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理科生论文范文集 跟如何调动理科生欣赏诗词的热情类论文范文集

主题:理科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3

如何调动理科生欣赏诗词的热情,该文是关于理科生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诗词和调动和热情相关论文范文集.

理科生论文参考文献:

理科生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诗词杂志音乐欣赏论文诗词投稿美术欣赏论文

当理科生遇到唐宋诗词,课堂会怎么样?发出此问是由于笔者最近几年一直教理科班,理科班的学生有个特点,思维活跃但感情不够细腻,乐于表达但文学素养不高.而唐宋诗词,作为传统文学里的瑰宝,语言凝练,结构跳跃,意蕴含蓄,手法多样,读懂不易,鉴赏更难.所以乐衷于理性思维的学生遇到如此感性的文学文本,会是怎样的情形?比如课堂上让学生去想象意象组成的画面时,多数学生脸上是茫然的,眼神是游离的;站起来表达时语言是干巴的,声音是微弱的,全然不如下课时大声吼叫的响亮,钻研一道数学题时的专注.这样的课堂失去了活力,变成了“无声”之地.

而这样的“无声”约束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并没有走进诗词,文字成了毫无意义的符号,单调地排列在眼前.这样的“无声”助长了懒惰的气焰,在凝滞的空气中,他们安全地躲在自己的角落里,等老师告诉他们是清新秀丽,还是阴沉凄寒.这样的“无声”泯灭了本性中的诗情,在日复一日的做题训练里,对美的感受日益迟钝,心灵变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班级男生偏多,女孩屈指可数?是因为诗词有太多感性的内容,不像数理化那样明确清晰?还是说是授课老师的问题,笔者没有创设好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想这些原因可能都有,但我能掌控、改变的只有属于自己这边的状况.还是那三尺讲台,还是那些面庞,但笔者想改变这“无声”的课堂.

一、课前,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结合手头边的辅导用书了解作者的经历遭遇、文风特点.苏教版配套的《凤凰新学案》总会围绕课文、作者配上相应的练习,如《虞美人》后有散文《读李煜》,《蝶恋花》后有文言文《晏殊传》,《雨霖铃》后有散文《柳永简论》,《声声慢》后有散文《乱世中的美神》.预习时布置学生阅读,学生可提前了解李煜作为亡国之君的“不幸”,与创作出不朽作品的“幸运”;可以认识具有文韬武略、慧眼识贤的晏殊;可以知晓柳永的狂傲不羁,由失意的考场走向勾栏瓦肆之市井的人生逆境;可以看到李清照不仅是独创一格的词人,还是追求民族气节和超俗人格的知识分子.这样的阅读,一方面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解读文本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知人论世,为解读文本做好准备.

二、课上,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课前,多数学生仅是浏览过这些诗词,很少主动深入去理解分析,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就不能期待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下面一片响应的热闹场景.但如果提问后留两三分钟让学生思考,学生会更专注于老师的提问,安静的环境也会促使他们静心思考.必须承认,这样的安静是必需的,学生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出老师认真研究后得到的结论.这样的安静与之前所说的“无声”不一样,这样的安静是对他们静心思考的保障,是对个体思想自由的尊重.充分思考后,学生便有信心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他的回答是否正确,他已凭自己的力量走进文本,品味意境,体会情感.比如学习《雨霖铃》,先示范如何结合诗句体会词人的离愁别绪,然后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揣摩体会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受认识.五分钟里,先是沉思,然后动笔,连平常最懒的孩子都在书上写写画画了.发言交流时,他们选择了自己深有感触的诗句评析其中的情感和手法,自然地发现了融情于景、虚写、点染等艺术手法;感受意境时,能抓住事物特点和修饰性词语去想象“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迷蒙辽远、“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冷凄凉.

三、课中,找到巧妙的文本切入点

这样的切入点不宜太难,否则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也难以开展下去.这个切入点应该能调动学生细读文本的兴趣,是一个引子,为后面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做准备.

在学习《蝶恋花》时,笔者提问学生这首词是从谁的角度来抒写“离别苦”的,在班级里引发了争论,有说是晏殊的“离别苦”,也有说是女子的“离别苦”,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学生显得很积极,找到了“罗幕”“朱户”“彩笺”等凸显女性特征的居住环境和用物,证明了是女子形象,晏殊只是代他人作闺音.接着就分析女子的形象,认识这个内心孤寂落寞、思念远人的思妇;进而再抓住对比反衬等手法体会思妇内心的悲苦、思念之情.学习《雨霖铃》时,笔者提问学生词作是写和谁之间的离别, 也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很快, 他们就抓住“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个动作、神态描写,判断出应是与情人的离别,为后面接着体会情人间深沉的离愁别绪做好准备.

文本的切入点要小而精,它可能是这首词的词眼,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里的“愁”,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可能是这首词里的某种手法,如《锦瑟》里“庄周梦蝶”“望帝杜鹃”“沧海遗珠”“良玉生烟”这些典故,切中肯綮.找到这样的切入点虽难,却很有价值,它让课堂浑然一体,深浅有致.

四、课后,巧留作业,“素描”诗词

诗歌的学习需要学生的想象、品味.想象为心灵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有了这双翅膀我们才能自由徜徉于诗词世界,才能感受“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冷寂凄清,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肃杀空阔,感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朦胧哀伤.可是课堂时间有限,这样的想象往往囿于时间限制,难以在课上展现,所以课后让学生尝试以散文的笔调改写诗词,让学生对诗词展开充分的想象,并且把自由想象的内容形诸文字,课上再互相交流.比如学完李清照的《声声慢》后,让他们揣摩李清照的心境,将词作改写成短小的散文.有的学生尤其欣赏开头七组叠词,扩展得很细致:

清晨起来,天气凉薄,我披衣起来,慢慢走到窗前,蓦地好像听到了明诚在唤我.是他么?在哪里?我回头看向身后,却是空荡荡的一片,不在这里,又在哪里?我跌跌撞撞地走到外间,焦急地四处搜寻,所见却清冷得很,寂静的房子,灰暗的帷幕,凉薄的空气,哪里还有良人的影子!一阵凉意袭上心头,我这才明白,良人已逝,再见已是不可能,突然浑身乏力,想起那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岁月,想起那鸿雁传书的时光,想起那共同把玩金石书画的生活,为何一切美好就这样匆匆而逝!人生所剩下的竟只是这一片凄惨!

短短二百余字,把李清照历经丧夫亡国的凄惨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在把握好诗词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用自由活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努力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描写出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形象,以散文化的形式体现诗词的意境韵味.它往往能落实并强化学生对诗歌的赏悟,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字数上可以不必强求,但是一定要身心沉浸于诗词意境中,写出彰显自身个性的解读来.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互相交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在意在同伴眼里的形象,当众赏读他们的文字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也能激发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回顾我的这些小小改变,真是五味杂陈,因为这个过程成败参半,比如“素描”诗词环节,有的学生很重视文字表达,写出来的文章文字华美,情思深厚;而有的学生宛如枯竭了的井,仅仅是把诗歌“翻译”了一遍,所以理念再好,落实时也会困难重重,好在一点一滴的累积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细微的变化,课堂也有了改变,诗词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字,学生鉴赏诗词意境时亦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来.

于笔者而言,收获的不仅是课堂上的“有声”,还有教学理念的转变:一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关注课堂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主人的感觉;二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多一点人文情怀,多关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的王宁老师说:“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诗词本身极具审美价值,在赏读诗词的过程中多注重涵咏、赏悟、表达,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养.守住课堂“阵地”,让“无声”与“有声”和谐交织!

总结,这篇文章为适合不知如何写诗词和调动和热情方面的理科生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理科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欣赏山水画二要素等2篇
在中国画的三大主题——人物、山水、花鸟中,山水画所占的比例是最重的 画中的山山水水看似熟悉,但要真正领会其中的美,并不简单 一幅山水画的创作是画家通过观察自然、提炼概括具有象征.

激发老干部发挥正能量的热情贵州省委老副局长保安华率队到黔西南调研
近日, 贵州省委老副局长保安华率调研组到黔西南州就全省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现场会筹备、离退休干部助推脱贫攻坚、红军长征时期“干部休养连”……工作进行调研,并召开“我看.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的摆渡者
近日,在南开校友总会,94岁的中华古典文化专家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

遵义市通过中华诗词之市检查验收
“经过考核组商议,遵义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余庆县、湄潭县、凤冈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通过验收!”12月6日,遵义市人民政府.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