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法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和让道德和法治教学从有限走向无限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法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0

让道德和法治教学从有限走向无限,本文是法治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和无限和德与法和德与法治教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法治论文参考文献:

法治论文参考文献 道德和法治论文外语教学期刊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摘 要】作为一门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德性生长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课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发展、理念更新等的冲击,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走出课堂,链接课外,多维变通,挖掘隐性基因,整合各种资源,服务于人的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有限教学;无限可能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1-0046-03

【作者简介】蒋秋华,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00)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市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

道德与法治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之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往往以教材为线索为学生呈现现实生活,这种禁锢于教材本身,拘囿于教室的教学有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人云亦云、言行背离,抑或是课堂热闹、课外萧瑟.这不禁让人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

1.“书本真理”遭遇“生活尴尬”.

我们清醒地看到,“唯书本论”“书本即真理”的思想仍然深植于人们的心中,尤其是学生,他们视书本为圣经,视课堂教学为唯一的学习途径,质疑的声音甚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也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就会以培养品德的名义,造就品德缺失的人,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一纸空文.以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我是独生女(子)》一课为例,本课意在向学生介绍地球的不堪重负,计划生育的重大意义,独生女(子)的正确心理取向等.但近年来,该课正遭受各种尴尬.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非独生子女的比例正逐渐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到底该站在一个怎样的角度去引领?如果还是照本宣科,很显然已经偏离了现实的轨道.当“书本真理”遭遇到“生活的尴尬”,道德与法治教学所提倡的“生活性”原则,所遵循的“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的基本理念就要经受考验.

2.“线性结构”碰撞“立体成长”.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其意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生活领域,以综合发展的视角促进儿童的成长.但综观《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材,从儿童的白我成长,到家庭生活,到儿童的学校、社区生活,再到他认识的国家、世界,虽然涉及的面比较广,但是就教材的序列而言,如果仅仅依靠教材而教,那么整个课程便会呈现较明显的线性结构,这使得教材缺少了灵动性.且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立体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综合体,无法分清彼此.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也是一个综合交叉的过程,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某一册、某一课.因此,儿童成长所需的立体感是线性的教材所不能满足的.

3.“教育功能”切磋“价值皈依”.

道德与法治课有很强的德育功能,这使得很多人片面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要教育学生,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言行等,这完全窄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与意义.此外,也有人把教材当作课程,把凡是纸质的文本都看成是知识的载体,如果这样,品德教育便又走向了另一个误区.而实际上,道德与法治课指向的是人的成长,每一个个体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让儿童在与之成长相关联的人物、活动、环境等因素构成的空间里,以自身的发展为内需,逐渐内化外部文化,逐渐将客观的可能性转化为主观的现实性,从而实现自我成长的价值皈依.

二、从有限教学到无限可能的策略

井底之蛙,难见天空之广阔;困于教室的课程,也难遇教育的浩瀚.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在追寻其教育价值的道路上,整合、突围、出走,寻找有整合价值的内容,变单一为综合;突破课堂的藩篱,基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从课堂出走,以新的课程结构支撑起其学科的育人价值.

1.两界课堂——“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外”的“人”字结构.

人们常常用“界”来区分彼此,楚河汉界,不可逾越;“界限”“界定”意为不可突破,而道德与法治教学则要打破书本及教室的界限,回归生活.《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因此,突破课堂,寻求有形课堂以外的无形世界,则会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显完满.这里,我们将“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称为“两界”课堂.

“有形课堂”的计划性、有序性、固定性为品德课堂立下根基,埋下生长的种子;“无形课外”则通过接触、体验、搜集、整理等活动延伸课堂,走向生活,从而培养适应社会的人.

以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四上《我们和诚信在一起》的教学为例:

传统教学片段:

辩论:你和小伙伴约定一起去文化中心游玩,可是离约定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小伙伴还没有来,你是离开还是继续等下去呢?

辨析:(1)两位同学玩足球时,不小心把人家的窗玻璃撞破了,于是赶紧开溜.(2)卫生检查时,为了保证班级不扣分,把纸团踩在自己的脚下.

故事:让我悔恨,的一件事.

说说身边的诚信人和诚信事.

根据书本提供的案例,教师稍作修改,以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理,也用以导行.传统的课堂,常用“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可是总让人觉得与生活有距离.杜威认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给学生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这里所提倡的是实际的经验情境,是真实的、自然的,是儿童生活中遇到的情境.为了给有形的传统课堂提供必要的支撑,就要为儿童提供适切的体验.

同样是《我们和诚信在一起》,生活中有如下场景:

学生购书时自助付款,自主找零,无人监管,一切都因为“诚信”而美丽.

体育器材,自主取用,自动归还,方便自己,方便他人.

买、卖,取用,归还,自由状态下的道德坚守,成为城市流行的风景线.

当课堂融通两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彼此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憧憬的关注人的成长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多维变通—~有痕教育与无痕成长的链接.

人的成长是立体多维的,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也需要多维变通.当我们建立起儿童认知与学科本源的多角度联系,当我们构建好教育与成长的无声空间,当我们打通无数条成长路径,学生就会自主地、自愿地朝向明亮的方向前行.

活动链接课程:品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活动、一个主题,对学生而言,感悟固然会有,但并不会马上就能改变一些陋习,养成好的习惯.因此,教师有必要用活动链接课程,以延续教育的力量.“21天美丽行动”可以说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路径之一.在该行动中,行动主体自主设定行动目标,以21天为一个周期,从强制到自觉,逐步唤醒内在的潜能.教材中的“我的好习惯”“我不任性”“我不马虎”等主题,都可以通过“21天美丽行动”加以养成.

课程链接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并非孤立地存在,它们有的需要借势,有的需要烘托.课程之间的链接,需要教师的设计.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下《我与小动物》可与科学课程融合,引导学生发现小动物独特的生活习性、生存方式,从而激发其爱动物的本能.再如:五上《班级中的岗位》可以与班队课程联通,除了带领学生认识班级中的岗位,还可以实施岗位竞争机制.

3.隐性基因——有限资源与无限可能的扩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有显性的内容与形式,还有许多隐性因子存在于教育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环境的意蕴赋予.美好的环境可以为儿童构建良好的生长空间,它们参与了儿童德性、审美能力、价值观的形成,可以激起儿童对世界的渴望,在体验的基础上带给他们认知结构的变化,情感态度的转变,感性与理性的衔接.

如:五月,校园里的月季开始盛开,好奇的学生去看去闻去摘;七八月,花儿慢慢凋落;十二月,园艺工人开始剪去一些枝丫……学生看见白然界中生命的变化,懂得了如何爱护花草树木.

榜样的精神嫁接.将榜样作为一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思想觉醒,让行动接力,从而实现精神的嫁接.如:我校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校园小志愿者,整理图书有他们的身影,维护午间秩序的是他们,检查路队纪律的是他们……当学生的目光投向他们时,他们便会有更多的付出和责任意识.

当然,品德形成的隐性基因还远不止这些,还有为人师者的示范,校园工人的影响等.当不同体悟能力的学生面对这些隐性课程时,他们或悦纳,或感动,或追随,或无视,但随着这些隐性基因的多方位渗入,其唤醒的力量便会逐渐强大,从有限的资源发展为无限的可能,从有限的故事延伸出无尽的感慨,从有限的当下走向无限的未来,走向精神向度的无穷.

都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外延是生活,但两者并非完全等同:都说每一个今天都为明天而准备,但今天也是明天的“正在进行时”.如何在课堂教学之外实现生活教育的最大化?如何在每一个今天的体验中打破书本的枷锁?当我们困惑的时候,不妨再问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当“人”字赫然出现在眼前,那么,选择课堂,抑或走出课堂,就都是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人的发展.画

本文汇总,本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无限和德与法和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法治本科毕业论文法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联系生活教学,让道德和法治课堂更接地气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怎样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一线教师亟待讨论的问题 本文围绕怎样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入手进行深入的阐述,旨在让课堂教学更接近.

道德和法治教学生活化特征探究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改革需要进行设计的,其增加了法治内容的比重 新教材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 新教材具有浓厚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

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和新的教育理念推广普及的背景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日常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对于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必然发展的一种趋.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探究
陈肖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建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并且在课程设计中注重这一基本理念的融入 这不仅可以给课程教学的实施指引明确的方向,也会更加有助于课程的推进,并且会让.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