中,相当于“地”.例如:

(47)我哩自行车叫人偷走了.(河南方言,哩=的)

(48)你的字写哩怪好看哩.(河南方言,哩=得)

(49)他很快哩干完了活儿.(河南方言,哩=地)

在安徽宿松方言、朔城区方言中,结构助词“里/哩”的用法也很丰富.在这两种方言中,结构助词“里/哩”都能出现在“(名词/代词)NP1+里/哩+NP2”“V/VP+里/哩+名词”和“副词+里/哩+动词”格式中.如:

(50)我里头(安徽宿松方言,人称代词+里+名词,“里”相当于“的”)

(51)我哩鞋给穿烂唻.(朔城区方言,人称代词+哩+名词,“里”相当于“的”)

(52)借里车、买里花(安徽宿松方言,V+里+名词,“里”相当于“的”)

(53)你教哩方法不对.(朔城区方言,V+里+名词,“里”相当于“的”)

(54)轻轻里搁、痛痛快快里吃一顿(安徽宿松方言,副词/双音节形容词重叠+里+VP,“里”相当于“地”)

(55)暂时哩困难(朔城区方言,形容词+哩+名词,“里”相当于“的”)

(56)气里头疼、热里出汗(安徽宿松方言,V/形容词+里+C(补语),“里”相当于“得”)

(57)做哩好、瘦哩像根棍(朔城区方言,V/形容词+哩+C(补语),“里”相当于“得”)

通过对比结构助词“里/哩”在这三种方言中的用法,我们发现结构助词“里/哩”在这三种方言中都能作定语标记(的)、补语标记(得)、状语标记(地),用法较丰富.

五、结语

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语料,关于“里”从名词到结构助词的讨论可概括如下:

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五代至宋——金元——明代——部分汉语方言(河南方言、朔城区方言、安徽宿松方言)

名词、方位词——方位词——方位词、方位后置词、结构助词(的)、持续体助词(着)——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地)——结构助词(的、得、地)

方位词“里”来源于名词“表里”之“里”,名词“表里”来源于“裏”.方位词“里”进一步虚化为方位后置词(词尾).“里”由方位词发展为结构助词由它的句法位置决定,在“NP1里NP2”句法格式中,NP1由处所名词虚化为人称代词,NP2由具体名词虚化为抽象名词,位置居中的“里”相当于结构助词“的”.通过对“NP1里NP2”格式的重新分析,我们发现该格式中,“里”有两种理解:表存在义和表领属义.当NP1为处所名词,NP2为具体名词时,居中的“里”,既可表存在义,又可表领属义.当NP1为人称代词时,“人称代词+里+抽象名词”格式中“里”已完全转化为结构助词.金代,方位词“里”已完全发展为表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里”;元代,结构助词“里”在口语中不断发展;明代,结构助词“里”所在的句法格式为:“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副词+里+VP”,“里”相当于“地”(状语标记);“里”的结构助词用法保留在了部分汉语方言中,且用法丰富.“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和发展变化,可以加深我们对“里”字语法化的认识.

注释:

①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J].中国语

文,1999,(2).

②殷寄明著.说文解字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26.

③汪维辉.方位词“里”考源[J].古汉语研究,1999,(2).

④董秀芳.词汇与句法的关联:词义聚合与句法结构义聚合的平行

性[J].语文研究,2013,(4).

⑤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编纂.汉语方言大

辞典(第一卷)[Z].北京:中华书局,1999.

⑥郭熙.河南境内中原官话中的“哩”[J].语言研究,2005,

(3).

参考文献:

[1]陈玉洁.联系项原则与“里”的定语标记作用[J].语言研究,

2007,(3).

[2]储泽祥.“底”由方位词向结构助词的转化[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2,(1).

[3]董秀芳.词汇与句法的关联:词义聚合与句法结构义聚合的平行

性[J].语文研究,2013,(4).

[4]郭熙.河南境内中原官话中的“哩”[J].语言研究,2005,

(3).

[5]黄晓雪.语法化视野下的宿松方言语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黄晓雪.宿松方言带“里”和“得”的述补结构[J].方言,

2010,(1).

[7]黄晓雪.安徽宿松方言的助词“里”[J].方言,2014,(2).

[8]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J].中国语

文,1999,(2).

[9]李颖.朔城区方言助词“哩”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1.

[10]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刘晓梅.从认知角度看方位成分“里”的语法化[J].南京师范

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4).

[12]汪维辉.方位词“里”考源[J].古汉语研究,1999,(2).

[13]吴福祥.也谈持续体标记“着”的来源[J].汉语史学报,

2004,(4).

[14]殷寄明.说文解字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5]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编纂.汉语方言

大辞典(第一卷)[Z].北京:中华书局,1999.

(刘小宁 吉林延吉 延边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33002)

该文结论:这篇文章为关于经典名词专业范文可作为助词和结构助词和名词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名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肯库里:呲牙咧嘴
去年年底,年近六十的知名苏格兰画家肯·库里在伦敦的花儿艺廊再次举办个人展览,展出他在2013 至2017 年间创作的中大型油画 以肖像画闻名欧美国家的库里在此次个展中,以疾病与战争下的社.

卢瑟福: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
“这是我挖的最后一个土豆了”外表粗犷、性情豪放、留着一把海象式胡须的卢瑟福,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做学问的人 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他的一位得过诺贝尔奖的学生詹姆斯·查德.

斯大林次子瓦西里:人生犹如坐过山车
与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相比,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截然相反——女儿一心想凭本事吃饭,试图摆脱特殊的身份和待遇,过寻常百姓的生活,不得不一再抗争;儿子则对自己的特殊身份非常自负,凭.

独臂将军余秋里:政治干部的杰出代表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著名的独臂将军余秋里都十分注重深入基层“抓典型、树标杆”来推动工作,由于效果显著,多次受到的赞扬 积极培育战斗精神,抓“铁拳头&rdq.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