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教学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转变要素板块框架,重构小说教学内容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教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6

转变要素板块框架,重构小说教学内容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本文是教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跟《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重构和要素板块框架类论文范文素材.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外语教学期刊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已成为20世纪以后文学的主导文类.但语文课堂上的小说教学,与小说创作、小说理论研究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错位与断裂.数十年以来,小说课堂总是遵循着“四要素”的内容,根据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也随之呈现“板块特征”: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环境描写、概括中心主旨.这种“要素板块框架”,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在中学课堂小说教学中的集体无意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最为精彩、最为传神的艺术篇章,对本文的解读文章、教学设计文章、课堂实录文章数不胜数,但整体上都没有突破“要素板块框架”.人教版教材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题中,设计了如下四个问题:

一、概括情节要点,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

二、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

三、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四、探讨林冲在恶势力的逼迫下,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

不难看出,上述四个问题正是按照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来设计的,这四个问题也恰恰涉及小说的“四要素”.据此确定教学内容,并没有错,但这种框架有几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思考.第一、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地位轻重如何?尽管题目三中提到了“环境”和“情节”的关系,但四者之间基本上是独立的板块.那四要素中有没有占据核心地位的因素?第二、概括情节要点,理清情节发展脉络,这无可厚非,但这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是将情节视为成品,从赏析的角度进行分析.关键问题是:故事情节是如何虚构出来的?情节要点和发展脉络,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情节要点究竟是什么要点,情节脉络是如何安排的,一句话,情节是如何叙述出来的,还需要进一步思考.第三、林冲最主要的性格特点在这一回中体现得是否很明显,是否带有典型性?林冲怒杀陆虞候、富安和差拨,是不是他性格从忍让到反抗的转折点?第四、学生能不能够独立完成这些作业?学生的兴奋点与难点是不是在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正因为有上述思考,笔者认为不应该将教学重心放在情节的概括与人物性格特点上,而是应该放在情节的叙述上,即分析作者是如何“讲”故事的,作者为什么能够将故事讲得如此精彩.

一、叙述视角:全与限

其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陆虞候勾结管营暗害林冲而未遂.但如何讲这个故事,却大有玄机.我们知道,读者阅读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是由作者提供的,在文本中,作者化作叙述者,向读者讲述故事.叙述者有时候要让读者了解一些信息,于是就充当了全知叙述者,叙述者上天入地无所不知,就连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也了如指掌.但有时候,作者不想让读者提前获取信息,便会有意识地遮蔽一些东西,遮蔽的方法便是视角的转换.这也是故事中“悬念”与“误会”形成的机理.

本文从林冲被刺配到沧州讲起,首先出现的人物是李小二,可以说,这是一个“没头没尾”的人物,不知从何处来,故事结束之后,又不知到何处去了,一如洪教头.李小二的叙述功能在于不知不觉中替换全知叙述者,在读者与故事之间形成某种屏障.李小二出现以后,读者便不会跟随林冲的身影,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李小二身上,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作者写道: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此时,全知的说书人悄然隐去,代之而起的是李小二的限制叙事视角.在“叙述者等于人物”的视角中,读者只能通过李小二的眼光去观察,叙述者观察到的,就是李小二观察到的;李小二观察到的,自然也是读者观察到的.也就是说,作者暂时不想让读者提前知道这二人是谁,如果是全知叙述,无所不知的叙述者定然知道二人的身份,和盘托出便失去了故事的紧张与悬念性.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不想让读者提前获取信息,又要让读者感受到阴谋氛围,形成一种针对林冲设计阴谋的期待视野.于是李小二眼中的二人便带有了“狐疑”的特征,这一点从“闪将进来”“那跟来的人讨了汤桶,自行烫酒”“低头离开”等词句可以看出,而二人的“口音”也让读者有所警觉.

二人离开之后,李小二的叙述功能便终止了.读者的目光再次回到林冲身上,跟随林冲的活动,了解林冲的心理与行为.街上寻仇、替换老军、看管草料场、市井买酒、雪压住所、栖身山神庙等等情节,作者又转回全知叙述,甚至林冲在草料场的心理活动如“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等,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而当林冲借宿山神庙时,叙述视角再一次发生了转换,从全知视角转化为林冲的视角,这也是本文最精彩的篇章:

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的推故.”那人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很显然,这是林冲的视角,或者说是故事人物的限制视角.不过这个限制视角与李小二视角的区别之处在于:李小二实际上不认识陆虞候和富安,因此读者也就不知道来人是谁,而此时,林冲是认识这三个人的,既然叙述者知道,林冲认识,自然读者也应该认识.但作者依然不愿让读者提前获知,要让“悬念”进行到底.这就是作者的艺术创造与艺术匠心了,如果改为“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其中差拨说‘这条计好么?’陆虞候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的推故.’……”如此,故事就索然无味了.具有吊诡意义的是,作者只是通过林冲的视角告诉读者三人分别是谁,但自始至终,读者也没有确切地知晓究竟是谁讲了哪句话,读者只是根据情理进行合理推断而已.

二、叙述时间:显与隐

在小说中,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是不一致的.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故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发生,叙述总是有先后区别.也就是说,对于同一时间发生和进行的两件事,作者是没有办法同时叙述的,呈现在文本中,总是会有先后之别.出于无奈,作者只能采取“分述两事”的方式,古代小说经常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枚”“按下不表,单说某某”的语言形式.更高明的作者在分述两事时,会将一方的活动有意识地隐去,留下空白,等待读者进行“填空”.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就采取了这种方法.故事中是有两方的活动,一方是林冲,一方是陆虞候、富安、差拨、管营.大部分情况下,当一方处于明处时,另一方便被隐去.当读者眼光聚焦到李小二身上时,陆虞候、富安的行动便在明处,只不过是靠推测,林冲的活动便退回幕后.只不过林冲的活动无关紧要,作者没有展开.而当林冲“走上舞台”,陆虞候等人便退回幕后,读者又将眼光聚焦到林冲身上.

此时文本的一个不起眼的关键之处出现了:此间东门外十五里有座大军草料场.作者强调的“十五里”经常被读者忽视,其实这就是双方展开行动的空间,同时也安排了时间上的偶合.按照作者的安排,故事应该是这样的:林冲领命之后,和差拨一起到草料场与老军交割.差拨回到沧州城中,和陆虞候、富安会合,一起前往草料场放火,这中间花费的时间要与林冲买酒、夜宿山神庙的时间大致吻合.于是,这些表示路程的里数便具有了情节意义上的作用,而且是非同小可的作用.

差拨办完事之后,离开草料场,和林冲在草料场之后的行动是同时进行的.作者特意交代:“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也就是说,沧州城和草料场这段路上没有卖酒的地方,如果有的话,林冲到这个路段买酒,就很有可能与陆虞候三人碰面,后面的精彩情节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作者一定要将买酒的地方安排在草料场的另一方向,即继续向东.金圣叹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有此句便使老军投东一语不谬,又令花葫芦,断不遇着三人也.”那差拨有没有可能没有回到沧州,他和陆虞候、富安约好了地方在半路会合?答案是否定的,差拨一定是回到了沧州城中与陆虞候、富安会合.因为差拨此次行动是负责林冲与老军的手续交割,他不仅要和林冲一起到草料场,同时还要和老军一起回到沧州城,才算完成了使命.作者特意交代:“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也就是说,差拨回到城中,和陆虞候、富安再次回到草料场,他走了30里路.这路人的行动及其时间是隐藏在故事里的,作者没有明确交代,但是他们的行动相对简单,就是:差拨回到沧州,走了十五里路;然后和陆富二人会合,再回到草料场,又走了十五里路.

就是说,陆虞候这路人的活动是隐藏在幕后的,林冲的活动则是在台前.一隐一显,故事便陡然紧张.最终,双方的活动汇集于山神庙.至此,双方才开始了正面的交锋.

三、叙述细节:情与理

小说的本质是虚构,虚构就是编造,但编造不是胡编乱造,而是刻意营造某种真实的情境.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虚构的目的在于刻画真实,明明是编故事,却要让读者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此处的“真”,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的艺术真实.其最典型的体现就是细节的真实.

真实,首先是生活情理上的真实,或者说故事要合情合理.这其实是《水浒传》叙事的一大亮点.举一个经常被读者忽视的细节,李小二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时,他无意中提到:“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因讨钱过来遇见恩人.”这里的“营”,指的就是沧州的牢城营,即收官发配囚犯的地方.李小二的店为什么要开在这里呢?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作者安排这一细节的精妙之处:一、正因为李小二的店开在牢城营前,而林冲却是发配到此地的囚犯,二人活动的地点相距不远,活动区域会有交集,因此,才会有见面的可能.只不过李小二夫妇二人是“个体户”,他平时要在店里照看生意,一般不出来,那这次为什么会在街上遇到林冲呢?细心的作者特意交代:“因讨钱过来,遇见恩人.”二、正因为李小二的店开在营前,陆虞候、富安二人从来到沧州之后,首先选择的是离牢城营不远的李小二的茶酒店,这样就为后文李小二阁子背后听说话做好了铺垫.而李小二之前就是人,所以才会一下子听出了陆虞候二人的“口音”.三、正因为李小二的茶酒店离牢城营很近,他一定认识营里的管营和差拨,因此,陆虞候才会差遣李小二去请管营和差拨.总之,开在营前的茶酒店,成了各路人马活动的汇集地,作者这一安排,可谓合情合理,巧妙至极!

其次,故事的合情合理还在于细节的照应.当林冲听了李小二的讲述之后,立刻到街上买了一把解腕尖刀,结果没有找到陆虞候和差拨,这把刀也失去了踪迹.此后,林冲被安排看管草料场,又去买酒,回来之后发现住处被雪压塌了,然后又到山神庙过夜,陆虞候等三人出现,林冲用花杀死差拨和富安.此时,解腕尖刀再次出现:“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前后的情节才有了照应.林冲来到草料场之后,想起老军说的草场二里外有一个市井,于是便冒了风雪,去那里买酒喝.去的时候,作者写:“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等林冲喝完酒,又买了一些牛肉和酒,回来时,作者写:“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碎银子,把花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注意,林冲去的时候是“背着北风”,回来的时候是“迎着朔风”,一“背”一“迎”,非常符合自然规律和生活情理,这就是作者的“细心”之处.

总之,将教学内容从“要素板块框架”转化为“叙述框架”,我们便可以发现传统解读中不曾发现的艺术创造,以“叙述”为核心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既是根据情节类小说的体式特征,又在学生的理解能力之外,因此具有最大的教学价值.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该文点评,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重构和要素板块框架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教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信息技术支持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以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为例
摘要教学模式作为现代教学论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受到国内外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在教学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时,教师可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问题探究式&rd.

主演不在,全靠抠图?《孤芳不自赏》引质疑
时事引读>>·原创·2017年1月9日,羊城晚报一篇替身算啥钟汉良、杨颖全靠抠像演戏才真牛!的文章引发了轩然大波,作者“阿姆斯壮”尖锐地指出,钟汉良.

小说教学内容适切性的策略
于效胜在语文教学中,适切性教学就是指对教学内容抓得准,不偏离,有效地实现教师原本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及学生所学的内容相一致,且这些内容切合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 要实现教学的适切性,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

板块框架式教学助推学生诗词阅读的学力评析卓立子老师基于学力的诗词教学课例
周志恩卓立子老师围绕江苏省“十三五”教科研规划课题“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引领下高中“语文学力发展”研究开设的基于“学力.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