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教学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实录和反思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主题:教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3

《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实录和反思,本文是教学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和《瓶吞鸡蛋的秘密》和反思和实录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外语教学期刊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背起书包,有什么感觉?

生:好沉啊!

师:估量一下有多沉?

生:有10斤.

师:10 斤重的书包压在身上会产生一种力,你们试着给这个力取个名字,比如推产生推力,拉产生拉力.

生:压力.

师:我们感受到了10斤重的书包压在我们身上产生的压力.假如20 吨重的物体产生的压力压在人身上,会怎样?

生:给压扁了.

师:早把我们压成肉饼了.(举起水杯)这杯水有多重?

生:有半斤.

师:半斤重的水会对杯子产生压力吗?

生:会.

师:像书包这样的固体、水这样的液体都能产生压力,那么气体会不会产生压力呢?

生:会.

师:我们就交流到这儿.开始上课.

设计意图:课前轻松交流,在研究大气压力前使学生对压力有一些感知,认识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产生压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认识大气压力

1.导入

师:书包有重量,水有重量,你认为空气有重量吗?

生:有.

师:你感觉到空气的重量吗?

生:没有.

师:空气会像书包、水那样产生压力吗?

生:会.

师:你感觉到空气的压力吗?

生:没有.

师:如果空气有压力,我们又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空气压力在哪里呢? 同学们愿不愿意一起寻找这种无形的压力?

生:愿意.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前概念,认识到空气有重量,是深层次认识大气压力的基础,并以此为生长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

2.探秘瓶“ 吞”鸡蛋,初步感知空气压力

师: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同学们跃跃欲试,看哪个组最先让瓶“吞”鸡蛋.

(学生实验,看到瓶“吞”鸡蛋,欢呼声此起彼伏,教师竖起大拇指夸奖,提示填写实验记录单.)

师:在实验中,你有什么疑问?

生:瓶子为什么能“ 吞”下鸡蛋?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瓶吞鸡蛋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可能与空气有关.

师:跟瓶内空气有关?跟瓶外空气有关?还是都有关系?

生:我认为跟瓶内空气、瓶外空气都有关系.

师:空气是怎么让瓶“吞”鸡蛋的?谁试着说说看,可以看着实验记录单.

生:燃烧纸条,放入瓶内,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热空气会上升,一部分空气跑出去了.迅速把鸡蛋小头朝下堵严瓶口,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瓶内空气少了,随着温度降低,空气更加稀薄,瓶内空气压力小于瓶外空气压力,于是瓶外空气压力就把鸡蛋压进瓶里.

师:很复杂.(拿出空瓶子)里面有什么?

生:空气.

师:用鸡蛋堵严瓶口,瓶内空气对鸡蛋有压力吗?

生:有.

师:用箭头表示.(学生在瓶内画一向上的箭头)瓶外空气对鸡蛋有压力吗?

生:有.

师:用箭头表示出来.(在鸡蛋上方画一向下的箭头)这个时候怎么鸡蛋没有被吞进去呢?(学生露出困惑的神情)瓶内空气向外的压力和瓶外空气向内的压力互相抵消,达到了平衡,所以鸡蛋没有被吞进去.(演示)燃烧纸条放入瓶中,瓶内空气有变化吗?

生: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变轻,热空气会上升,会跑出去一部分.

师:迅速用鸡蛋堵严瓶口之后,瓶子内部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时瓶内空气有变化吗?

生:燃烧消耗了瓶内氧气.

师:瓶内空气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生:变少了.

师:瓶内空气温度下降,体积收缩,压力变小.这时瓶内空气压力和瓶外空气压力谁大?

生:瓶外空气压力大.

师:于是瓶外空气压力把鸡蛋压进瓶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生:我觉得是瓶内的空气少了,瓶外空气多,瓶外空气把鸡蛋压进瓶子里.

师:用箭头画一画.

(学生在鸡蛋上方画三个向下的箭头表示瓶外空气压力大,在瓶内画一个向上的箭头表示瓶内空气压力小.)

师:画得很到位,说得有道理.有个小组的鸡蛋卡到了瓶口,拿来让同学们看看,是怎么回事?

生:这儿有个小口,会进空气.

师:这个酒葫芦嘴上有个倒酒用的小缺口,鸡蛋堵不严实,外面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跑进去,不能使瓶内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里面有足够多的空气,瓶内外的空气压力抵消了一部分,所以鸡蛋卡在瓶口.如果再次做这个实验,一定要用鸡蛋把瓶口堵严实.

设计意图:学生亲历瓶“吞”鸡蛋过程,教师引导他们用图示厘清思路,抽丝剥茧,思考其中的奥秘.引导学生对比剖析鸡蛋卡在瓶口的原因,引发思维冲突,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3.深入感知,寻找无形的空气压力

师:原来瓶“吞”鸡蛋是由于瓶内空气变少、温度降低时,瓶内空气压力小于外界空气压力,外界空气压力把鸡蛋压进瓶里.咱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继续寻找无形的空气压力? 小组内商量一下,准备做什么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生:我们组设计覆杯实验,不能把水洒在桌子上.

生:我们组玩吸盘.

生:我们组玩注射器.

生:我们组拔罐子.

师:提示一下:覆杯实验中要将杯子中的水装满;组内交流,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实验结束后,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你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是做一做,演示实验;说一说,说说实验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画一画,画出空气压力的方向.

(学生实验,教师参与、点拨.)师:新闻发布会开始.哪个组第一个发言? 可以看着实验记录单,边做边说边画.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也可以质疑.

生:我们组用乒乓球做了覆杯实验,把杯子装满水后压上乒乓球,将杯口向下,松开手后,乒乓球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再把杯子朝前、后、左、右转一转,水还是不会流出来.因为我们把乒乓球和水之间的空气都挤出来了,这时外界空气压力把乒乓球牢牢压在杯子上.

生:为什么要把杯子中装满水?

生:把空气排出去.

师:让杯里的空气全部排出,保证杯里空气压力为零,外界空气才能牢牢地压住乒乓球.其他同学有画错了的及时修改.

生:我们组玩吸盘,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将吸盘轻轻放在玻璃表面,不能吸在上面.如果将吸盘紧紧按压在玻璃表面,吸盘变平了,吸盘里的空气给挤出去了,这时吸盘就死死地吸在玻璃上.另一种玩法是将两个吸盘对着压合,将两个吸盘内的空气全部挤出,才能使它们牢牢地吸在一起.吸盘能牢牢吸住玻璃、两个吸盘吸在一起都是挤出吸盘内的空气后,吸盘内空气压力几乎为零,这时外界空气压力在明显起作用.

生:我们小组玩注射器.有三种玩法:一种是把活塞压到底,排出空气,用手堵住管口,向外抽拉活塞很费力;松开手,活塞立刻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我认为活塞被外界空气压力给压住了.

生:一种是把活塞压到底,排出空气,伸进水中,抽拉活塞,针管内吸满了水,让小孔朝下,水不会流下来,我认为这是外界空气压力托住了水.

生:一种是将活塞拔出来,放进弹簧,再把活塞压下去,松开手,活塞被弹簧推出来;要是把弹簧压到底,再用手堵住小孔,活塞就不会被推出来,我认为这是外界空气压力压住了活塞.

师:还有其他玩法吗,谁来补充?

生:堵住管口,活塞抽出一段距离,捏紧固定,将管口浸入水中,松开堵住管口的手指,活塞没有抽动,水自动进入注射器.因为管内空气极少,管内空气压力小于外界空气压力,我认为这是外界空气压力把水压进注射器里.

师:你们的玩法很有创意,配合也很默契.

生:我们组是拔罐子.把罐子固定在手心,抽拉活塞抽出罐内空气,看到皮肤鼓鼓的,被吸进罐子里.因为罐内空气变得稀薄,罐内空气压力小于外界空气压力,我认为这是外界空气压力把皮肤压进罐子里.

师:各组发言人边演示边解说边画箭头,精彩纷呈,而且配合很默契,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创新性和结构性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寻找无形的空气压力,然后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共享研究成果,鼓励更多的学生动手、思考和表达.

4.比较分析,归纳共同特点

师:回顾刚刚我们做过的这些实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师:谁来说说?

生:我发现以上实验有共同的特点:当物体内部空气压力大于外界空气压力时,外界空气压力很明显地会起作用.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当物体内部空气压力小于外界空气压力时,外界空气压力很明显地在起作用.

师:物体内外空气压力平衡的情况下我们感受不到空气压力,要想感受到空气压力,就要想办法让物体内外空气压力不平衡.当物体内部空气压力小于外界空气压力或者说外界空气压力大于内部空气压力时,外界空气压力很明显地在起作用.找到空气压力了吗?

生:找到了.

师:外界空气压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

设计意图:学而不思则罔.关注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总结归纳几个实验的共同特点,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5.阅读资料,了解大气压力由来

师:为什么会产生大气压力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资料卡,听听科学家的解释.

(学生阅读.)

师:谁来说说什么原因产生了大气压力?

生:因为空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师:在资料卡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

师:大气压力来自大气层的空气重量.如果把笼罩着地球的大气层比作浩瀚的海洋,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 大气海洋”的底部.你还知道什么?

生: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师:为什么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学生沉默,教师演示)因为空气包围着物体,空气是流动的,物体在每个方向上都受到大气的压力,所以说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还有吗?

生: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

师:你能说出相反的意思吗?

生:离地面越低,空气越稠密,大气压力越大.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大气压力的由来,梳理、完善对大气压力的认知.

6.讲科学故事,追溯大气压力研究史

师:人类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科学家是怎么研究大气压力的? 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略.)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感到很震惊,原来大气压力的力量这么大啊!

师:其实刚刚我们做的吸盘压合实验就是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想不想看看人拉半球?

生:想!

(两个学生拉吸盘,把挂钩拉断了,也没拉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大气压力太大了,拉不开.师:有什么办法轻而易举地就能拉开?

生:把吸盘掰开一角,进去空气就很容易拉开了.

设计意图:以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引入科学史,感悟科学家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拓展学生对大气压力的认识.

三、应用解释,拓展延伸

1.应用解释

师:空气无处不在,大气压力无时不有,而且如此之大,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大气压力?

生:钢笔吸墨水时利用了大气压力.

生:用滴管吸药水.

师:我们曾经用胶头滴管吸碘酒.

生:用吸盘挂衣钩挂衣服是利用了大气压力.

生:高压锅.

生:抽水机抽水.

生:用吸管吸饮料.

师:带饮料的同学用吸管喝一

口,说说你是怎么喝到饮料的?

生:我们喝饮料时,先把吸管内的空气吸走,这时吸管内的空气变得稀薄甚至没有了,大气压力就把饮料压入吸管内,进而压入我们的口中.

师:原来我们喝饮料是大气压力帮了忙.这儿有个自制密闭小瓶,里面的水满满的,盖紧橡胶塞,使劲吸,看能不能喝到里面的红糖水?

生:不能.

师:怎么才能喝到呢?

生:把瓶盖打开.

师:真聪明,打开瓶盖,让空气进来,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就喝到红糖水了.(出示茶壶)茶壶盖上为什么有个小孔?

生:为了进空气,这个小孔能使壶内外的空气压力达到平衡.师:说得很到位.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水容易倒出来.这是一次性输液器,瓶口多出一截小管,有什么用?

生:出气用的.

师:输液的时候你看到过瓶子里向上冒气泡了吗?

生:看到过.

师:这叫进气管空气过滤器,知道做什么用的吗?

生:吸气的.

师:向里吸气还是向外吸气?生:向里吸气.

师:这一截小管是为了让外面的空气进入,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药液流入静脉.就连我们呼吸也离不开大气压力,把手放在胸前,深吸一口气,当我们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泡变大,肺内的空气变得稀薄,大气压力就把空气压入我们体内,从而完成呼吸运动.大气压力与我们息息相关,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处处留心皆科学,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找寻大气压力应用的实例,并作出解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他们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

2.揭秘瓶“吞”鸡蛋

师:咱们言归正传,瓶“ 吞”鸡蛋的秘密是什么呢?

生:是大气压力把鸡蛋压进瓶子里.

师:瓶内空气压力小于外界大气压力时,外界大气压力把鸡蛋压进瓶里.

设计意图:画龙点睛,用规范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揭示瓶“吞”鸡蛋的秘密,为下一环节挑战瓶“吐”鸡蛋做好铺垫.

3.挑战瓶“吐”鸡蛋

师:怎么让瓶“吐”鸡蛋呢?

生:让瓶子里的空气压力变大.

师:怎么让瓶子里的空气压力变大呢?

生:用热水.

生:让瓶口朝下,用鸡蛋堵住瓶口,用热水浇瓶底.

师:你们的思路非常好,我们拭目以待.(演示瓶“吐”鸡蛋)空气受热后会怎样?

生:体积膨胀.

师:瓶内空气压力大于瓶外大气压力时,瓶内空气压力把鸡蛋压出来.

生:(欢呼)出来了!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由瓶“吞”鸡蛋到瓶“吐”鸡蛋,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4.课外探究

师: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每人承受着大约20吨重的大气压力,我们不但没有被压瘪,反而很轻松,丝毫没有感觉,这是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演示吹漏斗内乒乓球)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乒乓球不会从漏斗里吹跑呢?

师:第三个问题,(演示用气球提起饭碗)有疑问吗?

生:气球为什么能把碗提起来?

师: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课下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永无止境.用有趣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大气压力的兴趣,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山东省平原县工业职工子弟学校(253100)

(本栏目责任编辑刘绍江)

此文结论: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瓶吞鸡蛋的秘密》和反思和实录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教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一首爱和忠诚的心灵赞歌《夏洛的网》教学实录和反思
(出示小诗)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书籍好比一艘船,它载着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书籍好.

《识字8》教学实录与反思
激趣导入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平时积累了不少知识,我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生敢 师同学们勇气可嘉,听好了,第一个问题是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生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 师对!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

问题激兴趣类比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分式方程》教学实录和反思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分式方程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论述“类比”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总结出“类比—合作探究—总结”的学习方法.

规律探究:路径、过程和反思《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实录和评析
黄芳1执教,林晓江2评析(1.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214105;2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龙池小学,211507)一、教前思考“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设.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