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高等教育论文范文检索 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其矛盾审视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高等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30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其矛盾审视,该文是高等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范文跟高等教育和内涵阐释和审视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摘 要:从高等教育的功能、结构、系统、目标和高等学校职能等多个视角考察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不仅要关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要适应和引领社会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代化;不仅要实现教育的充分发展和均衡发展,还要体现工作、信念和权力的动态制衡.从时空上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有时间上的顺承关系,又有空间上的均衡关系,还有技术上的交互关系;从建设标准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有通用的国际标准,又有民族的本土特色;从建设目标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国家战略目标,又是教育发展愿景.但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优先建设与均衡发展、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软件引领与硬件支持、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等七大矛盾.因此,要综合审视这七大矛盾并努力寻找解决途径:要认真学习领会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主要矛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切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促进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协调统一;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通过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充分利用;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动态调整,推动高等教育充分发展和均衡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强国;内涵式发展;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18)05-0065-09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使命[1].事实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明确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愿景[2],而着重强调“全纳、公平、有质量和终身学习”的《仁川宣言》《教育2030行动框架》等全球教育共识的达成以及“面向2030年教育愿景”的发布[3],则进一步明确并丰富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4].根据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迈向普及化阶段.2017年,总书记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5]结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现阶段国内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实际,深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丰富内涵、综合审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并努力寻求解决途径,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就现有研究而言,学界有关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观点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体[6],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以人性回归为核心的“人”的现代化[7];总体要求包括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善治结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高等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相融合[8];核心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9];主要目标是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10];基本特征包括个性化、终身化、信息化、国际化、多样化、化、特色化、社会化、普及化、绩效化[11];建设路径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大学共同体理念来重建未来高等教育秩序,关键是发挥好高等教育的引领功能,把握好开放融合和改革创新两个重点,实现治理现代化、发展多样化、办学协同化和供给多元化[12].这些代表性的观点,无疑为我们加深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解提供了思路,也为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指引.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不能局限于此,而是要突破传统观念,结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深入解读、阐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从高等教育的不同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时间、空间和现代技术,综合审视、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矛盾.在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尤其要注重中国特色的塑造,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促进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实现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和分类管理[13],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同发展,缩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办学差距,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加大投入和制度创新,塑造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二、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阐释

高等教育现代化涉及众多领域,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不断推进、持续建构的系统工程.可以从高等教育的功能、结构、系统、目标和高等学校职能等多个视角考察分析,对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等教育功能视角:促进人的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是教育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通过个体的充分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告诉我们,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又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高等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必须遵循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从教育功能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现代化必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即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即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因素,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需求,通过高等教育现代化推动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二)高等学校职能视角:实现教学、研究、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现代化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和职责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从高等学校的职能视角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现代化、科学研究的现代化、社会服务的现代化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就是要培养理性的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科学研究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统一;社会服务的现代化则要求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要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积极发挥现代大学作为社会“服务站”和“瞭望塔”的作用,适应并引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代化要求坚持本土逻辑,参照国际标准,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挖掘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三)高等教育结构视角:充分发展与均衡发展

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求实现教育的充分发展和均衡发展.在一个组织内,充分发展意味着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互通有无,以局部各要素的充分发展与良性互动推动整体的变革.因此,充分发展旨在强调高等教育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发展,包括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展、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高等教育效益的提高.充分发展应体现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充分发展,这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显性指标.均衡发展则是评价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另一隐性指标,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持续优化和调整以及不同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均衡发展一方面强调各区域乃至全国在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形式、科类等方面实现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强调不同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即要注重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协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新技术不断涌现,部分不发达地区或偏远地区完全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弥补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和配置不足,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在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高等教育系统视角:工作、信念和权力的动态制衡

伯顿·认为,“工作、信念和权力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14].首先,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均按照“学科”(discipline)和“院校”(institution)的工作要求和安排方式而运作,由此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发展模式.尽管这种运作模式是所有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共有特性,但也应注意到,任何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工作要求和安排方式都必须结合本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和院校的结构特征,依据不同层次、类型高等院校的功能、等级、地位进行区分.其次,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人员众多、学科专业领域复杂,高等教育系统坚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思想,从根源上决定了高等院校发展的水平和高度乃至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因此,我国倡导的高等教育理念应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体现现代化发展方向.最后,高等教育系统得以有效运行的前提在于权力的合理配置和动态制衡.就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而言,存在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三种形态.那么,要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不断探索和完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改进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真正做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和管理,实现三种权力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行.

(五)高等教育目标视角:兼具国家战略和教育愿景双重意蕴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提出兼具国家战略和教育愿景双重意义.从国家战略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指向是建设教育强国,以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助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现代化,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事实上,党和国家对教育现代化十分重视,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演进逻辑,即“由着重强调实施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教育,到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再到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5].从教育发展愿景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愿景不同.从这个视角来看,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变化的,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总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从功能视角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既要关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要适应和引领社会的发展;从职能视角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代化;从时空上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有时间上的顺承关系,又有空间上的均衡关系,还有技术上的交互关系;从建设标准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有通用的国际标准,又有民族的本土特色;从建设目标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国家战略目标,又是教育发展愿景.

三、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注意的主要矛盾

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府、各类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协同合作.在建设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对矛盾:

(一)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矛盾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围绕高深知识生产的同时向现代性(时间维度)和全球化(空间维度)两个层面延伸,其中“时间向度强调由学科情境转向应用导向,空间向度则强调由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16].实际上,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既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一方面,全球化意味着区域化或全球同质化;另一方面,本土化又是克服全球同质化的关键途径.虽然世界各国关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并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向全民、注重质量提升、促进教育公平、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是四个必不可少的衡量指标[3,17-19].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突破一个大学、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限制,参照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通用标准,将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积极运用科技的力量,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质量提升、促进公平以及终身学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不能一味地学习、复制和模仿发达国家的经验、模式和路径[20],否则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就是“伪”现代化,依然是别人的现代化.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应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服务的理念,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场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1].事实上,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主动创造的过程[22],“它植根于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存在于高等教育的现实环境,流变于高等教育的未来趋向”[23].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找到契合点,从而实现历史突破、现实融合与创新发展.

综观国际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笔者发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借鉴了西方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经验,同时也有很多国家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很好地处理了国际移植与本土改造之间的关系.例如,不丹在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坚持“拿来主义”与独立自主相结合、现代文明与保护传统文化相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的理念,建立了具有不丹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诸多本土精英人才[24];巴西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亦如此,通过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招生体制、投资体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注重高等教育立法,促使巴西高等教育摆脱了长期深受宗主国葡萄牙高等教育的影响,走出了一条具有巴西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25].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被同质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考量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全球化与本土化”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毋庸置疑,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都摆脱不了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经验的借鉴,都“以国际高等教育最高水平、最先进状态为参照的目标体系和追求”[8].但这种依附式的发展路径必须充分正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危机,从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特别是要从中国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扬长补短,走自己的道路,主动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借鉴他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益经验,避免重走西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弯路.只有在对传统文化教育和外来文化教育进行双重“扬弃”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从而树立高等教育自信,发展有民族特色和国际意识的中国高等教育.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不仅要学习和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更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当代西方高等教育经验,结合本民族的高等教育传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26].

(二)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矛盾

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是指服务于高等教育组织发展目标的路径选择.发展路径选择的不同就产生了两种基本发展方式———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27].其中,内涵式发展实质上就是高等教育本质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28],强调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和谐、可持续发展;外延式发展是遵从外部逻辑、实现外在目的、受外部需要操控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追求发展速度和效益,而忽视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提升.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选择发展方式的历史,但千百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属于外延式、外在性和外部性的发展[29].虽然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却一直被诟病.高等教育现代化虽然也强调规模的扩张,但这种扩张应当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逐年稳步提升,而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急剧增长.因此,从这个维度上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现代价值理念———要摒弃唯数量、速度、效益的狭隘理念,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重、以学术为基,鼓励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引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30],回归高等教育本身,避免高等教育现代化中的“麦当劳化”[31].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即将到来的新形势下,“面向2030年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急需改变的是高等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和功能观”[32].要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多样性和特色化不足、灵活性和融通性不够、协调性和开放性不强等问题[33].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走多样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将鼓励创新、合作开放视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将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作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9].通过制度调试、增设远程教育、预科学习等方式,积极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高等教育灵活性,持续推进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将高等教育向全社会开放[18].

(三)优先建设与均衡发展的矛盾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评价发展水平的一个基本概念[34].那么,发展水平如何评价? 这里涉及一个关键的矛盾体———优先建设与均衡发展.对于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探讨:

首先,从“效率-公平”维度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必然涉及公平与效率问题,需要兼顾建设效率,同时促进教育公平.但现实却是,公平与效率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体.就我国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轨迹而言,大体上经历从“效率优先”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效率与公平并重”三个阶段.因此,在高等教育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应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始终保持适度的张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前期效率优先,中期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后期则强调公平与效率并重,同时及时做好适当的制度安排和体制供给.

其次,从“整体-部分”维度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涉及选择整体推进还是允许部分高校优先建设和重点扶持的问题.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遵循的是“重点论”的政策导向,无论是“211工程”还是“985工程”的实施,无不显示出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而“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公布,更是标志着我国重点大学建设进入新阶段,但采取这种重点大学建设扶持模式“先天就具有竞争缺失和改革乏力的风险”[35].事实上,整体推进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在现实中也存在,如加拿大“极性差别待遇”(positivediscrimination)等政策的实施,有效推进了加拿大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36].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应加强现代大学的整体建设,积极发挥“双一流”建设的全局辐射带动效应,“促使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要素性增长转向整体性发展”[37].

最后,从“均衡-充分”维度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还涉及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问题.发展不均衡与不充分主要是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失衡,首都和部分省会城市高等教育发达而其他地区发展不充分,尤其表现为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实质在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和供给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和不充分需要靠发展来解决”[10],即要继续贯彻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保障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8].

(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矛盾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组织特性,决定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存在二元对立.尽管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提出兼具国家意愿和教育愿景,但毫无疑问,这是高等教育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必然结果.从政治论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现代化的实现紧密相连.高等教育通过提供各种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提供人力资源储备,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这是行政权力或者说是政治权力赋予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和责任.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不能仅靠国家公权力的强制性推行和政治化命令,还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从本质论或认识论来看,学术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坚持学术逻辑,构建学术命运共同体,以学术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属性和价值追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纵深发展.如果过度强调行政逻辑,则容易忽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长远发展;而过度强调学术逻辑,则会带来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偏离.所以,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坚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辩证统一,在二者之间始终保持适度的张力.

(五)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矛盾

从形式上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只关涉高等教育领域,与基础教育不大相关.但事实上,中国要办世界一流的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一流的基础教育是突破口[39].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以及教育强国的角度来看,“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本体论内涵是教育的平衡发展与全面强盛”[40].既然要求平衡发展与全面强盛,就必然涉及基础教育.因此,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还应注意协调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矛盾,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平衡发展,不能因噎废食,偏废其一.一般认为,优秀的生源是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基础,如果基础教育质量受到质疑,不仅会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还会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而阻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如果说基础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基础工程,那么高等教育现代化就是一项战略工程[41].基础教育现代化主要发生在国家层面,是国家实施的具有强制特征的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整体实力和国民素质的集中体现.而高等教育现代化不仅发生在国家层面,与国家实现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现代化紧密相关,还发生在高等学校层面,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尽管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并无直接关联,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及其与高等教育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告诫我们,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六)软件引领与硬件支持的矛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演变看,“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每一次分化往往都伴随着一个高等教育新时代的开始,标志着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的产生”[42].可见,要想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就必然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高等教育理念、大学精神和制度文化的指引,当然也不能缺少现代社会环境下基本教育设施的支撑.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既要注重理念更新、精神引领、制度变革,又要加大对高等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实现软件引领与硬件支持的统一.如此,软件和硬件就构成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两翼”.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偏废其一,过分强调“大师”的作用和过度重视“大楼”的建设都是不明智的,应坚持“大师”与“大楼”的统一、和谐发展,实现精神激励和物质发展的辩证统一.

就当下而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心在于软件建设,而软件建设的关键在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推进模式是将书院精神的继承、弘扬与书院制度的改革创新相结合.书院精神是我国书院教育长时期积淀而成的优良传统的结晶,是书院办学风格和特色的集中体现,颇具中国特色[43].而现代大学的基本精神则主要表现为尊崇学术自由、强调自修和论辩相结合、尊重学术大师在学术中的主导地位等.因此,我国高校还应在继承弘扬书院精神的基础上倡导现代大学精神,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以书院精神和书院制度为依托,推动高等教育制度变革与创新,重构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实践模式以及现代大学发展模式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撑.

(七)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矛盾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建设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缓解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科技力量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会阻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质量与教育规模的发展不协调.就此问题,潘懋元先生认为“互联网+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是一种坚持开放理念的教育新模式,是一种对师生要求更高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智慧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化进程[44].因此,为了科学、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我们应注重在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之更好地为高校教学服务.在移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方式,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的多向互动学习.同时,要加强制度保障,倡导人际互动,推动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稳步提升.

四、结 语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提出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总动员令.这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总书记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45],从而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具战略发展意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发展是一个审视过去、立足现在和展望未来的复杂过程.在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审视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优先建设与均衡发展、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软件引领与硬件支持、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等七大矛盾,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深入分析,努力寻找化解、消除这些矛盾的有效途径.需要强调的是,对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优先建设与均衡发展这三对主要矛盾,应加以更多的关注,即: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根本目标,切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促进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之间的协调统一;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为主要推进方略,通过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充分供给,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在规模扩大基础上的质量提升;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在坚持优先建设、重点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在培育自身特色和优势上下功夫[46],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动态调整,推动高等教育充分发展和均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新形势下,科技的力量正在无形中向高等教育领域渗透,推动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这无疑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我们不仅要汲取、融合西方发达国家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有益经验和优质资源,还要主动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大势,顺势而为,积极运用新兴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充分发展和均衡发展.总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学校、教师、学生、第三方组织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协同合作,如此才能探索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发展模式[47].

综上资料,本文是适合高等教育和内涵阐释和审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高等教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智库网
2017年5月11日第21期政务网站(政务新媒体)新闻编辑与政务公开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培训对象为有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网站的编辑人员,政务新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运营人员,及相关机构、部门领导 .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一、背景(一)全球治理危机的应对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治理已成为世界的关注点,各国对全球治理的呼声日渐高涨,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并行不悖的时代背景下,全球治理制度正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荒诞内涵和谱系
香港祝修文摘要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普遍将偏离“现实主义”的作品视为“荒诞” 本文试图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来重新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荒诞&rdqu.

当代艺术在中国和西方的差异和矛盾以装置艺术为例
摘要“当代艺术”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中国艺术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始,频繁参加各类国际当代艺术展览,“装置艺术”作品在.

论文大全