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工人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菲利普莱文《工作是什么》中工人主体性的缺失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工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9

菲利普莱文《工作是什么》中工人主体性的缺失,本文是工人相关论文例文跟主体性和工人主体性和菲利普莱文相关论文例文.

工人论文参考文献:

工人论文参考文献 普刊政论文德育工作论文普刊论文发表

摘 要:具有“当代惠特曼”之称的菲利普?莱文(Philip Levine)是美国第18位桂冠诗人.1991年,莱文凭借《工作是什么》(What Work Is)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该诗集通过对底层工人工作环境及身心状态的刻画,揭示了底层工人的艰难处境,刻画了一个个遭受身心压迫并逐渐丧失主体性的底层工人形象.文章旨在从工人在工作中归属感和话语的缺失两方面探析莱文《工作是什么》中底层工人主体性的缺失,进一步揭示造成工人主体性缺失的深层原因——机器大生产时代下资本的非人性化以及资本权力的无情与压迫.

关键词:菲利普?莱文 《工作是什么》 主体性

具有“当代惠特曼”之称的菲利普?莱文(P h i l i pLevine)2000年当选美国诗歌学会会长,2011年成为美国第18位桂冠诗人,被誉为当代美国诗歌界的“领导人”.莱文1928年出生于底特律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幼年丧父,14岁迫于生活压力进入汽车制造厂工作,后辗转于制皂厂、轮轴厂以及变速箱生产线工作.早年在工厂工作的经历对莱文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巨大——蓝领工人成了其诗歌关注的焦点,为被美国文学遗忘的蓝领工人代言成了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理念.莱文以创作叙事体诗歌为主,创作了许多反映工人生活的优秀诗作,《工作是什么》(What Work Is)就是其反映工人生活的重要作品.《工作是什么》出版于1991年并于同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在莱文荣获桂冠诗人称号后,该诗集荣登亚马逊最有影响力书单的榜首,获得广泛关注.国外对《工作是什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的实质及工人境遇两方面,而国内对该诗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正如戴维?贝克所言:“《工作是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当代最重要的诗集,描写工人艰难境况的诗歌一首接着一首,他们的处境似乎从未如此差过.”[1]该诗集通过对底层工人工作环境及身心状态的刻画揭示了底层工人的艰难处境,刻画了一个个遭受身心压迫并逐渐丧失主体性的底层工人形象.本文旨在从工人在工作中归属感和话语的缺失两方面探析莱文《工作是什么》中底层工人主体性的缺失,进一步揭示底层蓝领工人的艰难处境的深层原因——机器大生产时代下资本的非人性化以及资本权力的无情与压迫.

一、归属感的缺失

归属感是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亨利?列斐弗尔(HenriLefebvre)认为:“所有的主体都被置于一个空间内,在这个空间中主体必须认识自我或丧失自我……主体若无法将自身融入这一空间并在其中找到归属感便会产生身份危机,进而造成主体性的缺失.”[2]《工作是什么》中刻画的多是底层蓝领工人,他们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从事着繁重而机械的工作,忍受着身心压迫.机械的工作使他们难以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糟糕的工作环境及工友间的疏离造成他们对工作的排斥及情感上的孤独,而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工人在工作中归属感的缺失.

亚里士多德认为,工作是人类所从事的实现自觉设定的目标的人之有目的活动.[3]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工作能赋予人力量,给予人前进的动力,人会因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而感到快乐和满足.而《工作是什么》中刻画的底层工人并未能在工作中获取力量、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工作.《幸福的每一天》(Every Blessed Day )通过描绘主人公清晨早起上班时的所历所感刻画了一位在工作中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且逐渐对工作生活丧失热情的底层蓝领工人形象:

不用看他就知道

公交车上的人是什么样的,有的人

去上班,有的下班回家

但每个人都藏匿在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中

一种已然遗失的生活.

他要奔赴何方或他是谁

他没有自问,他

全然不知这很重要.

……

几分钟后他将拿着

考勤卡放在打卡机上方

他可以任它掉进去

听它粉碎时的声音

或者他不可以,因为无论是哪种做法这样的日子

都将永无尽头.[4]

主人公在公交车上看到了许多赶着上下班的工人,他洞察这群为生存而忙碌的人的心理,因为他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工人们每天重复着上班下班的节奏,日子看似忙碌而充实,可他们却怅然若失,因为他们并不满足于当前的工作状态,却又无力改变.在这样的工作中,主人公俨然已经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也不清楚自己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他无法在工作中实现自我定位,也无法获得工作本应给予他的力量,他只是在重复着每天打卡上班、下班的动作,并且这样的日子无休无止.工作对于这群工人而言仅仅是维持生计而不得已重复的一项活动,他们无法从这项活动中获得力量与满足,更无法以此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相反,工作磨灭了他们生活与工作的热情,他们成了为了工作而工作的人.自我归属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对自己言行、思想、特征的认同从而产生的归属感,可以简单理解成为“我是对独一无二的我”[5],这群底层蓝领工人并未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也未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他们只是和其他工人毫无差别的个体,故而内心日渐麻木的他们根本无法在自己的工作找到归属感.同时,底层工人也无法对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产生归属感.恶劣糟糕的环境以及繁重的工作使他们内心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无比排斥乃至恐惧,工友间人情的冷漠也使他们内心十分孤独.兹举《恐惧与名望》(Fear and Fame)为例:

花半小时穿戴,宽大的橡胶鞋

长至手肘的手套,一个塑料头盔

如骑士的头盔般却又带着防蒸汽的小玻璃

窗,还有一枚

用以解救我饱受烟雾污染的肺的口罩.我

缓缓地、一步一步地下到那个满是酸化水槽的

阴暗的世界.[4]

此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在工厂清理酸化水槽的工人夜间工作的情形.主人公“我”在清理水槽前需要花费半个小时来穿戴复杂而笨重的防护设备,设备之多以及穿戴时间之长即反映了工作的危险性.同时,“我”在工作前需要戴上口罩来解救饱受烟雾污染的肺.由此可见,长期以来,恶劣的工作环境已然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但正如口罩不能阻止烟雾对肺部造成的危害一般,笨重的防护工具并不能真正使工人的健康免受伤害.而主人公虽对这一切了然于心,可还是“缓缓地”“一步一步地”走向那个“阴暗的”世界.“缓缓地”和“一步一步地”两个词充分体现了“我”下去时的谨慎和小心,甚至是对即将去到的地方的厌恶与排斥.同时,“我”将那里描述为“阴暗的”世界,这里的“阴暗”蕴含着丰富的感彩,它绝不仅仅是指光线的阴暗,同时包含了“我”对那个地方本能的排斥与恐惧,因为即使明知即将要做的工作于健康有害,却又别无他法,工人的无奈与辛酸跃然纸上.同时,在下文中,主人公把自己描述成如“冒险者”(adventurer)一般武装(armored)穿梭在“火的王国”(kingdom of fire)里,而当他如冒险者般安全归来时“没有人欢迎他的回归”[4],他只能独自一人“用颤抖的手吸烟/让自己适应令人作呕的热气以压内心的烦躁”,然后又再一次重复所做的工作,因为他深知“要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他要付出的是在八小时内上下一次工作所付出的双倍的努力”[4].由此可见,工作的危险及环境的恶劣使工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产生排斥与畏惧感,但他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同时没有人和他分享他的喜悦与烦躁,工友间的冷漠使他内心无比孤独,他并未从工作中获得力量和快乐,因此他无法在工作中找到归宿感,只想通过重复工作脱离这样压抑沉闷的工作环境.工人归宿感的缺失在《成长》(Growth)一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此诗中,“我没有和任何人说过话/只有一个人和我说话/,命令我把车上潮湿的木头推进炉灶里”[4].在这里,工友间的疏离表现得更为直观,他们间除了必要的工作安排,没有多余的沟通交流.同时在描写工作环境时,莱文借主人公的视角对工作环境进行描述——工厂里充满了油桶装的肥肉,散发着各种廉价小餐馆的味道,炉灶所在的是两间天花板极低的金属房间,透着惨白的病态的颜色.主人公在进入自己工作的区域如受了惊吓的动物一般,“眼睛开始睁大/脑袋的每一个毛孔都在收缩”[4],他如同入侵了一个陌生领域般惊恐不安,对自己的工作毫无归属感.

《工作是什么》刻画的“底层工人做着美国人让他们做的工作,他们的思想、四肢都被抛在脑后,他们被压榨得干干净净,也变得越来越冷酷,渐渐丧失了自己的身份.”[6]诗歌中刻画的底层工人由于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繁重而危险的工作而产生对工作的恐惧,同时工人间的疏离也造成个体情感的孤独,他们无法在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和快乐,也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及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他们无法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而工人归属感的缺失正是其主体性缺失的体现,这种主体性的缺失实则反映了工作对底层工人的压迫以及“机器大生产时代下体力劳动者遭遇的非人性化”[6].

二、话语的缺失

主体性即作为主体的基本属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7]简单来说,主体性就是主体自我言说、自由行动和自主行使权利的能力.而话语能够建构主体.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为了达到自我表征的目的,话语建构主体,并赋予主体言说的权力.[8]话语的缺失是主体性缺失的一种表现,没有话语就不能构建主体.正如莱文所言,他笔下的工人是“沉默无言的”[9],《工作是什么》中的底层蓝领工人是沉默无声的,他们没有言说的权利,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是丧失了话语权的主体.

《恐惧与名望》以及《成长》中的主人公在工作中无法自主地进行选择,他们克服内心对工作的排斥与恐惧默默从事着艰辛的工作,他们都是丧失话语权的主体,无法自我言说、自由行动和自主行使权利.而《靠近》(Coming Close)则是通过刻画一个在汽车制造厂工作的女性工人形象来体现工人在工作中话语的缺失:

看这个沉默的女人,她已经

站在光亮的轮子前工作三个多小时,还差

二十分钟她才可以

吃午餐.[4]

这名女工人已经工作了三个多小时,距离她吃午饭还有二十分钟,所以她仍旧在那里站立着继续手头的工作.由此可见,这名工人有着强烈的时间观念和规则观念,她必须使自身的行为符合工作的要求.福柯认为:“没有必要发展军备、增加暴行和进行有形的控制,只要有注视的目光就行了.一种监视的目光,每个人在这种目光的压力之下,都会逐渐变成自己的监视者,这样就可以实现自我.这个方法妙极了:权力可以如水银泻地般地得到具体而微的实施,而只需花费最小的代价.”[10]工人就这样被资本家监视,并在这样得到注视进行自我监视,实现了自我.“真正的权力是隐形的,它渗透于具体社会状况的各个细微处”[8],工人们时时刻刻被资本权力监视,以至于他们时刻自我监视,使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权力的规范和要求.诗中写道:“不要犯错/这个地方有自己的语言.”[4]“虽然主体表面上拥有控制和选择自身‘说或不说’以及‘说什么和不说什么’的权力,但这种看似自主的权力恰恰是不自由的,是受话语规范的”[8],话语即权力,话语是一种控制力,这种控制力体现社会权力,对应着特定的社会权力机构.工人们在工作时并没有拥有真正的话语权,他们无法言语,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无奈与苦闷,因为资本权力规定了他们工作时的言语与行为,他们的一切都处在资本家的监视之中,所以他们只能按资本家规定的方式言语.同时,主人公之前与这名工人唯一的交流便是主人公搬重物时发出的那一声喘息,这与诗歌开头的写到的“沉默的”相呼应,说明该工人工作时的沉默无言.在工厂意外断电的情况下,“她转向你和你说/‘为什么’/不是曾经说的那句‘为什么我每周要上五天的夜班?’/而只是‘为什么?’”[4]言语的转变实则反映了其心态的转变.曾经“为什么我每周要上五天的夜班?”这一问题体现了其内心对现状的不满与抱怨,问题的明确提出也是其内心情感的一种发泄,而如今简单的“为什么?”包含了其内心的彷徨与无奈,她不再过多追问,而是默默地日复一日地重复手头机械的工作,内心已渐渐麻木,她在长期的工作中自我,将自己束缚在了资本主义的权力网中.同时,底层工人不仅在工作中是丧失话语权的主体,他们在教育上也是沉默无言的.底层工人在教育上话语的缺失使得他们的子弟享有的教育资源有限且质量低下,也使他们难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来获得更好的出路.《在孩子们当中》(AmongChildren)中刻画的主体就是弗林特城(Flint)郊区插座制造厂中工人的后代.这些孩子懵懂无知,他们上学四年来并未好好学习,而是将“头低埋”“睡觉”“准备好迎接初中一如既往的枯燥生活”[4].他们这样的学习状态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接受教育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你已然可以看到

他们的背是如何变得更坚实

他们小小的双手,是如何被生铁玷污

在梦中他们依然在跳跃,发出断断续续的声

响.我愿意

坐在他们中间读

《工作之书》给他们听,直到窗户

变白,老师从满是工业废物的乳白色海洋中起身,

她的长袍泛着

光,她愚蠢可笑的语言变成歌声.[4]

在这里,主人公观察到孩子们的背越来越坚实,他们的小小的手被生铁所玷污,这些都说明孩子过早地从事了相当的体力劳动,他们的身体表征受到了周围工业环境的影响.同时,他们的老师是一个生活在充斥着工业污染的环境中的女人,她愚蠢可笑的语言在这里却成了悦耳的歌声,这一方面说明了这里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教师知识水平的低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环境的恶劣程度,因为他们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工业污染的环境下学习.后文又提到十一年后这些孩子将成为弗林特城这座工业城市的主体,他们会成为和其父母一样的在这座城市劳作的工人.由此可见,教育资源的匮乏及学习环境的恶劣使工人的后代无法受到足够好的教育,也正因如此,他们无法通过接受教育来摆脱和父母一样成为底层蓝领工人的命运.而工人子弟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学习环境的恶劣恰恰反映了底层工人受资本权力压迫下话语权的缺失,因为他们在教育上没有话语权,所以无法为其后代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无法为其后代改善接受教育的环境.底层蓝领工人的窘境跃然纸上.

底层蓝领工人在工作中看似是一个个自由的主体,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权力的密切监控,这使他们无法真正言语.在权力的监控下,他们监视自我,进行自我,成为丧失主体性的资本家积累财富的工具.此外,资本的压迫在造成工人在工作中无法言语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在教育上丧失了话语权,渐渐沦为社会中丧失话语权的他者.而工人话语的缺失实则是资本家对其进行压迫的结果,正是资本权力的压迫造成他们主体性的缺失.

三、结语

底层蓝领工人的辛酸与无奈在《工作是什么》这一诗集中暴露无疑.工人虽然是工作的主体,却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无法在工作中获取力量与快乐,无法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实现自身价值.恶劣而冰冷的工作环境也使他们无法在工作中寻得情感的依托,因此他们无法在工作中得到归属感.同时,资本权力的压迫使工人的一言一行都受到权力的严密监视,也使他们在生活中无法言语,渐渐沦为丧失话语权的他者.归属感和话语缺失的背后实则是工人主体性的缺失,而正是资本权力的压迫造成了工人主体性的缺失.诗集在揭示工人主体性缺失的同时,展示了底层受压迫工人的艰难处境,控诉了资本权力的无情与压迫,同时也号召大众向受压迫的底层劳动者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关注这一群体,为他们发声代言.

注释:

[1]郑思明:《为无声者代言——读菲利普·莱文的诗》,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第75-80页.

[2]Lefebvre,Henri: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DonaldNicholson-ith.Oxford:Blackwell,1991.

[3]吕爱晶:《菲利普?拉金的“非英雄”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4]Levine,Philip:What Work Is,New York:Alfred A.Knopf,1991.

[5]王锦:《归属感初探》,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88-90页.

[6]Daniels,Kate:About Philip Levine,Ploughshares,2008:191-197.

[7]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钱圆铜:《话语权力及主体位置》,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0期,第116-118页.

[9]Mills,Ralph J:The True and Earthy Prayer:PhilipLevine’s Poetry,The American Poetry Review,1974,(2):44-47.

[10]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总而言之,此文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主体性和工人主体性和菲利普莱文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工人本科毕业论文工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普利策音乐奖获得者杜韵:《天使之骨》我更看重其社会功能
人物时事速递>>2017年4月10日,第101届普利策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 在文学艺术类奖项中,音乐奖由旅美华人青年作曲家杜韵凭借歌剧作品天使之骨(Angel´s Bone)获得 杜韵.

菲利普亲王:英国女王的征服者
□佚名菲利普亲王老了 出生在希腊,却把一生奉献给英国 这个血统高贵的王子,让13岁的英国公主伊丽莎白一见倾心,后来则作为女王配偶出现在各种场合,为她护驾,直到成为英国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配偶 但这并不是.

《奥菲利亚》:哈姆雷特的画中恋人
“那小溪旁,有株倾斜的杨柳树,它的灰白叶子倒映在如镜的水面上 在那儿,她用金凤花、荨麻、雏菊、与紫兰编制了一些绮丽的花环 粗野的牧童们曾给这些花取过些俗名,但是,咱们的少女们却称它们为『死.

澳大利亚诗人格兰菲利普斯的诗歌创作
【摘 要】格兰·菲利普斯的诗歌风格和形式丰富多样 他的岩石之歌以质朴的语言向人们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对自然充满幻想以及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他对创作的天赋以及关注社会的情.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