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生态类本科论文范文 和新时期蒙古族诗歌中生态美的展现和传承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主题:生态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1

新时期蒙古族诗歌中生态美的展现和传承,本文是生态类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和蒙古族和生态美和诗歌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生态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论文参考文献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诗歌杂志农村新技术杂志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摘 要:新时期蒙古族诗人继承古代蒙古族文学作品中的诗性审美精神,诗人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共同传承并补充建构草原风景审美体系.以此为基础,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蒙古族生态的依生美、竞生美、共生美三种生态审美范式的存在.他们是新时期民族生态美学的践行者.

关键词:蒙古族;诗歌;草原;生态美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内蒙古蒙古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NJS16323)研究成果.

蒙古族曾经作为游牧部落一跃登上世界舞台,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其特色鲜明的民族审美文化,这些审美文化可以在蒙古族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显现.塞北草原经常被称作“诗乡”,蒙古族文学作品充满了诗性美,这种诗性美来源于蒙古族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特殊感受.新时期蒙古族诗歌作品吸收了蒙古族文学作品诗性美的营养,继承了古代蒙古族诗歌的审美追求,使这些审美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本文从蒙古族诗歌审美文化的展现与传承角度出发,关注蒙古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蒙古族人民的生存状态,提炼新时期蒙古族诗歌作品中的生态美.

一、草原风景审美体系的建构

蒙古族作为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与大自然接触甚广,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更是毫不吝啬地将周边的自然景物与自身的情感连接在一起.草原风景是古代蒙古族诗人经常描绘的对象,如“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作为蒙古族的风景审美体系,其不仅包括草原本身,也包括与草原共生的其它景物,如蓝天、白云、河流、动物、植物、风,等等,这些都成为了蒙古族诗歌作品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借助于草原风景,这些蒙古族诗人深情地抒发着他们对本民族的热爱,书写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及对生命的思考,这种审美文化经过时间的积淀沉浸在民族的血液中流传下来,在当代诗歌作品中得到重新显现.

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作家阿古拉泰是描写草原风景的典型代表,其中,作品集《浅草上的蹄花》围绕着草原风景,不仅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草原对于蒙古族人民的重要意义:“这是五月 天空还没有转过身来/但大地已经苏醒/一棵探头探脑的小草/嫩得让人心疼/一匹小马驹喷着响鼻/它还不知道春天的深浅 ……有一棵青草 紧紧地/攥住了大地的脉搏”,作者通过草原意象,让读者看到了蒙古族人个性中的坚韧:“像一棵草一样行走,无所畏惧,默默地/就走成了时光的样子”“草在城市里是不能随便生长的,更不能/随便走动,它仅仅是这座城市/应付差事的点缀/在田地里,草会被毫不留情地除掉,它影响/一棵庄稼的成长和产量,它还影响/一个农人内心的风景/只有在草原,在这/一望无际的天地间,草才是主人/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想长多高就长多高”.草在阿古拉泰笔下具有了更活跃的生命力,草可以在草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成为自己的主人,建立自己的王国,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及人与自然的相依相生.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作家阿尔泰的作品也包括了许多草原意象,成为草原风景体系的一部分.《草原静悄悄》中:“阳光滴在花瓣上发出声响/花朵咯咯地笑着让光儿四散./前坡上雾霭悦耳的回声/坡上的骑马人铿锵的心情/卷脚毡包的炊烟悠然地上升着/湖畔姑娘的脸颊泛着红晕/静悄悄/如此的静悄悄/母亲年轻的长调在风中飘荡”.作者通过草原上的阳光、花瓣、草坡、骑马人、毡包、长调、湖畔、风的意象累加,一幅美丽的草原画卷在读者脑海中慢慢展开.在蒙古族诗人的笔下,蒙古族人民与草原是不能分隔开的,所以蒙古族人民也是草原风景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经常与蒙古族自然风景同时出现,体现了草原与草原人民的和谐共生.在《牧牛人》中,阿尔泰写到:“父亲啊/年轻的时候/你曾/骑着山峦驰骋/把云朵扯下来/系在马镫上/把擦拭好的太阳/拥在马鬃上/原野嫉妒的风/追不上你/只能沮丧地落在后面/你的长调/也曾唱得很美/蔚蓝的月亮山顶/会在歌声中摇摆”,这与“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一脉相承,阿尔泰将牧牛人父亲与草原上的自然风景结合起来,这种意象的飞动感让读者感到惊奇,原来云朵可以系在马镫上、太阳可以拥在马鬃上,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草原风景体系注入了更深刻的内涵.

内蒙古通辽科左后旗作家纳·松迪的《草原小路》中的草原之路为一望无际的草原提供了更多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来源于草原人民在这广阔天地间的活动轨迹,通过“路”意象为草原风景体系的建构增加了更多的生命魅力.“眯缝的小路,/你是家户间的脉络./你复现了消失的脚印,/串起了生活的体验.”小路意象就如一条条线,将草原的各种其他意象串接起来,不仅成为了草原风景体系的一部分,也使草原风景体系中各类风景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将人的活动轨迹与生命存在展示出来.

新时期蒙古族诗人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不再一一举例.梁一儒先生认为:“蒙古族文学的诗美并不借重于意境的深远,感情的含蓄或理性的光辉,更不执著于所谓‘强烈的和飞腾动荡的诗兴’,它的特色是真挚、淳朴、自然、本色.”新时期蒙古族诗人们用他们淳朴真挚的自然笔墨,展现并传承了蒙古族特有的草原风景体系美,这种体系体现了蒙古族的生态价值观及对生态美的主动追求.

二、蒙古族生态审美范式的展现

面对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审美学研究成为美学研究的新走向.近年来,生态审美学研究及关注者越来越多,这种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所谓的生态审美学主要指的是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中心,探索人的生存状态.

蒙古族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比较密切的,蒙古族文化中蕴含着更多的生态智慧.

(一)蒙古族生态的依生美.

所谓依生美,就是在美的生成过程中,审美的客体占据着主导地位,“首先是客体潜能的自由实现,表现为衍生和派生主体,形成客体化的主体,构成客体化的对象世界.其次是主体潜能的自由实现,表现为依存,依从,依同客体,从而使主体更加客体化,最后形成高度客体化的一元整体”.草原是养育蒙古族的母亲,额尔古纳河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发源地,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圣河.内蒙古科右中旗作家斯日古楞的作品《额尔古纳》明显地体现了这种依生美:“高高的/吉勒老奇/山麓/秀乳挺举/是母亲/轻盈的奶汁/汇流/涌/来/奉献给/渴意难收的/众多儿女/他们/在中/精壮”.这种对额尔古纳河的依生,体现了一种朴素自然之美.额尔古纳河为蒙古族人民提供了生活必需品,而蒙古族人民也没有过多地干扰开发它,分别实现了客体与主体的潜能:“如果 有/谁的灵魂/需要沐浴/就捧起/阳光般/圣洁的河水/亲切的/手臂/总会轻轻安抚他/从痛苦与浮躁中/解脱”.二者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最终主体即草原人民与客体额尔古纳河形成一元整体,不分不离.

(二)蒙古族生态的竞生美

所谓竞生美,即审美主体占据主导地位,主体潜能得到更多的自由实现,客体便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压制,成为主体本质力量投射的对象.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蒙古族人民开始改变自然,阿古拉泰在《众鸟高飞》中写到:“在众鸟高飞的草原/迁徙的我们/总是从马背和歌声中起飞/当一束绚丽的野菊/绽放成一片落雪/当一匹秋天的马在营地里咴咴嘶鸣/有多少跋涉/还在敖特尔的梦中……蒙古人的季节/永远追随着蓝天白云走/当绿遍布了草场上的每一个角落/故乡在我们心上 就成为灵魂的高地——众鸟高飞 那是我们/从前的样子”作者借助于草原上的迁徙,说明草原人民对于蓝天白云的依恋,因为这里是他们灵魂的归属.随着工具的进步,蒙古族人民可以利用工具大肆围捕动物,可以掠夺性地滥挖甘草,可以让汽车在草原自由驰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显现,形成有限的自由之美.而诗歌最后却说众鸟高飞是从前的样子,作者在这里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现在草原植被的状态,当蒙古人面对被破坏了的草原,无从迁徙,改变了其固有的生活习惯,灵魂是否还能在这草原的故乡找到归属呢?这便鲜明地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自然遭到破坏时,人除了短暂的受益之外,从长远来看并没有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而这个时候蒙古族生态的依生美便遭到了破坏.李西建教授认为:“对生命存在的尊重和热爱,这既是生态学,也是生态美学最重要与最基本的精神.”阿古拉泰用其朴实的语言表达对草原生命存在的尊重和热爱,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基本精神.

(三)蒙古族生态的共生美

所谓共生美,是指审美主客体相适宜、协同共生,形成一种和谐的、高级形态的美.虽然民族生态共生美的范式还没有真正形成,但是这是各个民族所祈盼的审美理想,竞生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之路,以自然的破坏为代价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必将受到惩罚.青海作家卡木特尔的作品《收获》,站在岩羊的角度描写人类打猎的残酷,引起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新的思考:“猎人踩着云踏着雾/站在高高的山峰上/寻找着猎物/虽然时间的直线/刻画了深深的皱纹/依然倔强/穿过沉沉的线条/固执地把口对准/岩羊/迎风而去的弹头/给猎人/带来了喜悦/可怜的生命/走进口的隧道里/血——/染红了冷酷的雪地/幼崽伤心地/送走了岩羊母亲的灵魂/张望着人间快乐”.作家充满了悲悯情怀,站在新的角度,告诉人们尊重和保护整个自然界.阿古拉泰的诗歌《孩子与鹰》中表达了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的愿望:“鹰伸展着翅膀 孩子挥舞着胳膊/他们 都在飞翔/孩子的手指一直指着天空,指着鹰/鹰就随着孩子的手盘旋着/仿佛/鹰是孩子手中放飞的一只风筝”.当孩子开始明白鹰也需要自由而给它自由,将它放飞的那一刻,孩子和鹰都实现了各自的自由,并且进行良好的互动,这正是作家希望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的体现,“孩子”正是蒙古族人民追求共生美的初级阶段,这种生态共生美应会成熟且成为历史的必然.

总之,新时期的蒙古族诗人继承古代的诗性审美精神,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热爱生命,建构了其独特的草原风景审美体系.以此为基础,读者可以在新时期蒙古族诗歌作品中看到这一体系的传承与新的填充.除此之外,借助于这些诗歌作品中的草原风景审美体系,可以看到蒙古族生态审美范式的发生、发展与转型.生态美学“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新时期的蒙古族诗人努力探索和改善非美状态,成为了新时期生态美学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中国作家协会,编.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蒙古族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2]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黄秉生,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袁鼎生.审美生态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2.

[5]李西建.美学的生态学时代:问题与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4-27.

[6]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16.

作者简介:李雪莉,河套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此文结束语,此文为关于经典生态专业范文可作为蒙古族和生态美和诗歌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生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新时期西藏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西藏是我国和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西藏的生态安全事关全国的生态安全 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西藏人民不断增长的生态需要的正确把握和有效回应,是对集团对西藏生态环境污蔑言论的有力批驳,是衡量西藏全.

新时期林业绿化的生态路径
【摘要】林业的绿化生态建设无论对于林区局部的小生态还是社会的总体环境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与自身切实相关的环境问题,这使得加强林区绿化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推卸的责任 文章.

海湖庄园会晤标志新时期中美关系平稳起航
同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和美国关系相处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个世界的发展态势 因此,美国政府换届后的中美元首首次会晤便既在意料之中,又有些意料之外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上演 说其“.

新时期幼儿教育的措施
【摘要】幼儿教育在近些年越来越收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有关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幼儿教育改革力度,尝试多种幼儿教育方法,探索出最适合我国幼儿智力发展情况的幼儿教育措施 提高我国幼儿教育教学效果,为幼儿未来的学习.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