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高校辅导员方面有关论文范本 与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其实践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高校辅导员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7

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其实践,本文是高校辅导员方面有关论文范文和辅导员和实践创新和高校类本科论文范文.

高校辅导员论文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论文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学刊高校辅导员期刊高校辅导员杂志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收稿日期:2016-08-08

基金项目: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思政司函[2015]7号)

作者简介:刘宏达(1972—),男,湖北阳新人,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开艳(1991—),女,贵州凯里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摘 要:

2006年至今十年时间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获得了历史上最为快速地发展,而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以顶层设计推进辅导员制度的实践创新.围绕“培养什么样的辅导员”“如何培养辅导员”这一现实课题所进行的顶层设计,既明确了辅导员制度内在的价值属性,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进与“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有机衔接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制度;顶层设计;实践创新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1.023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115-05

2006年教育部颁布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首次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国家法律法规体系.此后十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围绕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目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截至2015年底,全国高校辅导员人数超过13万人[1],较2006年约6.9万人增长88.4%[2];55.6%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育德作用“很大”或“较大”,高于其它育德途径,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2.9%)和其他课程教学(48.3%)[3];75.6%的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4].总结十年来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路径,其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注重以顶层设计来推动辅导员制度的实践发展,既包括“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进,也包括“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

一、注重顶层设计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内在的价值属性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5]加强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关键就是要从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顶层找准辅导员制度内在的价值属性,即在要求辅导员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开展工作的同时,也要着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辅导员”“如何培养辅导员”这一现实问题.

第一,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根本制度,加强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有利于其工作目标的战略性定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而在高校中建立辅导员制度正是对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有效运用.无论历史场景如何转变,辅导员制度及其发展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点所展开,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辅导员的核心本质任务始终不变.2004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014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骨干队伍,其制度建设是完成这两项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和保障.从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层面,加强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是我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性要求,是辅导员制度得以发展的价值前提.

第二,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制度,加强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有利于促进其功能作用的最大化发挥.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2012年教育部印发《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指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包括“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要“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统筹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等;2014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些规定要求高校要将辅导员制度紧密融入人才培养制度,不断丰富拓展辅导员的工作内涵,使辅导员“从创设之初的‘政治引路人’逐渐走向多元化,由单一角色逐步转换成新的“角色丛”,[6]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者、生活中的关心者、学习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等.从顶层设计上将辅导员制度融入人才培养制度,是辅导员制度得以科学发展的客观必然,一方面有利于辅导员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有利于辅导员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塑造素质品格,不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人才培养,必然导致辅导员工作的说教化、空洞化倾向;只重视人才培养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导致辅导员工作的事务化、简单化倾向.

第三,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具体制度,加强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有利于其现实问题的整体性解决.2004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辅导员的工作与大学生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阻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反映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推动与高校具体实践之间的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因此,加强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有利于从整体上解决辅导员聘用管理、培养培训、发展保障等方面存在的政策不落实、制度不对接等现实问题.2014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要求,“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这项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201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中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抓紧制订贯彻落实《能力标准》的具体措施,及时调整和完善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方案、工作职能设置、考评考核指标等,努力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到新水平”等.

二、加大政策推进是高校辅导员制度顶层设计的鲜明特色

“顶层设计指的并不是具体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而是在于对设计的全局观和系统观以及科学性的强调”“顶层设计强调来自高端的总控全局的价值观和理念的主导,以及由此产生的针对改革攻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自上而下的总体设计”[7].自2006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及高校围绕如何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所进行的顶层设计,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形成了以“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进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鲜明特色.而这种政策推进符合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顶层设计的实际需求,即在顶层设计中注重政策的整体性、关联性、操作性推进.

第一,政策的整体性推进进一步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2006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形成了整体性制度推进态势.一是规划全过程建设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如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配备和聘用、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进行明确规定,形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全过程的规范化指导.二是规划等级递进的职业化制度体系.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规定“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将辅导员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并分别制定各个等级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等.三是规划多层面的专业化培养培训制度体系.如教育部《201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中,对辅导员培训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培训内容、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等进行总体规划,形成多层级(国家、省级、高校)、多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业素养、职业能力等)、多形式(基地培训、网络培训、实践教育、海外考察等)等专业化培训体系.四是规划多形式的专家化培养扶持制度体系.2007年起教育部及各省级教育部门依托大学建立和建设一批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分别启动了辅导员博士专项招生培养、辅导员志愿服务、国内访学及挂职锻炼、国外考察等计划,开展辅导员专项课题申报、精品项目培育、科研成果评奖、职业能力大赛等活动,着力加强辅导员的专家化建设.

第二,政策的关联性推进进一步突显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特色.2017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始终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紧紧结合在一起,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相关工作的制度关联.一是在强调全员育人中突出辅导员制度的长效化.2014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而这些长效机制的构建与辅导员制度的长效化密不可分.二是在强调实践育人中突出辅导员制度的常态化.2014年《教育部党组、共青团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制度建设等,要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等,这实际上提出辅导员队伍要在实践育人上实现常态化制度建设.三是在强调网络育人中突出辅导员制度的时代化.2014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育一批网络名师、建设一批网络名站名栏、推进辅导员博客等网络新媒体建设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制度建设要贴近网络时代的新要求.四是在强调文化育人中突出辅导员制度的品牌化.2014年《教育部党组、共青团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形成校园文化品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选树传颂‘校园好故事’‘校园好声音’”等,这就对增强辅导员“以文化人”能力、加强文化育人品牌建设提出制度性要求.

第三,政策的操作性推进进一步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实施.2006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围绕辅导员“怎么选聘”“怎么管理”“怎么保障”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探索.一是通过明确辅导员的聘用要求与选拔程序等解决“怎么选聘”的问题.在选拔程序上,要“在高等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等学校组织、人事、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等相关单位按辅导员任职条件及笔试、面试考核等相关程序具体负责选聘工作”等.二是通过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及职业能力标准等解决“怎么管理”的问题.如在职业身份上,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等;在职业能力标准上,“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方面”职业功能等.三是通过明确辅导员的考核评价与条件保障等解决“怎么保障”的问题.在考核评价上,“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由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院(系)和学生共同参与”“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等.在条件保障上,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等.

三、推动实践创新是高校辅导员制度顶层设计的必由路径

任何一项科学的顶层设计,都必须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2006年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针对实践中存在具体问题和障碍因素,一方面以“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进来实现系统发展,另一方面也以“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来实现重点突破,其中特别是围绕科学化管理、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特色化培育等实践创新,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不断地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高校辅导员制度顶层设计在实践中的充分发展.

第一,科学化管理创新进一步丰富辅导员的制度内涵.科学化管理既是顶层设计和政策推进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进行实践创新的内在要求,而围绕科学化进行的管理实践也进一步丰富了辅导员的制度内涵.一是四级联动激发机制动力.2006年以来国家、省级、高校及院系四级主体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职责任务得以明确,除国家层面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度外,一方面各省级党委、政府纷纷制定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另一方面各高校也普遍结合校情制定了具体的落实措施,特别是加大对院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力度.四级主体机制联动、政策互促,形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蓬勃局面.二是选培结合确保队伍素质.高校一方面按照标准、程序加大辅导员的选拔聘用管理,确保入口质量关,另一方面也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参加校级、省级和全国各类主题、形式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一些高校还不断创新辅导员的选拔和聘用方式,如有的高校从博士毕业生选拔辅导员,有的高校采取“2+3”“1+3”的方式在优秀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中选拔辅导员;有的高校在按院系、年级配备专职辅导员的基础上,还打破院系界限由学校直聘辅导员.三是管评相促提升工作质量.2012年、教育部印发《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试行)》,其中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明确的考评要求,并且在历次的监督考评中辅导员队伍建设都是重点考评内容;同时该测评体系对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也予以测评.各省级党委、政府也纷纷制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并定期赴高校开展督查.四是激励保障催生创造活力.除落实国家层面对辅导员的激励保障措施外,许多省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这些激励保障措施进一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

第二,专业化培养创新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素质能力.辅导员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是提升其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无论就表面还是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真正完美的成就.”[8]十年来通过专业化培养创新,辅导员整体上的素质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表现在:一是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拓宽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目前全国和各省级教育部门建设了一批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普遍实行辅导员在岗培训证书制度,并合理规定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等培训内容、工作量等,各高校也将辅导员的培训纳入专业教师培训体系,重点对辅导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学科专业培训.二是通过多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辅导员的实践能力.除教育部每年组织的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辅导员国内高校访学和挂职、境外高校研修等实践活动外,各省级教育部门、高校也纷纷开展一辅导员实践活动.三是通过教学科研扶持提高了辅导员的理论育人能力.除教育部设立辅导员科研专项、精品项目等,各省级教育部门、高校也大力加强辅导员的教学科研扶持,如天津市设立“天津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题”;中国政法大学专门设立“德育工作创新奖”和学生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等.四是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了辅导员的专家化培养.2006年教育部启动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计划;2008年启动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2015年该计划在招生专业上又拓宽到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2014年教育部启动《思想政治教育文库》《高校德育文库》资助出版计划,同年启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致力于培育一批辅导员的“名篇”“名作”“名家”.

第三,职业化发展创新进一步促进辅导员的社会认同.辅导员的专业化必然促进其职业化进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目标,注重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强调职业角色的稳定性和长期性,逐步形成专门职业的发展过程.”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社会的认同度不断提高上.一是辅导员职业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体现了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认同.当前各高校除辅导员人员数量配备、队伍结构优化外,还按要求建立辅导员行政职级、专业职称的“双线晋升”机制,一些高校中已经出现了正处职(级)的辅导员、教授(正高级)辅导员;许多高校正在推动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测评与人事制度的对接,为辅导员提供阶梯式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空间.二是辅导员制度的相对完整性体现了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高校不断建立健全辅导员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并且与人才培养、人事管理、科学研究、干部培养等制度相互对接,形成了较为通畅的政策链.三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不断加强体现了社会对辅导员的政治认同.辅导员在校内各项特殊激励措施的落实,以及校外政府部门特殊保障政策的提供,逐渐得到了校内外较为一致的理解和支持.四是辅导员协会组织建设的不断加强体现了社会对辅导员的专业认同.教育部依托山东大学建立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创办《高校辅导员》期刊,定期开展“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等;依托北京”中国大学生在线”、上海“易班网”等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等,都获得社会较为广泛的认可.

第四,特色化培育创新进一步扩大辅导员的示范引领.运用榜样的力量,抓好典型示范是辅导员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年来高校围绕辅导员先进人物选树、特色化项目培育等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以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为契机,加大优秀辅导员的培养力度.自2008年首届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表彰以来,特别是2013年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受到国家主席同志的亲切接见后,各省级教育部门、高校越来越重视优秀辅导员的培养和选树,纷纷开展本区域、单位的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了辅导员“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二是以辅导员名师工作建设为平台,加大优秀辅导员团队的培养力度.2009年上海首个以辅导员命名的“赵强工作室”在复旦大学启动,这是由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上海市十佳辅导员赵强领衔,旨在为学生的学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指导的工作室.此后全国许多高校纷纷依托辅导员骨干组建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通过引领示范建设了一批辅导员优秀团队.三是以辅导员精品项目培育为基础,加大辅导员工作的优势资源建设.2014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启动,这是教育部面向高校一线辅导员等开展的教育教学项目评选,旨在引导辅导员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积累在某个领域或专题上的研究、教学、案例等优势资源.各省级教育部门、高校相应地开展辅导员精品项目的培育工作,极大地促进了辅导员工作的优势资源建设.四是以辅导员网络育人特色打造为手段,加大辅导员工作的优势平台建设.近些年来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部门通过开展辅导员优秀博文、校园优秀网站(栏)等活动,鼓励辅导员以网络育人平台建设及新媒体运用为主要手段,构建网上网下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断提高辅导员网络话语主动权和思想引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校辅导员怎样离学生更近一点[N].光明日报,2015-07-13(6).

[2]人民网截至08年底全国高校辅导员比06年同其增长33%[EB/OL].[2009-06-18].http://edu.people.com.cn/GB/9499875.html.

[3]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07.

[4]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25.

[5]刘松柏.“顶层设计”的魅力和价值[N].经济日报,2011-06-22(13).

[6]王传中,朱伟.辅导员工作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6):10.

[7]张岭泉.论“顶层设计”的四个关键问题[J].人民论坛,2012(20):16-17.

[8][德]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3.

[责任编辑:张学玲]

综上所述:本文论述了关于经典高校辅导员专业范文可作为辅导员和实践创新和高校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高校辅导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党的十八大精神进高校原理课的教学设计
党的十八大精神进高校“原理”课的教学设计蔡学英(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004)摘 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与其制度保障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发展的趋势,阐述了优化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制度保障措施,旨在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岗位的职业化发展,进而促进高校的现代化发展,同时提高其学生管.

十九大精神引领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
十九大精神引领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研究朱先彬(西安工业大学 光电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即一流大学和一流.

加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刍议
摘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高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必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